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时代下的大汉(上)

正俗坊内,长平街上,十几岁的少年脚步轻快地走来,雀跃的步伐诉说着不错的心情,并不住地与路遇的街坊四邻打招呼。

已至傍晚,天色黯淡,沿街的店铺摊贩,有关门收摊者,也有点灯迎客者,复起的嘈杂,就像是洛阳士民夜生活开始的奏鸣曲,即便是以贫苦百姓居多的正俗坊内,也是要过夜生活的。

少年走马观花一般,但在一处名为“胡姬楼”的建筑前停下了脚步,隔着一定距离,但阑珊灯火下映出的那名胡娘老鸨子揽客的身影,依旧让少年口干舌燥。

正俗坊内的妓场,质量自然难谈上乘,但主打一个“胡风”特色,在整个公所里都独树一帜,甚至更远的里坊也有客人前来,其中也不乏一般的贵富,“猎奇”二字就能解释了,毕竟,在西京城内,真正高质量的“胡姬夷风”,也不是一般富贵之家享受得起的。

楼内灯火通明,已然能听到推杯换盏的动静,但少年顾不得猜测探究里面究竟是怎样的花花世界、温柔天堂,眼帘之中,尽是那老鸨子不住晃动的第二性征

本能摸向怀里,又本能地恢复清醒,兜里那点钱,怕是连茶水费都不够。大概是驻足久了,引起了老鸨子的注意。

虽然以“老鸨子”称呼这位胡娘,但那也只是年纪大了些,容颜有所褪色罢了,但那股成熟的风韵,对血气方刚的少年而言,实则有致命的诱惑。

看到逗留街对面的少年,老鸨子似乎认出了他,操着一口纯正的官话,叫道:“小郎君几度留步,既有雅趣,何不进门看看?”

言语间,甚至朝少年露出了一个明媚的笑容,吓得少年一个哆嗦,就仿佛这胡娘要吃人一般。

不敢再多留,脚步蹒跚,仓皇而去,一个不注意,还摔了一跤,那青涩的表现,狼狈的身影,看得胡娘乐不可支,笑得前仰后合。

而那恣意的笑声传入少年耳中,仍带稚气的面颊更是涨红了,但一直到街尾,又忍不住回过身来,偷偷地瞄了两眼,见那胡娘注意力早已转移到其他游客身上,少年这才松了口气。

又观赏了一番那丰腴身段,想象了一番楼内的莺歌燕舞,少年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几度转向,待到正俗坊西北部的一排民舍前,只一扫,便钻入其中一条巷道,家居于此。

别看正俗坊被京中富贵人家视为下九流人等的聚居所,但也不是毫无底蕴,就比如的这少年家旁边就有一家大户,姓苏,家主名为苏见诚。

少年就经常攀爬院墙,从墙上偷偷窥探苏家那与他年龄相仿的小孙女,比起那丰乳肥臀的胡娘,这才是他真正的梦中情人.

而比起一般的富商大户,这苏家可是大有来头,祖上可是开国宰相苏逢吉。虽然时间已经很久远,但这苏逢吉可实在算一奇人。

干祐年因贪婪无度被世祖皇帝罢黜,本人及其家族子孙几乎被打入地狱,但硬是靠着在陇西给朝廷养马,花了十数年时间,最后散尽家财,得到世祖皇帝的宽恕,举家迁回京城。

不仅本人得幸参与了世祖皇帝一统天下的开宝大典,子孙的仕途也被解禁。

苏家当代家主苏见诚便是苏逢吉的嫡孙,曾官至金城县令,后辞官经商,靠着各种关系与出色的商业头脑,赚下一大笔家产。

因此,在附近人家眼中,亦官亦商、底蕴深厚的苏家,就已经是高不可攀,格外敬畏。

但少年不一样,与旁人只会艳羡不同,他不住地幻想,若是以后能把苏家的小娘子给娶了,那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少年的名字与曹孟德只差一个字,唤曹孟,不到5岁就随父母迁到洛阳,成为诸多“京漂”的一员。

