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文盲将军

bookmark

清涟的湖水在秋风的作用下荡漾不已,冷冽的湖光映照在刘皇帝沧桑的面庞上,那双泛着些许疲惫的眼睛望着远处停泊着舰船,思绪似乎也随着大汉海军的开拓飘到九州之外去了。

跟随在刘皇帝身边的,除了喦脱之外,还有一名身材魁梧、面貌冷峻的中年,时任龙栖军都将的永安伯高琼。

近些年来,随着大汉兵制改革的展开,杨业也被刘皇帝派往诸边,负责各地边陲戍防的调整安排,殿帅这个“大汉第一帅”的职位便空了出来。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刘皇帝没有再挑人补上,而是任其空置,不只是殿帅,侍帅也一样,田重进、刘廷翰先后卸任。

发展到如今,殿前司、侍卫司这两大在大汉中前期历史上地位崇高、赫赫有名的禁军统帅机构,逐渐失去了其统辖权,副都指挥使、马、步军都指挥使、都虞侯等高级军职,也渐渐沦为虚衔。

与此同时,原本集中在两司的统兵权,则继续下放,由下属诸军的都将直接负责,原属两司的职吏也分散于枢密院、兵部及诸军。

当然,殿前、侍卫二衙,并未彻底裁撤,机构仍旧保留着,也留了一部分职吏维持运转,只是失去了大部分的职能,这两司也逐渐成为下属禁军的编制划分名义。

至于三衙之一的巡检司,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这个机构非但没有被缩减裁撤,反而进行了充实完善,当然这也代表着其职能的变化,逐渐名副其实,成为巡检衙门,重心放到治安事务上了。

不过,巡检司也成为了官僚将领们热衷的部门,巡检使也是中枢部司中最瞩目的实权部门之一。如今的巡检使,乃是阳邑侯张永德。

对禁军的这些调整,显然又是加强朝廷对禁军控制的一种举措,枢密院本就负责全国军政事务,其中禁军的调动权力,更是牢牢把控在手中,从这之后,枢密院在军事调动安排上,也再不用受那三衙制约,可以直接对下属的马步军发布命令,实现垂直管理。

但同样的,枢密院的权力也由此大大加强了,考虑到这方面,刘皇帝对枢密院同样启动变革,或者说谈不上变革,只是对其职能、权责的划分进一步细化,在枢密使外,增设四名枢密副使,分管禁军、北面、南面及海军事务。

一切,仍旧以制衡为主,前枢密使曹彬也在任职八年之后卸下职务,改由刘廷翰接任。而上层的变动,对于下属诸番号军而言,影响并不大,只有接受军令少了一个中间环节罢了。

或许,最大的影响,就在龙栖军了,作为刘皇帝起家的军队,始终是大汉第一强军,而如今作为龙栖军都将的高琼,自然也成为了诸将之首。

“高卿,朕没记错的话,你家大郎继勋正在金明池水师中受训吧!”刘皇帝抬手一指,轻声问道。

“回陛下,正是!”高琼恭敬地答道。

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少许的好奇:“你这个擅长骑射的陆将,子嗣却要往海军发展,这是要水陆并进,均衡发展啊!”

见刘皇帝心情不错,高琼板着的脸也露出点笑容:“犬子年少轻狂,前者见郭良平因功获封致远伯,也放言,要参加海军,出海建功!臣见其志甚坚,并非一时冲动,因而,也就没有阻止,不论在禁军、边军还是海军,都是为大汉效力,为陛下尽忠......”

“很好!将门虎子啊!我看继勋,未来是有大出息的!”刘皇帝轻笑道。

见皇帝都夸奖自家儿子,高琼怎能不心喜,不过嘴里仍旧习惯性地谦虚道:“陛下夸奖,犬子若知,定然会饱受激励,不为大汉建功,恐怕都无颜回京了!”

“打三佛齐国,就可以让他去试试嘛!海军的战船虽然庞大犀利,但终究开不到岸上去,要教训那些不服王化的蛮夷土着,还得靠大汉的强弓硬弩、精兵勐士!”刘皇帝道,海军针对三佛齐的作战计划,自然得到了刘皇帝的首肯。

“陛下令下,敢不从命!”高琼严肃道。

看了看高琼,刘皇帝双手环抱胸前,手中的竹节轻轻拍打在腿上,问道:“高卿近来书念得如何?”

