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

因为初归东京,东宫的一应仆属并未全部东迁,人手不足,整个东宫显得有些冷清。月光皎洁,零落九天,挥洒在东宫园苑中,夜色很浓, 很是静谧,只有少许的宫灯,照亮着夜幕下的道路。

已是夏时,宫苑之中树木丛生,郁郁葱葱,放眼所望,尽是森森之景, 未经细致打理, 杂乱的草木显示出野蛮生长的势头。

过去在东京时,刘旸便经常于花苑之中踱步,如今再走,虽有耳目一新之感,但终究是熟悉的。

两名宫娥挑着宫灯在前引路,四名卫士护从在后,声声虫鸣,叩问着心头,朦胧的灯光映照在刘旸的脸上,可以窥探到那一抹凝思。

显然,这抹凝思还是因为登闻鼓案,还在为深陷漩涡的李昉考虑!

不论如何,他是都要为李昉说话的, 一个师生情谊, 实则早早地便将他们绑在了一起,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必遮掩的。

并且,对于这個老师的品行与操守,刘旸也是相信,再加上方才的会面,李昉的一系列表现,都是很难装出来的。

刘旸学着观人识人,也这么多年,早已磨炼出了一双锐利的眼睛,对于自己的判断,也很自信。

刘旸,相信李昉的清白。而只要李昉是清白的,那么任何人也不能击倒他,只是,三人成虎啊,都不用特意派人去探听,便能想象得到,如今的东京朝野,怕是流言四起,非议不断了。

刘旸立场坚定,心中也早有决议,但是,如何帮李昉解决这个麻烦, 却也不是那么简单。还得注意方式方法,用他这个太子的声誉去为其背书保证,会是个办法,却太过直白粗糙,简单粗暴了。

关键在于,刘皇帝的态度是怎样的,从今日发生的状况来看,对舆情正朝着不利于李昉的方向在发展。

而从刘皇帝的一些谕令,也看不出具体的倾向,连见面都不让,令其回府,可以看成是心存不满,也可以认作是一种保护,一切,都还得具体详细的调查结果出来。

站在相信李昉的立场,那其中,到底又出现了怎样的疏漏,才导致如今这个局面?是意外导致?还是有人刻意构陷?如果是,又有谁能有这么大的胆量,这么大的能力,促成对李昉的中伤?

长时间的思考,使得刘旸的表情愈显深沉,想要破局的要点,也被他抓住了,一个武济川,一个徐士廉。

那个武济川,若以李昉之眼,才学应当不错才是,因何在刘皇帝面前应对那般糟糕,莫非是无故搅入其中,难以承压?但同样是士子,人家徐士廉为何能够从容有度?

还有,那个徐士廉,一个不名一文的小小落第士子,何以如此自负其才,又何来的胆量,竟然通过登闻鼓鸣冤叫屈,如此也就罢了,还敢直指主考,攻讦李昉取士不公?

想到这些,哪怕是刘旸,心情也不由自主地往下沉。是有人在背后支持挑动?如果是,那会是谁?刘旸的脑海中开始浮现出几道人影,但又迅速地摇了摇头,仿佛能把那些念头摆脱一般。

“明月皎如斯,奈何风波起啊!”大概是走累了,刘旸停住脚步,抬眼望着夜空的那轮弯月,轻声叹道:“回去吧!”

“是!”

事实上,在考虑如何帮助李昉的同时,刘旸也不由地触碰一个他不怎么愿意面对的问题:倘若,李昉真的耽于私情,取士不公,那他又当作何抉择?

这一点,连他自己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者说,心中有答案,只是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罢了。如今的大汉太子,虽然年纪还不大,但经过那么多年的磨砺,经过刘皇帝的不断催熟,已然是个成熟的政治人物了。

李昉夜访东宫的事情,在当夜便传到了刘皇帝耳朵里,对此,刘皇帝并没有过多的表示,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他若心中无鬼,何以不自安?”

但就在第二日,刘皇帝便下诏,让太子牵头负责处置此事。这一道诏令,显然不那么寻常,毕竟,满朝皆知刘旸与李昉之间深厚的情谊,李昉东宫一行的事也瞒不住人,考虑到这一层,那刘皇帝此诏隐藏的意味就越显深长,值得揣测。

于是,朝中很多关注此事的人,都把目光投到了太子身上,看太子殿下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处置,是徇私庇佑老师,还是大义灭亲,秉公执法。

当然,抱有类似想法的人,在心底恐怕已经认定了,李昉取士用情,是属实的事。但无论如何,当刘皇帝这道诏令下达的时候,也代表刘旸也被牵涉其中,麻烦上身了,若是处置不当,对太子而言,是会影响到声望的。

