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南北海军

在刘皇帝于西京关切忧心乃至患得患失之时,随着一道道饱含着肯定与支持的诏发往前线,北伐战争也正式进入新的一个阶段,一个更加激烈的阶段。

辽西走廊虽然狭长,得益于前军都将马仁瑀的开辟,经过半个多月的时间,东路军主力二十三万大军已然顺利进抵锦州城下。

兵临城下,仍旧保持着此前的风格,休整准备,只是比起此前,气势更足,锋芒毕露,磨刀霍霍向城关,意图拔出挺进辽东的第一大阻碍。

锦州城虽然高峻而坚固,但却难以抵挡大汉雄狮进攻,而赵匡胤也有破之的绝对信心。

但在对锦州城正式发起进攻前,东面的辽海之上,早已是风云跌宕,怒风卷狂澜。人老心不老,在爵位上有追求,在职位上更求上进,因此在进兵的执行力上,郭廷渭也展现出了雷厉风行的风格。

在行营受令之后,郭廷渭便连夜返回武清港的水师大营,翌日一早,更没有丝毫耽搁,下令拔锚起航,扬帆破浪,直向辽东。

大汉的水军分为江河水师以及海军,常备军力超过七万人,这与那数十万内外马步军的规模自然不能相比,但是维持如此规模水师,已然不易了。

而随着长期以来对水军的建设,主要的精兵强将,也都放在了海军上,也由此产生了一批海军世家。

其中,势力影响最大的自然是郭家了,自归顺大汉,并主掌水军建设,已然近十八年了。这十八年中,郭廷渭最大的成果,就是在原靖江军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密州、莱州这两支水军主力,常备军力就在三万人。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这两支大汉实力最为雄厚的海军,并没有太大的建树。最近的一次大动作,还是当初平南,但那也是走个过场,在当时的**王钱弘俶主动归附的情况下,带领水军南下去做了一趟军事旅行。

虽然有参与对江南的进攻,但李煜太过不中用,并没有太过有力的反抗就投降了,也使得平南的功绩并没有那么耀眼,再分在他们这种偏师上,就更加不瞩目了。

不过,这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起码起到了练兵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郭廷渭心里很清楚,东海之上的水军,从建立伊始,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目标就北方的辽国,就是辽东。

这么多年下来,刘皇帝历次召郭廷渭谈话,都不加掩饰,反复强调此事,而在东海水军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郭廷渭也是始终秉持此念。

第一次北伐之时,浮海击辽,虽然功败垂成,但那也只是小试牛刀,刘皇帝没有怪罪,郭廷渭则期待着下一次。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他年逾五旬,紧迫感开始在郭廷渭心头滋生,他怕自己等不到期待的那一日。毕竟,十七八年的准备,要是最后因为年龄问题而被弃用,如何能甘心。

另一方面,在水军内部,郭廷渭也不是没有挑战,比如水军中另外一名大将,张彦卿。同为南唐降臣,张彦卿的名声并不如郭廷渭响亮,但是在才干上并不弱于郭廷渭,这是个允文允武,能治政,可统兵的干才。

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当年大汉南征时,郭廷渭领兵拒敌,与柴荣交锋周旋,给汉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最后还是刘皇帝亲自招降,由此成名。

相较之下,张彦卿自守海州,没有与汉军进行到汉唐议和之后,方才归顺。但是归顺大汉之后,张彦卿的仕途走得也算顺畅,先获得了兖国公**的看重,任楚州刺史,后又由**政,统领长江水师。

比起郭廷渭,张彦卿也还多了一项实在的功绩,那就是随着赵匡胤溯江进川,平定川蜀,立下了战功。

当然,真正让郭廷渭感到威胁的,还是在统一之后,于南方成立的南海水军,主持的人就是张彦卿。

南海水军,成立的时间虽短,但是这些年,动静却不小,干出的成绩也多,收复流求就是是实实在在的。

而随着南方海上贸易走向繁荣,南海水军的地位与作用也就日渐突出,这些年,每年上报的剿灭海盗的功绩都有不少,虽然不大,但始终在朝廷发出着自己的声音。而南海水军的常备兵力,也扩充到了如今的两万人。

