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道府之争

虽然邺都的地位已然被废除,但作为河北西道治,大名府治,元城的军政地位仍旧在那儿。当年杜重威之乱时,元城军民逸散伤亡近四成,士民经济财产损失巨大,然而经过这近十年的发展,元城早已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两条笔直而宽阔的街道纵横其间,辅以数条支路加密密麻麻的曲巷,构成网道。一架架驴马车辆穿梭在街道,热闹的行市内充斥着行旅客商,人声鼎沸,店铺楼肆坊的幌子在阳光下招摇......

元城是继续开封之后,第三个破除市坊制度的大汉大城(第二个为扬州),不过城市的发展,也同样带来了管理的问题,治安、卫生等等。

不过,在天子驾幸的近期,元城之内,却是一片安宁和谐,地痞流氓、牛鬼蛇神悉数沉寂下去,甚至主动配合治安,城垣、街道都被清洗过一遍,各处一片新净,曾经弥漫在街市空气中的骚臭味也淡去不少。

等刘承祐进入元城之后,所见所感者,就是一座干干净净,庶定繁荣的城池。对于大名官府为迎驾所做的细心准备,刘承祐看起来还是挺满意的,虽然有兴师动众之嫌,但经过一番整顿,城市的风貌有了极大改善,既见利处,也就不必责陈了。

随着御驾入内,城中也多了些议论。

南城的一间茶馆内,清香四溢,三名参观了皇帝进城的文人同坐清谈。身着灰色儒袍的青年文士感慨道:“说起来,这已经是今上第三次来元城了!”

“不!”一中年人,捋着短须,眼中带着回忆的神色,说:“开国初年杜重威婴城而叛,天子也曾随帝亲征!”

“如此说来,四临元城,天子与我元城也算有缘了!”

“一直以来,魏博乃河北强藩,元城则为魏博首邑,丁口、财富聚集,精兵屯驻,上将镇守,也是河北拱卫东京的最后一座大城,岂能不重视?”另外一名青俊的年轻人,缓缓地说道。

“吕郎君此言不错,颇有见地啊!”短须中年看着青年,赞道。

吕郎君做了个谦虚的手势,脑中浮现出城前迎驾的情景,感慨着说:“圣天子临朝,观元城气象,如今大汉宇县宁定,百姓摆脱沦胥,盛世可期啊!”

“吕郎君,明岁省考,你是否进京啊?”灰袍青年突然好奇问道。

吕郎君年纪虽然不大,但看起来不急不躁的,脸上清澈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风,慢悠悠地抿了口热茶,说道:“我学识浅薄,需要修习者还有更多。再兼,如今朝廷取士,已不是仅凭文章、墨义、策论,就能登科及第的了!”

“朝廷不是立了观政制度吗?”灰袍青年道,从其神色中能够看出少许希冀。

随着这几年的铺垫下来,大汉的士子们,已不似初时那般畏“实务”如虎,也慢慢地搞明白了天子的用意所在,并不是要直接考出个政务练达的熟才,看的是见识、天赋、功用。

吕郎君道:“即便有观政制度,也需要时间来磨砺、沉淀,我尚年轻,与其过早进入宦海,不若多花些时间,增长见闻,提升学识......”

“有传闻说,往后朝廷取士,名额越来越少!”灰袍青年嘀咕了句,看着吕郎君,双目中闪过些许艳羡之色:“不过吕郎君出身名门,才情出众,你兄长如今也是道司高官,有其教导,登科及第,实在不是什么难事啊......”

感受着好友语气中的“柠檬味”,吕郎君谦和一笑,适时地不在此事上做深入谈话。人与人,从出身的那一刻起,差距就已然体现出来了。

相较于灰袍青年,吕郎君未来可期,而大汉其他高门贵子,相较于吕郎君,则是平步青云了......

这吕郎君,名为吕端,乃是彰德府(由原相、磁州合并)知府吕胤的弟弟。此番来元城,既为春游踏青,也为访师觅友。

......

刘承祐这边,则已入城中行宫。元城内的宫室,规模不算大,是在前朝王府、行宫的基础上整合下来的。四处能够明显看到清扫、修缮的痕迹,却也没有更多劳民伤财的措施了,看得出来,大名官府还是知道分寸的,没有为迎驾而费不必要的心思以邀宠献媚。府尹李浣,毕竟是中枢待过的官员,多少了解些皇帝的习惯。

而在行宫中,刘承祐第一时间接见了河北西道及大名府的职吏,这几年,大名这边官场变动比较大,乾祐五年以前的军政职吏基本换了一茬。勉励了一番群僚,又让众臣看了看他这个皇帝,在座的大部分人,还都没见过天子尊容。

见完地方将吏后,刘承祐单独将布政使窦仪与府尹李浣留了下来。不过气氛气势陡然一转,刘承祐收起了在群众面前的温和笑意,只是默然着一张脸,让窦、李二臣,不免忐忑。

还是窦仪,主动开口问道:“不知陛下留臣二人,有何教诲?”

