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七章 浴火重生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予曾闻,乡野之间,贤达之才,无用武之处,今广开考举,选拔良吏,使野无遗贤,天下尽为大汉所用也!

上面的是伏泉后来上奏朝廷的《考举选贤令》,后世广为流传,毕竟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建立在公平公正原则下,用考试选拔人才的资料。

当然,这是伏泉厚颜无耻的,剽窃改编的真实历史上的曹操的《求贤令》,而做的新的《考举求贤令》。

很显然,这封后来由皇帝刘崇,原封不动广发天下的诏书,立刻让无数没有家世背景的寒门士人,沸腾不已。

原本,他们需要靠自己的实力,在郡县养孝名养望,这才有可能被州郡长官看中,召入为吏。之后,更得凭着一番努力,被州郡长官看中,方才有州郡长官看在旧情的份上,给他们争取一个孝廉名额,来举孝廉,出仕为官。

现在,明显不同,随着朝廷开考取吏,他们完全不需要花费半生的功夫,去争取一个世族豪强的嫡系子弟,看都不会看的普通小吏的职务。

在伏泉看来,科举制度,毫无疑问是古代国政治制度最伟大的发明,且没有之一。

若是没有科举,在明显比后世还要阶级固化的古代,普通人明显更没有机会,去和世族豪强这些历史阶级势力对抗。

即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那个世界,科举制度也依然兴旺发达,并且扩散到了全球,虽然那时的科举制度,已经变换了形式,换了个马甲叫公务员考试,可依旧有数不清的人去为了一副铁饭碗的名额,而努力一生。

想想拉我后世大天朝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应考者如过江之鲫,为了一个名额,无数人寒窗苦读,白首穷经。

当然,不止是天朝。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差不多,安逸、稳定、舒适、体面,就是公务员的代名词。而不管它叫科举也罢,叫公务员考试也好,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国家机器寻找操作工,也正因此,才会让无数寒门小民崛起,让他们在越来越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寻得一丝安身之所。

说实话,伏泉也吃不准这个所谓的考举究竟能不能选拔出人才来,以考试,而不是符合当今天下用名望或德行来举荐选拔人才的方式,来选出人才为吏,这多少是有一点风险的。

无疑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概因自光武刘秀复国开始,汉室因世族豪强重建,再自然在国策上,制衡世族豪强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纵容世族豪强的发展。

但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世族豪强随便怎么玩,大汉朝廷官府都不会管,于是,工商业由此迅猛发展。

当然,这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世族豪强的势力不断壮大涌现,而真正白手起家,一步步登顶人生巅峰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在这段时期里,这些世族豪强,凭借着手里的财富,灵活的头脑和他们腐蚀的官府纵容下,几乎抢占了所有法律允许的赚钱的行业,其中盐铁贸易就是其中最大的根本。

现在,伏泉要撬动这世族豪强的根本,哪怕只是在贸易上,收取原本大汉朝廷该收取的税收,其实都无疑是要了他们的命,他们必然要极力抗争。

因此,伏泉在将各地贪腐监者官吏替换后,就迫不及待的选了麾下历年来忠心伤残退伍兵卒,去往各地担任监官,同时又上奏这《考举求贤令》,号召天下有胆识谋略的智慧之士,寻求那可以晋升为官,从而出仕的道路,

此举,自然是伏泉为了防止那些有兵卒继任,文化素质不高的监官,在监督盐铁贸易时,自身能力不足,从而必须要加派的人手。

毕竟,不说旁人举荐寒门士人,所必须要预防的结党营私的问题,就说伏泉真的把所有举荐过来的寒门士人都招纳,并且任命他们为监吏,这些寒门士人难道就真的会接受为监吏的任免吗?

毫无疑问,大多数寒门士人,明显不会接受这份决议,毕竟,大多数寻求关系,被人举荐的寒门士人,他们的初衷可都是奔着做官去的,如何会甘愿接受自己为吏?

