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殿议

(本章是上一章的后续,处理朝政,不感兴趣的建议跳过。)

回到垂拱殿,在内侍的伺候下褪去沉重的朝服,换上一身轻便的常服,重重地舒了口气,靠在御座上闭目养了会儿神。进行一场朝会,对精神体力的消耗真的大,尤其像此次,多为群臣静听他发言的情况下。

“官家,大臣们都到了!”只来得及喝口水润润发干的嗓子,便闻通病声。

“宣!”刘承祐的回答短促有力。

既下朝,再召大臣们,乃为议朝会上所发政策。刘承祐脑子很清楚,他所提政策,仍在纸面上,还需人执行,执行出是什么效果亦是未知。但是,自中书门下开始,如何实施推行,还需他与大臣们商议。

比起朝会上的严肃,殿议的气氛要稍微轻松些,却也轻松不到哪儿去,所有人都感受得到,西巡归来之后,这个少年天子似乎已经完全进入皇帝的角色了,发号施令也渐恢复了在藩邸时的强势。

杨邠、王章、窦贞固、李涛、苏禹珪五名宰臣,再加枢密使郭威,侍卫军副帅刘信也在,将相可谓齐全了。唯一显得特殊的,要属魏仁浦了,毕竟“位卑职低”,甚至比侍候在旁的范质还要特殊。

关于劝农方面,除了两道减负政策之外,另外决定,由朝廷派出几路劝农使,巡视州县,劝课农桑,当然,必定附带有其他智能,察吏治,刺民情,也算中央开始向地方伸手的一种手段,只是隐藏在“劝农”这层外衣下。

建议是杨邠提出来的,这还是头一次杨邠提出,完全合刘承祐心意的谏言。自然,没有不允的道理。

剿匪之事,刘信主动提了个简单粗暴的建议,让各地官府镇兵放手去杀,多杀一些人,杀到那些匪徒胆寒,草寇们害怕了,自然会老实地下山归顺。很符合刘信性格的谏言,以如今天下的情状,用此重典,效果恐怕会立竿见影。

但是,刘承祐没有多少犹豫便否决了。因为他自己清楚,只要朝廷降下这等诏令,地方上的将吏执行起来,极大可能会矫枉过正。刘承祐更想做的,还是化匪为民。

况且,经过前番的政策,大汉如今的匪患已经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与改善。仍为乱一方的,除了对朝廷的不信任外,也是地方官吏政策执行不力的缘故。

被刘承祐断然否决,刘信坐在那儿,脸色有些不好看,别过脸,生着闷气,自觉身为皇叔的面子被落了。

“陛下,近来中原、河北多有上报剿贼不力,臣建议,或可出禁军至地方巡剿!”这个时候,魏仁浦头一次,主动发言。

此言一落,宰臣们或多或少都陷入了思索,王章下意识地表示反对:“朝廷出兵,动静太大,恐引起地方的猜忌,且耗费定然不浅。”

想来,后一点才是王章真正反对的原因。

郭威想了想,却是主动说:“臣以为魏学士之策,可。”

其话音落,中书侍郎李涛也开口了,捋着胡须,脸上尽是认同:“臣以为,此策好处有三,甚妥。”

“请试言之。”刘承祐考虑着的同时,示意李涛。

李涛则抑扬顿挫地叙来:“其一,自是有利于剿匪,以禁军战力,自可消灭那些顽匪;其二,禁军四巡,以昭天威,煊赫朝廷实力,震慑地方,以免宵小异动;其三,东京粮匮难继,正可以一部分禁军,就食于地方,纵杯水车薪,总能稍缓其困。”

“另外,可轮番派兵剿贼,可起练兵之效!”郭威补充了一句。

“魏卿,是这般想的?”刘承祐看着魏仁浦。

闻问,魏仁浦儒和地拱了拱手,应道:“李、郭二公,已尽述臣之想法。”

显然,刘承祐被打动了,扫了一圈直接吩咐道:“枢密院拟一份禁军剿匪计划,中书配合选定盗贼尚剧之州县,侍卫司配合简拔,三司调拨开拔辎需!”

“是!”见刘承祐计议定,纵使心里仍存保留意见,也只能应命,包括杨邠也一样。

“制举之事,由礼部统筹,且试备之,重拟流程条制!”刘承祐看向苏禹珪,吩咐着,他还兼判礼部事。

“是。”苏禹珪应道。

这个时代的科举之事,并不一定由礼部负责,更多的时候,以一大臣朝官知贡举。实则,哪怕刘承祐以郭威知贡举,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刘承祐这是,打算慢慢地,将朝中各官位衙司复还其职能,就从贡举开始。

官制改革,也是一摊麻烦事,急不得。

“欲以何人知贡举?心中可有人选?”刘承祐问。

“臣思朝臣,太仆卿赵上交,可知其事。”苏禹珪说道,看起来是早有想法。

刘承祐眉头稍微皱了下,没有直接对此发表意见,只是叮嘱道:“务求妥善,为国选材,疏忽不得!”

