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国的棉

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国的棉

约摸一个甲子之前的太宗皇帝时期,在汉帝国的商场上,爆发了一场持续经年的南北商帮大战,以当时已经颇具规模的棉产业作为战场。

那堪称是帝国商场上第一次有组织、成规模的商业大战,波及广泛,影响深远。虽然最初发起的只是一些大棉布商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着棉产业的诸多利益参与者,都逐渐卷入其中。

在长期的厮斗中,整个棉市场大乱,从棉商到棉工,再到棉农,可谓波及全行业,眼看着影响到民生,甚至有蔓延趋势。

同时,大汉帝国的商斗,从来都是刺刀见红的,因为南北商帮的明争暗斗,死伤众多,大规模的械斗层出不穷。

后来,地方官府压不住了,朝廷接手了,在太宗皇帝的严厉训斥督导下,朝廷重拳出击,甚至不惜出动驻军,方才拨乱反正,将事端平息,使局面重回正轨。

那一次南北棉布大战,从表面上看,是北方棉商感受到南方棉产业崛起后的威胁,不惜用一些出格的手段,以遏制南方棉市的发展,尤其是阻止一些南方棉商“胆大妄为”的举措,竟敢堂而皇之地把南布北卖,到他们的饭碗里抢食吃。

在北方一些大棉商的策动下,对北上的“南棉”势力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并且一上来便是人道毁灭,手段极其狠辣。

不管是明面上的雇员,还是暗地里扶持的代言人,亦或是众多合作方,都遭到了攻击,或明杀,或暗害,货场、货船被攻击,棉布产品被抢掠、焚烧.

而南方的棉商们,又岂是善人,北人亮刀子,他们也奋起反抗,北方糜烂,那便在东南找那些北商的麻烦。于是,一场真正残酷的战争开始了。

常人观之,有如雾里看花,普通人即便就近,也只能看到哪里走水了,哪里发生了乘船事故,哪里又发生了械斗。没错,事情闹得再大,死再多人,在很多官府的处置中,只是当作一般的“民间互殴”来处置,尸体一处理,那便是太平无事。

显然,仅靠一些商人,是不可能掀起这等规模的商斗的,他们既然没有那个能量,也没有那个胆量。背后,显然有更上层的权贵们,在扳手腕。

同时,也不排除其中有贯穿帝国几代历史的“南北之争”,北方棉商对南方棉商的打击背后,又何尝不是掌握着帝国大势的北方权贵对南方权贵官僚的打压。

也正因如此,在最终的善后处置中,不只是南北两方直接参与其中的棉商受到严厉惩戒,在朝廷的法治重权下,破家灭财,在帝国官场,凡是被查出涉及到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都遭到贬斥。

当然,那些甘为犬马,直接参与其中的,就不只是降职免官这么简单了。就是在上层权贵,也有好些人,受到警告及惩治,罚俸、免官、杀头乃至夺爵。

太宗虽然以仁德知名,但只是因为他重规矩,一旦越了线,他的手段一点都不温和。这是综雍熙一朝,为数不多的“严刑峻法”,也正因有这样榜样在前,其他躁动的权贵、飘忽的商贾,方才警醒起来,不敢过于肆意妄为。

六十余年前的南北棉布大战,意义重大,是关乎棉产业发展的一次大洗牌,好些原本声名在外的大商贾倒下了,当然,他们并不是不可替代,紧跟着便有新人重新崛起,利益是没有感情的,也不认人。

而那次大战,不管是从过程,还是结果,事实上都是北方占尽优势的。毕竟,中原、河北,乃是帝国棉产业真正崛起壮大的地方,底蕴更丰富,规模更大,资源更多,同时,又有朝廷之中一大批掌权者的支持,政治上的优势更大。

因此,最终南方棉商在北方辛苦经营的产业与渠道,付诸流水。那之后,“南人不敢北上”,只能用心耕耘南方市场,夯实根基,顺带着开拓海外。

一蛰伏,就是十多年,然后才敢再重提北上的事情。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激烈的斗争始终存在,只不过像雍熙朝那次那般剧烈,再也没有过。

