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令人陶醉

负责典仪的是文华殿大学士张昭,为了这个司礼大臣的位置,还有过一场竞争,主要对手是礼部尚书刘温叟。

不过,虽然许久没有在朝中出任实职了,但论年纪,论资历,张昭都大大超过刘温叟,并且早年就担任过礼仪使,大汉礼仪的恢复制定也是在他牵头下落实的,再加上是诸皇子的师傅,刘皇帝都得卖他几分面子。

张昭已经年近七旬了,对于这开国以来第一大典投入了极大的心力,一个司仪的职位并不能带给他多大的权力,但名望、荣誉,这些隐性的提升,对他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张昭早慧,遍读经文,又通晓各家史书,是个博学多才,且极富自信的人。到他这个年纪,或许不在意权利,但绝对在乎名利。一场朝野瞩目的开国大典,把这位老学究最的热情都给勾引出来了。

大汉太庙建在皇城东南部位,在前代建筑的基础上,虽然每年都有维护修葺,但仍旧偏老偏朽,论规模气象,甚至比不上隔壁的昭烈庙。本来礼部是打算征召劳力,临时修建一座新太庙的,不过时间紧迫,想要速成,怕也只有花费大代价,只需要不惜民力、财力。

当然,被刘承祐叫停,不是所有劳民伤财的事都不能做,但这种情况,显然是刘皇帝要尽力避免了。最终,也只是将太庙装饰一番,刷新一番。

事实上,在筹备大典的整个过程中,刘承祐已经发觉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这个皇帝还没有志得意满,下边的大臣们却有明显的变化,一种成就大业后的松懈,觉得天下一统,觉得该享受了。很多事情,都力求办得漂亮,办得风光,甚至不惜财用,不惜民力。

也不得不说,正是察觉到这种思想的变化,风气的转变,本稍有懈怠心的刘皇帝,也忍不住警醒起来,不敢大意......

太庙前,法驾仪仗齐备,卫士立班,一应文武勋爵,皆冠冕朝服,依次在列,规模恢弘,场面庄严。祭祀的典礼,流程繁琐,气氛严肃,既考验心性,也考验体力。

若是换作十年前,心中实无所忌讳的刘皇帝,对这种流程仪式,只会蔑视,只会厌烦。然而,到如今,他却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享受着这一切,觉得这些规制,是那样的亲切......

说起来或许奇怪,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帝位的稳固,随着权威的膨胀,刘皇帝内心的敬畏感反而更足了。当然,或许也在于刘皇帝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这些制度、仪式的东西,也正是他天子权威、帝王意志的体现。

年纪越大,刘承祐越喜欢他的臣民遵守规矩,安分地臣服在大汉的管理体系之下,做他刘皇帝的顺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作为凌驾于一切之上,权力无限大的皇帝,也逐渐把自己束缚起来,按照规矩制度行事,为天下表率。早年的时候,刘皇帝还会做出一些任性出格、以皇权凌国法的决定与事务,但如今,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少了。

华丽的朝服,尊贵的帝冕,加诸于身上,十分沉重,恰如背着江山社稷之重,让人如负千钧,让人喘不过气,不过,对如今的刘皇帝而言,他的体魄,他的肩膀,他的意志,都足以承担起这份重任,足以主导国家的运转与发展......

祭典在司礼张昭的指导下,逐渐展开,致辞、祭拜,一板一眼,一切都进展得十分顺利,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气氛下,所有人都被束缚着,恭敬地遵从着礼制,不敢有丝毫逾越失仪。

跪在蒲团上,身处万众簇拥中,刘承祐那挺直的身板却显得有些孤高,凌驾于所有人身上。在这个时刻,都只能望其背影,皇室、宗亲、公卿、大臣,所有在常人眼中高高在上的人物,似乎都只配匍匐在他脚下。

凌然于万物,刘皇帝突然有种将整个天下都踩在脚底的傲然。这是种矛盾的情绪,他既敬畏于自己的地位与权力,却也自傲自己能够掌控之。

实际上,此时的刘承祐,对他祭拜的这些先祖,并不怎么感冒,更无多少敬畏之心。太庙之中供奉的祖宗,由远及近,共计五尊,文祖刘湍、德祖刘昂、翼祖刘僎、显祖刘琠,以及高祖刘暠。

当然,在刘皇帝看来,除了刘知远之外,其他的先祖都是充数的,并且,今后该处C位,接受后世之君及天下臣民祭奠供奉的,该是自己......

