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

銮驾之中,结了个亲家,气氛都多了亲切,君臣二人一番畅谈,行驶在寒风中的銮驾内,不时爆发出一阵痛快的笑声。

赵匡胤自是极为欣喜,能与皇家结亲,已是荣幸,但能直接与太子加深关系,就属于喜上加喜了。他当然不会觉得,一个太子侧妃会委屈了自己女儿,要知道,如今的太子妃可是慕容家的人。

这么多年了,随着早期的开国将帅功臣逐渐退居幕后,年富力强的赵匡胤则益加突显了,到如今,赵匡胤也才四十多岁,当年的晚辈,也彻底成为一派大佬,国家柱石。

再加上名列乾祐二十四臣,赵家在大汉的地位,也是在不断攀升的,十分显赫。若再加上此番在辽东战场上无法抹杀的功绩,资历名望更得到提升。

但即便如此,赵匡胤也没有自信,能够完全盖过慕容家。哪怕慕容延钊已经死去有些年头了,但赵匡胤也不敢说自己的声望能够比得过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汉卫公可一度是大汉第一将帅。

当然,慕容延钊的病逝对慕容家而言,声势确实有所滑落,但慕容家也不只慕容延钊一人,似慕容延卿、慕容延忠这样的顶梁,虽然远不如慕容延钊,但也是朝廷宿将重臣。

而慕容延钊子嗣颇多,不乏精英人才,慕容德业已是州府大员,慕容德丰更是太子心腹近臣。比起慕容家,他赵家仍旧靠他撑着,兄弟赵光义虽然也是颇受皇帝关照,总体而言,还是太单薄了。

因此,不论怎么说,能把自己女儿送到东宫,对赵家的好处,绝对是巨大的。再加上,一直以来,太子对他都是十分尊重的,太子监国秉政期间,也多向他请教。

如果不是刘皇帝主动提,为免引发猜忌,赵匡胤也不会动这心思,但这是刘皇帝主动要结亲,他当然不会拒绝。

再加上,考虑一下皇帝定下这份姻缘的原因,除了拉拢性质的政治联姻,或许也是东宫的那点问题,太子妃无所出,有心人可都关注了,赵匡胤显然也是有心人。

倘若,自家的女儿,能够有幸诞下皇孙,那么......

同刘皇帝交流期间,赵匡胤的心思是百转千折,越想脸上的笑容越掩饰不住。相比于赵匡胤,刘皇帝的考量,就相对简单些了。

最主要的,就是因为太子无后,帮他充实一下后宫,同时,左右是政治联姻,赵匡胤有这个资格同自己做亲家。刘皇帝倒也不怕赵家声势地位继续抬升,大汉的外戚已经够多了,也不怕再崛起一个。

“陛下,燕山道军报!”伴随着一阵马蹄声急来,内阁学士张雍在外禀报。

没有被打扰到的扫兴感,看了看赵匡胤,反而来了些兴致,应道:“呈上来!”

眼下刘皇帝所乘銮驾,几乎是座移动的寝殿,刘皇帝自居卧室,喦脱等三名内侍则伺候在前边。

张雍没敢入内,登车之后,只是佝身于门口,呈上急奏,禀报道:“董遵诲将军已率军掠辽上京而返!”

“哦?有什么收获?”刘皇帝翻阅的同时,问道,语气中带有少许的期待。

“破辽五城,兵胁上京城,杀四千余人,掠一万人、四万牛马羊驼牲畜而归!”张雍干练地答道。

“终是没能破了上京城吗?”对于所述战果,刘皇帝似乎并不看在眼里,略表可惜地说道。

“兵临之际,辽军集众而守,我军缺乏攻坚武器,再兼天气严寒,辽主率军而返,未免有失,不得不及时后撤!”张雍道。

刘皇帝审阅着军报,来自王彦超,上边所述董遵诲军领军北方的经过,很是详细。说起来,在刘皇帝决议出兵,远袭上京之后,王彦超那边动作很快。

董遵诲所率领汉奚联合骑兵,总计一万五千余骑,号称两万,于十月十日,自大定城出发,在向导的引领下,冒着风寒,直扑上京。

到二十日时,已然饮马潢水,上京周边,因为耶律贤当初南下,本就处于十分空虚的状态,各地留兵,很少,即便加上从奚部逃回的少量部卒,也不足万人,还要兼顾整个上京及其周边的防御,显然是不可能的。

原本,南面还有奚族的拱卫,以保障其安全,不受兵灾威胁。但是,筹宁率领奚人的北反,是谁也没想到的,不只使辽廷构建的防线崩溃,损失了上万兵马,还使上京彻底暴露在汉军的兵锋之下。

董遵诲这支汉军北来,实实在在钻了个大空子,当汉旗高扬于潢水之畔时,诸城恐慌,上京震动。

在辽国,围绕着上京周边,是设有不少州城的,董遵诲将潢水南岸的城邑扫荡一空之后,便迅速北渡,先破饶州,然后兵进上京城。

不过,比起周遭那些小邑小城,上京毕竟是辽国都城,还是有一定防御的,最重要的,在敌情突来,形势恶化之际,有个人站了出来。

萧思温!