既然如此,伏泉唯有另辟蹊径,除了举荐任命一些自己前世听过的寒门有才学之人,或者他自己亲自考察过的人才外,这为天下盐铁之地选吏的事情,他完全就用考举来选择。

毕竟,能愿意通过考举出仕的,肯定都是已经认可了自己出仕第一步是为吏的现实,毫无疑问,这会让那些参加考举的人,不会有任何的抵触心里,从而免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当然,从吏开始步入仕途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机会为官,甚至登上三公九卿的位置,只是相比较那些举孝廉为官,仕途比他们顺畅许多的人而言,这些以吏为出仕起点的人,无疑在起点上会低很多,同时,在晋升官位上,也会比那些举孝廉为官的人,花费的时间和代价多得多了。

这是科举制度,替代举荐制度的必然趋势,或许很多辛苦苦读的寒门士人,不愿意在起步上比世族豪强中人低,而不愿意参加考举为吏。

但是,相比较那些能够坚持下去的人来说,大多数寒门士人,无疑都坚持不下去,他们很多人,都是家里花费很多代价,才能进入当地私学求学,学到知识的。

想让他们和世族豪强子弟比,在世族豪强子弟都被举孝廉为郎,自己才能得到剩余的孝廉名额为官,明显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耗到那个时候。

想想看,刘备这个破落宗室,不是靠着宗族长辈的资助,哪有去卢植处求学的机会?而他在读书完毕后,家中无钱无势,不说回乡举孝廉为郎了,就是连个乡野小吏都做不起,只能借着卢植、公孙瓒的名头在家乡鬼混,甚至最后一个士人知识分子,只能从一个天下读书知识分子都瞧不起的老革入仕,并且一辈子都摘不掉这名头,可见落魄寒门士人的生存。

再说大儒郑经,少年时候家里父兄供养他读书,不在乎他不事生产,可是到其成年,却是根本负担不起他的读书费用,只能逼得才名远扬的他,最终等不到举孝廉为郎的机会,只能从一个乡下小吏作为仕途起点,其中艰辛,想想便知。

现在,伏泉想要的,正是如刘备、郑经这些,有一定才华,却根本没有机会出仕为官,甘愿为吏的人,作为他撬动大汉孝廉举荐为官的基石。

他相信,只要这开考取吏的方法能够实行下去,随着中央到地方,通过考试成为吏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这些小吏也逐步成为高官后。

肯定会在不久的以后,渐渐可以出现开考取官的一幕,到了那时,这大汉传承已久,对于世族豪强十分有利的孝廉举荐制度,将会被彻底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即使日后,还会有皇帝喜欢某些大臣学识,由亲信举荐,直接特旨加封高官的例子,但是在大势上,他们都完全不能撼动考举公平,选拔出色人才的地位,因为这不管从朝廷角度,还是广大没门路的寒门士人的角度出发,这都是有利的。

唯一不利的,就是需要不断垄断社会各种资源,保证他们家族一家独大,拥有特殊权势地位的世族豪强的利益。不过,很明显,到了那时,就算世族豪强敢反对,也无法针对日益强大的寒门士人集团,他们能做的,其实也就只有服从和妥协而已。

将这开考取吏的准备事情,全部安排好后,伏泉便暂时将目光移向西域,在那里,还有他的心病,一直未除去。

至于那些世族豪强,会如何反对开考取吏,还有各地寒门士人会不会响应这开考取吏的新政,伏泉却是没办法去解决。

总之一句话,事在人为,每一件改变时代的大事情,总有那一小部分人能够看清局势,合理做出选择,若是连这局势都看不清,就算他们知识才华再好,伏泉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

毕竟,对于伏泉而言,推出这开考取吏的办法,说是为大汉广纳人才,其实又何尝不是希望多找一些有胆识、有见识的人,从基础慢慢渗透,并且在最终将整个大汉的官僚权利机构,做出一番改头换面的变革呢?