常年来,母亲负责照看子女,做些针头线脑的活计贴补家用,其父曹永原是一瓦匠,后在与人做工之时伤了腰,如今在各大行市内做牙郎,靠贩卖信息、给人拉配生意赚些佣钱,东奔西走,很是辛苦,但至少在京城内有了一个稳定的立足点。

但显然,这是个不能再出任何意外的家庭,否则,要么被西京的繁荣吞尽血肉,要么被赶回乡下去,换个方式被剥削

等少年曹孟小心翼翼地推开家门,蹑手蹑脚走进简陋却规整的庭院,还不及观察,便被一道严厉的声音喝止了:“你舍得回来了!”

注意到屋檐下仿佛躲在阴影里的母亲,曹孟不禁畏缩地唤了声:“娘!”

单支的烛火在秋风的吹拂下微微晃动,不甚明亮的光线照出四个人的身影。弟弟妹妹坐在方桌边,眼巴巴地盯着桌上的两盘菜,尤其是那盘黄瓜炒肉,曹母也佝着腰坐着,只是侧埋着头,一声不吭。

曹孟规矩地站在门前,见着母亲那黯然神伤的模样,却有些不知所措,一双无处安放的手摸到怀里,两眼一亮,立刻掏出两串铜钱,献宝一般地捧到母亲面前:“娘你看!”

面对殷勤的长子,曹母回了神,从曹孟手里接过铜钱,那只粗糙的手只需掂一掂,便迅速判断出,这得有二三十枚钱。

曹母眼神立时锐利起来,尤其注意到几枚铜钱面上还有一些不曾洗净的暗沉血渍。

狠狠地把钱拍在桌上,然后起身出门,没一会儿,在曹孟愣神之际,只见曹母拿着一片竹条走了进来,不由分说,照着曹孟的手臂就狠狠地抽了下去。

面对母亲的责打,曹孟不敢躲,只是跪下,缩着脖子硬抗,倒是旁边的弟妹二人见大哥挨打,哭了起来。

曹母则不管,连抽了曹孟五下,方才将竹片往桌上一扔,语带哭腔地冲曹孟质问道:“说!这些钱哪儿来的?”

原来这才是挨打的原因,曹孟刮着挨打的手臂,不免委屈地道:“我赚的!”

“还敢扯谎!”曹母明显被激怒了,拿起竹片又要打。

又被抽了两下,曹孟这才慌忙道:“白日南市口杀了两个大官,我跟杨伯帮忙收尸,主人家大方,给的工钱与赏钱”

听到这样的解释,曹母呆了下:“当真?”

“千真万确!”曹孟连连点头。

然而,紧跟着又是一阵抽打,母亲显然是没留力的,听两个弟妹哭声便知晓了,但曹孟生生挨着,除了呼吸急促,连吭叽声都没有。

但慢慢的,曹母的力道减轻了,到最后,把竹片丢掉,走到桌旁,掩面抽泣。

见状,曹孟却是格外不忍,膝行至曹母面前,龇着牙道:“娘下手如此狠,儿都没哭,您哭什么?儿知错了,至多以后不去赚这裹尸钱”

听曹孟这样说,似是诸般滋味一齐涌上心头,曹母不禁哭声大作。这下让曹孟彻底慌了神,扭头瞪了眼旁边两个同样不知所措的泪人,招呼着三兄妹一道,方才把哭泣的母亲劝住。

曹父曹永日常归家晚了,拖着疲惫的身躯,一进家门便察觉到气氛的不对。

饭菜已然凉了,曹母默不作声地去热,曹永也注意到桌上摆着的两串钱,目光一下子盯上了在那里不听抽气的曹孟,询问怎么回事,如何把娘亲惹恼了。

然而,听其解释之后,曹永沉默了好一会儿,走到堂门前,望着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深沉的目光格外坚定。

夜深了,饭桌上,一家五口,默默地吃着饭,曹永将最后一点烙饼塞入嘴中,冲妻子道:“给我准备一些干粮,秋冬衣各一套,我要出趟远门!”