相比之间,反到是成兵已久的东海水师,显得有些沉寂,在北方海域之上,大汉水军早就主宰局面了。并且比起南方热热闹闹的海上丝绸之路,北面交流频繁的也就是高丽、日本了。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出成绩,自然困难,毕竟要服从朝廷的战略大局。当年,趁着大汉与高丽之间关系变得微妙之际,他迫不及待地遣一师去教训高丽人,那般积极的态度,未尝没有迫于南海水军发展的原因。

不过,**虽然难熬,但终究是让他等到了。北伐一启动,郭廷渭就知道,自己苦苦**机会来了,一举为自己,为东海水军正名的机会来了。

因此,早在二月末,受到刘皇帝急令,做好北伐准备之时,大喜过望的郭廷渭便十万火急而又有条不紊地做着各项准备,切实遵行落实诏令。

事实上,早在三月中旬的时候,郭廷渭所率东海水师就完全进入战争状态了。同时,为了充实后备力量,对过去退役的水军士兵也做了紧急征征召,而几大船场也在紧急加早战船、运输等海船。

因此,别看先期投入北伐的水军只有三万人,但后备力量十足,真有意外,到最后关头,朝廷甚至可以把南海水军被调参战。要知道,北伐进展中时,张彦卿已然领军北方,暂泊于长江口。

可以说,郭廷渭这边是可以放下大部分负担,进行渡海作战,将大汉水师的攻击力彻底释放出来。

与行营同步动兵,郭廷渭这边的行动,也格外犀利,没有任何迟疑,大军直扑地辽苏州港。辽海这片海域,大汉水军早已熟悉,航线也很成熟,因此在保持着对敌监视的同时,行动没有丝毫拖沓。

相较之下,辽国那里的水军,则显得手足无措,面对气势汹汹的大汉水师,哪怕有所准备应对,也是苍白无力。

来自辽阳耶律斜轸的命令是让他们死守苏州,籍此消耗汉军,在耶律斜轸看来,汉军跨海来攻,即便占据场面优势,他们可以借助军港、城池抵抗,只要不让他们取得立足点,就可游刃有余。

并且,在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耶律斜轸还是咬牙派出了一万军队南下支援。在他的筹谋中,哪怕水军抵抗不了,让汉军登上陆来,也要通过陆上的厮杀,拖延、迟滞、消耗......

只不过,耶律斜轸不懂什么叫制海权,更不知道大汉的水军已有跨海投放大股兵力的能力。

在耶律斜轸的“配合”下,郭廷渭领军北上,一路风平浪静,没有受到任何阻遏,及至苏州港,面对龟缩军港,一副死守抵御姿态的辽军,直接开怀大笑。

在他眼中,辽国采取这样的战术,无异是自废武功,倘若辽军能够出海一战,即便抵挡不住,多少能够给汉军造成一些损失。

然而,却自困囚笼,对此,郭廷渭岂能客气?

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317章 修法第33章 西巡结束第83章 东京反应,王峻密奏第260章 诱敌之计落空第458章 再临东京第219章 八月战争第1787章 讲个笑谈,说个趣事第273 王晏镇洛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135章 许州兵匪第113章 将目光投向北边第275章 令人绝望的未来第48章 接纳回归第127章 冬至宴3第144章 堂审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321章 合理避税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亚风云(中)第69章 东出太行第130章 御汉大计第508章 最后的旅途7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38章 回宫第291章 汉辽山阳之战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399章 刘皇帝的矛盾心理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144章 邺都战事(求首订)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344章 王师已过大江来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172章 更像打仗来的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364章 皇子戍边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11章 大败蜀军第31章 议治湖湘第1768章 崩第344章 打个赌第404章 冬夜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70章 唐主忙乱急点兵半岛史话·桓王第159章 河东风云(6)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90章 安全脱身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427章 饶乐国的困境第457章 郑州第58章 火神淀之乱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后的告别第376章 对策第372章 正常说话!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12章 大朝会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190章 荣宠无过于高氏第464章 甘州杨氏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39章 濮州案(2)第36章 西面来人第31章 议治湖湘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353章 聪明的张德钧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隐患第68章 婚宴第178章 头脑清醒的乾祐帝第194章 减税难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第73章 西北隐患第264章 强硬的道理第93章 升迁第171章 我能说,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吗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300章 他们在金山第118章 查抄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95章 效果已显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4章 西南事务第79章 “抚远之战”第1774章 又罢一相第61章 赵二为官第358章 手执朱笔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猎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