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治国之才

阴丽华红着脸,向阴兴点点头。阴兴兴奋得差点一蹦多高,阴丽华的怀孕,这可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事,同时也是整个阴家的事。

家中出了一位贵人,阴家人可是正经八百的皇亲国戚,但由于阴丽华一直未能诞下子嗣,这让阴家人的处境也很尴尬。

现在阴丽华终于怀有身孕,阴兴自然是欣喜若狂。如果不是有刘秀在场,此时的阴兴真想冲过去,把阴丽华抱起来。

刘秀笑问道:“君陵,刚才看你进来得十分匆忙,可是出了什么事?”

阴兴立刻收敛笑容,面色一正,对刘秀说道:“陛下,执金吾和洛阳令起了争执。”

刘秀闻言,蹙了蹙眉,问道:“怎么回事?”好端端的,朱浮和董宣能起什么争执,刘秀颇感莫名其妙。

阴兴说道:“据说是有一批流民要进洛阳城,执金吾下令阻止,不让流民入城,而董县令认为不应把流民阻于城外,任其自生自灭,所以……两人起了争执。”

朱浮这个人,心眼一向不大,如果是个官职比他高的人和他唱反调,朱浮可能摸摸鼻子,也就算了,而这次与他意见相左的人是洛阳令,哪怕只是顾及自己的颜面,朱浮也不会退让。

至于董宣,那更是个犟种,他认准的道理,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当初他杀了刘黄的家奴,把刘黄气得跑到皇宫,找到刘秀,又哭又闹,刘秀只是让董宣给刘黄认个错,董宣硬是不肯,一群内侍摁着他磕头,都摁不下他的脑袋。

这回,就是他二人杠上了。刘秀又好气又好笑地摇摇头,问道:“他二人现在何处?”

阴兴说道:“都在平城门附近!朱执金吾领着不少的军兵,董县令也领着不少的县兵。”

平城门是洛阳的南城门之一,洛阳有四座南城门,分别是津门、小苑门、平城门和开阳门。

刘秀闻言,眉头皱起,沉声说道:“都带着军兵?他们想干什么?”

阴兴躬了躬身,垂首未语。刘秀说道:“传我旨意,召他二人立刻入宫见我!”

“是!陛下!”阴兴答应一声,转身便向外走,走出几步,他回头看向阴丽华,含笑说道:“晚些时候我再过来向丽华道喜!”

阴丽华面色羞红地颔首。yuyV

等阴兴走后,刘秀对阴丽华道:“丽华,你在西宫,好好养胎,这段时间,也不要到处乱走了。”

他看向雪莹、红笺、李秀娥三人,说道:“即日起,你们要格外小心照顾贵人,把贵人照顾得好,我重重有赏,贵人若是有个意外,我拿你们三人是问!”

“是!陛下!”雪莹、红笺、李秀娥三人一并福身施礼。

刘秀又叫来张昆,说道:“张昆,你去安排一下,为西宫再加派五名嬷嬷、十名内侍、十名宫女,记住,都要选能干的可靠之人!”

“是、是、是!陛下放心,奴婢一定都办得妥妥的!”

“嗯!”刘秀点点头,又和阴丽华说了会儿话,这才离开,去往清凉殿。

刘秀到了清凉殿没多久,阴兴便把朱浮和董宣二人给领了进来。

“微臣参见陛下!”进入大殿后,朱浮和董宣双双跪地叩首。

等了一会,两人都没有听到回音,小心翼翼地抬头一瞧,发现陛下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两人立刻又低下头去。

刘秀挺身站起,走到他二人近前,说道:“两位现在都长本事了,竟然在京城里调动军兵,你们想干什么?要谋反吗?”

朱浮身子一震,急忙向前叩首,说道:“微臣不敢!微臣之所以调动军兵,只是为了将流民阻挡于城外!”

他话音刚落,董宣立刻接话道:“陛下,微臣调动县兵,是为了救城外饥民于水火!”

一听这话,明显是冲着自己来的,当着天子的面,朱浮哪能忍?!他重重地哼了一声,说道:“一旦放城外饥民入城,洛阳发生了乱子,谁能负责!”

“下官负责!”董宣正色说道:“下官身为洛阳令,自然会确保城内的秩序!”

“呵!”朱浮冷笑一声,怒声说道:“你董宣好大的口气啊!你区区一个洛阳令,你能负责得起吗?我朱浮身为执金吾,要确保京城的万无一失,更要确保陛下的万无一失!”

董宣据理力争道:“城外来的都是流民,而非刺客,更非匪盗!他们千里迢迢,来到洛阳,皆因陛下仁德之名远扬,他们来寻陛下之庇护,现朱执金吾欲将其统统挡在城外,不如同要把他们活活逼死吗?”

