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迟暮

建隆元年冬十一月,和田。

数九寒冬,辽阔的大西北,已成冰天雪地,天地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高峻绵延的昆仑山与黑昆仑(喀喇昆仑山)已是白雪皑皑,发源自二山的白玉、乌玉二河业已结冰,冰封数百里。

由于地理气候的缘故,苍莽而广袤的和田大地,多少显得有些孤寂与萧索,但是可以预期的是,待到来年春回大地,冰川消融,二河重新流动,沿河几十万亩肥田沃土种上作物,这片历史悠久的地域又将恢复勃勃生机。

康王刘晔为什么对于阗常怀觊觎之心,甚至最后悍起刀兵,突破帝国宗藩体系的约束,将之灭亡。除了为王城疏勒安全的考虑之外,于阗国所拥有大片冰川河流冲积平原土地,是很重要的原因,良好的水土条件,使其具备养民几十万的潜力。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于阗国的人口了。一直以来,帝国海内外的封国,都对人口十分重视,当然这里指的是汉族人口(也可适当放宽为汉地人口),籍此充实开拓统治基础,提升国力。

而安西三国,由于与ysl世界长期而频繁的战争,人口消耗不小,对此则更加饥渴,也用尽了各种手段,开出各种条件,从母国招募人口、人才。

至于康居国,则拥有其他两国不具备的条件,那就是与于阗接壤,而于阗的近三十万人口,可是汉化基础良好、文化习俗亲近、改造难度不大的。

这些在刘晔的眼里,就是其最具价值的地方,要知道,从封邦建国开始,安西三国用了差不多三十年时间,才一共从大汉薅了百来万丁口,就可想而知,于阗国的几十万人口是何等宝贵了,又被邻居视为怎样的“肥肉”。

别的不提,在吞并于阗国之后,只消将其财货、人口、土地消化完毕,康居国的实力将迅速和安西国拉近,就核心统治力量这一点,便能赶上来。

当然,完成这些规划,还需要一定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扛过来自中央帝国的质询,乃至制裁。对这一点,康王刘晔实则心里也很清楚,他行事多跋扈自专,但不意味着他愚蠢。

刘晔灭亡于阗,并没有费太多的功夫,这得益于几个方面的因素。实力是最根本的,比起二十年前时,康居国实力有了长足进步(毕竟可以通过与帝国交流而获得各方面的提升),又通过与中、西亚方面ysl势力的战争保持着一支精锐师旅,而与此同时,于阗国的情况却每况日下,康居国的存在以及强大的攻击性,本就压缩着他们的生存空间。

面对康居国的侵袭,其先国王尉迟宝相在世时,尚能勉力维持。毕竟是武将出身,有股子强悍,同时由于出使京畿的渊源,一直很注意维系与朝廷的关系。

等尉迟宝相一死,于阗国的滑落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其孙尉迟珏继位,既没有祖父的权势威望,也没有他那出色的平衡能力,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康军临城,狼狈地踏上的逃亡、“维权”之路。

而康军灭于阗,死伤也不重,一共就打了两仗,首先围攻鸦儿看城(灭国之后,刘晔更其名为莎车),三日克之,然后疾奔于阗,在乌玉河西岸的扎瓦小镇击溃于阗王城军队,然后便在一干于阗贵族携百姓箪食壶浆之下,卷甲入城。在此之前,于阗国上层权贵,多与康居国有勾连,或被收买,或慑其强,在事不可为的情况下,改换门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尽取于阗之后,刘晔于其基础上置和州,改于阗城为和田,为州治,基本保持着原于阗国的建制结构。当然,于阗国土面积不小,一定的析分是很有必要的。

