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假途灭虢

发兵幽州,彻底平灭袁氏,乃是曹氏集团的既定方针——不过除了是勋以外,没人料到袁绍那么快就挂,袁氏兄弟转瞬间便会兵戈相向;而即便是勋,终究历史已被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也不敢对别人的寿命打包票,所以干脆缄口不言。?

曹家确实专注内政,踏实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也该到动动大兵的时候啦。

当然,这一年多以来,大仗没有,小仗不断,就连曹操,他也是刚出征返回的许都。曹孟德是个坐不住的性子,尤其在军中绝对自由,在朝堂上却总难免掣肘,不能真正肆意而为,所以逮着机会,他便要离京去转悠个一两圈儿。这回动兵始于去岁秋后,曹操做了一件很不符合自家身份的事儿——亲率大军东征,去打一家小小的海贼。

这海贼头子姓管名承,是登州不其郡长广县人,召聚了三千多的亡命之徒,在海岸边行劫。曹操堂堂大汉朝的丞相,亲自领兵去打一伙海贼,这要是孔融还在,铁定在朝堂上喷他一脸口水啊。

当然啦,曹操并非仅仅静急思动,他是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去巡视、镇抚得自袁家的青、登两州领地。所以数万大军开到北海国淳于县,曹操就不走了,只派李典率军前往讨伐,李典一战败敌,管承带着残部逃到海岛上去了。

李典没有水军,海边也搜集不到太多船只,只好返回淳于县复命。曹操说也那没办法,只好期待地方官慢慢搜捕。将之逐步歼灭吧。是勋正好从征。趁机提议道:“何不设一舟师。巡游海上,则盗寇自息也。”

陈群觉得是宏辅真是没事儿找事儿,听说他最近靠着开作坊和倒卖鲜卑马挣了不少钱,所以越发大手大脚了——难道你以为朝廷的府库就那么充实吗?生怕曹操受其蛊惑,赶紧站出来表示反对:“海上行舟,小则不敷用,大则耗费过万,加之水手、兵卒。宏辅但言设一舟师,何其轻巧?为千余盗贼,而靡费如此,不亦过欤?”

是勋心说就是你们这票腐儒,害得中国在一千多年后会落后于世界。虽然中国是个大陆国家,没法跟海岛国家相比,但如此漫长的海岸线,竟然多少年间就光知道锁国了,不知道靠着海洋去赚取利益,充实国力。想起来实在可悲可叹啊。中国海军力强的时候,也就从南宋到明初两百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培养出真正的海洋性、世界性情怀出来。

当然啦,退回到这个汉末三国时代,商业也不发达,更别说海外贸易了——况且周边全是一群未开化的野人,几乎除了个日本的九州地区,就没啥地方值得开船去生发的——不重视海路也在情理之中。我要是跟你们谈贸易之利呢,就算说得再有理,你们也都听不懂。

所以是勋跟陈群他们谈谈别的方面——“自登州而南下海、徐,直至扬州,海岸曲折漫长,岛屿繁多,百姓专擅鱼盐之利,税课本重,若官吏不善加驭使,必遁入岛中也。似管承辈为贼者,岂止一二?彼若来侵,乘舟凭风,倏忽数百里,则守牧者何以防范?”就跟后来倭寇侵扰沿海似的,那么漫长的海岸线,你光靠防堵,不知道出击,真能防得过来吗?

“江南且不论也,吾少年时居乐浪,即乘舟而返北海。若得一舟师,载兵、护粮,自登州发,数日间即可抵辽东、乐浪也,勃海虽广,不外彭蠡……”你觉得渤海大吗?真要是有一支舰队横行其中,那也就跟内陆湖没啥区别——“自右北平而至辽西,山海之间,道路绝狭,又有乌丸遮道,人莫不以为险途。若有舟师,则何处不可登岸耶?何险之有?朝廷若无意辽东则罢,若有意乎东北,甚而复武帝之朝鲜四郡,则舟师必不可少也!”

其实这年月中国的近海航行能力绝对不差,不但是勋就曾经亲身横渡过渤海海峡,而且他还知道,数十年后,东吴的船只竟然可以从扬州北上,一直航行到辽东!而且孙权还派出舟师登陆了夷州,也就是后来的台湾岛。我也没想着跟忽必烈似的远征日本,但你造点儿海船出来前往朝鲜半岛,应该不难吧?当年汉武帝从陆路进攻,在半岛北方设置了四个郡,到如今就光剩下一个乐浪了,缩水了七成还不止,难道不可惜吗?

