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郑州站”

“天色已经晦暗,是否下令扎营?”前来汇报的马全义问道。

刘承祐看了看天色,确已近日暮,本就是体察民情,巡视民生,并不赶,直接吩咐着:“在中牟歇一夜,你去安排吧!”

“是!”马全义并不废话,一如既往地干练。

照理说,这些事情是要史弘肇来做的,可是,根本没有见到人影。刘承祐凝眉问道:“史弘肇呢?”

“中牟县闻御驾至,官民迎驾,史都相先行前去县城,准备迎驾事宜。”马全义答道。

“朕知道了,你去吧。”刘承祐眉头稍微皱了下。

中牟县城前,十几名县衙官吏并驻守当地一部禁军,早规规矩矩地等候着,另外有三百多名百姓也老实地候在土城垣下。天子驾临,士民迎驾,自然是荣幸之事,但是,被强驱而来,那味道就便了,纵使乐意也不乐意了。

史弘肇领着一队部曲站在前面,一身外慑的威严,令人生畏。可惜等了许久,眼见着西巡队伍就地安营,而刘承祐身边的殿直军官很快前来传他口谕:“朕不入城,召中牟县令、丞、尉前往御营问话!”

“臣等奉诏。”

“都相,下官等已于城中准备好了天子下榻事宜,陛下这是何意?难道下官等有什么做得不妥之处?”闻召,中牟县令,凑到史弘肇身旁,小声地问道。

“我怎么知道?”史弘肇语气格外冲,瞪了这七品小官一眼,都不搭理,踩着马镫上马,领着部曲便回行营而去。

县令等不敢怠慢,没马骑,只能提着官袍,小跑着前往御营觐见,心头忐忑。留下迎驾的士民队伍,尴尬地待在城下,继续等不是,散似乎也不妥。

于营中接见中牟令,刘承祐都没怎么正眼看,漫不经心又疾言连发几问。县官吏人数,县治民几户几口,府库情况,田有多少,良瘠如何,春耕进展如何,......

稍微让刘承祐正眼视之的,是中牟令虽然回答地磕磕绊绊的,但基本都依序答来,未有疏漏,看起来,是做了些功课。派范质核查,虽有些出入,但至少证明,这中牟令还算个有为官员。

察其官声,在民间口碑一般,其他方面没有突出的政绩,但是于屯田安民上,费尽心血,或者说自前番刘承祐对全国降下一道“劝垦诏”后,这中牟令便十分积极地劝课农桑。

不说其他,就这领会中央政策的聪明劲儿,便值得肯定,中牟令也算一个偏才。但是,作为近畿大县,有此政绩,刘承祐此前竟然在奏章上没有看到过,提都没提到过。

刘承祐亲自见到了,直接降诏嘉勉,虽然没有直接进行什么大跨度的擢拔,但是,既入帝眼,也足使其兴奋不已。若是够聪明的人,耐心应该也不错,或许还会更加卖力地把事情做好。

在中牟歇一夜,第二日,按照既定行程,继续西行。以中牟迎驾之事,刘承祐再度下诏,派骑卒先行发往沿途州县:御驾西巡,诸州县官员不需接见,严禁扰民。

慢吞吞地,花了足足三日的时间,御驾方至郑州。对于已故魏王刘承训在中原搞的屯田事,在奏章上刘承祐见得太多了,但耳闻为虚,眼见为实,故一路慢行细看,十分认真。

没有让刘承祐失望,郑州屯民数万,朝廷前期也投入了不少财物力,再加有刘审交这个能臣在。

自深入郑州境内之后,见着那连田阡陌,青苗密布,就足使刘承祐满意。农户们虽然仍面有饥色,过得不算好,但至少安稳下来了,这个世道,能得个稍微安稳的日子,真的太不容易。

虽是西巡,但也只是走马观花,说刘承祐认真,也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亲民之举,也只是接见乡里贤达,邑镇小吏。至多,也只是在大符与髙怀瑾的陪伴下,亲自在田园间作秀一般地走了一圈。

至于微服私访,查恶惩奸的事,根本不存在。

郑州城,是刘承祐沿路来,第一次进入的城邑。在州衙,帝后妃一道,接受刘审交为守的郑州文武职掌吏参拜。刘承祐也是练出来了,说了些劝慰、激励、警示的场面话。

“老臣参见陛下!”夜间,郑州宾驿临时改造成的行在中,闻召而来,刘审交谨慎地朝刘承祐行了个躬礼。

“刘卿免礼!”刘承祐起身,亲自将之扶起:“赐座。”

态度亲善,让这老臣有些受宠若惊:“谢陛下。”

比起当日在洛阳接见的时候,刘承祐对刘审交的态度明显更好了。至少在洛阳的时候,刘承祐明显还端着架子,一举一动都凸显着他皇帝的威严。

如今,他倒不需要那么刻意了。

“在东京时,自奏章中,朕常见,郑州归治,士民安定之言......”落座说了两句客套话,刘承祐淡淡地发着感慨:“然西巡入郑州以来,亲身历闻之后,朕才发现,郑州的情况,原比奏文所描述的,更加安定。此皆刘卿抚理之功啊!”

