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罄竹难书

众人闻言大惊,视之,乃典农校尉陈登。陈登不急不徐地道:“曹操此番挟恨而来,欲尽我徐州百姓而后快,诚若陶使君引颈自戮,曹贼恐也难罢休。以在下之见,陶使君万万不可轻身涉险,徐州百姓感公恩德,必以一死以报使君,就算曹兵再凶悍,徐州城也暂时无恙。想退曹兵,也并非难事,平原刘泽,乃当世之英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某愿亲赴平原,恳求其出兵救援,徐州便有救矣。”

陶谦略喜,道:“我亦素闻润德公之名,破黄巾讨董卓,战功赫赫,名著海内,只是我与之并无交情,恐怕不肯出兵相助。”

“使君请放心,登素闻润德公宽恕仁厚,视民如子,曹操暴虐,逆天行事,当为世间正道君子所不齿,登愿以三寸不烂之舌往说之,不搬来救兵,登绝不回还!”陈登信誓旦旦地道。

“不可!不可!”别驾糜竺站了出来,摆手道:“刘泽新败于袁绍,仓皇逃窜于高唐,惶惶如丧家之犬,自顾不瑕,安有余力来救援徐州?以糜某之见,不如向北海太守孔融和青州刺史田楷求援,徐州或许可保。”

陈登摇头道:“子仲兄言之差议,北海孔融,为人迂腐,只擅清淡,北海黄贼泛滥尚不可自保,焉有能力来救徐州。田楷虽为名将,但却是公孙瓒之下属,方今公孙瓒与袁绍激战于幽州,田楷如何敢轻易调兵南下。平原刘泽虽然新败于袁绍,然以三万之师两破袁绍二十万大军,诚为经天纬地之壮举,若得润德公之助,徐州必安矣!”

糜竺还想再说。陶谦摆了摆手道:“你二人就不必再争了,我这便修书两封,子仲你且赴北海向孔文举求援,元龙你就去平原向刘润德搬兵。不论何处兵至。亦能解我徐州之危。”

陈登和糜竺这才没了言语,躬身告退。

出了州牧府。陈登先回了一趟家,准备一下出门事宜。就在他收拾行囊之时,他父亲陈珪从外面进来了,诧异地问道:“我儿这是欲往何处?”陈珪以前担任过沛相。现在辞官养老。

陈登忙揖礼道:“徐州危在旦夕,孩儿请命前往平原请求救兵。”

陈珪摒退左右,道:“你如何想到会向平原刘泽求救兵?”

陈登整容道:“方今天下诸侯之中曹操暴虐不仁,袁术贪而狼戾,袁绍无谋少决,公孙瓒志大才疏,唯刘泽一人仁德兼备勇略超凡。堪为当世之英雄,徐州若得以他援手,必不可毁于曹操之手。”

陈珪拈须大笑,道:“刘泽新败。世人都以为其将一蹶不振,唯我儿慧眼识英,为父甚感欣慰。”说罢,陈珪取过一幅卷轴,交到了陈登的手中。“我儿此去,将这幅图做为进献之礼送给润德公。”

陈登大为疑惑,父亲好端端地为何要给刘泽送礼,而且还是一幅图,不禁问道:“这是何图?”

陈珪笑而不语,示意陈登把图打开,陈登打开一看,不禁是惊得目瞪口呆。画上面,居然竟是徐州五郡六十二县全图,在当时献图就意为着献土,陈登不禁惊出一身的冷汗。

“父亲,这是何意?”

陈珪重重地一叹道:“陶公不智,结怨曹操,徐州从此兵祸无息,纵然搬得来救兵,救得了一时,已岂能救得了一世。曹操与徐州之仇不共戴天,今年退兵,来岁必再征伐,徐州将永远宁日。我视陶公已近暮年,遭此劫难,其命必不久矣,其二子皆不堪大任,继嗣徐州的话徐州必为齑粉,覆巢之下安有安卵,苦的只能是徐州万千黎庶。”

“那父亲之意,此番北上救援,有引刘泽入主徐州之意?”

