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全面对抗的两司

东京,武德司。

不知是否为错觉,还是本身如此,威严大气的衙门,总是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冷到夏日都无法驱散。

这里是武德司的权力中心,是全天下武德司吏的指挥中心,而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消息情报汇聚而来,集中整理、分析、处置。

衙堂之上,最引人瞩目的还是那面巨大的苍鹰逐野图,精致的影壁,透着一种厚重与大气,也给人一种历史的沉淀感。

高坐鹰身堂椅,埋头狗首铜桉,武德使王寅武正进行着日常工作,审阅着浩繁的情报消息,当然,这些从下面收集上来的消息,都是经过初步整理分析,被情报分析人员鉴定有价值的,方才上报给王寅武。

王寅武需要做的,则是对这些仍显纷乱的消息,做进一步的分析筛选,再确定是否上报刘皇帝。

武德司发展了这么多年,也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管理体系,其重中之重,便是对情报消息的收集整理。

而这套分析制度,也是在王寅武就任后,方才进一步推动的。与李崇矩时代不同,王寅武时代的武德司,要显得积极些,也张扬些。

毕竟,李崇矩有些道德洁癖,只想着尽职尽责,不愿做打小报告的小人,再加上生性谨慎,唯恐犯忌,因此,李崇矩时代的武德司,整体是比较低调的,甚至处于一种自我封闭压抑的状态。

换了王寅武,情况就开始有所改变了,不只对内,对外一样,尤其面对皇城司时,也开始处处相争了,从京城一直延续到地方。

自从张德钧不甘于权势影响局限在京畿,开始向全国扩张,在诸道首府及重要城市设立据点、安插人手之后,两大情报组织之间的矛盾也就逐渐尖锐起来。

虽然都是情报组织,但职能各有不同,与武德司的全面相比,皇城司主要是监控京畿舆情以及对重要人物监视,主要对内,对京畿以内。

武德司则不然,不只对内,还要对外,并且立足天下,全国上下一盘棋,监控的也是整个天下。在武德司职事们看来,皇城司是野心勃勃,在侵犯他的权力与利益。

李崇矩时期,对于这种情况,是基本坐视,尽量避免两司之间的冲突,虽有龃龉,但还矛盾还不激烈,这也是李崇矩以自身的地位与威望压制着武德司的原因。

但即便如此,在其执掌武德司的后期,武德司内部,就已经有人对李崇矩感到不满了,尤其对他做事的风格,毕竟,一个强势,尤其对外强势,能维护自身利益的领导,是更容易获得支持的。

当年李崇矩主动请辞,也未必完全出于自保,避免刘皇帝的猜忌,来自内部无形的压力,也让他自觉不再适合居武德使之位。

情况的变化,出现在王寅武接任以后,与李崇矩不一样,王寅武没有那么多值得称赞的功劳,底蕴不足,脚下比较虚,直白点说,他是属于幸进之人,接替王寅武,占了很大一部分运气。

因此,他接任武德使,想要服众,想要掌控这个庞大的机构,就得有些作为。王寅武毕竟是从武德司体制内一步步爬上来的,对武德司的运转规则十分了解,也深切理解上下职吏们的心态。

于是,在调整人事,进一步优化情报收集、分析机制的同时,他带给武德司最大的变化,就是硬起来了,尤其针对皇城司。

这对王寅武而言,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李崇矩不敢做的事,他做了,不敢得罪的人,他也都得罪了,这几乎是一种不留后路的做法。

尤其针对皇城司,那张德钧可是刘皇帝身边的人,整整在御前伺候了皇帝十年,这是从底层爬上来的王寅武,怎么也比不了的。

但是,王寅武也不是蠢人,至少有一点他看得很清楚,刘皇帝更换武德使,就是要他给武德司带来一些变化。

同时,他也不认为,刘皇帝对皇城司那些逾越越界的做法就没有一点意见。而作为刘皇帝手下最重要的爪牙,若是失去了锐气,不够锋利了,那其价值何在?

