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

“完颜部的事情,就暂时如此答复处置!马仁瑀不是有三事上奏吗?第三件事是什么,一并说了吧!”刘皇帝又瞧向曹彬,语气凝沉了几分,似乎心理有所波动。

这让在座的大汉公卿们难免诧异,不就区区完颜女真嘛,何以至此?当然, 皇帝的心思,也最好别去乱猜,即便有所揣测,也不要流露出来。

曹彬则面色如常,仍旧一板一眼地禀来:“马仁瑀上奏,时下东北纷乱,诸部族势力竞立, 如欲保靖辽东安宁, 还需王师作为。他希望朝廷同意,继续进兵,夷灭不服,讨平不臣,彻底消除东北乱象!”

“看来我们的马大将军,战意犹酣啊!黄龙府外,已是他兵锋所向,可想而知,怎能愿意将黄龙府拱手让与女真人,这便是前线将士的态度了!”刘皇帝又变了脸色,仿佛适才的凝沉不存在一般,微笑着感慨道,还不忘看了眼王溥。

王溥感受到这目光, 老脸轻轻抽搐了下, 显然,这也是刘皇帝真正的态度,看来自己的想法, 还是与皇帝相悖了。即便是为了陛下的颜面着想, 也误会圣意了,就是不知是否会让刘皇帝对自己产生什么其他看法,王溥面上平静,但心脏却不由得狠狠抽动几下。

而对马仁瑀所请,刘皇帝并没有做太多的考虑,便看着曹彬,直接表态道:“回复马仁瑀,深入东北,还需慎重,继续进兵,暂且放下,黄龙府打了两个多月,将士们也辛苦了,让他们好生休整,暂时做好黄龙府及其周边的治安与肃清。

东北诸族,乱任其乱,只要不冒犯大汉,就暂不管他。关于东北之事,朝廷将有政策,辽东军政,只当配合朝廷中枢意志行事即可。

告诉马仁瑀,他现在主持着辽东乃至整个东北的军务,辽东的安定是他该首先考虑的。朝廷为取辽东,已然付出了巨大代价,接下来也以恢复发展为主,他要为辽东布政使司治政保驾护航!”

“是!”曹彬应道。

刘皇帝又朝潘美吩咐着:“此战将士功劳,尽快核定,而后让财政司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犒赏!”

对于黄龙府之战的结果,刘皇帝很满意,对于有功之臣,对于愉悦军心的事情,自然就显得大方了,当然,一直以来,除了在乾祐早期国家困难之时,在这方面刘皇帝从不吝啬。

议事间,御膳已然准备好了,刘皇帝点头之下,内侍们麻利而又不失谨慎地将一份份烹饪好的食物摆上席案。垂拱殿内原本严肃的气氛,很快就被美食的芬芳给打破,四溢的酒香也开始弥漫在空气中。

“此酒,就为贺喜辽东捷报,也祝大汉愈加繁荣昌盛,诸卿,请!”刘皇帝酒杯端在胸前,环视一圈,目光中带着霸道,语气中透着自信。

“陛下请!”

美酒与珍馐,总是让人心情愉悦的,作为大汉最上层的公卿们,也不缺此类享受,但能与刘皇帝同席,也往往证明着,他们仍受皇帝信任,仍旧在朝廷权力中心,这一点很重要。

“赵卿,那萧思温进京了吧!”刘皇帝埋头御案,慢条斯理地给一块鱼肉挑着刺,随口问道。

闻问,赵普放下手中筷子,看向刘皇帝,嘴角稍微勾了下,回道:“回陛下,萧思温一行,十日前便已抵京,目前安置在礼宾院。此人此来,可是举家而来,随行除了护卫随从,更有大量家私财产,其子女悉在。

另外,据探,辽主给其派使节护卫,入境之前全部消失了,尽数换成了萧部部卒,可以猜测,辽主的人,在途中尽为所害!”

“呵呵!这可就有意思了!”刘皇帝轻笑两声,表情也变得有趣,调侃道:“看来诸位辽国大臣,契丹贵族,是打算在大汉安家了啊!”

“据闻,萧思温在京期间,确实已派家人在西京坊里寻觅,欲购置宅院,毫不掩饰行为!”赵普也笑了笑。

“哦?”刘皇帝眉毛微挑,兴致愈浓:“萧思温这似乎是在向朝廷表示心迹啊!”

“臣也略作思忖,认为,萧思温有投汉之心!”赵普道。

“这是好事呀!”刘皇帝看向赵普,笑吟吟道:“若果然如此,那朕朝廷可得大加欢迎才是,这样的贵宾来客,可不容易。他们是远客,对京不熟悉,礼宾院职吏,该帮衬帮衬!”

