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军政安排

云中这边,为给连日作战将士以休养,刘承祐是下令,全军酒肉管够,让全军将士尽情放松,释放心中了戾气。为了兼顾营养,刘承祐甚至下令,让新任的河东布政使王祚,从后方调运了一大批新鲜蔬菜,运抵前线。

北伐以来,军中大部分时间禁酒,但肉食是一点都不缺,将士也不怎么稀罕,从辽军手中可缴获了大量的牲畜。

不过,三日的大庆之后,一切恢复正轨,上下肃然。这三日中,刘承祐除了在第一日中与将士齐乐之外,剩下的时间都在为下一步的事务做构想。

大概是酒喝多了,有些将领脑子开始犯浑了,向刘承祐建议,趁着辽国内乱,干脆发兵出塞,一举把辽国灭亡,一劳永逸,彻底地消除北患。

当然,这只是少数将领的想法,他们渴望功业,毕竟几十万大军北伐,战将何止千员,虽然大小战斗上百场,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突出功绩。

对于这种建议,不要说刘承祐还没有这等想法,就是有,也不可能选择在这个时候。为了供应北伐,朝廷已是穷尽人财物力,早有不支,尤其是开春以来的战事,几乎每一天,都在耗损国家的元气。战事如果再拖下去,也是无以为继的,除非继续竭泽而渔,但刘承祐还没那么蠢。

虽然他有的时候也显露出一些急功近利的性格,但在大局方面,还是足够稳妥,对形势都有清醒的认识与叛乱,不会轻易犯浑。

更何况,在合围云州后,为了鼓舞将士,激励战心,刘承祐已然向全军通报过,拿下云中,便凯旋回朝,论功行赏。

军心如何,经常巡视军营,慰问士卒的刘承祐怎能不知,再者还有符彦卿、柴荣、赵匡胤等将帅的提醒。在云州的汉军之中,除了一部分开春后补充的民夫外,剩下的基本都是自去岁就开始参战了,长时间的作战下来,精神上是十分疲惫的。

再怎么样,刘承祐也是不会逆着几十万人的意愿行事的,还是几十万的军事组织。当然,他要是一意孤行,将士或许还会听令而行,朝廷基本也会继续支持,但是会引发什么样的乱子,那就不好说了,反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参考杨广!

关于行政方面的事,倒不需刘承祐费多少脑细胞,一切以安稳、恢复为主,行政体制上,刘承祐决议将收复的燕云诸州,分为两部分,增设两道。

一道以原云、朔、寰、应、蔚、新为主,设山阳道,以云州为治所,升格为大同府。同时,新复州县,入辽多年,建置方面,相比二十年前,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刘承祐也根据情况,做了些调整。以东面的怀安县为例,其以西原属新州的地区,都划入大同府管辖;寰州废置,并入朔州;应州仍置,只是把西面的马邑并入。

如此,新设的山阳道,暂时只有大同、朔、武、蔚,这一府三州,面积不过五万平方公里,并不算大,但从其名字就可以看出刘承祐的野心。山阳何意,整个阴山以南的区域,都囊括在其中。

至于幽州那边,也好安排,以拒马河、白沟为界河,其南属于河北道,其北新置燕南道,包括,幽、涿、易、蓟、檀、顺、儒、妫、武、滦、平、营共12州。在刘承祐亲赴云州督战的时候,马全义与李汉琼、马仁瑀等将,已击破耶律绾思军,全取营州,夺取榆关,将入燕最后一个重要通道关闭。

其中顺州废置,怀柔县划入幽州府,怀柔以北则属檀州;蓟州以东,原本的滦平营地区合为一治,都属平州;居庸关外原儒、妫、武州,合为宣化府,治文德,拱卫幽燕。

是以,燕南道下辖幽州府、宣化府、檀、蓟、平、涿、易,共两府五州。同样的,在刘承祐的构想中,整个燕山地区,都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至于两道的行政主官,山阳道布政使,刘承祐选择了宋琪。此人是辽的进士,为官多年,又跟随赵氏父子多年,熟悉两国政制民情,既有其才,在此前的交往中,也表现出了对朝廷足够的亲近,得到了刘承祐认可。同时,任用宋琪为一道高官,也是进一步拉拢安抚原燕王一只官民将吏的心。

至于燕南道,高防是不二人选,他奉刘承祐之命,在幽州一待就是十年,为维系幽燕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履行其北方屏障的作用,可谓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以其任职,既合适,也是对功臣的回报,当然,用高防,也只是个过渡的选择,原因嘛,也正因为高防在幽州待了十年,树大根深,关系盘根错节。

在实现了朝廷对燕南地区统治的稳定后,也就该调离了,甚至于,接替的人选刘承祐脑中都闪过好几人。当然,对于高防,刘承祐绝对会厚待。

相较于行政事务的梳理,还是军事上的安排调整,更让刘承祐头疼些,牵扯面也要更大些。围绕着整个燕云地区,需要重新构建一套军事防御体系,原本的许多布置,需要整体北移。而从最西的保宁军,到最东的信安军,诸多的边军,都需要得到解决。

