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进退不得

作为赵普的儿子,从小接受着精英培养,随着赵普的地为逐步抬升,有太多的耳濡目染,又兼在官场上闯荡了些年月,赵承宗自然不蠢。

不论是听到的传闻,还是赵普的表现以及对他的安排,他都感受到了其中不寻常之处。赵普让他回避,自然存着保护的心思,但作为赵普的长子,有些事是不可能躲避得了的,也不得不关心。

迎着长子关切的目光,赵普琢磨了下,终究还是需要一些交底,否则他心怀挂碍,也未必是好事,万一行差踏错,就可能成为别人攻讦的目标。

沉吟几许,赵普轻叹道:“陛下对我不满之意,愈发外露,我这个宰相,在陛下看来也越发碍眼了,恐怕待不了多久了!”

听赵普吐露心扉,哪怕有所猜测,也不由心神大震,下意识站了起来,惊诧道:“怎么会?既然拿下了卢多逊,就更该倚重您才是,否则,这朝廷如何安定得下来?”

赵普摇了摇头,苦笑道:“你却是高看我了,我这些年或许有些功劳,积累了一些威望,但远没有到不可或缺的地步。大汉朝廷,只要有陛下在,又如何乱得起来,又有何人敢乱?

别看这半年多年,朝廷内外纷扰不断,风雨飘摇,连卢多逊都死于狱中,那也只是陛下有意的整饬罢了,像我们这些公卿大臣,哪怕再是震惧不安,也还得尽力维持稳定,低调做人,谁若以此生事,那必然受到陛下打击!”

《仙木奇缘》

听赵普这么说,赵承宗皱着眉,指出:“过去也不是没有罢相的传闻,但最终也只是流言,此次为何如此严重?”

赵普摇了摇头,道:“陛下的心思,不是你们能够揣度的,事实上,我也看得出来,过去那几次风波,陛下未必没有换相的想法,只是最终还是站在我这一边罢了。

但这一次,情况不一样,从卢多逊事发开始,我就有所预感,到其殒命,这种预感就更加强烈了,到如今,我已基本确定,罢相与否,也只待陛下一纸诏文了!”

“从开宝二年进京,从尚书左仆射始,到如今,我为相已然十八载!”赵普眼神中带着少许的追忆,深深地感慨道:“自开国以来,你可见有人为相如此之久?陛下又岂能容忍一个二十年宰相?或许早在八年前,我的相位就不稳了。

你们只看到卢多逊倒下后,我少了一大对头,但在陛下眼中,却是又少了一颗制约我的棋子?

陛下秉政三十余载,施政治国,用兵驭民,常有操切急躁之处,然那是其表,只是因势而动,陛下实则还是守重持稳,好求平衡。

从开国时的经纶粗陋,到如今典章齐备,以严刑峻法约束天下,就可窥一二。卢多逊一去,我这个宰相,也就变得突兀,朝中权力的平衡被打破。

如此情况,陛下或当像过去扶持卢多逊一般,再扶持一人起来,但看现在的情况,陛下并无此意,那么只有从我身上着手了。

陛下过去能用我十八年,那是我还有可用之处,然而如今,在陛下眼中,我或许愈加无用了。

陛下倡导吏治革新,过去是我操持此事,如今,或许我已是吏治的障碍了......”

赵普这番话,让赵承宗惊悚不已,他已经从老父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一丝危险。朝中已经死了一个卢相公,那如今这个赵相公,就一定安全吗?虽然那种可能很小,但谁又说得准了,那毕竟是刘皇帝啊!

“您既已洞察一切,何不激流勇退,以求自保?”赵承宗想了想,劝道:“以您劳苦功高,陛下总当顾念旧情,还您一个安稳晚年才是!楚州,儿也可以不去!”

见赵承宗紧张的模样,连楚州知州都不想当了,赵普欣慰的同时,也笑了笑:“我又何尝没有向陛下请求过?只是,陛下不允啊!”

闻言,赵承宗表情顿时纠结了起来。赵普则解释道:“我此时若极力求退,恐怕非但不能脱身,反而会引起陛下猜忌。这一点,我已然感受到了!

从当年受刘公举荐进宫开始,我侍奉陛下已然快三十年了,三十年的时间,也足以看清楚一些事情了。

陛下是百年难遇的英主,但也摆脱不了英雄之主的一些毛病,天性凉薄,刚忌雄猜。而我们的陛下,则更甚,历来只有他舍弃臣子,而从不允许臣子主动弃他而去。

陛下也慢慢老了,这忌刻之心,则愈重,让人心惊胆颤!

前日,陛下召我谈话,则说到一事,后赵石虎,年轻时纵横九州,天下无人不惧,到晚年病重,仍为奸臣妖后所趁,与外隔绝,凄凉而死,死则诸子争国,天下分崩。

又提到朱温,英雄一世,晚景凄凉,为逆子弑杀......

