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李相为帅

“双方军事实力的比较,柴枢密已尽述之,犹如龙虎与猫狗相比,不需臣再赘言。臣此前与那钟谟谈过,论及主上,陛下之文韬武略,远胜沉溺奢侈的李璟,就如皓月之明比寒星,主胜则国必胜。

且逢去岁腊月宫变,太子废,宰相罢,政治动荡,朝野不宁,党争复起。自大汉取下淮南后,江表国力去泰半之数,虽经韩熙载变革,改善税收,然不足以弥补江北之亏,且因侵害勋贵官僚之利益,使得其内部矛盾重重。冯氏兄弟当权,又改废其政,国策变动之剧,使得上下不谐,难得安宁。

是故,臣以为,即便金陵尚养兵十数万,王师南下,亦可扑平之!”

“李卿觉得,伐唐正当其时?”刘承祐两眼一亮,问道。

凡事似乎总有个但是,面对天子此问,李谷从容道来:“臣以为,时势发展至今,只消天兵南下,以江南的国力,必不能挡,败亡是其唯一结局。是以,如柴枢密之言,不必急躁,未尝不可多余一年半载之时间,以备渡江,一举灭之!”

听其建议,刘承祐淡淡地笑了笑,清明的双目中,隐约有虎狼的形影在跳动。

李谷则继续道:“臣观韩熙载之变法,有颇多可取之处,虽得罪了江南权贵,但已是尽量保护小民黔首。冯延巳兄弟则不然,如今二冯当权,为养兵纳贡,必定征重赋杂税于江南百姓。陛下何不暂耐其心,观其变,如此既可给朝廷调兵遣将、积粮屯粟的时间,也还能再收一笔岁贡,可直接用于南征耗费!”

“哈哈!”刘承祐终于笑了笑,道:“二卿勿忧,朕岂是心急之人,这么多年都等了,岂差这一年半载?”

“陛下英明!”

直接免疫日常恭维,刘承祐表情恢复了严肃,认真地说道:“不论如何,渡江平南,势必提上朝廷国事日程,不管是半载还是一年后,南征的准备要做起来了!”

“是!”

“二卿以为,平南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刘承祐问。

柴荣想了想,拱手应道:“何人为帅?”

刘承祐露出笑容:“何人为帅?”

注意着皇帝的表情,柴荣说:“大汉将帅颇多,能担此大任者,不在少数,不知陛下心中属意何人?”

闻问,刘承祐也没有打哑谜的意思,直接将目光放在李谷身上,笑问:“卿的身体如何?”

皇帝发此问,意思已然很明显了,不过李谷略带迟疑地道:“陛下,臣已年近六旬了!”

“卿莫非忘记了,当年朕可予你领兵南征的承诺,虽时隔多年,但朕可牢记于心。当年你与韩熙载的约定,正可实现,当传为一段佳话!”刘承祐语气肯定地说道。

看了看皇帝,又瞧向李谷,柴荣脸上跟着露出笑容:“李相公文武双全,多谋善断,堪为统帅,陛下若用之,必能功成!”

“当年‘正阳之约’的故事,柴某也有所耳闻!”柴荣兴致显得很浓,对李谷道:“公言,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今公为大汉宰相,陛下又以帅位相付,正中其言,公难道还有什么顾忌吗?”

“柴卿说得好啊!”刘承祐笑眯眯的:“朕也以为,用李公为帅,乃进克江南的第一步!”

见皇帝与柴荣这般说,李谷那沉毅的面容间,露出一抹慨然之色,起身拜道:“陛下若不以臣老迈,愿为陛下,讨灭江南,收其土地丁口,虏其君臣,献与东京!”

显然,对于挂帅征唐,李谷还是很动心。如今的李谷,在大汉也算位高权重,名望隆重,但如果能够领军攻灭江南,那则是有助于提升他的历史地位,青史留名。而且,也只有真正率师灭国,他与韩熙载的“正阳之约”,才是真正的佳话。

“李卿若帅师南征,打算如何用兵?”刘承祐兴致更甚,问李谷。

李谷应道:“臣以为,一旦陛下降诏兴兵,可起五路兵马!”

“哦?哪五路?说来听听!”刘承祐看着李谷。

李谷沉着述来,道:“第一路出岳阳,攻鄂州,绝其上游之师;第二路,出长沙,攻袁州,威胁洪州,牵制其江西之师;第三路,令清源军留从效引师北上,攻闽国旧人,江南军中不乏旧闽将士,可以此招乱其军心;第四路,以吴越国出兵北上,进攻常、润,胁金陵侧翼;第五路,集主力大军出下游庐、滁、扬之地,寻机渡江,直击金陵!”

“卿之方略,面面俱到啊!”刘承祐说道,表情看起来似乎很满意。

李谷则道:“虽称五路,关键唯在下游进军!吴越与清源军,不敢忤逆朝廷诏旨,但若要其尽力,想来不易。自袁州攻江西,碍于地理,进兵不易。至于岳阳之师,必受阻于鄂州,刘仁赡乃江南难得的名将,若非此人,朝廷大可直接自中游发兵顺江东下。而如欲自下游进兵,还当了解水文情况,寻得适渡地点!”