曹母闻言,脸色微变,问道:“去哪里?”

曹永也不瞒着,解释道:“我考虑许久了,仅靠在牙行揽客,赚不了钱。我和几名老哥哥商量好了,三日后出发,去江南进货,做棉布买卖!

这几年,棉布价格年年上涨,行市上供不应求,我已经和几家布铺、染坊谈好,只要将布拉进京,就能销货,就能赚钱!”

听曹永这么说,曹母不由道:“那也不用去那么远的地方,京畿、河南没有布卖吗?”

曹永摇头道:“北方布贵,江南的布,量大,质地好,价格也便宜。我已然打探许久了,这一次先去秀州!”

“终究是异乡水土,若是出现什么.”曹母难掩担忧。

曹永打断妻子:“我等不是权贵,没办法躺着赚钱,只能博出一场富贵,即便是搏命,也在所不惜!”

曹孟虽然低着头,但耳朵一直竖着,仔细倾听着父母交谈。对其他事情,多少有些模糊,但曹父的这句话,他却深深地记在心底。而见丈夫如此决绝,曹母也清楚,劝是劝不住了,道:“本钱如何解决?”

曹永说道:“老哥哥们一起凑三十贯,再从牙行借五十贯”

至于借钱利息如何,曹永却没说了,但显然,不会低。虽然朝廷已经新增借贷法案,严格控制民间高利私贷,并对许多放贷者处于严厉惩罚,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查处的那些案件,与民间整体借贷规模相比,不过沧海一粟。

而听其言,曹母眼神中的隐忧之色愈重了,然而,见丈夫态度坚决,劝阻的话却是如何也说不出口了,只能道声小心。终究,曹永才是这个家做主的人。

能够体会到妻子的不安,但曹永却不想再过多解释了,说的越多,只会加重她的担忧。

伸手按了按妻子的手,以示抚慰,然后看向长子曹孟,道:“趁着出发前,我会把大郎的事情安排好!”

提到自己,曹孟立刻抬眼,疑惑地望着父亲:“爹,我有何事?”

曹永道:“你已年十三,不能再终日游荡,无所事事。我会给伱找家店铺,当学徒!”

闻言,曹孟一脸的不乐意,当即拒绝道:“学徒有甚出息?爹若要出远门,儿便跟着出去,也好照应,免娘担心!”

“你若是跟着出去,你娘才会担心!”曹永闻言,顿时呵斥道:“何况,你跟着走,你是能扛包,还是会走船?”

“你已经会打珠算,我安排你张家米铺学记账、做账、货物进出盘点,再多认些字!好好学,爹此行若能把棉布生意撑起来,几年后,你便可回家里帮忙了!”但见长子那不服气的表情,曹永语重心长地劝道。

说着伸手按在曹孟的肩膀上,像是托付一般,十分郑重地道:“爹出门在外,家里就只剩下一根顶梁,你还需要照顾好你娘亲弟妹!”

听父亲这么说,曹孟那倔强的表情才真正收敛,迎着父亲的目光,认真地点头应下。

当夜,曹永夫妻俱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但都没有再多说什么。翌日一大早,还都得拖着浓重的黑眼圈,带着整个家庭忙活起来。

