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

已经入秋,天气霎时间便转凉,突然而迅速,刘皇帝平日里也不得不多添一件外袍。

垂拱殿内,一老一少两道身影对桉而坐,桉子上摆着一方棋盘,红黑两色的棋子交错其间,棋局已至尾声。近来,刘皇帝越发喜欢召他的孙儿们进宫陪伴了,尤其是东宫的两名皇孙,此时陪刘皇帝下棋的,便是太子长子刘文涣。

下的自然是象棋,这些年,象棋是逐步向全国各地流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刘皇帝喜欢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以至于,连围棋这种国粹,都被压下去了,对于包括刘皇帝在内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围棋那项目够雅,但就是太复杂高深,不下苦功难窥门径,哪里像象棋,入门简单,上手容易,哪怕是市井小民,稍微费点心思都能学会。

因此,随着几十年的发展,象棋在大汉已然蔚然成风,自官府到民间,都是如此,在大汉城市的市井街头、门前树下,往往能看到象棋对弈的场面。

殿中,刘皇帝嘴角挂着点轻松的笑意,捋着花白的胡须,忽得老眼一亮,拾起红马往棋盘上一拍:“将军!你没路走了,朕赢了!”

刘皇帝正自开怀着,甚至有几分窃喜,不过刘文涣有些犹豫叫了声:“祖父......”

“怎么了?”

刘文涣指着“那匹马”,道:“马走日,您这步棋多走了一格!”

“嗯?”刘皇帝愣了下,埋头观察起棋盘,不由得揉了揉眼睛,脑中回忆了下,方才意识到,自己似乎真的走了个“目”字。

不过,刘皇帝没有半点不好意思,很是澹定地点了点头,道:“这一步朕确实走错了!”

说着,刘皇帝再度拿起那匹马,却没有放回原位,而是在手里把玩着,冲刘文涣道:“不过,你也说错了!朕是皇帝,皇帝怎么能出错呢?真要有错,错的也是这走棋规则!”

言罢刘皇帝即用红马把黑将吃了,随即宣布棋局结束......

刘文涣愣愣地看着刘皇帝的动作,一时没反应过来。见其状,刘皇帝慢慢地拿起茶杯饮了口,但观其表情却多少有那么些不好意思。

刘文涣倒也没纠结这棋局胜负,左右也只是陪皇祖父娱乐的。想了想,不禁以一种请教的态度问道:“倘若皇帝有错,作为臣子,难道不该指正吗?”

听此言,刘皇帝不由呵呵笑了两声,道:“此言同样不错!”

“那究竟错在何处?”

“不管对错了!”刘皇帝摆摆手:“我们爷俩再来一盘!”

重摆棋盘间,刘皇帝的表情恢复了平日间的平静,乃至澹漠,只是眼皮子不时抬一下,观察着这个孙子。

生余开宝十年的刘文涣如今已经快十六岁了,人基本长开了,基因良好,样貌出众,面庞之上已经隐隐带着少许英气,对于这个太子长子,刘皇帝还是比较喜欢的。

不管是作为帝国的皇帝还是作为一个祖父,对于太子的儿子们,都该有些特殊的关注。如今太子已经有三个儿子了,就在今春,太子妃慕容氏终于极不容易地给刘旸生了一个儿子。

若依朝廷礼法,那大汉第四代的继承人算是出现了,嫡长制继承法规定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只不过,那是正常情况下,这个“正常”,包括年龄、政治环境以及能力这种比较玄乎的要素,正常的条件近乎苛刻。

规矩是刘皇帝制定的,他经常约束臣子们,要求他们严格遵守规矩,不许逾越胡来。且不管有多少效果,至少有一点,刘皇帝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四十年的统治生涯中,打破规矩的事情刘皇帝干的不是一件两件了,而很多还是他自己制定的,充分实践证明规矩就是用来打破这一铁律。

放到隔代继承人的事情上,刘皇帝当然不会任性,也正因如此,考虑方更加现实。对于刘旸的嫡长子,他自然不会有什么偏见,甚至赐福其健康顺利成长,但若说抱有什么特殊的期望,显然是不可能的。

相比于刘文涣、刘文济这两个刘皇帝从小看着长大的皇孙而言,那个仍在襁褓中吃奶的小家伙,不确定性太多,刘皇帝自认也等不到他长大的一天。

讲一个现实些的问题,倘若太子刘旸在这个当下不幸去了,对于继承人的选择,刘皇帝是宁肯从其他诸子中挑选,也不会将希望寄托在礼法规定的“第一顺位”继承者身上。

而刘皇帝时不时地把刘文涣、刘文济这两兄弟叫到宫中陪伴,其中蕴含意味,很多人都是体会得到的,包括太子刘旸。

当然,太子嫡子的诞生,还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影响。首先任何时代都是有殉道者与卫道士的,有这么一批人,已经认定新出生的小皇嫡是隔代继承之君了,当然,这些人在朝廷并不掌握什么话语权,他们也很少有机会把声音传到当权者耳朵里,即便传到了,也不会被重视。

