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童谣

赵王刘昉的一家的还京,只是开宝十七年冬大汉京外宗室、勋贵、大臣们活动的一个缩影,并没有太多私下串连,但是不约而同,有太多坐镇地方的封疆大吏,赶在开宝十八年开春之前,匆匆返京,就像一条条积极的溪流,欢欣雀跃,要回到京城这片祖源之中。

目的嘛,自然是为刘皇帝大寿,这样的情况,哪怕在大汉也不少见,毕竟帝国版图过于庞大,想要把天南海北的大臣们齐聚一堂,是很困难的。

前一次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刘皇帝登基三十年的庆典,再前一次,就是泰山封禅了。

而鉴于这样的情况,针对这股风气,民间也出现一首童谣,说:天子生辰忙,诸侯奔波苦。黎民何所愿,唯盼瑞雪临。

这首童谣出现得很突兀,但却不胫而走,在京城广为流传,并且从京畿向周边扩散。

自古以来,类似童谣、谶语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政治内涵,抑或揭露社会现状、民间疾苦,也往往带着一定的警示意义。

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大汉民间不是没有出现过童谣,但大多是一些地歌功颂德、宣扬德化、传播“正能量”的声音,像此番这般,隐含挖苦、讽刺,并直指刘皇帝过寿的铺张,还是头一次。

这首童谣从何而来,由何人所作,不为所知,但是,大汉朝廷,还是有些反应的,甚至有些紧张,稍微有些政治嗅觉的人都能察觉出这首童谣的“威力”,以及背后蕴藏的风险。

而反应的最激烈的,是一名叫王禹偁的侍御史,他直接以此童谣附一份奏表,进谏刘皇帝,直陈其事,希望刘皇帝能在来年的嘉庆节有所收敛,不要大操大办,搞得铺张浪费。

由于出身农家,王禹偁对农事十分了解,也更关心民间疾苦,在奏章中也建议刘皇帝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施恩百姓上,不要因一个每年都过的嘉庆节,怠慢了国计民生。

虽然在遣词造句上,王禹偁已经尽量注意了,但他表达出的思想,却是直接的,换个角度来看,都可以说是在批评指着刘皇帝了。

王禹偁虽然才二十六岁,但在大汉士林之中,却已经名气斐然了,文才尤其受人称道,也是个九岁就能写文章的天才,并且,二十二岁就中了进士,算是年少得意。

当年进士及第时,也得到了刘皇帝的接见,琼林宴上,挥笔而就,写下一首《吾志》,以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当时就给刘皇帝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得到刘皇帝的赞赏与勉励。

而在近几年的为官生涯中,王禹偁也是失志不渝地践行其志,不违初心。这真是个直言敢谏之人,看不顺眼的,往往能化为一道文采斐然、赤忱丹心的奏表。

大概是知道朝廷中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种能言敢谏、血气方刚的人,也营造出一种言路畅通的氛围。对于王禹偁,不管他言辞有多激烈,用词有多冒犯,刘皇帝态度还是和蔼,多予以包容,至于听不听,则是另外一回事。

但这一次,收到王禹偁的谏章,刘皇帝却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一笑了之了,当着赵普等臣的面,就直接斥责,说王禹偁大胆,把他的宽容当作放纵,越发不知收敛,肆意妄言。

一个小小的侍御史,自以为忠诚,自以为忧国忧民,居然敢对君父如此横加指责,出言不逊。那种恼羞成怒的姿态,在刘皇帝身上,还是很少见的。

不过,怒归怒,也只是口头上发作了一番。当然,若不是刘皇帝了解王禹偁是个刚直的性子,或许就把他下狱了,当然,还是为了维持此前的人设。

即便如此,刘皇帝也下令,让王禹偁回家,闭门反省,写他的诗文去......

但是,王禹偁那道劝谏奏表,显然还是刺激到了刘皇帝,至少让他不再那么心安理得、称心如意,心里就像吃了只苍蝇一样难受。

在刘皇帝看来,皇子、勋贵、官僚、将军们入朝给他贺寿,既然显示臣子们对他的忠诚孝敬之心,于他而言,也是一个抚慰、采谏的机会。

帝国这么大,自西向东,正常行路,走几个月都走不完,臣子们分驻各方,为国戍守固防,平日里本就难以见到,连他的儿子几年都见不到一次,何况其他人。

借着这个机会,不只是给他祝寿,也是一个内外军政重臣齐聚一堂、共商国是的机会。朝廷需要听取下面的意见,综合情况,及时调整或更改政策,下面的臣僚们也需要明确贯彻朝廷的政策方针,以免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出现什么差池。

显然,这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沟通的过程,对于这个庞大帝国的治理而言,也是有好处的。迫于交通信息条件受限,自然不可能经常搞,但借着他五十岁生辰,组织一场国事交流会谈,还是值得去做的,有意义,也有可操作性。

不过,话是这么说,刘皇帝也以这个理由来自我安慰,但王禹偁那道谏章,还是在他心中埋了根刺,让他极不痛快。

多疑的刘皇帝,也难免去猜想,官民百姓对他,真的有了其他看法?他如今的所作所为,还像个圣主明君吗?