而六十多年过去的当下,三代人都成长起来了,棉产业的情况又有了全新的变化。

首先,政治上的歧视已经基本消除,庶族官僚的彻底崛起,文官政治的展开,权贵阶级的合流,东南经济的崛起、政治地位的抬升,使得帝国政治不断趋于平衡与保守,再没有一风彻底压倒另一风的局面。

这,对南方棉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也是一个不断利好的过程。

而从棉产业本身来说,正统二十一年的棉产业规模,比之雍熙时代,壮大了十倍也不止,仅仅从事棉纺织的人口,便超过一百万人,就遑论参与到种植、运输、销售等诸环节的了。

仅上海市,便有十几万的棉纺织从业者,其中大的有职厂(官方纺织场),有官督商办,有民办大厂,以及规模不等的民间作坊,还有更多兼职的小市民家庭,共同催生了上海棉纺织业的繁荣。

而上海市,从建市伊始,便是始终是帝国南方棉纺织、贸易中心,七十年后,这个地位非但没动摇,反而益加稳固。

不只是周遭的苏、秀二州,整个江南道,乃至江西、湖广、闽、粤的棉花,都成为了上海棉纺织的原料地。仅靠上海棉布满足全天下百姓的穿衣问题,不太现实,但它的确占据着帝国棉产业的半壁江山。

这样的大发展下,自然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不管是棉花的种植,还是棉纺织的处理。尤其是后者,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帝国的棉纺织技术,又有了一轮革新,主要体现在棉纺织工具上。

在周氏(带头推动帝国棉纺织技术大跃进的周仁浚)器械的基础上,搅棉机,飞梭织机,都被造了出来,上海也是这轮技术革新的策源地。

在二十年前,一个名叫毕升的淮西棉商,发明了一种三锭纺纱机,后来又改进出五锭机、七锭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如此方催生了帝国棉产业的真正繁荣。

到如今,棉衣虽然仍未在帝国全面普及开来,但从整体规模上,它已然取代传统丝、麻,成为帝国士民百姓主要的服饰来源。

当然,麻布市场在衰减,但丝绸这种贵族的服饰,依旧很繁荣,和棉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赛道。

随着南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北方也逐渐跟不上节奏了,南北强弱形势,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

第116章 满朝震动第432章 人事大权第208章 南北战略之争2.0第74章 万岁呼声第1738章 逆贼授首,准备撤军第151章 我,慕容彦超,委屈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67章 满廷反对亦无效第17章 鼓噪第143章 艰难度日第216章 初夏第418章 洗礼第199章 雁门大将第365章 看衰世宗篇35 安东事变半岛史话·四十载安南第60章 皇后进言第426章 仍在进步的太子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200章 御敌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322章 针锋相对世宗篇24 老贵新贵,宗王大会第136章 迎奉第1721章 再没有比饱暖更真实的了第448章 刘皇帝:朕不需要佳丽三千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风压倒北风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472章 一山岂能容三虎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第35章 杨村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319章 大将早逝第173章 日常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第394章 还欠着外债第227章 席卷半岛第242章 何福进之死第10章 契丹乱政第224章 邺都文武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162章 出游携新妇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483章 南巡第171章 东京火灾第252章 面圣第47章 八十万军队带来的压力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第18章 诏议国策第20章 室韦女真战争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1695章 袁家庄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287章 赵普使蜀1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154章 河东风云(1)仁宗篇3 欧阳大家第143章 艰难度日第468章 胡部隐患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第304章 过去的三年第41章 刘信遭贬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264章 更有杨业在后头第9章 啖耳将军亦回京第285章 家务事第143章 李崇矩复出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将第93章 噩耗连连第192章 辽帝南狩第345章 剥削者第15章 马楚内乱第71章 北齐镇第453章 注水的开宝功臣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问题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406章 影响扩大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147章 中下层的机会第114章 欲谋大功第65章 选择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9章 赵匡赞北上第1679章 太子过问军事第53章 遁半岛史话·话说林邑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218章 走私第402章 这事没完第341章 实在是敌军不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