第三百六十七章 天下精兵出丹阳

丹阳兵,顾名思义,便是指在大汉丹阳郡附近征募的兵卒,历史上袁术曾言“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对丹阳兵有着极高的评价,即使现在,伏泉也听过一些“天下精兵出丹阳”的传言,足可见丹阳兵之骁勇精锐。

大概是由于丹阳当地多山,地形险恶,群山陡峭等等地理的原因,导致当地百姓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穷山恶水之下,自然锻炼了这些百姓的生存和战斗能力。他们尚武之风盛行,时常去山中打猎为生,极大的锻炼了他们的体魄和精神意志,这一点倒是和伏泉麾下的板楯蛮兵十分相似。

加之由于南方境内山越异族时常出没,寻衅是非,更时有谋反之举,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当地百姓为了自保习武磨砺自己的传统,自然而然就让当地的青壮百姓训练成一支只需要稍加训练,便可以成为一支意志坚定,战力凶悍的精锐部队。

前汉飞将军李广之长孙李陵,进袭匈奴时,率领五千人抗击匈奴八万精骑,在援兵不至的情况下竭力死战,最后在手中无箭矢后,边战便退,只剩四百人撤回关内,主帅李陵被迫投降,副帅韩延年战死。以当时匈奴骁骑之勇,五千丹阳兵竟然能令单于丧胆,几乎要撤退,最后探知李陵无援才敢进攻,丹阳兵之精锐善战可见一斑。

即使是后来汉末崛起的军阀里,就有不少人是依托丹阳兵起家的,比如陶谦、孙策,至于其他著名战役里,丹阳兵出没的身影也不计其数。甚至于后来的东吴,担任丹阳太守者,在孙氏臣子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像诸葛恪掌权时期,他能肆无忌惮的很大原因就是诸葛恪时为丹阳太守,手握东吴精锐重兵。

伏泉自从焚粮撤退以后,便一直想要扩充部队,毕竟黄穰所部粮草在自己夜袭之后,存粮绝对不多,他不趁着这时候去攻黄穰,那就绝对是脑子抽了。

趁他病,要他命,这是战场的一贯准则,所以在撤往枞阳的路上,他就决定征募兵卒了,终归后世鼎鼎大名的“丹阳精兵”,后来三国鼎立的刘、曹、孙,哪一家不都有一支这种部队,他现在近水楼台,不招募一些,也对不起自己不是?

当然,虽然说是说丹阳兵,其实也不一定都是丹阳人,因为造成丹阳兵强悍的是因为他恶劣的地形原因,而南方多山,山脉蔓延不绝,所以像是丹阳郡附近的庐江郡、九江郡、豫章郡、广陵郡等地,靠近山地的兵卒也都适合做一直精锐步兵的。

现在伏泉身处庐江郡靠近丹阳郡枞阳,境内又是连绵不绝的大别山余脉,达到伏泉要求,适合条件可以招募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又因为这些百姓生活多数穷困,参军后可以得到不少赏赐,加之境内叛贼肆掠,所以也都乐意征兵,在伏泉发出招兵信息后,短短一日,便有数千人愿参军,可见“丹阳兵”能在汉末那么出彩,可不是没有缘由的。

对此,伏泉在仔细筛选,用了两日功夫,依旧用当初挑选板楯蛮兵的标准,以“披重甲,持大盾刀矛,携劲弩,带十日口粮,半日行百里”来挑选了千余兵卒,合自己原本麾下兵马里,其中还能再战者共三千人。

兵贵精,而不在多,这是伏泉的一贯准则,其实若非是时间不够,等到其他远处闻讯前来应募的百姓前来,估计能符合条件的人还有更多。至于募兵所需的钱财,枞阳这小城自然凑不出来那么多,伏泉只是从其府库取来一部队暂与成功应募百姓,剩下钱财都是打了白条,盖了自己官印,承诺平乱之后,让庐江郡署府库,补回亏欠。

这招效果很好,毕竟伏泉可是用官印来打了白条,自然是在有政府公信力以外,还有自己的个人清名。终归如果平乱之后,伏泉和庐江郡官署不兑现承诺的话,庐江郡官署或许关系不大,但伏泉自己的名声可就会臭了,所以那些成功应募的百姓倒也不怕伏泉耍赖。

至于庐江郡郡署那边平乱后,会不会答应自己这看似有些无理的要求,伏泉却是不太担心。毕竟,论公的话,自己有着刘宏的命令,大军所需钱粮由沿途州郡补给,现在自己休整要钱要粮,庐江郡署就是砸锅卖铁也得给自己凑齐;论私的话,自己和现任庐江郡太守陆康渊源颇深,而且自己舍了荆州叛军,远奔庐江支援,也是受了他邀请。再加上自己是助陆康平乱的,在公在私,这庐江郡署都得给自己把这欠下的钱粮还了。