“在其位,谋其政,这都是老臣应该做的。只是老臣年迈昏聩,万幸没有辜负朝廷信任。”刘审交回答地四平八稳的。

这些累朝老臣,言行始终,总能让刘承祐感受到一丝“油滑”,只是比起当日在洛阳,刘审交对刘承祐的态度,也稍微亲和了些。毕竟活了那么大的岁数,宦海浮沉多年,看人看事的眼中总归有的。虽然刘承祐登基以来,还没有进行太大的动作,但就冲着这月余以来的施政手段,便足以证明,这会是个有为之君。

皇帝有为,对他们这些还有些志气臣子来讲,总归是好消息。

没在郑州事上多咨询多久,该了解的,明里暗里,刘承祐早就了解清楚了。要知道,如今中原道州各城,除了东京,就数郑州的情况,刘承祐最清楚了。

“朕召刘公来,有一事相商!”刘承祐以一种商量的语气说道。

“陛下请讲。”刘审交稍微有点诧异。

也不啰嗦,刘承祐直接解释着:“汝州乃近畿重州,然烦弊甚多,政事废除,民不安宁,号为难治。至今治御人选,仍旧空缺。朕苦思人选,遍数朝堂地方,唯有刘公,能担其任了。不知刘公,可愿往汝州一行?”

听刘承祐道明目的,刘审交老脸上仍旧平静,稍微思考了一会儿,抬眼看了看,见刘承祐直勾勾地盯着自己。深吸了一口气,应道:“老臣愿往。”

事实上,别看刘承祐一口商量的语气,但又真的给了这老臣选择的余地吗?

“只是,辛苦刘公了......”

“汝州虽号称难治,但想以刘公之威能,到任即可尽去烦弊。但郑州之重,犹甚于汝州,不知刘公卸任,谁人可继,续其政。朕,想听听刘公的意见。”刘承祐又问,这又是打算向刘审交卖好了。

“陛下与朝廷可自决。”

“朕不希望人走政息的事情发生。”刘承祐道。

刘承祐都这么说了,刘审交也就认真地考虑了会儿,轻声说道:“秋曹郎景范,可主郑州事!”

“好,朕明日便下制,任其为郑州防御使!”刘承祐紧跟着说。

刘审交愕然:“陛下听说过此人?”

“没有!”刘承祐大气地一挥手:“刘公推荐的人选,自然足以胜任!”

第132章 做媒第51章 诏令西进第191章 财制变动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182章 尚敢北顾?第97章 隰州第1697章 蠢蠢欲动第78章 召还二郎?第95章 皇后又进谏第41章 探监第355章 韩熙载准备好了第133章 面圣第75章 敖莱小城第274章 厚葬之第6章 “座谈会”第17章 鼓噪第40章 濮州案(3)第291章 酬功第263章 纵论天下第148章 养残的顾虑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阳第186章 嘴衔蜜糖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51章 凋零第487章 “惊喜”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第489章 不好收场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举第146章 许州事了(1)第412章 二王第127章 皇城司第59章 睡王上位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1775章 调整第7章 恩赏问题第45章 治安第122章 相互诛心半岛史话·桓王第41章 高丽国王第204章 解决第117章 机会第2052章 回京第40章 开拓之志第122章 睡仙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浇筑王权第22章 慈父的关怀第473章 又当又立第27章 父子座谈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344章 打个赌第333章 养子、南征在即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324章 交代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17章 帝幸瑶华殿第430章 安东王薨第33章 真正目的第87章 秋后算账第82章 不手软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474章 立场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107章 殿试第45章 聪明的瑶蛮世宗篇41 帝国之法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义子第264章 孺魏王第98章 封禅之议第46章 郭荣奏事第180章 博弈第207章 燕王心迹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400章 柴荣死了第166章 出使归来第35章 杨村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445章 捐资捐款,天灾不断第237章 南口大战6第407章 一人连着一人,一案套着一案世宗篇36 不一样的完颜部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中)第90章 老将可用第99章 两个人才第99章 两个人才第254章 久待良机世宗篇34 由“劳务输出”引发(等待更新)第316章 不装了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133章 捷报第34章 史卿,朕还有重任相托第139章 随驾带着御史第2章 分食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95章 掘地求生第5章 堂议第63章 表兄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