礼成之后,刘承祐率先起身,龙袍一摆,霸气侧漏。张昭请示,是否继续,大概瞄了眼,所有人敛容束手,但疲态难掩,这是可以想见的,像这样庄严的典礼,前后那么长时间,不论精神还是身体,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

包括刘皇帝自己,也有些疲惫,不过,一切的流程早有安排,刘承祐也不喜欢被打断。于是,直接平淡地吩咐,移驾昭烈庙,祭奠将士。

昭烈庙营建于乾祐十二年,前后历时半载,征发劳役上万,费钱二十余万贯,按照刘皇帝的意思,用以纪念所有为大汉的建立发展、保卫开拓所牺牲的将士,每岁两祭,以慰英灵。

其中,最大的一项工程,是勒石记功,有突出贡献者,记其名并叙其事,而不论官兵,只要阵亡者,都刻名于碑上。到开宝元年为止,上追及天福十二年(947年),整整十六年的跨度中,得以刻名于昭烈庙的大汉将士,已达二十一万三千七百八十九人。

这也代表者,在这十六年中,实实在在地有二十多万将士,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生命。并且,由于国家初年时间久远,统一不方便,或者档案资料管理不善,难免有遗漏的,以及因早年制度不全、掌控不力而瞒报的,真实的数字,还要更多。

昭烈庙的建立,对军队的影响是很大的,很得军心,将士对皇室以及国家的认同感也进一步提升,一个灵魂的栖息之所,对于精神层面的鼓舞,忠诚的加持,人心的凝聚,作用尤其明显。

因为比邻太庙,移驾昭烈庙,并没有费太多时间,然而,按照整个流程走下来,等同样庄严肃穆的祭祀典礼结束,也消耗了近一个时辰。

时至正午,刘皇帝终于开恩,给众人以休息的时间。对于所有人而言,能够参与大典,是地位与荣耀的体现,但同样却是个受罪的过程,不过,很多时候,精神的亢奋是足以降低身体的煎熬的。

考虑到很多人,为了保证祭典的严肃性,避免意外,都未进食,哪怕到中午,仍旧苦苦熬着,似乎就等着晚上的御宴。刘承祐并非一个不体恤下臣的皇帝,于是让人准备了一些饮水干粮供应。

祭典结束之后,稍事休息,御驾起行,前往阅兵。刘承祐过去阅兵,或在禁军兵营,或在开封宫苑,或在皇城之前,不过此番又有所调整,改成了一场军装游行,自三衙禁军中,挑选了三万马步军将士,整装齐备,按照既定路线,巡遍东京的主干街道,向京师士民展示大汉的军威。

同时,于汴河岸边,检视水军的操练,当然这是表演性质更重的仪式。当检阅完军队之后,御驾返回皇城,皇帝亲登宫阙,接受万民的参拜。

皇城以南,原本遗留的大片用以扩建皇宫的空地,早已改造成一片广场,万众云集,百姓比肩继踵,吐气如云,挥汗如雨,气氛始终维持着高潮。汇集的东京士民,足有二十万之众,这几乎占据着开封城内四分之一的人口。

因为人数过众,开封府以及巡检司,专门设卡,将百姓拦截分流,否则皇城前的广场也难以容纳热情蜂拥的东京百姓。这几乎是一场全城的狂欢,各家各户,喜气洋洋,城内酒楼、饭馆、茶肆、伎坊,都是宾客盈门。

开封城的繁荣与活力,似乎一下子爆发了出来,不论贵贱贫富,在国家意志的驱使下,都展露欢颜,为皇帝欢呼,为国家高歌,也为自己祝福。

站在高耸的城阙上,刘皇帝俯视着皇城前,密集的身影,攒动的人群,享受着他们热烈的欢呼,虽然无法看清他们的样貌,但从那如海潮一般震撼的万岁呼声中,他感受到了一种近乎信仰的狂热,他实在忍不住陶醉于其中......

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38章 赏第274章 老当益壮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460章 刘皇帝最大的问题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402章 太子有后了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397章 盐事暂定第68章 湖南乱第276章 玉如意第5章 堂议第178章 祭拜第91章 这个都不好迁第265章 秦凤既定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40章 杀心大起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135章 韬光养晦第122章 睡仙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171章 东京火灾第160章 军政分离的尝试第330章 小市民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173章 马氏内乱或可利用一下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61章 淑妃病危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71章 平息的吴越大叛乱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423章 安东国的权贵们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82章 杀俘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345章 玉林狗肉馆第201章 正面交锋第93章 完了第20章 小民犹能议国政第29章 劝谏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2068章 太宗篇15 热闹的夜第186章 李国舅的愚民倾向第180章 博弈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404章 冬夜第98章 军心可用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12章 河东之患第68章 离京前的安排第110章 坦白第420章 老年丧子第156章 立冬班师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时代第11章 请教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31章 边公在任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230章 压力都不小第87章 秋后算账第155章 南唐来使2第346章 文人风骨第190章 热情相待第176章 接风洗尘第49章 医政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81章 内外变动第103章 送菜来了第65章 制举进展第50章 打他一仗第36章 西面来人第21章 祸从口出第204章 解决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383章 敞开谈第377章 难知祸福的决议第348章 老皇帝第196章 杨邠案(4)第12章 如此安慰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85章 善后争议第351章 南粤,危!第121章 大朝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41章 小风波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121章 道士第434章 还得是王禹偁第400章 柴荣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