曹永领着曹孟去坊间的张家米铺“面试”,凭借着熟络的关系,基本只需走个过场。曹母则领着幺儿幼女,为丈夫打点行囊。

一直到三日后,家门前,母子四人依偎在一起,默默地为曹永送行,曹母依旧没有多说什么,千言万语皆化为一声“珍重”。

少年曹孟立于一旁,长这么大,他还是第一次如此认真地望着父亲的背影,略显佝偻,却如山岳一般坚实。父亲临行前的交待再度浮现在耳畔,在这一刻,少年似乎一下子成长了。

与曹永合作的,都是奔走于各大行市的走卒,除了他这个牙郎,摊贩、账房、苦力都有,并且有多年的交往,知根知底。

一行四人,选择走水路,从孟津登船,经过黄河入汴,一路经泗、淮,过运河入长江,辄而东向,历时二十余日,方才抵达目的地秀州。

秀州在苏州东南,湖、杭东北,乃是江南棉花种植、纺织中心,而由于尽据江海之水运交通优势,更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贸易枢纽、货物集散地中心。

从干祐至开宝,在世祖皇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朝廷对棉产业发展促进都是一贯支持的,不断地从中亚、天竺等地搜罗人才,培育良种,进行税收上的优惠与奖励,大力发展棉纺工艺,用了几十年时间,方才孵化出一个渐入成熟期的大产业。

可以肯定地说,棉花与占城稻的大力引进与推广,乃是世祖皇帝一朝解决百姓“衣食”问题的最有意义尝试,而取得的成果、成就,一定程度上比那些赫赫武功更加伟大,只不过,这种贡献不易于被记住,甚至更容易被人遗忘。

但是,棉产业的发展以及占城稻的普及,却极大地缓解了大汉百姓在基础生存上的压力,这也是过去几十年,大汉人口暴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样的实惠,最终还是落到朝廷,落到统治阶级头上,因为这从事实上增强着他们的统治力,延长着他们的生命力。

起初,大汉棉花的重点种植区毫无疑问是河南河北二道,从棉种引进、培育、选种、推广,再到棉纺工艺的推广,这些打基础的工作,都是在二道,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不断推动前进的。

大汉棉纺产业,真正迎来大发展,还是在开宝十五年前后,那时候,棉花的种植与棉纺工艺都已经成熟并且取得了大量推广,尤其琼州知州周仁浚牵头实现对纺织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棉布的产量,对棉纺产业发展的推动效果就更强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江南的棉产业就开始崛起了,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再加上丝织印染传统,使其很容易便赶上了大汉棉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又是二十年过去了,北方的棉产业依旧以京畿、两河为主,辅以关内、高昌二道,作为棉花的主要种植区,在官府的扶持下,也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江南这边的快速发展,却是肉眼可见的,不见得后来居上,但赶超的势头明显,有一说一,除了产量之外,不管是人才、技术、还是市场活力,以江南道为核心南方棉产业,都已经超过北方。

尤其在棉布生产效率与质地上,使用了大量新型纺织机的江南道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场、作坊,是远超北方同行的。也鉴于此,江南的棉行从业者们,已然吹响了向北方发起“进攻”的号角。

曹永与合作伙伴们动了南下进货的心思,也正是在这种风潮与大背景之下。

很多事情都是百闻不如一见,也等真正到了江南,曹永等人方才意识到,棉花棉布在这里究竟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

可以说,如今棉制品,已然替代丝、麻,攻陷了东南千门万户之家,帮助东南普通士民百姓解“温”的问题。当然,江南丝绸业的发展依旧蓬勃旺盛,毕竟权贵们还是更青睐细腻、华贵的丝绸锦缎,以衬托身份。

秋高时节,也正是江南丰收的季节,不只是晚稻,也包括棉花的采摘。当然,比起那些难吃的占城稻,曹永等人眼里全是那些白花花的棉团。

一直到秀州,才算真的开了眼界,如果是南方棉产业以江南为中心,那么江南道则是以秀州为中心。整个秀州,几乎半数的家庭、农户都在从事棉花的种植抑或棉布生产,对于大部分秀州百姓来说,这甚至就是他们的主业,所有的生计来源。