“荒唐!”朱浮振声说道:“外城区的百姓那么多,流民若想活命,完全可以在外城区乞讨过活,又何必非要进入内城?依我看,他们就是居心不良,欲在城内生乱!”

他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说各的理。刘秀听着他二人的争论,也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向两人摆了摆手,说道:“好了,这里不是给你二人吵架的地方。”

朱浮缩了缩脖子,向刘秀欠欠身。董宣则是面沉似水,呼哧呼哧的直喘粗气。

刘秀问道:“这次来了多少流民?”

朱浮正色说道:“回禀陛下,有近万之众。”

竟有这么多……刘秀转头看向董宣,后者回道:“不少于八九千。”

刘秀问道:“他们是从何地而来?”

“一部分是从荆州而来,一部分是从豫州而来。”

刘秀在大殿里来回踱步,沉吟片刻,向他二人挥了挥手,说道:“都起来吧!”

“谢陛下!”

刘秀又徘徊了一会,停下脚步,问道:“从荆州来的流民,为何不去南阳?”

董宣说道:“陛下,据微臣所知,荆州之流民,主要就是来自于南阳。”

见刘秀扬起眉毛,董宣解释道:“许多百姓在向南阳迁徙的时候,已经把自家的房子和田地都卖掉了,可他们到了南阳之后才发现,已经无地可用。”

更确切的说,他们已经买不起南阳的土地,南阳的土地一天一个阶,蹦着高的往上涨,现在又哪是普通百姓能买得起的?!

现在南阳土地大规模的集中在王侯贵胄、士族门阀以及大地主的手中。

南阳当前的情况是,很多百姓慕名而来,可到了南阳之后才发现,这里的土地自己根本买不起,但自家的房子和土地又都卖掉了,无家可归,迫不得已,人们只能向洛阳这边流浪。

刘秀思前想后,幽幽说道:“百姓流亡到洛阳,朝廷也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啊!”

董宣闻言,急忙向前叩首,说道:“陛下圣明!”

朱浮白了他一眼,对刘秀正色说道:“就算陛下能救济眼下这批流民,但却是治标不治本,将来可能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乃至更多的流民涌入京城,届时,陛下又当如何?”

他这么一问,把刘秀也问住了。朱浮说道:“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直至现在,天下都未能大定,流民之多,不计其数,朝廷能救济一批、两披,又哪能救济得了全部?”

董宣正要说话,朱浮继续道:“另,陛下连续颁布废奴令、大赦令,这……这也使得流民的数量变得更多。”

听闻这话,董宣识趣的闭紧嘴巴。现在朱浮谈到的已属国策范畴,不是他这个区区的小县令能插嘴的。

其实,刘秀虽然继承的是汉室,但对于王莽推行的一些政策,他也有采纳延用,其中之一便包括废奴。

王莽推行废奴令,始终都没起到太好的效果,没有好效果,并不代表这条法令不够好,刘秀就觉得应该废除奴隶。

在刘秀这一生的执政期间,先后推了九次废奴令,可见他对废奴的决心有多大。

现在朱浮就是在拿这件事来说事,隐隐有指责刘秀,推行废奴令而造成社会上出现大量流民的状况。

董宣诧异地看着朱浮,暗暗咧嘴。

其实他对朱浮的印象并不好,感觉朱浮就是个十足的小人,不说朱浮别的事,单说他构陷彭宠吧,活生生的把彭宠给逼反了,这给朝廷造成多大的麻烦和危机?

在董宣的心目当中,朱浮就是个向上献媚,向下作威作福,妒贤嫉能之辈。

可现在来看,似乎也不完全是那样,朱浮竟然敢当着天子的面,说天子的法令有问题,不论他指责的是对是错,单单是这份胆量,的确挺令人刮目相看的。

刘秀看了朱浮一眼,问道:“叔元是说我,不该推行废奴令?”

朱浮反问刘秀道:“陛下觉得,莽贼该不该推行废奴令?”

刘秀还没说话,董宣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朱浮瞥了他一眼,问道:“董县令可是身体不舒服?”

董宣则是别有深意地看眼朱浮,那深邃的眼神,好像在问:你疯了吧你?你竟敢拿陛下去比王莽?你这不是在成心找死吗?

等董宣止住咳声,刘秀又看向朱浮,不耐烦地说道:“王莽推行废奴令失败,并不代表他有做错。”

“倘若做得没错,又为何会失败?”