“不错,我儿眼光一点不错,刘泽堪为当世英雄,他若真能入主徐州的话,徐州必可转危为安,此为徐州百姓之大幸也。”陈珪抚须颔首道。

陈登忧虑地道:“父亲,此番我奉陶公之命请求援兵,若献图于刘泽,岂不有卖主求荣之嫌?”士人有士人的原则和立场,居其土而献其地,是小人作为,陈登担心此举将为世人所诟病,必定是声名狼籍。

“与徐州百万生灵而言,我父子的荣辱得失微不足道,就算将来承担千古骂名我亦在所不惜。”陈珪坦然地道。

陈登悚然而拜,道:“父亲为大义而舍小名,孩儿拜受。孩儿谨遵父亲教诲,这便前往平原请求救兵。”陈登匆匆地收拾停当,率一队随从快马北上,向高唐而去。

一路风餐露宿,马不停蹄,陈登挂念徐州军情,不敢有丝毫懈怠。只消得七八日光景,便已行至高唐城门。陈登向门卫递上拜帖,很快地便有人将陈登客客气气地迎入了大堂。

陈登虽然没见过刘泽,但见堂中一人危襟正坐,气宇轩昂,想必就是刘泽无疑,乃拜道:“徐州典农校尉陈登参见润德公。”

刘泽微微一笑,回礼道:“素闻元龙先生之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来人,赐坐,奉茶。”

自有下人奉上茶来,陈登谢过,落座。堂上别无他人,只有贾诩和徐庶在,二人皆与陈登见礼。

陈登的来意刘泽自然是心知肚明,且不说刘泽对曹操兵犯徐州的这段历史早已知晓,单单各地的锦鹰卫分署就不是吃干饭的,早已将兖徐二州的情报飞鸽报来,唯一让刘泽稍稍有点意外的是没想到陈登会直接找自己。

一番寒喧之后,刘泽道:“不知元龙先生来访所为何事?”

陈登具言张闿杀曹嵩之事,而后道:“润德公明鉴,曹操起二十万大军兵犯徐州,纵兵为掠,残害生灵,彭城等五县皆为之屠戮一空,如此暴行,罄竹难书。在下奉陶使君之命前来请润德公出兵相助,驱除暴虐,救徐州万民于水火。”

说着,陈登将陶谦的书信呈上。

刘泽拆而视之,果然是陶谦所书,请求刘泽出兵相助,言辞恳切,语带悲鸣。刘泽合上书信,沉吟道:“陶使君之请在下本不敢推辞,只是我军新败,兵马折损过多,粮草不济,恐难轻动。”

陈登急忙道:“润德公请放心,徐州虽然被曹操袭破五县,但郯城未失州治尚存,粮饷之事润德公就不必发愁,在下来时陶使君已明确表示,大军所需粮饷均由敝州供给,定保无虞。”

刘泽微微笑道:“粮草之事倒是不是重点,只是刘某与曹孟德有同窗之谊,交情非浅,若擅动刀兵,岂不失了故人之谊?这样吧,我且修书一封给孟德,给你们双方解和如何?”

陈登摇头苦笑道:“曹操视陶使君为杀父元凶,决不肯和。在下也是敬重润德公英雄之民,尝闻润德公在平原仁德宽厚,爱民如子,才斗胆相求,万望润德公念在徐州百姓孤苦无依,惨遭寸磔的份上,垂怜一二,敝州上下,必有厚报。”

刘泽淡然地道:“君子扶危济困当为本分,岂能索求回报。不过此事非同小可,还需从长计议。”

陈登看了一眼贾、徐二人,稍有一些不自然地道:“在下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泽微微一笑道:“文和元直均是在下的心腹之人,元龙先生有话不妨直言。”

