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理智归理智,仗还得打

此时,虽然从刘皇帝语气中感受到了一些隐晦的态度变化,但刘旸并不打算直抒胸意,而是选择以一个不偏不倚的态度。

略作沉吟,刘旸说道:“安西军中,畜力丰富,骡马众多,行军速度可以保证在日行五十里,都督府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行军,半个月时间休整,而后寻机进攻怛罗斯敌军。臣询问过潘枢密的意见,认为计划可行。

另,都督府奏报,大食联军经去岁之败,遭受重创,军心早已动摇,再兼其内部矛盾重重,号令不一,且相互掣肘,难成大患。此番杨城大捷,怛罗斯敌军东进救援,也只是做做样子,未进两百里,与李继隆军前哨一触即退......

因此,安西将帅认为,这是一个破敌良机,不可错过!”

“你也这么想的?”不出意料的,刘皇帝终是问起刘旸的态度。

迎着刘皇帝那明显带有审视的目光,刘旸平静地道:“可战!”

见状,刘皇帝嘴角轻微地咧了下,露出一点满意的笑容。但没有持续多久,表情一肃,又道:“根据前报,即便经碎叶之役,敌联军损失惨重,但怛罗斯之残敌犹不下两万之众,再加上这一年多的补充,仍是一支顽敌,不可小觑啊。

安西我军眼下有多少将士,枢密院的调配都落实了?”

闻问,刘旸熟稔地答道:“经过这一年多的调整补充,安西都督府下属诸军可战之士,已达三万两千余众,其中半数都是沙场老卒,余者除了一部分番兵义勇,大部分也都经过至少一年的乡兵训练。粮草军械的转运囤积,也足以发起一场大战......”

“你对安西情况的了解,倒也充分!”听完其描述,刘皇帝这么说道。

闻言,刘旸稍微蹙了下眉,拱手从容道:“眼下边地之上,安西是唯一重兵云集之所,且是大汉唯一对外交战之所,臣自当多加留心!”

刘皇帝似乎只是随口有感而发,点了点头,感慨道:“手里掌握着如此实力,刘旻岂能坐得住?要打,就痛快得打一场,把那些敢于来犯天威的贼寇一举消灭了,长期屯重兵于边陲,朝廷负担太重,对朝廷也不是什么好事......”

就眼下来看,安西是大汉边地最大的一支重兵集团,是可以进行战略性作战的大军,实力也是首屈一指,这是安东都无法比拟的。

这些年,安东的治安战虽然始终未曾罢休过,但朝廷在安东的兵马,却是在不断削减的,到开宝二十五年,在册正兵,只剩下九千步骑了。

与之相比,那些仆从的部族军队,数量却在不断提升,这也是不得不为的事情,仅靠那点军队以及四五十万的汉民,想要把偌大的安东地区都控制住,是不现实的,不得不依靠那些土着蛮夷。

当然,这并不是毫无选择的征募土着,安东都督府挑选的,都是那些经过长时间调教,且对大汉服从心理强的部族,因此在近些年,不管是清剿白山黑水的生女直还是驱逐不断南犯的蒙兀室韦,主要作战力量都是仆从部族战士。

汉家儿郎的命总归要金贵些,尽量不用在治安消耗上,安东的汉军在历次作战中,更多的是作为监军督战、查漏堵缺,这已然成为一种模式了。

唯一需要防备的,是这些仆属蛮夷噬主,不过就目前来看,问题还不大。刘煦父子在此事上,尤其警惕,也会用手腕,大棒与红枣将之调教得乖巧极了,还不时地进行拆分重组,保证掌控力。

而相比于安东在军事结构上的变化,安西这边就要纯粹多了,虽然也有一些仆从军队,但规模不大,以汉人为主的军队,战斗力自然要强悍许多。当然,硬仗多由汉军去打,遭受的损失也自然要大些,这些是朝廷内部对安西反对意见层出不穷的原因,实在是负担太重了。

此时刘皇帝这样说,还是有些出人意料的,至少在刘旸看来,刘皇帝“竟然”能如此冷静理性地考虑事情了。这些问题虽然并不复杂,但过去的刘皇帝,似乎并不能看到,又或者刻意忽视。

不管心中如何想,刘旸还是含笑恭维了一句:“陛下英明!”

“已经入秋了,安西那边恐怕已经动兵了,等结果吧!”轻轻地舒了口气,刘皇帝轻声道:“那么多大汉俊杰,他们应该是不会让朕与朝廷失望的!”

