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针锋相对

“朝廷既定之大政,本官只当遵从,自是不敢违逆。”

说着李守元便抬眼瞥了潘佑一下,轻蔑一笑,道:“然而,潘使君言之凿凿,一口一个朝廷大政、新制措施,但税制新规之中,可没有让使君如此逼迫下情,恣意自专,朝廷新政也不是任你潘使君随意解读的!

潘使君近来所作所为,莽撞操切,急功近利,究竟是上命授意,还是假新制而为私政,这恐怕还有待商榷吧!”

李守元此言落,满堂皆惊,郑州李沆什么情况还不明了,但在这衙堂上,副使是正式向盘使君发难了。一干京畿官僚,低眉顺眼的同时,耳朵都高高竖起,目光中抑制不住期待,既紧张又兴奋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堂间氛围这明显的变化,潘佑自然察觉到了,又不禁多瞧了李守元两眼,脸上浮现出一抹怒色,语气凛然道:“李副使的指摘,本使可不敢当,也当不起。本使施政,上遵天子,下从民情,税改之事,首在田土,田土不清,税务难征,新政势必难行。

本使所为,皆是依从朝廷制命,皆是为了改革大局,李副司使今日这通指责,无端生事,究竟是何居心,莫非有意阻我京畿税改大事?”

“怎么,这京畿道司大堂上,已没有我李某人说话的权力了?”闻言,李守元也冷笑两声,朝西北方向拱了拱手:“朝廷当初设立布政副使,除了协助主官治政安民,对主官同样也有约束制衡之责,以免恣意妄为,误国害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本官身为京畿副使,使君施政有失,自当秉公直言,为民陈情。宁肯被攻击一个‘别有居心’,也不愿缄口不语!”

看李守元这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潘佑不由嗤笑道:“好一个忠君之事!本使一心为公,推行新制,反倒成误国害民的奸臣了?嘴上秉公直言,实则尽是推诿之言,搪塞之辞,对税改新政暗怀阻挠之心。如此进言,于国何益?如此规劝,本使又何必听从?”

潘佑话音刚落,李守元便怼了回去:“潘使君如此横加指责,又是何居心?本官父子饱受国恩,心中常怀感激,对朝廷大政,只有积极推动,不负期望,岂有迟误?

只是如何推动新政,可不是你潘使君一人说了算的,税收新规,也不是由你潘使君任意解释的。

潘使君初到颍昌时,曾当众说,此来是为国尽忠,为民请命,是听从陛下号召,来做实事的。

京畿道上下官员,也都睁大双眼,看着使君表现。然而,以潘使君这数月以来的做法,不得不说,实在让人不敢苟同!

使君以强权相逼群僚,群僚必以强权压迫百姓,层层下压,必生乱象,民情尚且不稳,又谈改革?

潘使君履任方三月,本官可是在任已三年,自认对京畿道上下情况的了解是要多一些的。

改革固然势在必行,却也不能因为改革,而荒废了各地衙署的日常行政,若是过于操切,改出了乱子,如何向朝廷交代?

京畿道土地众多,地况复杂,民情繁琐,土地清丈,费时、费人、费力,本非短时间内所能丈量完成,各州官府,在完成本职公务之外,也难抽出更多的人力,尤其在这秋忙时节。

因此,本官还是那句话,事必做,但宜缓不宜急,宜稳不宜乱。

还望潘使君能稍听人言,倘若一意孤行,有朝一日,民情沸腾、怨声载道之时,那后果可不是我京畿道司所能承受的!”

李守元言罢,潘佑没有再直接怼回去了,再度盯着他看,仔细地打量着此人,不得不说,此人看起来当真是气度不凡,衣冠楚楚。潘佑的形象与之相比......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

眉头不由得皱起,当然,潘佑并非自惭形秽,而是在琢磨起李守元这个人。此前数月,在他履任京畿道后,李守元作为副手,对他的工作,虽然没有明确支持,但也没反对,事事业都尽量配合,不与自己起争执,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搭档。

而潘佑也不管李守元,是韬光养晦也好,还是另有筹谋,只要不影响他税改施政即。然而,不声不响数月之后,在这当堂会议,在他土地清丈限期当前,李守元突然发难,矛头直接指向自己,这让潘佑恼火之余,也不免心惊。

潘佑政虽勐,行事操切,这是性格使然,也是为政理念的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傻,没有一点政治头脑,仅靠运气,也不可能长达十多年都不失州官之任,也坐不上这京畿道衙门的头把交椅。

潘佑疑虑的是,李守元此举,显然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这背后还有谁,这后还会有什么动作?选这么个时机发难,是有什么由头吗?