刘晔将莎车县及其周遭地区数万人,划归王城疏勒直辖,又将于阗东部的克里雅城更名为于田,置县,设于田军使,进行军政治理。

到建隆元年冬,于阗灭国已经快一年半了,在刘晔政治拉拢、经济收买、军事威慑等多方手段之下,原于阗地区,已然基本稳定下来了。

这也是三十年来,在扩张事宜上,刘晔仗打得最轻松、征服最容易的一次了,比起那些来自大食地区饱受ysl洗脑的msl,于阗国这边的贵族与平民,可实在太“可爱”了。

也正因如此,对于他们所信仰的佛教,刘晔给了最大限度的宽容,除了依照汉家宗教管理条例进行一定改革,收缴了部分寺产、寺丁之外,并没有更大的打击,至少没有毁寺灭教的情况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于阗佛门的利益难免遭受损失,但并没有多少炸刺的情况,一者安西三国在境内进行的“去ysl化”,在整个中、西亚地区都闹得沸沸扬扬的,他们早有耳闻。

作为曾经最大的对手,也视为最危险的敌人,于阗佛门可太知其厉害了。但就是如此厉害的教派,都被刘家封王炮制得惨兮兮的,他们这小胳膊小腿,哪里扛得住。

另一方面,也跟刘晔的做法并不彻底有关,同时,即便在中央帝国,“灭佛”也是快七十年前的事情了,虽然世俗权力对宗教权力的干涉依旧存在,但帝国佛门也在事实上再度繁荣发展起来了,与帝国佛门不乏交流的于阗佛门,自然也从中获益不少。

没有事是不能妥协的,也正是在康居、于阗两方面、各派势力的各种妥协间,于阗或者说康居国和州的局面,稳定了下来,和州也开始融合进康居国。

在建隆元年即将过去的时刻,冰天雪地中,一支威武的骑兵,护卫着战车样式的座驾,行使在坚硬的冻土上,向和田城而去。

猎猎作响的“康”、“刘”旗帜,以及座驾的规制、装饰,无不诉说着主人的身份。剧烈的冬风,带来刺骨之寒,所幸所有的骑士,甲胄之下都内衬着丝绸与棉衣,头上则带着羊皮制成的帽子,天气虽冷,但看起来很暖。

而在康居国能有这样待遇的军队,只有王廷卫士依旧各大贵族精锐私兵了,一般的营所官兵,都很难保证人手一套,毕竟带有奢侈的属性。

这已经是一年间康王刘晔第三次南巡和州了,足以展现他对和州地区的重视,他是打算将和州像王畿(疏勒)地区一般经营。

如今的康居国占地已经不算小了,除王畿疏勒、和州之外,几乎囊括了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整个塔吉克斯坦以及部分阿富汗北部地区。而一直以来,被刘晔视为根本之地经营的,只有疏勒与费州(费尔干纳谷地),如今,又要加上和州了。

和田坐落在乌玉河与白玉河汇流之前的三角洲原上,夹二河而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当然,这座城市,除了美玉之外,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那为数众多的佛寺了。

和田城内,安抚使衙大堂间,面容枯瘦,但一脸威严的康王刘晔,端居主座,接受镇抚使刘文潜以及一众和州军政僚属的参拜。

岁月不饶人,如今的刘晔,也已五十五了,不再年轻,本人的衰老也是肉眼可见的。但他浑身上下的那股英雄威严之气,却依旧强烈,目光一扫,在场无任何一人敢于侧目。

当堂,刘文潜代表和州官属,向刘晔献上一方锦盒,盒刻“夀”字,内饰红绸,里边装着的,则是一青一白两块质地优良的玉璧,再过一月,就是康王刘晔五十五周岁诞辰了。而这两块宝玉,自然是城外乌玉、白玉二河上游所产,乃是找玉人涉足上游冰川险谷,冒险所得。州衙得之,又请名匠精心雕凿而成。

对于奇珍异宝、宝石美玉,刘晔是向来不感冒的,不过这一回,他难得破例了。接过两块玉璧,轻轻把玩着,观察着玉体上的光泽与纹路,尤其是那块洁净润泽的羊脂白玉。

少顷,放下玉璧,沉吟几许,方抬头看向姿态恭敬的刘文潜,说出这样一番话:“玉者,国之重器,汝当好自为之!”