窦仪四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姿仪庄重,有北士之风,身上透着股浩然之气。当初,受到宰相范质的举荐,出任河东按察使,去岁调任河北西道,任布政使。

刘承祐看了看窦仪,都瞥向李涛,淡淡道:“二卿共事不足半载,却是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啊,朕在东京就有所耳闻。道府之争,甚嚣尘上,群议纷纷,不知二位,有何感想啊?”

皇帝此言一落,窦、李二人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李浣当即起身,拜道:“臣前行事鲁莽,不能容人,激切误事,请陛下治罪!”

见李浣的表现,窦仪眉头皱了皱,虽然晚了两步,也起身拱手,神情严肃,简短地一句话:“请陛下治罪!”

后世有“五子登科”一词,说得就是窦氏一家五兄弟,先后进士,而窦仪为其长兄。

窦仪其人,为人清介,性情刚直,敢言善谏,在东京的时候,就曾犯颜直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与范质交好,不是没有道理的。

前番奉调河北道,主道政,没有多久,便与大名知府李浣起了矛盾。窦仪这个人,眼里容不得沙子,在河东干得也是刑名之事。到任之后,就开始插足整饬道司政务,大名作为道治,在其眼下,自然是重点关注对象。

而李浣在大名府也当了几年的父母官了,自认干得也不错,士民安定,税赋丰足。这突然来个顶头上司,对他指手画脚,横加教责,岂能甘愿。

若只是公务上的矛盾冲突也就罢了,关键在于二者的争斗,涉及到私怨。对窦仪而言,他只是恪尽职守,行权责之内的事,也不怕得罪人。

而李浣这边,则要更复杂些,原本,他是有机会进一步,主政河北西道的。其兄李涛也是那个打算,不过在范质的举荐与皇帝的默许下,没能让李浣上位,飞调来一个窦仪。

对李浣而言,窦仪资历不如他,学识不如他,后来居上也就罢了,还丝毫不给面子。如此以来,这二者之间,岂能好好相处。文人之间的撕逼,最终演变成一场又臭又长的大戏。

而二者,又都是有后台的人,两人之间的争斗,则更添几分政治气氛。没错,在京中,原本有“共进退”之嫌的李涛与范质,也开始生出龃龉来了。

窦仪与李浣二者,你奏我专权跋扈,我奏你施政不善;你奏我逾制乱政,我奏你虚耗府廪......总之,争斗频繁,龃龉不断。

原本,李、范二相还能有所压制,但后来闹大了,终究传到刘承祐的耳中。

第79章 “抚远之战”第109章 制举收尾第241章 至此战罢第18章 刘皇帝打个喷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44章 堂审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438章 与太子的牵涉第459章 摆烂的李国舅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249章 如此对手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32章 潞州震动第2126章 世宗篇1 谁继大统第122章 相互诛心第12章 如此安慰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1750章 《桃兰赋》第227章 席卷半岛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44章 边帅变动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177章 耶律妃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250章 秘密战线上的作为第236章 母、妻、子第134章 王师已克敌都第122章 相互诛心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第3章 姐夫的汇报第6章 告一段落第143章 园苑中弥漫着自在的气息第364章 皇子戍边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138章 请立太子第353章 聪明的张德钧第490章 御宴继续,王钦若第104章 在真定第384章 反响第91章 王峻骄狂第134章 王师已克敌都第153章 削藩第73章 西北隐患第244章 边帅变动第34章 三次铁离之战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1731章 一缕惆怅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131章 干强枝弱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62章 祸福之间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419章 离宫、噩耗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1787章 讲个笑谈,说个趣事第58章 正面互怼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顿第7章 恩赏问题第19章 用兵筹划,自此而始第367章 礼遇隆重第69章 张彦威之死第395章 大商人第243章 总结第470章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了第480章 “新对策”第244章 皇子赴军第168章 执迷不悟第66章 陷河阳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235章 南口大战4第166章 石熙载的施政理念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372章 刘皇帝的孝心第35章 杨村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351章 南粤,危!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1章 扬州的风波第2146章 世宗篇21 康王绝唱第441章 刘皇帝的财产第200章 谁能继位?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第284章 让皇帝放心的少数人第1750章 《桃兰赋》第101章 称得斤两,从容收兵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329章 西域风云第113章 十年之争也该结束了第70章 未来宰相的安排第450章 落幕第97章 隰州第134章 班师还朝第359章 难以揣摩的心理第73章 西北隐患第385章 怨艾、抉择第8章 琼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