是宏辅这张嘴,没理都要搅三分,更何况他还占着一定的道理呢,说到航海问题,他虽然不是专家,总比压根儿就没动过心思的陈群等辈要明戏得多啊。当下“堂堂堂”一摆理由,不但陈群哑口无言,就连曹操都有点儿动心——当然啦,动心归动心,朝廷目下还真没这份实力建造一支海军,光淮南的长江水师,便已经耗资无数,都还没能彻底建成呢。所以曹操最终一摆手:“宏辅所言有理,且再商议。”这个提案太大,暂且先搁置吧。

曹操是在登州过的年,然后才奏凯而还。回来还踏实不到两个月,突然有消息传来:袁绍挂了。于是他急忙召集群臣商议,说袁家两个小子都上奏请求继承袁绍的爵位和幽州牧之职,并且要求朝廷发兵助讨叛逆——咱们是帮谁为好呢?

王粲首先站出来发表意见,说:“周礼,传嫡而不传庶,立长而不立幼。今袁谭为本初嫡长,合当承继……”袁谭、袁尚虽然不是一个娘生的,但袁尚之母是继室,而非小妾,两人都算嫡子,嫡子而分长幼,当然袁谭是最具备继承资格的啦——“然以国法论,所继者,爵也,而非产业。袁尚云本初传位于彼,未识真伪,可遣一使往蓟县讯问,再作决断。”

按照汉律。一家之主的爵位、名号。以及当主之位。自然是要传给正牌继承人的,至于财产,则首先依据亡者遗言,若无遗言,才留于嫡长。所以王粲说了,袁绍的爵位,自然是给袁谭,至于产业……也不知道袁尚所谓的遗言是真是假。应当先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谈得到帮谁不帮谁。

曹操一摆手,那意思:仲宣你且退下吧,对于军国大事你不大在行,那就跟旁边儿安心听着就是了,没必要特意站出来宣示自家的存在。还朝廷先遣使去讯问袁尚?他们哥儿俩马上就要打起来了,要再这么来回一折腾,说不定其中一个就赢了,就此顺理成章地继承袁绍之业,朝廷必然毫无所得啊——而且连动兵的借口。都会自动丧失。

新任许令常林站出来说:“古有远交近攻之论,臣以为当助袁尚。以击袁谭。谭近而尚远,击谭则兵士不劳。且灭谭后,尚势不能独存也,朝廷即可奄有幽州。”

刘晔表示反对,云:“不然。今助尚而攻谭,谭受夹击,必灭之速也,则尚无损,朝廷虽得涿郡,何云得全幽耶?当助谭而攻尚,假途于谭,设谭不从,则并击之,谭若相从,待灭尚后,一匹夫可擒也。其兄弟既败,则幽州膏腴之地,尽入我手,袁熙、高幹乃可传檄而定。”

某些人站出来赞同常林的意见,那就是相助袁尚去打袁谭,因为袁谭离得近,进军比较方便,物资消耗也不会多。某些人则赞同刘晔的意见,主张相助袁谭攻打袁尚,行“假途灭虢”之计。可是董昭对刘晔提出异议,说:“设军往灭尚,而谭攻之后,奈何?”你光想着借道了,对方在借给你道路后要是突然翻脸,怎么办?

刘晔还没有开口,从事徐奕先代他回答了:“我军众而袁军寡,况又二分。今将一部屯守后路,大军继前,则谭何以挠也?”以朝廷的兵力,足够保障后路啦,不怕袁谭突然翻脸啊。

毛玠帮着董昭说话:“不然,幽州悬远,彼为主而我为客也,若于险狭处设关,以阻我进退,谁保万全?”人家在幽州经营很多年了,咱们人生地不熟的,哪怕兵再多,也容易上了圈套啊——把袁谭放在身后?不妥啊不妥。

双方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最后把目光全都投到三个人身上来了。哪三个人?正乃曹家谋士集团的第一梯队也:荀公达、郭奉孝和是宏辅。