面对大王如此交待,懂其中意味的文武,都表情肃然,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刘文潜身上,而恭立堂间刘文潜,也不禁心生涟漪,郑重地拜道:“是!”

刘文潜,康王刘晔次子,生于雍熙三年,时年24岁。端拱三年,刘晔灭于阗后,以其为和州镇抚使,负责对和州官民的弹压、安抚工作,同时负责的,还包括移民工作,刘晔欲迁五万“于阗官民”于费州、隆州(刘晔新设,位置大概在塔吉克斯坦西部地区),以充实当地统治。

年纪轻轻,便被委以如此重任,这其中显然蕴含着康王对刘文潜的特殊期待。和州之任,对年轻的刘文潜来说,也是一种考验,而从刘晔表现的态度来看,还算满意。

康王刘晔,从小好武略,有侠气,不满二十岁,就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可以说他这一辈子,都与战争为伴,不是在平乱制暴,就是在开疆拓土,如此三十六、七年,可谓一世英雄。

然而,即便打心里不肯服老,但他的衰老却是不可逆的,退化的身体机能,以及遍布全身的陈年旧疾,那些隐隐作痛,都在时刻提醒着刘晔。他已经老了,既不复当初的年富力强,也不复当初的意气风发

因此,刘晔也不得不考虑起继承人的问题,这个问题,早在平康六年(1012年)就已经提上刘晔的议程,而给刘晔的选择,也实在不多,毕竟他一共就两个儿子长成(其余全部夭折),长子刘文洮,次子刘文潜。

嫡庶之别是不用考虑的,因为二子都非嫡出,刘晔在最初也依常例将长子刘文洮视作继承人,毕竟年纪大一些,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心感。

但在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观察后,刘晔不得不放弃长子,实在是这个长子太过文弱、秀气,打不得仗,杀不得人,面对那些作乱的蛮夷,都是心慈手软,犹犹豫豫。驾驭下属,一味以宽,让他去安抚佛门,完全不明白“以佛制伊”的真实,而刘文洮真就去笃信佛陀,用心研习佛家教义,找那些高僧大师谈禅论道。

总而言之,除了孝顺之外,刘文洮没有一件事是能让刘晔满意的。如果在中央帝国,那倒也就罢了,文弱不是大问题,还能做一个太平之主。

但康居是什么地方,中亚又是什么地方,这里群狼环伺,里里外外都充斥着强人,一只文弱的绵羊,是无法带领群狼的,刘文洮实在不具备任何一项康居王该有的素质。

另一方面,康居国也正当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目前的成果以及稳定,都离不开大汉帝国的支持,以及刘晔强悍的征伐与压制,而这份成果能否真正巩固下来,还需要看接下来一到两代的经营。其中第二代康王的存在与表现,将格外重要。

这些因素也导致,刘文洮的出局,成为了必然。至于嫡长制那一套,也是要分时候、分地区的,至少在西域中亚地区,是没有太大市场,也没有那么多完全信奉教条的人。

要知道,在安西三国的上层,帝国权贵家族中庶出者可占绝大多数,一定程度上,大伙可都算是嫡长制的“受害者”,即便其中很多人在功成名就后,便活成了曾经讨厌的样子,也开始依嫡长规则选择继承人,但在这方面,并不死板。

当然,这与安西三国所处的国家地理以及政治军事环境有关,在这里,需要的是强人,是头狼。

刘文洮出局,刘晔也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当时还不满二十岁的次子刘文潜,而此子,至少没有刘晔所理解的“跑偏”的行为。

数年的时光中,刘晔把刘文潜放在康居各个要害衙门进行锻炼,表现没有那么地出类拔萃,但至少不差,没犯过大错,果锐、干练这些词汇,也能用来形容他,即便如此,刘晔依旧不放心。

于是,在攻灭于阗后,将之安排在新设的和州任镇抚使,这就是一次综合的考察了,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验。而从目前的结果来看,刘文潜算是基本过关了。