不管旁人如何猜测,但就刘旸个人来说,他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压力,当了那么多年太子,对于刘皇帝心思不说摸清,但多少是能揣测出几分的。

显然,这又是一次对他的考验了,考验他在面对这种公私之间,如何取舍,又如何解决。这么多年,刘旸经历得太多了。

同样的,刘皇帝或许都不那么在意最终的结果,只是看他如何应对选择。如果刘皇帝能够知道,在他谕令下达之后,一向“迟钝”的太子,竟在短时间内做出了以上的分析与心理准备,或许,已经足够欣慰了。

而这道诏令也解决了刘旸的一个麻烦,就在前一夜,他还在琢磨着,如何插手过问此事,刘皇帝给了他一个正式的无可指摘的机会,调查处置的主动权也得以掌控在手中。

不过,这也不是单纯地给刘旸一个机会,让他去帮李昉洗清嫌疑,还其公道,虽然刘旸确实抱着这样的目的。

事实上,这对刘旸也是有影响的,倘若理性地分析,面对这样的麻烦,有一个比较好做的抉择。

那便是,不必去顾及李昉,就将此事定性,“弑”师证道,他则秉公处理,既可以把麻烦摆脱,还能赚得一个“大义灭亲”的美名,若是心中不忍,还是发挥影帝级别的表演,掉几滴眼泪,做出不忍与痛惜的姿态。

如此,至少是能服众的。而除此之外,哪怕他调查清楚了,就算摆明证据,表明李昉的清白,那也难免引人非议,哪怕事实就是那样,也绝对不乏有人怀着恶意去揣测其中的私谊。

可以说,关心则乱,当李昉病急乱投东宫之时,就已经把麻烦指向太子了。而当李昉也得知刘皇帝的诏令时,在府中也是懊悔不已。

他在刘旸面前表示,为了自己的清名,甘愿赴死,却是发乎真情,但若以一己之私誉,影响到了太子,那他宁愿受污名而死。

让刘旸去处置此事,大抵是从公私道德的角度去考验他,这个考验,可以说很残酷,也很艰难,因为根本无法把握刘皇帝的评判标准。

如果从利益出发,舍弃李昉,甚至籍此邀名,会是一个简化案件的做法,也是一个枭雄的聪明选择。毕竟,帝王总是无情的,这是作为承担江山重担的基本素质,也需要接受各种超出寻常的考验。

但同样的,又能说,这不是刘皇帝从心性层面对太子的考验呢?倘若,连师傅都能干脆舍弃,那这样的太子,又是不是太可怕了?

刘皇帝把太子置于一个两难的处境,在背后默默地关注着,也期待着,就看他是犹豫成病,还是游刃有余。

从这道诏令下达开始,所谓的“科举弊案”,就已经不再是重点了。局外人还在研究案件的发展走向,还在猜测太子会如何行事,涉案者会得到怎样的结局,而局中人,则已经分析起此次风波会对朝廷造成怎样的影响了,涉及到太子,涉及到国本,何其重大!

第414章 云消日出第1675章 血战第98章 封禅之议仁宗篇7 官僚新贵,倒范集团第8章 琼林宴第39章 连夜南进第134章 乾祐元年终第35章 唐将空谈第121章 登乾元第47章 诱其北上第238章 皇帝还是怕皇后第188章 边将离京,再获一子第344章 王师已过大江来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问题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689章 高规格第17章 武德司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427章 晋王要做忠臣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41章 实在是敌军不中用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46章 郭荣奏事第14章 腹黑之谋第109章 在长安第44章 个中弊端第76章 大才蒙尘第131章 和议达成第491章 区区九品,亦敢通天第125章 由土地问题引申第479章 开宝二十九年2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484章 不对劲!第2110章 康宗篇2 辅政时代第1674章 爆发第329章 游市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94章 宽仁的处置第107章 深思熟虑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第245章 下一步战略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209章 各执己见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1695章 袁家庄第115章 西北情况第1790章 忧劳第254章 难得唠叨的刘皇帝第385 礼宾馆无题第90章 交趾收复第421章 为什么不喝酒?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世宗篇51 皇太孙第121章 登乾元第1799章 宿醉风波第1796章 刘皇帝的支持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115章 冬月第352章 十万汉师围金陵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荆湖第321章 矛盾第156章 立冬班师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亚风云(中)第133章 西征!第412章 二王第61章 南北之争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212章 开宝北伐第213章 纡尊降贵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95章 真定府、寿国公第193章 杨邠案(1)第48章 刘承祐的决心与疑惑第81章 两日而克第40章 潞州三杰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138章 刘皇帝认可第69章 祸事了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义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第218章 皇帝未至,厮杀已烈第291章 酬功第458章 再临东京第55章 拉开序幕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250章 大军会于威武城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1678章 保守与扩张第80章 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