陈登乃道:“润德公乃盖世英雄,平黄巾讨董卓,立下过不世之功,却困居高唐小县,如龙困浅潭,虎落平阳,如何才能施展鲲鹏之志。登视润德公容貌奇伟,志存高远,今徐州纷攘离乱,陶使君内不能治外不能敌,徐州必陷于曹操之手,沦为一片焦土。润德公此时若能挥兵南下,救徐州百姓于水火,徐州百姓必感恩戴德,奉润德公为徐州之主。徐州地跨五郡八十二县,人口百万,民殷国富,润德公若据此地,北通青兖,西临汝淮,南靠江东,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说着,陈登将卷轴献上。

刘泽不禁微微一怔,历史上有陶谦三让徐州之说,不闻陈登献土之事,今天这一出真是出人意料呀,看着陈登呈上来的卷轴,刘泽脑子里突发奇想,难不成陈登也想搞个图穷匕见?不过很快刘泽心中暗笑,自己真是想多了,荆珂刺秦是有着亡国之恨,自己与陈登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他怎么可能会谋刺呢?

不过刘泽很奇怪,按理陈登不是张松那样的小人,吃里爬外,将巴山蜀水拱手让给刘备,历史上对陈登的评价是很高的,湖海之士,豪气不除,文武胆志,名重天下,有扶世济民之志,把他和卖主求荣的小人联系在一起似乎有点不靠谱。但刘泽转念一想,陈登父子在吕布执掌徐州之时不就曾把吕布耍得团团转吗?固然有吕布人品太差为陈氏父子所轻视的缘故,但陈氏父子在汉末风云变幻的徐州能长久地站稳脚跟与他们明哲保身的处世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649章 葭萌险关第587章 蚁附攻城第548章 以退为进第368章 开科取士(四)第664章 烈火洪水第572章 剑走偏锋第35章 生意兴隆第48章 汗血宝马第441章 阴陵之战(四)第403章 劝降陈宫第385章 火烧浮桥第706章 一笑恩仇第60章 势如破竹第678章 东渡黄河第385章 火烧浮桥第616章 祝融夫人第119章 当局者迷第607章 祸水东引第280章 八拜之交第183章 里应外合第360章 挟持人质第438章 阴陵之战(一)第246章 将帅失和第703章 香消玉殒第227章 前往青州第188章 破阵之法第558章 暗使离间第32章 贩煤进京第201章 宗室重臣第384章 偷营劫寨第652章 到底降谁第305章 火烧平原第286章 退婚风波第589章 郭嘉殒命第548章 以退为进第488章 敲山镇虎第135章 风起云涌第674章 长安大火第253章 孙坚离去第380章 二虎竞食第418章 王庶同罪第440章 阴陵之战(三)第445章 如此特使第554章 华陀归服第64章 渡口遇匪第15章 初识张飞第160章 人公将军第584章 高顺战死第467章 初至许都第506章 失之交臂第409章 红颜祸水第628章 二渡涪水第128章 红儿身世第478章 决意西进第576章 天伦之乐第24章 第一桶金第184章 南阳平定第263章 锦鹰条例第303章 叛出冀州第393章 出城迎战第651章 火烧阳平第401章 白门楼上第360章 挟持人质第118章 刀圣扬威第376章 接风洗尘第223章 劝降于毒第449章 争夺合肥第464章 众说纷纭第199章 新年贺礼第148章 离别楼桑第132章 十步芳草第530章 苦肉之计第307章 单骑救主第208章 康桥之会第152章 一骑当先第20章 秦岭劫匪第75章 千里之征第360章 挟持人质第515章 行军参议第693章 徐晃之死第508章 十里亭下第160章 人公将军第21章 收服管亥第206章 论功行赏第529章 蔡氏诈降第299章 长途奔袭第571章 曹家儿郎第434章 破釜沉舟第424章 重组新军第505章 访贤隆中第538章 登陆北岸第514章 周瑜决断第244章 双骑对决第12章 高桥马鞍第449章 争夺合肥第460章 欺人太甚第101章 阮瑀元瑜第583章 血染隘口第135章 风起云涌第252章 书犹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