枞阳城西,有一座巍峨大山,名为达观山,山巅之上有一块平整巨石,上面有两块天然痕迹,酷似一双大脚印,名为射蛟台,这石台名气颇大,相传为前汉汉武帝在此用箭射蛟龙而得名。

相传前汉元封五年,冬日,汉武帝出驾南巡,他沿江而下,抵达枞阳时,忽见江水泛滥成灾,波涛汹涌。汉武帝登上枞阳江岸边达观山,他怀疑江中有蛟龙在兴风作浪,于是捻弓搭箭,射向江中,顿时风平浪止。当时汉武帝非常兴奋,即兴《盛唐枞阳之歌》记载此事,后人因此事便为这石台取名为“射蛟台”。

此时台上有一年轻将领正带其他几名将帅看着台下的滚滚江水,议论军事,现在距离汉军在枞阳休整,已过三日。

现在在这射蛟台上议论军事的几人不是别人,正是伏泉和他麾下的几名心腹将领,看他们此时的脸色,却是极其不好,想来前方战事十分不妙。

“君侯,斥候来报,黄穰贼军三日以来,麾下各部轮番围攻攻舒县,昼夜不息,攻势甚急,据闻贼军已有数次攻上城头,皆被陆庐江带兵击退,如今情势危如累卵。”

“元封五年冬,汉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摘选自《史记·孝武本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唐润泽。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摘选自《汉书·武帝纪》

第六百二十四章 割肉般的考验第二十八章 袁绍之约五百一十三章 无地百姓出塞屯田第三十五章 奴婢命苦矣第六百四十八章 先王耀德不观兵第四十五章 长者之计第六十七章 孙文台成名战鲜卑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复陇西第六十三章 大汉名将自此不存第五百零八章 为君寻觅佳人来第二百四十七章 曹操 你老婆我收了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稳事第一百零五章 狼烟起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事去矣何有援第二十一章 旨意不妥第四百一十九章 北征前夕事茫茫第二百零六章 入阆中第九十六章 到任第三百九十四章 杨甘将相和第一百九十四章 汉蛮激战第五百七十四章 凉州第四次汉羌大战第八十六章 遇贼第四百九十四章 幽并军争谁人胜第六百七十章 平乌桓扫剿黑山贼第四百七十四章 马寿成偏师往援第十一章 神医医圣第三百六十五章 枞阳小城第两百章 平蛮夷计策初定第五百五十三章 陈留壮士黑汉者第一百一十五章 直奔中帐第五百三十五章 阳翟俊杰已不少第四百九十八章 各方异动已先开第四百六十六章 汉人英雄永垂不朽第一百二十九章 崩其右翼第二百九十八章 短歌行第五百六十七章 广宗蛾贼已先平第四百九十章 火马之下同归于尽第一百三十九章 古文左传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败 亦乃天意第一百零六章 激将第一百五十二章 小儿曹乃有大意哉第一百三十章 猛将之威当如斯第四百三十一章 受冠礼成第五百零七章 万户阳都侯第五百二十一章 长社城下谁成名第一百六十九章 袁赦自尽第一百六十六章 四世出了六位三公第一百零六章 激将第二百五十七章 雪夜行刺第四章 帝心第六百一十章 又是一年不稳事第二百六十五章 惜将如命的性格第二十二章 太学第五十六章 枉为名门之后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袭终得手第六百五十章 血染宫门第五百二十六章 高歌劲舞震群贼第四百零三章 训弟只为百年后第五百七十二章 阎忠诫劝清君侧第四百九十五章 辕门射戟为天命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开西域都护府第五十八章 永乐太后第三百八十五章 灭贼前奏第四十八章 人力不可及第一百六十三章 辣刘坚床榻温柔第六百七十五章 开考取吏第五百零六章 北疆百年有安宁第四十二章 江东生乱第四百零一章 何人可令段纪明为辅第三百七十八章 穷寇勿迫莫贪功第一百二十五章 决战伊始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路南行路崎岖第二百七十九章 天下出圣人第二百零六章 入阆中第二百二十二章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第十一章 神医医圣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仲直主祭祀第五百三十七章 非太平道乃在朝堂第八十八章 战毕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战而定贼军第四十一章 伏诛第六百三十五章 张燕之谋第三百九十九章 朕欲灭鲜卑也第四百七十四章 马寿成偏师往援第一百八十二章 唯有死人知晓第二百九十七章 半缘修道半缘君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时有变第一百零二章 武圣归心第一百五十章 有志者事竟成也第四百四十章 张奂终应第一百七十一章 雌鸡一唱天下白第六百二十五章 抢先决战第三百七十五章 只管家小第一百零五章 狼烟起第六百四十一章 必须屯田经商第三百九十八章 丧师取死之道第三百四十九章 名臣良将究何为第四百九十九章 封狼居胥汉为傲第五百零一章 张然明兵败如山倒第一百四十六章 汉室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