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恼火的赵匡胤

韩令坤兄弟三人,韩令均排行老二,官职兵部主事,算是在京韩氏辈分最高的了。在得知自家侄子犯下事后,第一反应是惊,第二反应是怒,当得知事情缘由,被杀的人是常侃后,就是后怕了。

事情大条了,若是一般人,使点手段、花点钱,还有大事化了的可能,然而偏偏是不能善了的人。

冷静下来后,韩令均连洛阳大牢都没去,而是直接前来荣国公府,拜见赵匡胤,如今这种情况,除了赵匡胤,他也想不出还有谁能伸出援手,缓和此事。而稍微令他安心的是,赵匡胤没有避而不见。

荣国公府内堂间,侍女奉上热茶,赵匡胤正经危坐,伸手示意韩令均:“吃茶,平复心情!”

此时的韩令均哪里还能有品茶的心情,屁股方落下就忍不住起身,拱手道:“荣公,事已至此,不可挽回,侄儿年少,虽然不肖,万望施以援手,救三郎一命啊!”

“三郎也是我的侄儿,他出了事,我自然不会坐视不理!”闻之,赵匡胤先是给了一个肯定的态度。

不过,接下来的话,还是让韩令均心头微紧:“此事我已知晓,甚是麻烦啊!他也是荒唐,若是斗殴伤人,都有回圜的余地,如今大庭广众,使用利器,害人致死,想要收拾,谈何容易!”

见赵匡胤表示为难,刚沾座的韩令均又站了起来,急道:“我兄早逝,他这一脉仅剩这唯一骨血,还望怜之,勿使其绝后啊!”

听他这么说,赵匡胤坚毅的面容间也露出少许的动容,起身把韩令均扶起:“我知道!我知道!若德顺绝后,我心何忍?”

韩令坤还是生了不少的儿女的,然而三个儿子中,只有韩庆雄顺利长成,相当于独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否则也轮不到他袭爵。

“洛阳府是什么态度!”赵匡胤问。

韩令均答道:“暂时收监,明日升堂审判!慕容府尹刚严,刑部李相公又人情难近,若是过了堂,判罚一下,只怕逃不脱一个死!”

“你先回府,此事我自有计较,会设法的!”赵匡胤深吸了一口气,尽量沉稳平静地对韩令均道。

没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韩令均有些不甘,还欲要劝说,但被赵匡胤两眼一瞪,也不敢再多嘴了。

叹了口气,赵匡胤也尽量以一种宽慰的语气道:“韩德顺虽然不幸早逝,但赵匡胤还在,我与他几十年的情谊,纵然你不过府相告,我也不会坐视此事。你且暂回府,容我想想,记住,不要再有过多的举动!”

“是!”韩令均也是无奈,哀叹一声,拱手告辞。

待韩令均走后,赵匡胤再也绷不住脸,用力地砸了下桌案,语气中抑制不住愤怒:“这个浑人,哪来的胆子!”

这个时候,一名年轻的少年走来出来,朝着赵匡胤一礼:“爹!”

来人是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年纪虽轻,但沉稳有度,内敛而有涵养,很受赵匡胤喜爱。见到儿子,赵匡胤示意他陪坐,而后感慨道:“韩家也是上梁不正,下梁参差啊!”

赵匡胤话里的上梁,当然不是指韩令坤,说的是其父韩伦,早年的时候,作为功勋之父,寓居洛阳,同柴荣之父柴守礼一般,属于招摇过市,胡作非为的那种,给韩家招了不少黑。

这也是赵匡胤所不喜的地方,如今,韩庆雄犯了事,自然也引得他不喜迁怒,觉得韩家家门不幸。

看着父亲,赵德昭不由说道:“爹,如今韩家叔父主动求上门来,您也答应了,此事能够善了吗?”

“善了?如何善了!”提及此,赵匡胤就忍不住发起了脾气:“不说其他,常家死了嫡子,他们岂能甘休?不欲报复?能不让韩家三郎偿命?即便双方能够妥协私了,涉及人命大案,朝廷的法度,大汉刑统是摆设吗?

洛阳官府已然接手此事,人已然押在监狱了,此事还能小的了吗?只怕现在,上上下下都盯着此事了,传至陛下耳中,你觉得还能如何善了?”

闻言,赵德昭沉默了下,迟疑道:“事情如此严重?”