听李谷之言,刘承祐爽朗一笑,看着这位老臣,赞许道:“听李卿方略,可不像是临时考虑,只怕思量多时了吧!”

听此问,李谷也不隐瞒,谦笑着说道:“川蜀既下,老臣猜想,陛下当有志平南,故而稍作琢磨,纸上谈兵罢了!”

“公不需如此谦逊!”刘承祐扬了扬手,认真地对李谷道:“听你一言,朕可放心将平南事务全权委托了!”

“受此重任,臣必然悉心竭力,以报君恩!”李谷也不矫情,躬立拜道。

“不必拘礼!坐!”刘承祐示意了下,略作思吟,又问:“关于平南的准备,卿有何想法?”

想了想,李谷道:“兵马暂不宜大动,可秘密分批调遣。粮秣之需,淮南两道经六载之养治,当可供应大军。”

柴荣说:“陛下或可降诏,令李璟北上东京来朝,其必不敢来,将来可作为出师之名!”

李谷又补道:“陛下,臣以为,如欲南征,还需加强对契丹的防御,保障北方的稳定!”

“李卿看出什么问题了?北方有变?”刘承祐脑筋灵敏,警醒地问道。

李谷解释道:“臣试探过辽使萧护思,基本可以得知,辽国对我朝的忌惮之心大涨。汉辽之间,虽则弥兵数载,但只是一份停战协定,辽碍于安内,汉致力于一统,将来必起大战。

契丹不乏有识之士,当能看出中原统一之后,对于北方的威胁。平蜀之后,萧护思之来,便存试探之意。

南征之事,北辽未必会再如荆湖、川蜀那般,不闻不问,坐视之。是故,不管今后契丹作何反应,我朝欲平江南,必须做好北方的守备,以备不测!”

“李卿此言得之!”刘承祐起身踱了几步,感慨道:“江南之事,不足大虑,北方契丹,才是大敌啊!这也是正迫不及待,而欲扫平南方的原因啊。拖得越久,越易产生不测情况啊!”

略作沉吟,刘承祐偏头对李谷吩咐道:“卿此后,就将精力,都放在平南事务上吧!三日后,以两淮巡检使的名义,赴任扬州,朕亲自为你践行!”

“是!”

提到淮南,刘承祐又想起了一人:王朴。到如今,王朴已经在扬州坐镇治理整整六年了,劳心劳力,从不懈怠,头发都熬白了不少。思之,也颇为心怜。

李谷若去,政事堂又少一理政者,该将王朴调回东京,这可是个宰相之才。再者,也当体恤良臣。

“柴卿,张永德在御前及禁军任职多年,前番平蜀,又尽显大将之风,镇守之才!平南,朕也有意用他,让他去淮东,担任都指挥使,配合李公行事,如何?”刘承祐抬起头,却看着柴荣问道。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与柴荣也是关系亲厚,此时听皇帝要大用他,心头不禁琢磨起来。不过,并没有太多考虑的余地,只是谨慎地回道:“是否太年轻了?”

要知道,张永德到今年才三十岁。

“就这样定了,至于淮东都指挥使陈思让,另作安排!”刘承祐吩咐着,眉色一转,又道:“大汉诸道都司,不乏长年在任者,也该再做些调整了......”

“是!”

第16章 诸般滋味在心头第373章 被逼无奈第1773章 质问第334章 下诏平南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1810章 军队得求稳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400章 柴荣死了第71章 六合堤上第267章 国难之际第46章 粮与钱第483章 南巡第387章 契丹终被打回原形第88章 秋后算账(续)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390章 武举选官定制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15章 冬月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180章 踌躇满志第1675章 血战第254章 难得唠叨的刘皇帝第416章 面试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4章 西南事务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44章 太后相召第311章 李沆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258章 火烧威武城第58章 正面互怼第51章 郭氏父子无题第59章 明贬实升第105章 善后安排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85章 善后争议第133章 西征!第35章 东归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2108章 太宗篇终 一个时代的结束第317章 刘皇帝还是那个刘皇帝第85章 浮雕第216章 初夏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负担第1777章 东平王的谢幕第239章 南口大战8第155章 蓄奴之议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49章 花里胡哨不管用第171章 耶律璟选择保守第401章 王彦升之死第229章 血战锦州第66章 陷河阳这才是感言第261章 大捷第8章 杨苏还京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将第319章 大将早逝第152章 听政3第361章 安东国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12章 令人陶醉第394章 永远在猜忌的路上第1678章 保守与扩张第36章 李业告状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60章 “暴毙”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1733章 王侁要倒霉了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406章 调任第3章 不宜扩大第38章 赏第132章 不惜代价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47章 朝局变动的前兆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250章 秘密战线上的作为第185章 赵砺案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96章 战损与战果第65章 选择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391章 大汉第一将帅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251章 寿国公第425章 开宝十年第239章 南口大战8第132章 进宫第1702章 头疼的太子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700章 本州无罪第2053章 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