我不会真变成李隆基吧?这样的念头,刘皇帝以前从未想过,因为他是一向有些看不上唐明皇的,把好好一个帝国,折腾到崩溃边缘,直接从盛世走向没落。

但是,嘴里说着以史为鉴,但现实中,往往不自知,反思虽然是刘皇帝的一个好习惯,但是不知觉间就容易沉浸在那辉煌之中......

朝廷中从来不缺见风使舵之人,皇帝心里不痛快了,下面自然有闻风而动者。朝廷内部,尤其是都察院,就有好几名御史,在卢多逊的指示下,上表弹劾王禹偁,说他狂傲自矜,滥言造次,冒犯君父,要求严惩。

不过,马屁该是拍到马蹄子了,对于这些人,刘皇帝格外恼怒,他需要对一个小小的王禹偁打击报复?去为成全他的忠直清名?

因此,那些上表谈何的御史,反倒吃了挂落,责的责,贬的贬。用刘皇帝的话说,王禹偁虽然刚直犯上,但可体其一片忠心,你们这些御史言官,该进谏的不进谏,该纠弹的不纠弹,只会落井下石,小人之行。

于是,好几名御史被贬出朝廷,卢多逊失去了几名心腹干将,本人还受了池鱼之灾,被刘皇帝批了个御下不严,玩忽职守。

与此同时,开封府以及皇城司也是大肆出动,横行京师,开始“消灭”那些莠言谬论。如此声势,自然闹得鸡飞狗跳,京内一时噤然,几乎所有的士民,见此情形,都严厉地约束自家孩子,不许再乱传乱说,“刑徒营”也成为了大人吓唬孩子的手段之一。

皇城司也感受到了源自于刘皇帝的压力,他们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便是监察东京舆情,那童谣都传得漫天飞了,竟然毫无作为。

张德钧虽然有些郁闷,但也只能更加卖力,想要做出点成绩,以消官家之怒。开始大加侦探谁在背后传播流言,蛊惑人心。

结果嘛,以皇城司的能力,也没查出个“谋反分子”,东京城内各酒楼、茶肆的说书先生,倒是有好些被带回皇城司问话,也没个结果。

查到最后,在五丈河边找到一块石头,上边刻着那首童谣。这样的结果,可就严重,这岂不是在说,此次风波,并非人为,属于上天“警示”?

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张德钧严令封锁消息,然后匆匆忙忙去见刘皇帝,陈述此事。得知皇城司在开封的动作后,刘皇帝更加恼火了,狠狠地把张德钧批评了一番,这不是在给他招黑嘛......

同时,原本并没有那么在意的刘皇帝,反而起了疑心,童谣并不可怕,百姓们也好愚弄,热度过去就好。

但是,他可不相信有什么石碑能天然地刻着这样一首童谣,这假托神祇的背后,必定有鬼魅奸邪作祟。

于是,给张德钧的指示,只有一个字,查!一查到底!

开宝十七年冬季发生的这场风波,只能算一个小插曲,一点小阴霾,虽然把刘皇帝搞得有些郁闷,有些恼怒,但来年的嘉庆节,他还得庆祝,他的五十大寿,仍旧要办得风风光光,红红火火。

。wap.

第249章 武德司时况第275章 令人绝望的未来第471章 另起炉灶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276章 玉如意第436章 真实而残酷第106章 敲打第33章 豪强第3章 台怀之事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216章 初夏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64章 回鹘汗之死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学堂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141章 纳降第46章 郭荣的激进建议第29章 独眠孤馆第132章 做媒第321章 驾幸枢密院第34章 惊陶谷第30章 满堂春宴第332章 广德殿婚宴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441章 登闻鼓又响了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79章 势孤危第56章 腹心之谈第110章 议取淮南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270章 骚扰,进攻第285章 家务事第62章 紧锣密鼓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95章 效果已显第472章 声势浩大第137章 后宫那点事第52章 对峙第1790章 忧劳第445章 捐资捐款,天灾不断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184章 刘承赟也来了第158章 朝官实用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137章 终于埋了第241章 至此战罢第7章 小张探花第134章 回府第1748章 应急机制第116章 满朝震动第1690章 拼图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74章 老当益壮第48章 耿崇美第1719章 什么忌讳的事都敢聊第136章 进退不得第1771章 襄阳王第402章 这事没完第176章 接风洗尘第1745章 东京大爆炸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1章 何谓开宝第93章 噩耗连连第238章 南口大战7第13章 考校世宗篇23 官钱粮盐第140章 大获全胜第362章 分封?第34章 惊陶谷第146章 近亲通婚第295章 难第98章 封禅之议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114章 欲谋大功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43章 刘皇帝训子第147章 德胜渡第24章 人事调整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298章 对党项策第65章 制举进展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770章 总要杀些人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1809章 饯行第48章 处处矛盾第150章 蜀亡第180章 过邺都第92章 万岁殿宴第95章 玩阴谋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乐皇帝第329章 西域风云第146章 近亲通婚第75章 西北边报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47章 八十万军队带来的压力第349章 边情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78章 三百与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