萧思温此人,要说他有什么惊人的军事才干,那倒不至于,但关键时刻,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担当。不像在通州之时,选择逃回上京,这一回,主动揽过责任,同辽国的一些贵族大臣联合起来,出人出力,聚集部卒,据城而守。

危难之际,有的人会顶不住压力而陷入崩溃,而萧思温这老酋却顶住了压力,迎难而上。当时的上京,人心纷乱,一片板荡,居然在他的周旋之下,稳住了。当然,那毕竟是大辽的都城,是契丹建国半个多世纪的中心之地,还是有一定凝聚力的。

面对这种情况,董遵诲也没有强来,而是分派兵马,扫荡上京周边那些没有撤干净的城邑部族,自己则率主力逼压上京。

不过,上京城内虽然聚集了数万人,甚至能够临时武装出两三万人的军队,但萧思温可不敢出城与战,只是一味坚守,他看得很清楚,汉军远来,且缺乏攻城手段,只要安心守城,就可无虞。

虽然被动防御,往往容易失措,但两军之间形势特殊,汉军根本无法久留,拖下去,时间也是利于守军的。

董遵诲沉心静气近十日,但见上京城巍然不动,守军稳如泰山,不受挑衅,不受刺激,也十分无奈。

进入十一月后,气候是越发寒冷,局面仍旧没有丝毫变化,僵持不下,董遵诲已生退意,他可不是莽夫。

连番挑衅无果之后,终是招还诸军,汇合之后,果断带着缴获南撤了。不过或许是气不过,临走之前,让全军对着上京城放了一泡尿,以示羞辱。

去得快速,回得也干脆,甚至于耍了些虚招,都没有给上京辽军追击的机会。也正是董遵诲退得快,在山阳遭受惨败的耶律贤,在经过一个多月的收容休整,也归来了。虽然是疲兵败卒,若是撤得慢些,配合上京城的人,即便不能重创董遵诲军,缴获的战利品恐怕也难以全部带回。

到十一月二十日,董遵诲领军,返回大定城。这一趟,虽然没能攻破上京城,取得最辉煌的战果,但对于辽国的打击绝对是重大的。

经过董遵诲那么一番掳掠杀夺,上京这片辽国核心的统治地区,也是一片狼藉,元气大伤。可以说,自北伐以来,偌大的辽国,已无一处未受战乱侵袭了,辽国的统治根基再一次遭受动摇。

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318章 硕果仅存世宗篇40 后、王之逝,帝国十年第295章 难第81章 内外变动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53章 杨业戍代第110章 议取淮南第183章 王景崇有话说第334章 喜讯传来第91章 王峻骄狂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98章 追捕第93章 来自地方的声音第265章 谋划高丽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358章 两江平定第83章 抉择第114章 大朝会第33章 两广运动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93章 来自地方的声音第2084章 太宗篇31 报纸 成都之围第159章 河东风云(6)第349章 边情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121章 大朝第8章 巡视第40章 开拓之志第109章 在长安第346章 文人风骨第51章 诏令西进第393章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82章 辽营之中的暗流第110章 西南将帅第381章 功臣阁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475章 吃人的河陇备灾第140章 两个皇叔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贸易的真正爆发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144章 邺都战事(求首订)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75章 在滑州第152章 听政3第128章 蜀中乱象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74章 帝崩第82章 瓦桥关第393章 钱去哪儿了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殇第126章 第一个被杀的宰相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浇筑王权第221章 成长的王彦升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风压倒北风第23章 慕容都帅用兵仁宗篇5 彻底固化的统治阶级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216章 初夏第381章 功臣阁第180章 博弈第113章 十年之争也该结束了仁宗篇4 范公秉政,苦苦支撑第2044章 最后的旅途15第33章 西巡结束第396章 天花板第95章 皇后又进谏第148章 最后一仗第258章 辽河战役,高奏凯歌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28章 皇子戍边第298章 对党项策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96章 言官第93章 完了第77章 潘美请缨伐安南第23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第1740章 农民苦第86章 须发花白第341章 向钱看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275章 令人绝望的未来第62章 难得迟疑第316章 皇后的宽慰第119章 幸西京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340章 定论第168章 塞上风光第251章 寿国公第183章 王景崇有话说第315章 质量最高的一次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