只有将大汉如今能够培养门阀世家的基础土壤,从民间到中央,全部改变,这才能让大汉有真正的浴火重生,才是大汉长治久安的保证。

若是没有这种改变,哪怕伏泉做出再多的措施,也无法改变这世族豪强独大,出身便是决定一切的社会认知。

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家羽翼需尽诛第二百五十五章 改日再来第六百六十四章 孤之名声 尔不知乎第四百八十九章 名将的休止符第二十五章 索贿第六百六十二章 尔等尚为汉臣乎第四百二十章 雒阳之兵尚弱也第二百八十四章 中黄太一第三百九十三章 鲜卑内乱第八十三章 斩袁赦 天下乃安第一百六十二章 死灰独不复燃乎第四百二十六章 相遇救鹿第五百一十一章 搭上好线第六百五十二章 吾家若就此衰败 亦乃天意第二百三十四章 舍私而取公五百一十二章 望陛下收回成命第三百八十一章 吴起之才第二十五章 索贿第六百零三章 孙坚将计欲袭贼第一百九十一章 檄文讨贼板楯蛮第七十四章 再议太子第五百六十四章 刘张公孙何突骑第三百零二章 有何喜事第五百四十五章 王佐留香厚脸谈第二百九十四章 祈福仪式第三十九章 诏狱第六百五十三章 天子威仪可真威风第二百九十三章 如何应对世家豪族第五百七十四章 凉州第四次汉羌大战第三百二十四章 鄂县听瓮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通三绝 定复西域第六百二十章 臧霸投诚 西域之争第四百零五章 此女日后必大贵之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人以诚 人必待己以忠第五百九十九章 大战将至血腥起第三百八十六章 四面楚歌第六百六十章 入京外兵驻兵何意第三百零四章 北疆何时有变第三百四十六章 更好的活着第四十七章 月儿第三百四十一章 扬州待援第三百七十九章 周瑜小儿 休得胡言第一百七十二章 千里救主朱公伟第五百七十七章 叶落归根当青州第三十六章 臣不讨贼非臣 子不复仇非子第五十六章 枉为名门之后第五十章 宋酆兵败第九十四章 幽州第三百五十章 必可一战而定贼军第一百五十五章 勿使何家立足于朝第五百三十八章 孝子名士皆宣传第六十三章 大汉名将自此不存第五百六十五章 鼓声壮烈送行尔第二百三十九章 万军校阅蛮惊恐第四百三十五章 华阴桃林第九十一章 并州第八十八章 战毕第一百八十六章 一州蛮乱惊蛰起第四十九章 苏不韦第六百三十七章 献关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来抢劫的第四百八十章 枪头无有唯投杆第二十章 人情第八十五章 外放幽州第九十七章 关羽杀人第三百六十章 士为知己者用第二百八十七章 主动勾搭第五百四十八章 关云长可排第几第一百四十六章 汉室三兴第四百五十六章 好自为之莫多事第二百二十四章 明公静候佳音第六百三十三章 晋阳第四十七章 月儿第一百九十二章 空前绝后的舞蹈战术第一百七十七章 大汉四百年之期第三百八十六章 四面楚歌第一百二十四章 天怒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光乍破兵戈乱第三章 郑飒第一百七十六章 弹劾蔡邕第二百四十五章 朝中纷乱又多事第五百二十九章 颍川党人聚集地第一百一十九章 城楼危如卵第六十五章 天灾不绝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蕲春第三百一十四章 疾回蕲春第五百零二章 大战之下真情义第六百七十四章 监者渎职第十九章 何家参与第五百八十一章 内举不避子第六百六十七章 蔡家有女初长成第三百七十三章 围魏救赵救危城第三百一十七章 百里奇袭终得手第八十三章 斩袁赦 天下乃安第六百一十二章 一日复陇西第六百二十六章 此非善人所为也第三百三十四章 窦武真的是君子楷模吗第六百四十五章 刘备求职第一百三十八章 汉末第一名将第一百八十章 朝会初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