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作别西行

“......帝不好弄,严重寡言,及长,面紫色,目睛多白。初事唐明宗,列于麾下......”

关衙之中,清脆而明晰的读书声自刘煦口中发出,刘承祐正座案上,听其背诵,手中自然地翻阅着几个儿子的课业,脸上露出的满意的笑容。

刘煦口中背诵的,乃是由已故史臣贾纬同宰臣薛居正等史官学士合纂之《高祖本纪》,乃是皇子们学习的必读的一篇,也是刘承祐授意太傅张昭教习的。

直到刘煦背完其中一段,方才告停,刘承祐放下手中的书,看着四名皇子。

“你们学得如何?”刘承祐看向二、三、四子,问道。

刘旸说:“虽然不如大哥能够熟练背诵,却已能通读!”

刘煦赶忙应道:“儿亦只能背诵其中一小段!”

“那也不错了!”刘承祐的双目之中,满是和蔼,对着四小儿,教育道:“我也并不要求你们能够全篇背诵,但需通读。

史官们写得很好,尽述你们皇祖经历!让你们习读之,是要你们好生体会,皇业肇基之艰难,牢记创立江山之不易,那是你们皇祖,一刀一剑,浴血厮杀,打拼出来的。

你们作为皇子,身上流着父祖的血脉,享受着皇室的尊崇,也肩负着维护社稷,巩固江山的责任。《本纪》所记叙,亦有国初局势之紧迫,社稷之艰难,宗庙之危颓,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大汉江山,来之不易。

为父已经在竭力收拾天下,为子孙后代,建基谋福,但二三十年后,这江山,却是要靠你们兄弟了......”

刘承祐的一番话,几个小童,不管能理解几分,但从彼等严肃认真的表情来看,显然还是听进去了的。

刘煦带头,郑重地说道:“儿等将来,必定以皇祖、爹爹为榜样,维护我大汉江山!”

“去吧!今日就到这里,给你们放个假,下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刘承祐露出一个慈父的表情。

“谢爹爹!”刘昉欢呼了一阵,率先迈着小腿,撒欢而去。

刘煦最为矜持,规矩地行了个礼,方才温温吞吞地离开,但原本紧绷着的小脸,也明显松弛下来。作为学生,面对检查课业的老师,不论优差,总归难免紧张,尤其此番,检查的可不是张昭那老学究......

“官家,燕王一行,已然起行北归了!”张德钧前来禀报。

“朕的礼物,给了吗?”刘承祐随口问道。

张德钧说:“小的亲自交到燕王手中的!”

“他们什么反应,说了什么?”刘承祐问。

张德钧答道:“燕王面无异样,只是恭拜于道间,表示对官家的感谢。倒是那赵思绾,如释重负,似乎急于北归!”

“燕王其人,还是明理的,深晓臣节,值得托付。倒是那赵思绾,暗中戒备,急于脱身,仿佛朕这里是龙潭虎穴一般!”刘承祐嘴里嗤笑道。

“官家说得是!赵思绾为燕军大将,手握兵权,素来骄横,心怀贰心,官家或可设法除之,以消后患!”张德钧接话道。

“呵呵!”刘承祐乐了,笑吟吟地看着张德钧:“你这是给朕出谋划策吗?”

闻此言,张德钧清秀的面庞倏地一变,赶忙说道:“小的多嘴!请官家恕罪!”

“去把陈留王以及五军使唤来!”收回目光,轻拂过袖子,道:“另外,再通知石守信,准备起行。此番北巡,就以此地,停留甚久,也该动身了!”

“是!”张德钧绷着身体,问道:“敢问官家,下一步欲巡何处,好教石将军做探道准备、路线安排!”

稍微考虑了下,刘承祐说:“向西,先去保定军,再往真定府!”

“是!”

张德钧快步而去,刘承祐仍坐于案,拾起御笔,写下个方方正正的“燕”字。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习练,再加上书法大家杨凝式的指点,到如今,刘承祐的字总算能够入眼了,当然,也仅仅是能看,完全谈不上“艺术”。

脑中,关于幽州与燕军的思绪,不断纠缠在一起。这几日,在与赵匡赞的倾心交谈之中,除了联络关系,畅谈军政,议论契丹的问题之外,赵匡赞也主动提及将来幽州的地位问题,只是被刘承祐有些刻意地回避了。

不过,依赵匡赞口中的话,隐隐有交权还政,以求平安之意,但刘承祐感觉得到,试探居多。并没有与之深谈的意思,刘承祐反而极尽劝慰安抚勉励,让他不要多心,幽州离不开燕王,防备契丹还需他尽力,让他安安心心地做大汉的北天一柱。并且重申,卿不负我,我不负卿,只是这回,再没提什么“永镇幽州,世袭罔替”了。

