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千金市枯骨

刘承祐这话问得有些尖锐了,甚至在直指其有背主之心。

迎着刘承祐稍显阴冷的审视目光,高防毫不躲闪,不过脸上不禁浮现出肃重之态,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张从恩于我,原有知遇之恩,每任事,多以亲腹相待,为报此恩德,下官自当倾心侍奉。然个人恩德,终究小节,张从恩舍弃家国大义,宁肯以州镇臣服契丹胡寇,这却是下官万万不敢苟同的!”

“向使张从恩,能尽臣节,纵只稳守关隘,卫护百姓,下官也定一如既往,追随左右,竭诚效力。然而,张从恩弃州而去之日,便是我二人义断之时!”

说到最后,高防声音激昂,脸上竟有些动情的失态。

“十载恩德,不及家国大义!”听完其解释,刘承祐目光平和下来,嘴里念叨一句,旋即朝其拱手:“高判官高义!”

“下官只求无愧于心!”高防表情渐渐平静下来,沉声说。

高防的话,确是大义之言,尽显高节,这也许就是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抑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但刘承祐心中已然断定,此人确实是值得拉拢的。

抛开那个稍显“沉重”的话题,刘承祐转而问道:“适才,对王守恩所请,高判官有何看法?”

高防似乎还未彻底摆脱开自己的情绪中,突闻此问,愣了一下,但也听出了刘承祐语气中对王守恩的不满,垂首稍思,有点含糊地说:“王巡检,应当是顾念军中将士,故舍下面皮,为其请命吧......”

“今晨节度府中之事,我已听说了,对其为官务政做人,亦有所耳闻。依常理,高判官与王守恩,本无过厚交情,经过争执,关系应当十分不和才是!”看着高防,刘承祐两眼中透着疑思:“然而,自城下至宴上,再到此刻,听你说话,却隐隐有回护王守恩的意思,这,却是何故?”

听刘承祐此问,高防沉默了一会儿,方才叹道:“王巡检为人虽然贪财好利,骄横鄙陋,然官职资望,皆是潞州文武之首,此番诛赵,亦是他倡导。下官固知其性格乖张,实不忍看其跋扈行举,惹怒殿下,以致罹祸......”

听高防这般说,刘承祐眉毛微微扬起,他想到了向训还说过,高防为官,曾代人受过,而毫不辩解,只为救人性命。联想到今时,为王守恩辩,此人温厚,确使人敬佩,不过在刘承祐看来,却似乎有点迂腐。

脑筋一转,刘承祐幽幽问高防:“高判官此言,隐隐有劝诫我的意思,莫不是怕我,无容王守恩之量?”

“下官不敢!”闻言,高防连连摇头否认。

刘承祐却坐正了身体,表情变得冷冽,凝视着高防:“不瞒高判官,我对王守恩确是不满,似此类人,无论为官何处,必以聚敛为事,非百姓之福。我欲杀之,为天下除一害。至于潞州,则上报晋阳,请以高判官为节度,你看如何?”

刘承祐平淡语气间,杀意凛然,高防却是悚然一惊。愕然地望着刘承祐,脸上没有一点喜意,反而急声说:“殿下万万不可!”

见其激动的反应,刘承祐神色反倒恢复了正常:“为何?”

高防不假思索答道:“此次举义,王守恩的功劳终究是无法抹杀的。若非其鼎力相助,潞州恐怕不会这般轻易便全州而下。倘若他率潞州兵马,与赵行迁垢合,以待契丹军马,潞州的局势早至糜烂!”

说到急处,高防口中已经直呼王守恩之名:“一个王守恩算不得什么,殿下杀之如杀鸡,但若无故而杀之,让天下人如何看待殿下,看待晋阳?方今天下,契丹仍旧势大,刘公虽建号于晋阳,但真正控制的也不过河东十州之地,正当联合中原、河北方镇,共击契丹之时。”

“方取州县,便杀功臣,不只潞州将校寒心,传将出去,必使天下节度心存疑虑,这对抗击契丹的大业,实有害无益,还请殿下三思!”