而新的边防体系中,如何布防,关口如何布置,兵员如何配置,将领委派,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得到解决。既然考虑到才干,还要体谅将士心情。以杨业这样的将领为例,他已经在雁门关待了十年了,再雄峻的山关,只怕也看腻了。而刘承祐自己,都有不忍。

不过,对于军事防御重新构设,倒也不是刘承祐一个费神,还有柴、赵给他参谋,并且,大部分的意见,都来自于二人。

河北那边,保定军、顺安军、雄安军、信安军、永清军,全部裁撤,复归道司,于居庸关设卢龙军,檀州设古北军,遵化设石门军,榆关设平卢军。至于人选,从禁军将领中挑选,原本的河北边军将领,另做安排,基本上,不是安排在各地都司,就是调入禁军。

反倒是山阳道这边,虽然有长城作为屏障,有坚城作为依托,反而不像燕南那边好安排,与辽国的接壤线太长了,不论怎么布防,都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从今之后,倘若面对辽军的袭扰,山阳道这边,所承受的压力要大得多。经过君臣的仔细商议,决定将折德扆所率保宁军北移,原宁化军移驻朔州,于大同增设宁远军及奉义军两军,定襄军保留,但兵大幅削减,缩编为一千人,东西两陉各驻五百。

如此一来,北面防御的框架算是搭成了,剩下的,就需要往里面填充兵马,调动人员。而在人事安排上,则又需要刘承祐来头疼了,柴荣他们能给建议,但拍板决定是皇帝的事。

事实上,经这么一调整,大汉北部边境,可谓形势大变,给人一种稳固、心安的感觉,这就是全面恢复幽云所起到的效果。

同时,通过对北疆的军事安排,大汉的军队,又将进行一次调整。边防布置,只是个开胃菜,真正大变动的,还得是禁军。

大汉立国以来,一共对禁军进行了三次大的整饬,第一次在刘知远时期,那时候主要目的是接收、扩充。后两次,则是刘承祐借着平叛与对外战争的胜利,大加整顿,目的在于强化皇权,加强对军队的约束与控制。

效果是很好的,相比三代以来的历朝历代,都是巨大的进步,但同样的,并不彻底。有很大程度,都是靠着刘承祐的权谋手段,以及个人威望在支撑作用,制度上,仍旧有不到位的地方,且禁军的设置仍显复杂、臃肿。另外,各地的边军,也需要一定的整改,加强中央的控制。

此番北伐,参战内外兵马,不论是禁军还是边军,损折颇多,刘承祐也打算趁着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军事体系,进行一次统一的升级改造。

第450章 落幕第99章 两个人才第80章 进攻第455章 见闻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458章 小器、雍王进言第289章 大汉宰相不好做第70章 未来宰相的安排第110章 西南将帅第235章 开封新城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第172章 更像打仗来的第94章 国难丧子,尚有良将第243章 不自知第265章 谋划高丽第154章 灭门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96章 橐驼儿第158章 洞房花烛夜第23章 皇帝的底气第185章 勤勉为国杨相公第370章 刘鋹第110章 坦白半岛史话·话说林邑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18章 侯益第392章 封禅之议,军官学院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276章 阴山南麓的战事第119章 赌博式北伐第452章 皇孙第70章 大礼第208章 君臣密议第40章 开拓之志第1694章 盐州第504章 最后的旅途4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719章 什么忌讳的事都敢聊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世宗篇47 封禅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迟暮第214章 荆湖之策第294章 刹车,碎叶河畔战鼓鸣第70章 唐主忙乱急点兵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271章 青年骁将第1706章 拾遗补阙第323章 汉辽第二次和议第302章 奚王来朝第1685章 一稳到底第97章 再临井陉第3章 取士不公第33章 西巡结束第385章 怨艾、抉择第2106章 太宗篇53 迟暮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亚风云明城会战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56章 进击的蜀军第42章 天上掉下来的禁帅之位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77章 吏职变动第321章 驾幸枢密院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庆,巡幸西南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1793章 又一个四品大员没了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130章 陈桥第164章 监国第20章 屯务废改第97章 扩*整顿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200章 新的时代世宗篇终 驾崩第233章 汉骑出绝域第84章 示警第289章 捷报齐至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227章 延州事第1760章 无聊的雍王第135章 许州兵匪第358章 手执朱笔第11章 大败蜀军第259章 辽东初定第1718章 太孙之争早有苗头第204章 解决第170章 全线动员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乱第407章 麻烦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1694章 盐州第269章 先锋慕容承泰第90章 关右节度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阴霾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62章 奸宦昏主第2105章 太宗篇52 临淄王第1736章 试炮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