而据赵匡赞的表现,观察可得,此人虽心怀忧虑,但终究属于可以争取的。权欲谁都有,恋权难舍,也可以理解。关键是,赵匡赞是属于有见识,能持理性者,这样的人,短时间内,仍旧可以做到融洽相处,求同存异。

事实上,对于燕军,刘承祐忌惮或许有之,但还不至于疑惧。打根子上,赵氏父子所掌之燕军,是汉廷扶植起来的,虽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但受朝廷的影响,远远比明面上的要深远。

赵延寿还在世时,刘承祐就多有手脚布置,而后面的这些年,明面上未加插手,但暗中的渗透、安排从未停止过。幽州若有变,从其内部能够爆发出能量与阻力,就足以让赵匡赞顾忌。

当然,对于朝廷的安排与动作,赵匡赞心里也是有一定认知的,若是连这都不知晓,他赵匡赞也没资格镇守幽州,维持局面稳定这么多年。

刘承祐也想过,若是赵匡赞此时便求内附,他又当如何反应,是从速接收,还是顾忌契丹的影响而不作变化。当然,这也并不难选择,以他的习惯,会取其实权,而虚置“燕王”,维持明面上的局势,这也是对朝廷最为有利的结果。

然而,赵匡赞并没有。有的事情,看透容易,但看透之后,想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可就难了......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未己,安审琦携五军使入内参拜,令其落座,刘承祐也不多废话,直接道:“诸位与朕会面于此,推诚置腹,堪称盛会,然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朕逗留至此,八日有余,合该起行。诸君离关日久,难免耽误了军务,也都收拾收拾,各自返还驻地吧!”

“是!”

“临别之际,朕就不另设酒席,谨以一杯淡茶作别!”刘承祐拿起还冒着热气的茶杯,说道:“请!”

“谢陛下!”

饮罢,刘承祐再道:“诸位回军,朕仅以一言相告,训兵马,砺士卒,以待大势!今后,仍当保持克制,在那抑奋武之心,以稳北疆局势。待到朕重来之日,必是诸君,用武之时!”

“谨遵陛下教诲!”安审琦牵头,拱手道。

“另外,与幽燕三州,要和谐相处,维持关系!”刘承祐又警示道,看向马全义:“尤其是永清军,朕听说这两年,你军与燕兵多有摩擦冲突,今后要尽量避免,戍堡,不要再向北筑了!”

“是!”被点名,马全义有些无奈。

“朕准备去保定军看看,董将军,就随驾西行吧!”刘承祐又看向保定军使董遵诲。

“遵命!”董遵诲不惊反喜,心中暗暗琢磨着,要让刘承祐一瞻他保定军的雄壮军容。

第69章 东出太行第56章 腹心之谈第112章 兄弟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78章 头脑清醒的乾祐帝第456章 刚愎的刘皇帝第163章 索然无味第102章 辽国现状第1713章 机遇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452章 皇孙第236章 母、妻、子第53章 有诗云第1773章 质问第5章 恶劣的处境第95章 玩阴谋第338章 澄心堂内心惶惶第26章 要坚持做大汉的忠臣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风压倒北风第50章 额手称庆的南唐君臣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26章 潘美守城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167章弹冠相庆第115章 西北情况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75章 恩威齐下第461章 过重的恩典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第166章 一座庄园第69章 张彦威之死第109章 在长安第125章 文盲将军第21章 西巡第100章 无法避开的钱粮问题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323章 斗法第50章 南汉来使,庆功宴第173章 日常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158章 朝官实用第382章 契丹尽失东北第31章 首义三节度第231章 主动调整第121章 大朝第353章 聪明的张德钧第376章 对策第283章 降将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第269章 军事会议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49章 求援第494章 轻轻放下第387章 契丹终被打回原形第20章 威临荆南世宗篇45 汉金冲突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514章 最后的旅途13第69章 东出太行第105章 密探专奏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猎敌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226章 冯道请辞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汉伊六次大战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阴霾第55章 符氏姐妹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1771章 襄阳王第2076章 太宗篇23 进入深水区的税改第1781章 危险往往来自背后第300章 灵州换任第305章 辽国三载第303章 兄弟之间第503章 最后的旅途3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31章 进军令第1746章 需要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第439章 自请其罪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24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第20章 室韦女真战争第118章 棉第50章 打他一仗第394章 还欠着外债第96章 寿春城内第32章 后宫不平静第2106章 太宗篇53 迟暮第19章 罢免两勋贵第331章 刘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浓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亚风云终第16章 先安排着世宗篇49 皇帝迟暮,太子早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