“是!”

至于修刑律以及国史著书之事,显然大臣们并不是特别上心,除了范质以及魏仁浦之外。稍微提了两句,也就揭过去了。

而今朝堂之上,似杨邠、王章者,关注的,还得数兵马、钱粮、边防事务。甚至于,在杨邠看来,科举都没必要进行,选些儒生来做甚?要官员,自有朝臣举荐,抑或地方简拔。

只是刘承祐一力推行,让他反对,都显得有心无力的。

仅议朝会政策,便耗费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命人奉上新茶,君臣品了一盏茶,舒缓一番后,刘承祐再度发问:“诸卿可有事奏?”

话刚落,没怎么说话的窦贞固主动进言了:“陛下,开封府尹之职已空缺三月有余,无人权领,徒以判官主事,名不正言不顺。近来府事堆积,已致政怠。请陛下,斟酌人选,主其事!”

对此事,刘承祐还真就要好生斟酌一番。开封府尹,可是个重要的职位,统京畿之政,确实不好一直空缺者,但以其重,也非一般人能与之。事实上,不多想的话,刘承赟的皇兄弟刘承赟、刘承勋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哪怕仅虚令其职,但是,刘承祐顾忌会释放出一些容易让人误会的政治信号......

“散议之后,众卿可各拟一人选进奏,朕再行审决之。”自己暂时想不出个人选,只能群策群力了。

“是!”

又议了一会儿,都非什么要紧事。眼见群臣都疲惫不已,刘承祐顿了顿,扫视一圈,终于沉着声音,问道:“最后一道议题,关于苏逢吉,朝廷当如何处置?”

此言一落,众臣立时都来了精神,同时心中也暗道,总算替到了。宰臣被下狱这么重要的事情,是不可能避开的。

事实上,针对于此,朝廷上下,明里暗里已不止议过一次的,包括在场的大臣们也一样。不过,真等刘承祐问到的时候,一个个反而不说话了。

“怎么都缄默不语?”见状,刘承祐淡淡然地说道,看向杨邠:“杨卿,你觉得呢?”

被点到名,杨邠只老眉轻褶了一下,抬眼注视着刘承祐,慢悠悠地抬手,却不拖沓,直抒胸意,道:“苏逢吉为宰臣,不可大意处置,需服人心。以臣之见,着有司推鞫其罪,依法论处即可。”

“诸位觉得呢?”闻言,刘承祐嘴角稍微扬了一下,问。

“臣附议。”

意见基本统一,没有替苏逢吉说话的,苏逢吉以其平日的为官作风,人缘也确是差劲。

“既如此......”刘承祐看仍旧看着杨邠:“以大理寺、刑部、开封府三衙审之,杨卿,你为主审!”

杨邠一愣,眼神中闪过意外,稍显迟疑地应下了。

“诸卿可还有事要奏?”已经十分疲惫,深吸了口气,刘承祐象征性地又问了句。都看得出来,刘承祐已无意再议,当然,群臣也一样。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官家,臣有事奏!”开口的,是刘信。

第443章 板子来得毫无征兆第348章 潘帅喜迎敌援第250章 大军会于威武城第379章 南北一统第166章 石熙载的施政理念第112章 整风第53章 遁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55章 燕王病故世宗篇47 封禅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8章 巡视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396章 天花板第197章 决断!第20章 威临荆南第115章 两则喜讯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第46章 郭荣奏事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动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历史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28章 史弘肇赴边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80章 寿宴上不对劲姐夫第429章 向南!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476章 内外党同第147章 德胜渡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国的棉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171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2第38章 濮州案(1)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第82章 不手软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83章 辽帝之亡第58章 火神淀之乱第117章 新洛阳城,邙山隐者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7章 不如意的二审结果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103章 强势、阴谋第22章 “郑州站”第218章 走私第57章 扬州案有结果了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385 礼宾馆第245章 辽帝的决心第17章 武德司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时代下的大汉(中)第281章 全军覆没?第442章 矛头直指第386章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第308章 班师还朝第287章第428章 赵王的新任命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241章 “戏言”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8章 这就是真相?第61章 北使南归第217章 李国舅治政第35章 坐不住了第79章 滏阳之捷第11章 请教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226章 一溃百里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击开始第25章 萧燕燕的故事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导师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65章 选择第85章 善后争议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466章 亟需改变世宗篇28 朝晖之城,老年白龙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变迁第328章 默认第284章 影响第105章 逐一接见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60章 家事、国事第77章 刘知远终于动了第262章 赵普议蜀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134章 回府第378章 辽国近况第1676章 惨重第263章 纵论天下第400章 柴荣死了第358章 两江平定第21章 聪明主动的安氏父子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38章 殿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