朱浮据理力争的步步紧逼。刘秀眉头紧锁,这件事真让他分析个子午寅某,他还真分析不出来,但就直觉而言,他认为奴隶就应该被废除。

见刘秀说不上来,朱浮从坐席上站起身形,在大殿里边走动边说道:“王莽推废奴令,效果甚微,陛下推废奴令,效果倒是有,但接踵而至的问题也来了,就是导致大量的无家无地的流民出现。

“废奴令不是不能推,而是在推废奴令之前,朝廷一定得先想好要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状况,不然,大量的奴隶变成平民,他们没有家,没有地,没有饭吃,只能被活活饿死,如此一来,还不如继续给主子做家奴呢!在这种情况下,陛下的废奴令,岂不是又要走上莽贼的老路了?”

在大殿里徘徊的刘秀,慢慢坐回到席子上,仔细琢磨朱浮的这番话,点点头,说道:“叔元言之有理!”又仔细想了想,他笑问道:“叔元可是想好了良策?”

“朝廷租赁公田!”朱浮想都没想,脱口而出。

“哦?”刘秀眼睛一亮,扬头说道:“叔元详细说说!”

“连年的战祸,以及陛下推行的废奴令和大赦令,都导致各地流民数量激增,他们无地可种,也无法养活自己,但与此同时,地方官府手中都掌握着大片的公田,这些地,只有恨小的一部分用于屯田,大部分都处于闲置,倘若陛下能把这些公田租赁给流民,流民解决了温饱,不会再祸乱地方,同时,朝廷的税赋也会得到大幅的增加,可谓是一举两得。”

第一百零九章 成功脱困第二百八十一章 一战成名第四百一十一章 招摇撞骗第七百零三章 满城风雨第五百一十一章 诡诈岑彭第六百二十九章 东西合璧第三百四十九章 地狱难度第七百八十六章 贵胄欺人第六百二十七章 幽州战事第六百九十五章 拉个垫背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中吃味第六百四十三章 里应外合第五百九十六章 旗开得胜第二十八章 贸然深入第二十七章 谢绝重礼第七百九十七章 以史为鉴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中吃味第六百七十六章 前来营救第七百零八章 分崩离析第一百九十四章 偷袭立威第四百二十九章 上门挑衅第一百八十一章 宝马乌骓第六百四十七章 一波未平第二百五十五章 亡羊补牢第八百六十章 舆论战争第一百零二章 打探虚实第八百七十一章 铩羽而归第二百七十四章 合力抗莽第四百零二章 初遇劲敌第二百一十三章 勾心斗角第四百三十章 机警过人第七百四十三章 再闻喜讯第五百八十一章 各怀鬼胎第八百八十八章 人选难定第三章 拜为主公第七百七十四章 歹毒心肠第五百五十七章 改变立场第五百一十四章 只身劝降第二百四十章 道不相同第二百七十章 战与不战第二百七十章 战与不战第一千二百三十四章 放出鱼饵第一百九十六章 出言提醒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光武皇帝第一百七十一章 巧占朝阳第八百六十六章 大失所望第一百三十六章 回郡报信第七百六十六章 姐妹相见第五百六十一章 麻烦上门第二百一十七章 得意忘形第一百三十章 识破阴谋第五十八章 拦路打劫第四百五十五章 妇人之心第七百七十六章 不义之侯第七章 箭在弦上第七百九十五章 天下时局第五百七十三章 城内对峙第五百四十七章 中途遇袭第三百三十五章 万人莫敌第二百六十三章 手刃仇人第二百五十六章 以汉为名第四百八十五章 事出反常第三十章 一败涂地第五百二十四章 再次相遇第一百六十四章 邓县易主第五十章 牵扯进来第五百四十五章 内部矛盾第六百一十七章 君臣互补第九十五章 事先安排第四百零九章 饥寒交迫第六百八十四章 直言进谏第四百五十章 再次劝进第一百八十五章 长治久安第十一章 麻烦上门第九十三章 你吟我舞第七百一十四章 鲜明对比第五百九十二章 贼军入城第六十三章 厚此薄彼第一百五十三章 惹是生非第五百九十二章 贼军入城第六百零三章 战斗成长第六百一十七章 君臣互补第二百六十一章 为兄报仇第六百一十章 战事连连第五章 再次遇险第七百一十五章 驭人之道第三百九十八章 暗中推手第五百五十七章 改变立场第八百零三章 加以警告第二百六十六章 天生神力第一百九十九章 往日恩怨第一百七十二章 据城死守第四百零六章 抵达邺城第七百六十一章 营外约见第五百零一章 出头之鸟第三百二十五章 改变战术第五百五十一章 夫妻相见第七十八章 找上门来第三百七十章 带走弟妹第五百八十一章 各怀鬼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