万变不离其宗,最关键的,是永远要符合刘皇帝的心理,遵从刘皇帝的意志。王寅武不说完全切中刘皇帝的想法,但也确实猜中了几分,于是,他大胆激进的做法,也算是成功了,因此,他武德使的位置,也是越做越稳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年以来,皇城司与武德司这两司之间,矛盾冲突也是越演越烈,互相埋伏,互相攻击,互相扯后腿,斗得是不亦乐乎。

而事实证明,张德钧虽然是刘皇帝身边出来的体己人,但其影响,还真没法影响到武德司,至少想把王寅武这个武德使搞下去,是极其不容易的。

当武德司开始与皇城司全面对抗之后,皇城司那边感受到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尤其在地方上,很多皇城司下属的职吏都发现,情报线上的工作,越来越不好开展了,过去那种无往而不利,在武德司的针对下,变得是步履维艰。

这一度让张德钧气愤、难堪,向刘皇帝告状都不止一次,但没用,对于两司之间的争斗,采取放任坐观的态度,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当然,刘皇帝的心理底线,对于张德钧而言,可就分外难受了。他能有如今的风光与权势,可都靠着刘皇帝的宠幸与偏私,当这种偏爱变得“公平”起来,就有些不适应了。

王寅武在一次与武德司京畿职事们的聚会中,就曾公开放话,说要把皇城司重新“关”在京畿之内,京畿之内分庭抗礼,京畿之外,则还是他们的地盘。

这话张扬跋扈,彰显个性,但十分提气,这也是王寅武比之李崇矩更受拥戴的原因。而这话传到张德钧的耳中,也使得这老阉宦勃然大怒,下定了要整倒王寅武的决心。

李崇矩都不敢这么挑衅他张大官,你一个王寅武算什么东西,因此,这些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张德钧除了继续逢迎刘皇帝之外,把他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王寅武与武德司身上了。

皇城司内部的大小头目们,不管是为了迎合上意,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是众志成城,积极卖力地搜罗着王寅武与武德司违法乱制的证据。

同样的,武德司这边也是针锋相对。到如今,不管是皇城司,还是武德司,其档桉库中,都积攒了大量针对对方的不利情报、证据,只是,争归争,斗归斗,没有决定性一击的可能,都且按捺着。

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57章 国灭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风波第78章 召还二郎?第102章 政争这种事是很正常的第393章 钱去哪儿了第260章 论婿第86章 笼络人心第469章 四大改造、营所改革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议第75章 敖莱小城第428章 用心第160章 军政分离的尝试第318章 皇子们渐渐大了第26章 名将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14章 武夫军阀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1754章 雄才难制第300章 灵州换任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第16章 异见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278章 军务第299章 辽国的情况第26章 名将第482章 李氏第462章 当年善政第153章 乱事终不可免第18章 诏议国策第85章 浮雕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第28章 封疆大吏第392章 封禅之议,军官学院第1767章 心头发慌第98章 山道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1790章 忧劳第109章 制举收尾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756章 海丰号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1709章 心猿意马第155章 着周王善后第320章 改革干将第367章 礼遇隆重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结束第1798章 宴无好宴世宗篇26 北廷国相第193章 杨邠案(1)第96章 寿春城内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22章 “郑州站”第229章 血战锦州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庆,巡幸西南第309章 交待后事第286章 进兵方略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364章 沉默第266章 放赈辽东第483章 南巡第238章 皇帝还是怕皇后第265章 谋划高丽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65章 制举进展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126章 近臣之殇第12章 河东之患第90章 关右节度第124章 海外扩张第235章 南口大战4第16章 异见第30章 “宽刑简政”第255章 “社会实践”第362章 权宜之计第334章 交待第304章 楚州第201章 捐资第117章 机会第175章 在滑州第34章 苦难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2048章 最后的旅途19第35章 东归第204章 解决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7章 恩赏问题第95章 掘地求生第362章 新齐与新楚第7章 贵戚解权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殇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128章 蜀中乱象第317章 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第40章 入长沙,定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