真正的影响,发生在宫廷内部,尤其是东宫。于太子刘旸而言,多了个儿子,自然是高兴的,但欣喜之余,心情也难免复杂。

关于继承人的问题,过去的十多年,他当然只是在两个儿子中徘回,但如今,多了这么一个嫡子,他一时也难免纠结了。

若论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拥护,天下恐怕没人比刘旸更坚定的了,毕竟这涉及到切身利益,这是他太子之位的重要保障。

若没有这一层光环,在符后崩、刘皇帝老的情况下,他想要完全压制住那些如龙如虎的兄弟们,哪会儿会容易,甚至至今刘旸还能稳稳得待在太子之位中,其中付出的辛苦努力,又岂是轻松的。

刘旸毕竟也是接近不惑之年的人了,在当代而言,这个年纪并不小了,民间当爷爷的大有人在,而继嗣的问题,对于刘旸而言,也确实到了需要考虑的地步了.......

而纠结的太子之外,东宫内部就是风云涌动,变化不小了,涉及多方势力的纠葛。最先紧张的,毫无疑问是赵妃了,此前他对太子妃最大的优势便在儿子刘文涣上,甚至逼得慕容氏收养萧妃所生刘文济,但那并没有被赵妃真正当作威胁,契丹人的种,怎么可能有资格?

但慕容妃“老树开花”,还偏偏生了个带把儿的,这个问题就严重了,眼下还看不出来,但十年之后呢?在法理上,时间总是站在慕容妃母子那边的,只要小皇孙健康顺利长大,便能收获源源不断的政治力量支持。

于慕容妃而言,同样有些别扭了,至少当再听到刘文济叫她母亲时,心中是难以遏制住异样感的。别人生的,和自己生的,哪儿能一样,且见得越多,慕容妃心中就越不是滋味。

甚至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刘文济恭敬请安,慕容妃的心思只在爱子身上,好像没有看到听到一般,丝毫不加理会......这其中当然有刻意的成分。

于是,萧妃在得知情况后,便向刘文济交待,太子妃那边依旧要去,不管慕容妃态度如何,要一如既往,恭敬依旧。当然,为了照顾太子妃的心情,今后要注意保持距离,把握分寸。

萧妃的叮嘱对于刘文济而言,是有些困难的,但要旨明确,尽量让太子妃感到舒服,不能让她厌烦。应对很得体,但太子妃与这母子间的关系,却是在不长的时间内渐离生疏。

对于萧氏母子而言,小皇孙的诞生,影响是不小的,但若说祸福那就不一定了。至少在萧妃看来,可以让她们母子暂时远离东宫斗争漩涡的中心了,要知道,在此前她们母子以及整个萧氏可面临着宫里宫外各种明枪暗箭,其中危险与压力外人是很难知晓的。

如今,东宫的斗争似乎可以回到“正轨”了,而萧氏母子正可借之隐藏自己,保护自己……

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334章 下诏平南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学堂第3章 田畔问对第143章 艰难度日第1767章 心头发慌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13章 杨业述职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1723章 秦王的请求第329章 西域风云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200章 天子的态度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54章 继续忽悠第119章 节度进京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1807章 无不可杀之人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230章 压力都不小第50章 下定决心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75章 高贵妃第380章 开宝第444章 揣测者第329章 阳翟大地主第116章 挣扎无力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325章 裁判下场第359章 难以揣摩的心理第81章 两日而克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150章 蜀亡第106章 敲打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72章 雷王之争,西北现状无题第358章 两江平定第29章 老九浑人一个第207章 还京第61章 赵二为官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78章 安东这地不简单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188章 后续第441章 登闻鼓又响了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188章 边将离京,再获一子第35章 室韦覆灭第119章 节度进京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51章 如今的大汉第195章 辽帝第216章 下诏北伐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370章 刘鋹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199章 出宫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151章 开宝七年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第36章 西面来人世宗篇39 寇准罢相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57章 七月大朝第62章 难得迟疑第348章 潘帅喜迎敌援第190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第89章 谈话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33章 真正目的第379章 诏书下达第157章 提亲第156章 亡国之君第287章第198章 秋猎第281章 忧国忧民范相公第336章 怪圈第131章 川间栈道败兵急第41章 西域战况第125章 颂公亭第50章 喜讯第162章 兵事第154章 绝不姑息第1700章 本州无罪仁宗篇7 官僚新贵,倒范集团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协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290章 定要让汉旗扬于上京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131章 川间栈道败兵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