一听此言,高琼那冷峻的面庞间少有地露出了点尴尬的色彩,过去,在大汉的高级将领中,不识字、不知书的人,不在少数,但如今,最出名的,大概只剩下高琼了。

稍稍低头,掩饰着自己的尴尬,高琼低声答道:“回陛下,臣现如今,已经能正常阅看军令公文了,至于书写还需僚属帮助,若是让臣做诗写文章,那就力不能及了!”

见他有些紧张,刘皇帝轻轻地笑了笑:“有进步便好!过去高卿目不识丁,尚且治兵又方,如今能看公文了,有你统领着龙栖军,朕就更加放心了!”

“多谢陛下信任!”高琼稍微松了口气。

“不过!”刘皇帝话锋一转,稍显郑重地道:“你若只想为一将,率一两万卒,如此足以。若是有更高的追求,就略显不足了,你试想,朕若是让你去管理枢密院,如何能服众啊!”

听刘皇帝这么说,高琼顿时严肃起来,眼神中也浮现出少许的激动,不是为枢密院的高官职位,而为刘皇帝如此的看重。

双手重重抱拳,高琼郑重道:“陛下待臣如此,臣岂敢懈怠!”

探手拍了拍高琼肩膀,刘皇帝道:“不必如此,朕今日效孙权劝吕蒙,将来传出去,也算一段佳话。但愿有一日,你高琼也能像吕蒙一样,让人刮目相看!武臣,从来不是只有勇武就行了的,你过去虽然目不识丁,但领兵作战,驭兵之法,可都是智慧与学识,不要轻看了!”

“是!”见刘皇帝如此谆谆告戒,高琼当即应道,诚恳地说:“臣必定不负陛下期许!”

当然,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典故,高琼还真是不清楚,好像在哪里听过,但具体是何人,他就不知道了,应付刘皇帝的同时,心中已然暗暗打算,回衙之后定要找幕左讨教一二。

在刘皇帝他们谈话的远处,还有一道身影,正轻驰快马,在金明池畔的草地上肆意奔跑,听到越来越近的动静,闻声而视,老脸上露出些慈爱的笑容。

那是皇孙刘文海,晋王刘晞的长子,由高贵妃抚养多年了,如今已然十二岁了。望着那马上驰骋的英姿,刘皇帝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心情也不由愉快了些。当然,刘皇帝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模样,他自己都不知道。

伸手遥指,刘皇帝笑问道:“高卿,你看朕这孙儿如何?”

“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啊!”高琼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词,顺口就答。

“哈哈!”不过,刘皇帝倒也没那么在意,反而取笑道:“谁说朕的高大将军胸无点墨,朕该抽他嘴巴,这不就出口成章了嘛!”

说着,刘皇帝有些怅然地滴咕一句:“朕依稀记得,《高祖实录》中有记载,当年还在太原,起兵之前,高祖问起苏逢吉,苏逢吉也是这么评价朕与大哥的......”

第369章 找上门来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21章 聪明主动的安氏父子第11章 归来谒天子第41章 西域战况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190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61章 赵二为官第165章 旧邸第104章 平息第166章 石熙载的施政理念第86章 发落南臣第294章 北伐的尾声3第1章 何谓开宝第63章 武德奏事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349章 边情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结束第34章 三次铁离之战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103章 送菜来了世宗篇27 南洋勾吴第150章 听政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17章 一图一册第292章 北伐的尾声1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1章 扬州的风波第58章 当太子与首相共同针对第133章 捷报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176章 雍王第98章 追捕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90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480章 “新对策”第1699章 整饬西北第206章 武德司狱第179章 东京风波,向帅自首第38章 濮州案(1)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11章 请教第30章 湖湘之治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198章 转折点第132章 不惜代价第456章 遗泽第395章 大商人第237章 南口大战6第18章 刘皇帝打个喷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04章 来点日常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1675章 血战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740章 农民苦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35章 韬光养晦第361章 安东国第407章 麻烦第124章 轻取扬州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330章 党侯并不傻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半岛史话·安平公主第1724章 叛贼虽败,封锁继续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293章 生于忧患第276章 阴山南麓的战事第136章 进退不得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242章 战后第155章 蓄奴之议第101章 大整军第82章 四件大事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65章 旧邸第344章 刘规改革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第80章 一意孤行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452章 皇孙第70章 同州之战第410章 枪打出头鸟第398章 虞美人第191章 “从谏如流”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85章 怨艾、抉择第220章 阵斩高模翰第86章 笼络人心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26章 刘承祐被碰瓷了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风波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316章 不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