高防的话,听着有那么些道理,但是,实际不会有那么夸张。区区一个王守恩的性命,还没有资格左右天下局势,影响“逐辽”大业。

但是,刘承祐此时却是相信,高防是真心想要保全王守恩的性命,该是为了顾全大局,再加上一点心善。

嘴角轻微地勾了下,刘承祐淡淡地感慨道:“我与高判官虽初识,却不想,能闻君这一番肺腑之言。”

注意着刘承祐的神态,一副快要被说服的样子,高防念头一转,又说道:“殿下可曾听过千金买骨故事?”

“自然。”刘承祐瞥了他一眼,心中都大概猜到他接下来会什么了,直接说:“细细想来,这王守恩还真似一块骨头,冢中枯骨!”

“罢了,孤,此番就纳高判官之言,学一学郭隗口中那名国君,来一次‘千金市枯骨’......”

听刘承祐这么说,高防微讷,这转变似乎有点快,冷静下来,但瞧着刘承祐那平静的面庞,下意识地出声问道:“殿下您,并无杀王守恩之意?”

“如你所言,一个王守恩的生死算不得什么。其贪财好利,骄横跋扈,却终不致死,此次他也确是有功,贸然杀之,于我除了发泄心中不满之外,并无益处,还易落个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骂名!”刘承祐淡淡说来:“至于日后......”

至于日后什么,刘承祐没有说下去,但高防已然恭恭敬敬地向刘承祐行了个礼:“殿下英明!”

吐了口气,刘承祐继续说:“我不只不杀他,我还要上报晋阳,任命王守恩为昭义(潞州)节度使,以筹其功!”

“至于高判官,我意以你为潞州巡检使,领潞州兵事,一并推荐!这一次,你当不会拒绝吧......”

望着刘承祐,高防是一点也不敢对这个年纪比自己小了两轮的少年有小觑之心,深吸了一口气,长身拜道:“谢殿下。”

“免礼。你的才干,我早有耳闻,今夜畅谈,没有让我失望!”刘承祐面色完全恢复了自然,又开始说起拉拢人心的话:“账目上书,府库有钱千万。然于我而言,得府库千万,不如得高防一人!”

闻此言,纵使以高防的阅历不至于心生感动至倒头便拜,但他心中总归有些感慨的,又郑重地向刘承祐行了个礼:“多谢殿下看重,卑职愧不敢当!”

再与高防聊了几句,刘承祐由他告辞,在其退下之时,轻飘飘地提醒了一句:“今夜你我的谈话,嗯......勿与人言!”

“是!”

第330章 最后一次东进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第9章 凤翔战况第93章 噩耗连连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107章 飘飘然的李相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第129章 叔父第171章 东京火灾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459章 挫折第169章 国庆大典第393章第71章 兵临寿春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1750章 《桃兰赋》第297章 怪圈第466章 亟需改变第101章 大整军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1684章 西州尽复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242章 何福进之死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第206章 难免异议第11章 大典日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38章 濮州案(1)第89章 谈话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398章 虞美人第1章 何谓开宝第240章 城塌了第376章 对策第117章 泼冷水第163章 开封修不修第32章 郭氏之虑第29章 太后的病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86章 驾临涡口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4章 外戚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31章 边公在任第294章 唐粤问题第11章 大典日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212章 开宝北伐第365章 看衰第167章 请辞第222章 銮驾临幽州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06章 难免异议第361章 安东国第348章 潘帅喜迎敌援第1761章 新问题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774章 又罢一相第208章 君臣密议第194章 杨邠案(2)第111章 历史的偶然与必然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9章 凤翔战况第76章 王峻用兵世宗篇45 汉金冲突第452章 皇孙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1769章 影响力第399章 还债第9章 王峻归来第151章 开宝七年第37章 新政第85章 善后争议第356章 磨砺与考验第188章 边将离京,再获一子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285章 吃酒烤肉议荆湖第1788章 议点正事第180章 赏功第1697章 蠢蠢欲动第146章 许州事了(1)第440章 惶恐难已第184章 刘承赟也来了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91章 淮东大案第86章 笼络人心第61章 淑妃病危世宗篇39 寇准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