当然,秀州能获得这样的发展,除了本身适宜的种植条件,以及得天独厚江、海交通优势之外,还得感谢周仁浚的带动。

可以说,在大汉朝周仁浚算是棉纺业中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不只是带领儋州工匠改进棉纺技艺,在后续棉纺技术的传播、棉纺产业的发展上,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仁浚曾一度官至河东道布政使,当然没做两年,便告病养老。致仕后的周仁浚,返回了发迹之地儋州,了解到当地棉纺发展的困境。很多父老,都忍不住向周仁浚抱怨,作为“儋机”(棉纺织机)的发源地,棉产业的发展竟然比不上其他地方,连两广市场都占不下,反而被一些地方的从业者抢了利润。

周仁浚在后续的调研了解后发现,根本原因,还是地理上的限制。儋州地处琼州岛西北,虽然与陆地一衣带水,并且南方水运发达,但位置还是太过偏远了。而棉产业想要真正发展起来,市场却是在内陆广袤道州,而新的技术与纺织机,也早就传播开来,技术、质量上也不能形成优势,如何能发展壮大。

在儋州,能够依靠的基本只有两广市场,当然饿不死,然而想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得摆脱儋州的限制。

于是,在周仁浚的带领下,十余家儋州棉纺从业者,从儋州迁到秀州,开设工坊,组织生产,传播技术,同时钻研更新纺织技术,试图进行更高效率的棉布生产。

作为前河东布政使,周仁浚的政治威望对于秀州来说,是极高的,有他背书,秀州官府当然也是全力支持。

如此一来,“秀州棉”的崛起,便势不可挡了。而等曹永几人到达秀州的上海港时,才真正见识到“江南棉布出秀州”是怎样一种让人震撼的场面。

上海港的存在,当然也是当年周仁浚选择秀州的主要原因,早在开宝二年,朝廷便在长江出海口,建立了上海务,兴建扩宽海港,以应对逐渐兴起的海外贸易的需要。

开宝五年,即设上海县,开宝十年,秀州州治也从嘉兴迁至上海县。到如今,上海已是大汉最重要的商埠,江海通衢之地,货殖贸易中心。

在对外贸易上并不弱于广州,同时,距离大汉的心脏也更近!

第359章 难以揣摩的心理第369章 功臣宿将浅谈两点第50章 小满与临盆第45章 移镇之议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446章 流光园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猎敌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115章 困兽之斗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276章 玉如意第118章 蒲阴第291章 汉辽山阳之战第1700章 本州无罪第86章 发落南臣第215章 确立太子第83章 东京反应,王峻密奏第266章 蜀廷的争执第107章 深思熟虑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239章 耀州之战第111章 动心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297章 怪圈第169章 两面三刀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国第196章 橐驼儿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342章 杀肥第62章 难得迟疑第171章 耶律璟选择保守第51章 耿淑妃薨第2105章 太宗篇52 临淄王第20章 威临荆南第216章 初夏278章 军务第64章 朕要亲征为耿公复仇!第127章 冬至宴3第2047章 最后的旅途18第161章 折氏进宫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阴霾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第90章 关右节度第3章 新皇诏制第1764章 禁轿第371章 杀,不杀?第18章 请愿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78章 祭拜第85章 安心第17章 鼓噪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92章 两京并重第95章 大洗牌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107章 练将如砺剑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78章 沧州府第303章 兄弟之间第408章 兄弟之间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296章 三处余音第458章 再临东京第51章 诏令西进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182章 尚敢北顾?第33章 有人想腐蚀孙将军第144章 两个选择第393章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5章 堂议第107章 飘飘然的李相第62章 二代勋贵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508章 最后的旅途7第1741章 压力转移第78章 沧州府第47章 应对第131章 东京乱象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423章 安东国的权贵们第36章 虒亭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负担第154章 河东风云(1)第37章 新政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345章 剥削者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第175章 蜀定,凯旋第4章 见完这个见那个第47章 应对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项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