果然,就在当夜,刘晔又把刘文潜召到宿处,父子二人秉烛促膝长谈,刘晔除了听取刘文潜汇报和州军政一些不可与外人言的细情之外,也第一次明确地向他表示,他已经决定立刘文潜为世子。

此事,他已经与康居上层那些权贵、军头通过气了,并且册立文书,也打算在进京之时,上奏朝廷,以求名正言顺。

没错,来自洛阳的宣召制书,刘晔已经收到了,并且已经决定,亲赴京畿。刘文济那小子要他十三皇叔给个解释,那他便大大方方去,给他个解释。

而对此事,康居国的上层,实则异议颇多,劝阻的人并不少,主要原因在于担心刘晔的安危,即便人身安全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朝廷若是把他扣下了呢?康国的大局,可离不开大王主持。

出人意料的,反是刘晔在此事上看得最透彻,他表明了一件事,吞并于阗,已成定局,但是,想要将之彻底做成事实,朝廷那一关是必须要过的。

否则,即便康居能够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那国家的发展提升进程也必将被打断,倘若如此,那吞并于阗做甚?比起与帝国的友好往来,区区于阗之利,又算得了什么?

刘晔承认,吞并于阗国他有赌的成分,但孰重孰轻,他心里还是有数的。

对刘晔亲赴洛阳的决定,刘文潜也表现出该有的关心与担忧,而刘晔也在思量之后,决定将刘文潜带回疏勒坐镇,同时还将能够调动王城卫军的令箭、印玺一并交给他,以防个万一。

这是彻底确立其世子地位的措施,也不怕军权旁落会带来什么反噬,作为康居的开国之主,刘晔本身比任何令箭、符印、身份验传都要更具权威,而康居军中,不认识刘晔的军官,则少之又少。

这也是开国之主才能具备的威势与器量。

这个深冬寒夜,刘晔与刘文潜谈了很久,说了很多,除了回顾追忆前几十年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经历之外,便是对康居国未来的一些构想以及与安西、北廷、朝廷关系处理的交待。

或许刘晔并没有那个意思,但这几乎就是一种交待后事的行为……

第7章 风波第62章 难得迟疑第452章 皇孙第174章 故交情谊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44章 两月灭蜀?第40章 入长沙,定湖南第296章 反响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击开始第458章 再临东京第47章 陶谷自荐第78章 火油弹第27章 郭威病了第62章 形势一片大好第101章 刘知远在洛阳世宗篇41 帝国之法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240章 城塌了第30章 “宽刑简政”第23章 老臣凋零第347章 岭南战况第106章 倒赵第342章 敏感的刘皇帝第1768章 崩第118章 商贾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动第259章 辽东初定第113章 西使归来第86章 发落南臣第374章 善待第223章 南北海军第96章 寿春城内第372章 正常说话!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29章 孟昶:七宝溺器,好用第45章 移镇之议第27章 出兵争论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182章 邢州有变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750章 《桃兰赋》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258章 辽河战役,高奏凯歌第299章 温情脉脉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协的,装傻的,跑偏的第287章第331章 泰来楼第1805章 度日如年,驸马张璟第59章 睡王上位第291章 酬功第1723章 秦王的请求第148章 养残的顾虑第2198章 仁宗篇15 统治中坚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难欺第115章 西北情况第129章 各怀心思第76章 大才蒙尘第62章 紧锣密鼓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266章 断云岭大捷第62章 二代勋贵第173章 马氏内乱或可利用一下第315章 质量最高的一次科举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33章 豪强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30章 收获第107章 巡幸江南世宗篇终 驾崩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41章 西域战况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131章 和议达成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16章 挣扎无力第90章 栾城之战(2)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469章 视察澶州第2084章 太宗篇31 报纸 成都之围第146章 黄羊平第34章 史卿,朕还有重任相托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140章 封王第194章 杨邠案(2)第116章 挣扎无力第163章 河东风云(终)第58章 正面互怼第405章 即将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3章 东京城内第166章 这个太子不好当第162章 晋公南游见闻第1689章 高规格第121章 大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