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军衔制度

刘泽的这一个全新的编组方案排出之后,众人一番热议,都认为很好,每一个层次都确立了指挥的核心,军队的凝聚力可以大幅地提升,战斗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刘泽此次的议案之中提出了使用军衔制度。

在刘泽的预案之中,军衔分为兵、士、尉、校、将、帅六个等级,他刚一提出来,就遭到了贾诩陈登诸人的反对。反对的理应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个士不可轻用。在汉代,士有着特别的意义,秦汉爵位二十等级的第一等就是公士,也就是说士是最低一级的贵族,是与普通百姓的分界线,士农工商四民定位,士就是有别于三个层次的存在。做为一个阶层,士庶有别,士族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刘泽把士兵混为一类,似乎很不给士人面子。

对此刘泽的解释是,自先秦以来,士有不同的含义,《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等,现在的人们把士的定义狭隘化了。广义上的士可分为文士和武士,军队中的士自然是武士。汉代军中,多有良家子和士人阶层从军的例子。军队中设士官一衔,正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难道一入伍他们也同普通百姓一样从新兵做起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他们一入伍便是士官阶层,也可以完全符合他们的身份。

普通的平民兵卒如果没有很大的军功,那是很难晋升为士官的,而一旦跨过这首坎,他们也就可以进入武士的阶层,退役之后也就可以享有武士的待遇。重文轻武,是汉以来的积弊之一。士官衔级的确立一方面保障了士族人当兵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让普通平民百姓出身的兵卒看到了晋阶为士的希望,只要积攒到足够的军功,他们就拥有了改变自己境遇的机会,有梦想就有动力。这样的激励机制将更有助于军队战斗力地提升。

贾诩等人很快就被刘泽说服了。六等二十三级的军衔制很快确立了下来。

第一级;士兵级。刘泽原拟分为新兵、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四等。新兵入伍初入训练营,为期半年,结束后便被授予三等兵军衔正式加入军队。以后按军功累升,士兵级最高可升至一等兵。新兵及三、二、一等兵分别享受月俸三、四、五、六斛。

第二级:士官级。设为四等,下士、中士、上士、士长。下士的月俸等同于佐史,月俸八斛。不要小看这个佐史,它虽是汉代官吏制度中最低的一个层次,但再低它也是官吏,也就是说只要进入下士这个阶层,就成为了大汉天子驾下的一名小小官员了,所以士官这一阶层有着特殊的意义,一等兵再高那也是兵,也是平民,下士再低,它也是士,也是吏。中士为斗食,月俸十一斛,上士为百石,月俸十六斛,士长为比二百石,月俸为二十七斛。按大汉官制,比二百石就开始有印绶——铜印黄绶,也算是正式地成为有品秩的官职。

不过贾诩等人饱读诗书,似乎感到以一二三、上中下来划分等级似乎太过直白了,缺点文化内涵的东西。所以他们引经据典,重新地给士和兵取了雅称。下士称之为“锐士”,佩剑是士人和良家子的特权,平民、贱民是没有资格佩剑的,如此称呼一来是为了体现士家子弟的优越地位,二来则是体现了平民士兵进入下士这个阶层就拥了佩剑的资格。谁也未曾想到,仅仅就是为了一个“锐士”的名号,多少士兵在以后的战场上披肝沥胆浴血争先,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殊死搏杀,一句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但为锐士舍身顾”流传久远。

中士称之为“坚士”,汉时铁制铠甲并未普及,除了高级军官和重装部队之外,大多的士兵都穿的是牛皮甲甚至是麻布军衣,这个坚字就代表达到这一级的士官拥有装备铠甲的资格。

上士称之为“骁士”,能晋升到这一级的士官,必是骁勇善战,战功显赫之士。

士长称之为“毅士”,这一级的士官已经不是普通的士兵了,而是担负着统领一什士兵的责职,忠直毅重方可服众。

这四级士官合起来便是披坚执锐,骁果毅重之意,刘泽不禁大叹,文化人就是不一样,后世简单明了的上中下划分法到他们这里非要整出点名堂来。

咬文嚼字一番,贾诩陈登他们总算是把最关心的士官这一级的名称给定了下来,意犹未尽,把新、一、二、三等兵也华华丽丽地重新给命名为:练卒、健卒、勇卒、武卒。

还好贾诩他们对后面的等级没有再提出什么异议。士官以上就是真正的军官了,校尉在汉时还是一个比较大的官职,朝庭不轻易授将军之职,故而北军五校尉,西园八校尉,先后都是朝庭重量级的掌兵人士,但愿随着乱世的进程,大量有军功者被授予了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校尉反倒成为无足轻重的较低官衔了。此次刘泽将校尉拆分开来,分别做为中级和低级军官的军衔。

第三级;尉官级。设副尉、正尉、上尉三等,分别为二百石(月俸三十斛)、比三百石(月俸三十七斛)、三百石(月俸四十斛),皆是铜印黄绶。排长的基准军衔为副尉,队副的基准军衔为正尉,队长的基准军衔为上尉。所有官职的军衔可以在基准军衔上下一等级之内浮动,比如队副的军衔可以为副尉,也可以为上尉。