对此,潘佑虽然有所准备,但当带头者是李守元这个勋贵子弟,是自己副手,还是让潘佑侧目。

另一方面,则是感觉这个李守元,不好对付!别看他与潘佑正面相抗,激烈争执,但从头到尾,人家的态度都很明确,朝廷既定政策方针,他李某人是全力支持的,只是如何推进施行,存有异议。

李守元针对的是潘佑,攻击的也是其治政,目标明确,还能做出一副为国为民的堂皇模样......

而李守元如此表现,显然比起直接冲着新政去,要聪明得多,也难缠得多。潘佑一直试图用朝政大局、新制改革来压李守元,但李守元根本不接那茬,态度明确,对新政十分支持,不满的只是潘佑,还不针对他个人,只对其治政作风与手段有异议......

虽然潘佑知道,李守元这类人真正反对的,还是税改新政,但这项最有力的武器却不能拿来用在其身上,这种感觉,自是格外难受。

而李守元针对潘佑,针对新政,自然不是毫无缘由的,这背后涉及到利益之争,也有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

朝廷要换将,李守元本是很有机会的,出身能力资望都不错,但事与愿违,被潘佑这么一个丑厮、一个外来户占了本该属于他的位置,他岂能甘愿。

看潘佑,自然就更难顺眼了,而潘佑上任以来的一系列表现,则更让李守元厌恶,与党进之间的冲突,则加剧了那种深层次的矛盾。

要知道,在荣国公赵匡胤的那个圈子里,李继勋与党进都是核心成员,李继勋更是担当着老大哥的角色,两家的关系自然不错,潘佑拿马邑侯府来立威,自然也就得罪了党侯的好侄子李守元了。

而京畿作为权贵扎堆的地方,靠近权力中枢,土地又十分良好,在京畿道内置办田产的人多不胜数,其中就包括始安侯一家。

这新税制下,他们这些拥有大量土地的权贵们,虽有一定的税额豁免,但成本的暴增,税额的负担加剧,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刘皇帝说过,这税改,就是从大地主们的身上割肉,而就以京畿而言,最主要的地主就是这些权贵们。

如果能上位,手里有权也就罢了,偏偏来了一个潘丑夫,心不甘情不愿,又有权力利益之争,如李守元者,怎么可能放下芥蒂,配合其施政。

第436章 乾元之巅揽月台第437章 改变的契机第418章 刘皇帝有请第37章 覆灭在即第36章 虒亭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浅谈两点第89章 威压王帅第128章 治安问题第170章 全线动员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507章 一缕叹息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321章 矛盾第148章 最后一仗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世宗篇22 建隆三年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372章 正常说话!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15章 襄阳第113章 将目光投向北边第410章 枪打出头鸟第456章 刚愎的刘皇帝第1790章 忧劳第137章 后宫那点事第36章 虒亭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121章 道士第444章 揣测者第179章 东京风波,向帅自首第217章 幽州行营第79章 父子问对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124章 定难军事第173章 马氏内乱或可利用一下第142章 铁索横江第170章 御宴第292章 赵普复命第413章 分食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8章 掺沙子的效果第35章 唐将空谈第125章 文盲将军第331章 刘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浓第219章 八月战争第84章 无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310章 海路主将第407章 一人连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1685章 一稳到底第445章 捐资捐款,天灾不断第80章 进攻第1721章 再没有比饱暖更真实的了第181章 琼林苑内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项任命第87章 对夏绥事宜第373章 被逼无奈第1761章 新问题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80章 踌躇满志第259章 辽东初定第74章 十八日,御驾幸淮南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194章 减税难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第34章 崇元殿中第54章 临阵指挥,尽委诸君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342章 杀肥第1766章 噩耗连连,皇后病危第125章 由土地问题引申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308章 班师还朝第416章 面试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496章 上进之时上进之人第99章 全面对抗的两司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173章 钟谟当秦桧第158章 河东风云(5)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329章 游市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吴国之始第426章 仍在进步的太子第50章 下定决心第469章 四大改造、营所改革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