陛下是何等英明之主,那二者又何等的暴君,竟以石、朱作比,可想而知,如今的陛下,猜忌之重。

你试想,我听到这番话,作何感想,又能作何应答?”

赵普说完,虽然满带感慨,但表情还算平静,赵承宗则有些受不了了,额头竟生出少许冷汗,惊声道:“倘如此,父亲岂不是很危险?”

赵普叹道:“我现在,是进也不得,退也不得啊!”

见赵普把形势说得如此严峻,赵承宗受其感染,竟也有种坐在火炉上烘烤的感觉,忍不住徘回起来,然而,抬眼见赵普那不动如山的气度,又不由安心少许,紧张地问道:“父亲当有破局之法吧!”

赵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岔开话题,道:“我今日,恐怕又惹陛下不愉了!”

不待其发问,赵普自顾自地说着:“陛下已然下令,以魏王为统帅,总河西、安西大军,西征黑汗国!其意甚坚,我虽然没有直接反对,但进言中也有劝阻之意!”

这让赵承宗惊愕不已,很不明白。

注意到他的迷惑,赵普澹澹地解释道:“这些年,随着官府民间与西域的交通,对于盘踞西域西部这个黑汗国,多少有些研究了解。

此国虽小,然仍有百万之众,民风剽悍野蛮,举国乐战,以谋军功贵族。并且,武器精良,有一支常备精锐军队,且其****,能从遥远的西部地区,征召一大批悍不畏死的异教徒。

这并不是一个好对付的敌人,虽然与大汉相比,只是一个小国,然大汉虽大,在数千里外西域征战,未必能够获得全胜。若举全国之力,只怕落得个穷兵黩武的结果。”

“您不看好此次西征?”赵承宗问道。

赵普摇了摇头,道:“兵家大事,胜负难料,只是看法保守罢了!”

赵承宗凝眉思索一阵:“这与您现如今的窘境有何关系?”

赵普悠悠叹道:“陛下用人,固然看重其才干,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人是否如何其意志,陛下既然不愿直接准许我请辞,那我只能一步步让陛下明白,我已不符相位。

若西征得胜,那么我今日忤见悖论,自然落人口实,若西征受挫,作为宰相,首当其责,也是应有之义!”

说到这儿,赵普看着赵承宗,轻松道:“你也不必过于忧心,我为相十八载,即便为陛下所弃,然青史留名,此生亦足,陛下猜忌虽重,但保全自身,还是有信心。楚州知州,你也可放心上任。

我毕竟不是卢多逊,没那么权欲熏心,什么事情都敢干......”

虽然赵普如此安慰,但赵承宗这心里,总是悬着一块巨石,见赵普摆手赶人,也只能拱手告退。

待赵承宗退下,赵普一人独处,则又陷入了沉思,他安慰赵承宗的话,又何尝不是安慰自己。

另一方面则是,他虽然感受到了危险,也有求退之意,然而,心中又难免保留着一丝奢望,倘若出现什么变故,他这个宰相未必不能做满二十年。

首相这张宝座,实在让人留恋啊.....。

第91章 今日开宝第1746章 需要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第144章 邺都战事(求首订)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427章 饶乐国的困境第282章 新形势,新阶段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249章 冬季无战事第299章 一个一个给朕说第452章 终罢西征第300章 统归地税第308章 班师还朝第103章 强势、阴谋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75章 在滑州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1703章 如释重负第1739章 受刺激的十三皇子第194章 萧护思眼中的强汉第457章 粉饰一二第40章 开拓之志第172章 潦倒的钟谟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1714章 百姓苦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1759章 生财之道第146章 许州事了(1)第304章 楚州第374章 推倒重来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26章 潘美守城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490章 御宴继续,王钦若第340章 定论第141章 纳降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246章 辽军又何去何从?第141章 雌威第374章 推倒重来第17章 轻取江陵1第441章 登闻鼓又响了第300章 灵州换任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193章 辽国上层的忧患意识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83章 王景崇有话说第1737章 生民百遗一第4章 中原易主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猎敌第187章 琐屑第383章 敞开谈第2197章 仁宗篇14 从港区到华亭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482章 李氏第182章 邢州有变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协的,装傻的,跑偏的第249章 如此对手第33章 有人想腐蚀孙将军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71章 北齐镇第246章 目标八寨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217章 李国舅治政世宗篇40 后、王之逝,帝国十年第62章 紧锣密鼓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456章 刚愎的刘皇帝第340章 定论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045章 最后的旅途16第337章 京口水战、攻心之策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423章 安东国的权贵们第200章 御敌第131章 和议达成第85章 善后争议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36章 激战三江口第20章 屯务废改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337章 京口水战、攻心之策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68章 二次北巡第68章 撤了第221章 成长的王彦升第110章 郭荣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