盘点一下当前安西军中当权者吧,刘旻、李继隆、向德明、杨延朗、康保裔以及刘皇帝的十三儿刘晔。其他勋贵就不谈了,就这两个皇子、一个女婿,便足以体现重视了,与之相比,那三万多大军,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依刘旻过去的习惯,杨城献捷,必然伴随着不少请求,说说吧,他此番又向朝廷要什么东西了?”刘皇帝语气中带着调侃,但一张老脸却是慈眉善目的。

刘旸则依旧是一副严肃的面孔,应道:“时下安西军中,最为紧缺,急需朝廷支援的,乃是火药、火炮,六弟希望朝廷能再调一百门火炮进行作战,同时再派遣一部分制造炮弹、维修火炮的工匠前往军前效力......”

“这小子,胃口还挺大!”刘皇帝闻言,顿时骂咧一句。

眼下,大汉的火炮已经研发到第三代了,开花弹也到试验的地步,但能成熟生产、使用的,主要还是“壹代”炮。总产量还不高,这么些年了,也不过两千余门,抛去各种损耗,在全国军中服役的数量都不多,许多军队还盼着列装。

在这种背景下,刘皇帝此前往安西调拨两百多门火炮,也就亲儿子有这待遇了。如今刘旻一张嘴便是一百门火炮,且不提枢密院、兵部是何反应,刘皇帝这里首先便通不过。

“数千里之遥的距离,火炮又笨重,等运到安西,恐怕战事都结束了,刘旻这小子有点鬼精啊!”刘皇帝笑了笑,道:“火药及维护的工匠,都可以抽调一部分,至于火炮嘛......从河西给他调二十门过去,更多就没有了,至于河西,后续由兵部调补上!”

“是!”

“另外!”武器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根本,紧接着,刘旸又道:“比起武器军械,六弟更希望补充的,还是人口!”

一听这话,刘皇帝眉头就忍不住皱起,语气中甚至带有少许不耐烦:“朕若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大可送她几车豆子,这不是没有嘛......何况,以安西如今的情况,如何能够留得住人,等战事结束后再考虑吧!”

刘旸先是点了下头,然后解释道:“六弟的意思,杨城周边的突骑施部族,首鼠两端,叛服不定,无法再信任,他也失去了耐心。六弟此番要的,并非大汉的良民百姓,而沿边诸胡族部落。

杨城周边,水草丰美、气候宜人,适合放牧,六弟想要通过从国内迁移部族前往放牧生产,以平衡当地的部族势力......”

闻言,刘皇帝明显来了些兴趣,考虑了下,问道:“你以为如何?”

刘旸拱手道:“臣考虑过此事,在沿边道州,山野之间,仍旧活跃着一些不服王化的部族,这些部族的活动,对地方的治安造成了严重破坏。

臣想,若遣使招抚,许其保留自己的习俗,但代价是外迁安西,或许能够两全其美!”

听到刘旸这则建议,刘皇帝有些诧异了,打量着刘旸,抬指道:“想法不错,你觉得此策能够成行?”

刘旸一脸平和地道:“未曾尝试,难知效果!”

“那就去试试吧!”刘皇帝摆摆手道。

目光从刘旸身上收回,转而注意到刘文涣身上,此子一直坐在一旁,默默倾听着父祖的谈话。

看着这个自己喜欢的孙儿,刘皇帝露出点和蔼的表情,似是玩笑道:“文涣,朕给你一个差事!你六叔那里需要一批军械物资,你负责押运到安西战场,可敢?”

第340章 《开宝总类》第38章 赏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74章 燥热的辽帝第8章 琼林宴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53章 削藩第125章 由土地问题引申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乱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197章 财计第20章 武德司的收获第238章 杯酒释权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44章 邺都战事(求首订)第4章 中原易主第53章 改国号,去帝位,称臣修贡第245章 下一步战略第1796章 刘皇帝的支持第182章 大汉最北端第67章 来自河阳的消息第331章 泰来楼第97章 扩*整顿第134章 回府第169章 两面三刀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72章 雷王之争,西北现状第461章 过重的恩典第36章 奉宸营第234章 南口大战3第93章 班师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392章 抢救一下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第117章 新洛阳城,邙山隐者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188章 永清军议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绝唱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340章 定论第295章 北伐的尾声4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109章 在长安第108章 先取许军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40章 开拓之志第132章 进宫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第304章 过去的三年第71章 安东大开发2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94章 宽仁的处置第76章 视察第136章 进退不得第19章 韩熙载都等急了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2044章 最后的旅途15第455章 鞠躬尽瘁赵相公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协的,装傻的,跑偏的第7章 风波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243章 不自知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306章 北面事务第198章 转折点第23章 夜宴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389章 宫廷秘闻第441章 登闻鼓又响了第74章 十八日,御驾幸淮南第206章 武德司狱第13章 相敬如宾第61章 南北之争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议世宗篇50 花落谁家无题第111章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第76章 大才蒙尘第197章 决断!第61章 气运所钟李守贞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结束第1694章 盐州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98章 温柔乡半岛史话·四十载安南第222章 阉宦之虑第77章 间策第385 礼宾馆第334章 交待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276章 君心难测第16章 异见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