“害人性命啊!”赵匡胤压抑着怒气:“这么多年来,哪一件人命是轻易揭过去的,刑部受理,大理复核,每一件都有陛下朱批,重视可见一斑。

黎民百姓,事关人命,都如此,而况于你们这些膏粱子弟?我担心啊,陛下非但不会轻易放过此事,还会将此事树为典型,以警示上下。这几年,两京之中,勋贵子弟后辈,多有浮躁妄为之事,陛下早就心怀不满了!”

“若是这般,韩家三郎岂不是很危险?”赵德昭面容间闪过一抹凝重。

赵匡胤抿了一口茶,肯定地道:“倘若正常断事判罚,如韩令均所言,极有可能当堂判死!”

“慕容府尹也非铁石心肠之人,竟不能容情?”赵德昭问:“常侃那厮儿也知道,嘴下难饶人,极其刻薄,若非他恶语伤人,韩三郎再是鲁莽,又岂能怒而杀之?”

“不论如何,他杀人,乃是不争的事实,触犯了国法,依法,他就得偿命!”赵匡胤道:“再者,纵然慕容府尹手下留情,上报至刑部,李国舅又岂会轻易放过?常侃还是他手下的人。再者,若稍有徇私枉法,岂不落人口实,常家还不得闹开?倘若是那样,事情将更加不可收拾!”

闻之,赵德昭不由叹息,看着自家父亲,问:“事成死局,您答应韩家叔父,设法救人,又当如何施展?”

“必须得先在洛阳府判罚之前,有所作为!”赵匡胤道。

迎着赵德昭的目光,赵匡胤有些无奈得道:“此事,除了陛下,找任何人都没用,也只有陛下能够压制住常家人的不满?也不知为父这张老脸,能够让陛下法外容情?”

闻言,赵德昭想了想,道:“爹,陛下治法以严,少有容情,您否是求告,是否会触怒陛下?”

对此,赵匡胤沉默了,良久,叹息道:“不论如何,总要有所作为,减轻一下刑罚,哪怕废为庶人,流边,去做苦力,至少,给你韩叔父留下一脉骨血啊!”

针对这件事,赵匡胤从得知开始,心中就有决议,必须得插手。纵然不提他与韩令坤之间亲厚关系,这还代表着一个政治态度的问题,不管是与非,韩家出了事,他都得有所表示,否则谁还能死心塌地地聚集在他旗下。

哪怕,赵匡胤心里很清楚,这种站不住理的情况下,是冒政治风险的。得罪常家,乃至郭家,问题都还不大,就怕引起刘皇帝的反感。

“你和德芳,今后也给我老实点,用心读书习武,不要出去惹是生非!”赵匡胤突然,又朝赵德昭训斥道。

“是!”

第1761章 新问题第106章 诱惑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216章 初夏第50章 打他一仗第94章 善后第235章 难以乐观第364章 沉默第21章 西巡第1693章 安西王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么简单第1708章 格局第514章 最后的旅途13第90章 安全脱身第195章 杨邠案(3)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24章 轻取扬州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25章 开宝新政第491章 区区九品,亦敢通天第75章 去吧,杨无敌!第1760章 无聊的雍王第273 王晏镇洛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99章 雁门大将第227章 延州事第36章 虒亭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31章 鸣沙匪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75章 恩威齐下第356章 磨砺与考验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200章 新的时代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73章 解决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第74章 根由在朝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311章 为太子刘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7章 恩赏问题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330章 最后一次东进第161章 折氏进宫第106章 陈觉怯战观成败第408章 蠢儿子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73章 道府之争第1674章 爆发第1741章 压力转移第373章 被逼无奈第345章 玉林狗肉馆第1760章 无聊的雍王第455章 鞠躬尽瘁赵相公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1736章 试炮第1751章 结束了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1779章 四王毕第95章 掘地求生第85章 安心世宗篇27 南洋勾吴第23章 夜宴第72章 磁州贼第2章 王、郑二公第1774章 又罢一相第304章 过去的三年第42章 李郡公一怒世宗篇37 翻篇收场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96章 言官第92章 定州事第135章 许州兵匪第16章 态度迥异第103章 王昭远的见解第77章 吏职变动第164章 监国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436章 真实而残酷第98章 追捕第227章 强势破城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64章 郭威支持稳第513章 最后的旅途12第2076章 太宗篇23 进入深水区的税改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125章 邢州事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472章 声势浩大第145章 中秋第86章 发落南臣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6章 遗奏十条第146章 许州事了(1)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291章 汉辽山阳之战第13章 市井之声第77章 涡口之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