“臣会对礼宾院传达谕示!”赵普颔首,旋即语气中带着些玩味,道:“不过,臣与太子、秦王殿下与萧思温进行过一次商谈,此人却并未表示归附之意,只欲商谈汉辽和议!”

“谈得如何?”刘皇帝问。

赵普:“萧思温代呈辽主之意,旨在两国罢兵,重归于好。辽国提出,两国以当下双方所据之地为界,互不侵犯,辽国愿每年向大汉提供马两千匹,牛五千头,羊一万头,同时开放疆界,供大汉商旅往来,不作限制!”

“呵呵!”刘皇帝评价道:“不得不说,耶律贤是个明白人,也很明智,认得清现实,条件清楚直接,没有什么过分奢望与要求,贡品虽然不多,但足表诚意!”

“若得陛下稍降恩典,哪怕付出更大的代价,辽主也会同意的!”赵普说道。

“以辽国如今的状况,就算朕心慈手软,网开一面,同意和议,就上述所说牛羊马匹,他能够提供?”刘皇帝一脸唏嘘状,说道:“这还是当初的大辽契丹吗?这种小手笔,也能拿得出手?”

“若无大汉从外部相逼,辽主自可将精力集中到内部的平叛与安治上,与此相比,其他不足为道。契丹已然落魄至如今的状况,危如累卵,又岂会在乎些许颜面问题,从辽主遣使南来的决策观之,就已然决议向朝廷低头了!”赵普说道。

“可惜啊!”刘皇帝摇了摇头,道:“打蛇不死,反受其害的道理,朕还是明白的。契丹余低头蛰伏,朕却不欲给他这个机会!”

简简单单一句话,刘皇帝对于和议的态度明明白白地表现出来,那就是不允,不受这善意。事实上,如今的辽国,已然丧失了与大汉坐在同一张谈判桌的资格,刘皇帝示意接待商谈,也只不过是看在其过去的地位上。

但是,不管辽国想要如何忍辱负重,如何曲意逢迎,刘皇帝痛打落水狗的意志不容动摇。一口将挑完刺的鱼肉夹入口中,细嚼慢咽,刘皇帝当场指示道:“谈?没什么好谈的,相比之下,还是那萧思温,更能提起朕一些兴趣。

大汉对辽政策不改,诸边对草原的各项政策与行动,当一如此前,不得放松,反需加强!朕要坐看辽国彻底崩溃之日,届时,或许朕还能给契丹人一个生存的机会。”

“是!”感受到刘皇帝这强烈的意志,赵普当即应道。

在场的大臣们对此,都没有什么意外,没有谁提出异议,哪怕逐渐趋于保守的王溥也没意见。至少当下大汉保持的态势,还在承受范围之内,只要不大动干戈,他也不会反对刘皇帝的政策意见,大汉的操作空间太大了。

“萧思温大抵就等着朕回京,才肯彻底表露心迹吧!朕给这个机会,明日安排他进宫,朕要见见他,看他能有何话说!”刘皇帝又道。

“是!”

第358章 手执朱笔第53章 遁第1731章 一缕惆怅第119章 幸西京第145章 策勋御宴第82章 瓦桥关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3章 豪强第19章 赵匡赞北上第43章 大公主回来了第439章 自请其罪第99章 北巡结束第107章 卢多逊:赵普也该倒了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1714章 百姓苦第418章 洗礼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键政第45章 移镇之议第242章 战后第19章 罢免两勋贵第292章 赵普复命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47章 德胜渡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364章 过韩府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136章 迎奉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91章 北巡结束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180章 踌躇满志第427章 晋王要做忠臣第1768章 崩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1764章 禁轿第269章 先锋慕容承泰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1801章 还是土地问题第210章 一锤定音的人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49章 西拓南并第118章 查抄第106章 再临大江第412章 二王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1章 大典日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96章 开宝八年第105章 善后安排第70章 同州之战第370章 刘鋹第69章 虞国公也走了第94章 国难丧子,尚有良将第223章 南北海军第1章 何谓开宝第53章 兵制改革第227章 延州事第34章 亡国之族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76章 王峻用兵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246章 目标八寨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第50章 打他一仗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218章 进兵第6章 告一段落第96章 战损与战果第95章 掘地求生第51章 诏令西进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45章 移镇之议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276章 阴山南麓的战事第346章 文人风骨第56章 是非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152章 压抑的成都第338章 澄心堂内心惶惶第241章 锦州陷落第116章 凉甘瓜沙第380章 投汉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27章 大汉二十三道第137章 终于埋了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国版图,排队辞世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139章 韩常案第91章 栾城之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