第四级:校官级。设副校、正校、上校三等,分别为比四百石(月俸四十五斛)、四百石(月俸五十斛)、比六百石(月俸六十斛),皆为铜印黑绶。副军侯的基准军衔是副校,军侯的基准军衔是正校,司马的基准军衔是上校。

第五级:将官级。设准将、裨将、偏将、副将、正将、上将、大将七等,准将品秩为六百石(月俸七十斛),铜印黑绶,是都尉的基准军衔。裨将为比千石(月俸八十斛),银印青绶(这个比汉制比两千石授银印下调了两个品秩),偏将为千石(九十斛),副将为比两千石(一百斛),正将为二千石(一百二十斛),上将为真二千石(一百五十斛),大将为中两千石(一百八十斛)。副总兵的基准军衔为裨将,总兵的基准军衔为偏将,副都督的基准军衔为副将,都督的基准军衔为正将。正将以上,按功勋可擢升至上将、大将。

第六级:元帅级。设元帅、大元帅两等。元帅的品秩位同三公,为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金印紫绶。大元帅的品秩为超万石,位同诸侯王。元帅一级,非盖世之功不可轻授。

在东点军校之中,还专门设立准尉一衔,所有进入军校的学员,一律被授予准尉军衔。准尉并没有列入正式的军衔制度之中,它是高于士、兵两级的存在,准尉共分为三等,所有军校学员,初入军校皆被授予三等准尉,在校其间根据学业优劣,再进行升级,毕业之时,三等准尉实授副尉军衔,二等准尉实授正尉军衔,一等准尉实授上尉军衔。在东点军校成绩优异的学员,毕业之后,直接就可担任队长或相当于队长的职务。

此次军队的重新编组,两千多名军校毕业生进入了军队的基层,给旧式的军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将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旧式军队中下层军官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经过长期地系统地培养,这些军校毕业生无论战斗素质还是战术素养,都明显地比旧式军队中的下层军官拥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唯一欠缺的或许就是他们的战斗经验,但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成为这支军队的中坚力量。

数万乃至数十万军队的大崩溃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纠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卓越的领军名将,而是缺乏大量的优秀的中下层军官。在主将阵亡或不能指挥之时,整支军队不管是万人规模的还是几十万人规模的,立即就出现了习惯性地崩盘,就是因为庞大的军队只有一个核心,所有的将领所有的士兵,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核心来运转,一旦失去这个核心,军队立刻就丧失了凝聚力,全军覆灭或全军溃败就已经是势无可挡。

刘泽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东点军校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运而生,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低阶军官,便可以有效地解决军队丧失主将而全军崩溃的问题。当然人才是基础,真正想实现军队的凝聚力,还得从改变军制入手。(未完待续。。)

第697章 巧舌如簧第30章 桃园结义第304章 走为上计第583章 血染隘口第668章 街亭阻击(下)第230章 惊见石油第41章 奇才马钧第295章 雪地猎熊第473章 青梅煮酒第369章 秋狩郊游第89章 重返芒砀第274章 儿女私情第686章 偷营劫寨第21章 收服管亥第515章 行军参议第315章 破竹之势第686章 偷营劫寨第283章 归途渺茫第172章 厚颜无耻第52章 初战告捷第504章 卧龙在野第198章 何府来人第675章 扩军备战第211章 誓堵决口第72章 招揽赵云第552章 神医华陀第655章 阵斩夏侯第139章 小人得志第574章 南下交州第440章 阴陵之战(三)第466章 还玺于都第688章 许都之战(上)第28章 血战群狼第530章 苦肉之计第517章 阻击吴军第147章 朝庭封赏第163章 长社城下第429章 袁术称帝第118章 刀圣扬威第100章 软玉温香第687章 重中之重第50章 算计贾诩第145章 再见刘备第578章 一触及发第346章 任性糜兰第111章 凤尾焦琴第308章 文津渡口第668章 街亭阻击(下)第287章 心意已决第421章 一念之间第641章 擒获张任第11章 忠孝难全第63章 重返凉州第425章 军衔制度第174章 挥师兖州第470章 晋封王爵第537章 火烧赤壁第2章 与狼共舞第502章 刘表之死第434章 破釜沉舟第2章 与狼共舞第578章 一触及发第559章 阴损招数第550章 兴建武昌第407章 旧情难舍第94章 吕氏春秋第417章 投案自首第664章 烈火洪水第692章 赵括第二第418章 王庶同罪第78章 廖化归降第607章 祸水东引第199章 新年贺礼第52章 初战告捷第650章 进军汉中第52章 初战告捷第556章 黄忠出战第125章 卖身葬父第650章 进军汉中第153章 左髭丈八第471章 靖王殿下第524章 在劫难逃第522章 离间之计第512章 探亲江东第676章 全面开战第344章 风尖浪口第387章 张飞醉酒第61章 贵山之战第377章 张飞骂宴第393章 出城迎战第25章 插标卖首第392章 夺关沂水第278章 不肯就范第318章 孤胆徐庶第515章 行军参议第506章 失之交臂第402章 吕布殒命第285章 鱼和熊掌第149章 南下广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