其实这一梯队里还应该算上荀文若、程仲德和贾文和。问题前者最近操劳国事,一不小心病倒了,没能来开会;次者正好有事出都公干;至于后者,在这条时间线上因为是勋横插一杠,所以是不情不愿降曹的,曹操对他的信任度还不够,所以相府内部的小会,就没叫他来开。

众人讨论的时候,是勋也在琢磨啊,该当如何进言才好呢?要说他真正的战略才能,比起荀攸、郭嘉来,那真是天地之远,此前每每道中,仿佛智谋无双,全都是靠着熟悉历史而开的金手指。问题目前这袁氏兄弟相争,虽然貌似是原本历史的翻版,但要仔细一想,其实全然不同啊。

在原本的历史上,袁绍虽败官渡,但实力犹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四州之地几乎无损,所以跟曹操仍然处于敌对状态。那么袁绍死后,传位给谁,压根儿就不关曹家的事儿,也不关朝廷的事儿——曹操为什么联合袁谭去打袁尚?正为袁尚是袁绍的继承人,故为敌国,袁谭主动求降,变成了友方,这帮谁、打谁,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啊。

可是在这条时间线上,袁绍官渡之后还有林虑,林虑之后还有修仁,一败再败,把四州给丢得光剩下半个幽州了,所以被迫认怂,向朝廷表示臣服。所以袁氏兄弟相争,才都来向朝廷讨要说法。可是选择题摆在这儿了,又该怎么做答呢?

刘晔的话有道理,倘若助谭攻尚,则等打完袁谭以后,朝廷就没借口再去打袁尚啦,还不如先打袁尚,到时候袁谭就在自己手心里,想找捏的他借口还不容易吗?可是董昭的顾虑也不为无因,在原本的历史上,袁谭就是趁着曹操攻邺城的时候在侧翼捅了刀子——好在是在侧翼,曹家想翻盘很容易,可如今假道而伐袁尚,袁谭就不是在侧翼了,整个儿在大军身后,这一刀子下去,九成九扎个正着啊。

各有利弊,可该如何抉择?,

第7章 请杀孔融第3章 夷寇临城第8章 囊中羞涩第9章 涢水之战第9章 凉州用间第27章 旧相新相第16章 城下轒辒第11章 放下屠刀第32章 太阿倒持第30章 标名青史第11章 放下屠刀第18章 无心插柳第24章 汝为中行第18章 捷足先登第26章 隆中闲话第16章 廊下故人第2章 或为智囊第18章 扣舷独啸第19章 祖道之金第28章 不征而征第16章 管他何人第23章 此新声也第25章 修仁之战第15章 不王而王第3章 天不可言第5章 雪中偶遇第11章 暗度陈仓第5章 寿春城下第18章 背主求荣第22章 养虎贻患第27章 昔孔子殁第17章 摇唇鼓舌第6章 奢而不侈第8章 奇峰突起第36章 封侯之赏第22章 心痛之由第26章 是郎才尽第14章 海外异闻第28章 子以母贵第13章 曹魏五京第15章 野有遗贤第33章 先登者谁第28章 超愿弃父第9章 煮豆燃萁第17章 千钧一发第15章 重修长城第11章 苦肉之计第27章 助守鄄城第8章 谋策定乱第17章 千钧一发第8章 谋争为上第6章 人月团圆第20章 忙中得闲第22章 太白苍苍第17章 巫山云雨第24章 首山之战第29章 太公封齐第6章 此胡匪也第14章 婚宴惊魂第12章 人心不足第17章 祸福所依第30章 师恩如海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2章 国中无将第3章 世家短视第32章 杀俘不祥第25章 谁堪伯仲第4章 西走而王第20章 入汉摘桃第8章 一死人耳第13章 大势已去第2章 沛国曹氏第24章 孱陵惊魂第6章 欲征北虏第38章 须三万金第32章 杀俘不祥第6章 人月团圆第32章 秦失其鹿第29章 伏地气绝第25章 嘴炮无双第24章 风传虚证第21章 衣锦荣归第19章 编定魏律第3章 嫌疑之地第28章 人与禽兽第23章 此新声也第7章 善战无功第1章 如有勋在第12章 阿承丑女第18章 置之死地第33章 而魏其死第26章 直取葭萌第9章 涢水之战第28章 悬危之计第14章 将相不和第5章 再见枭雄第10章 临阵手谈第18章 为国牺牲第23章 吾舅同然第1章 南征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