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

刘启放下手中的茶杯,饶有兴致的问道:“今日早朝情形如何?”

“确如父皇所料,丞相一系的诸位大臣,誓死求见父皇。”

刘彻微微笑道,没有一丝愤懑的味道。

“恩,当初朝议之时,也是他们反对立梁王为储君,俱是忠心之臣。”

刘启没有丝毫讶异,袁盎为首的保皇派,只会忠于社稷,忠于天子,即使是太子刘彻,如今也还掌控不了。

他捋了捋胡须,笑道:“皇儿倒也无需气馁,如今你年纪尚幼,朕的身子虽日渐衰弱,却也还能再撑几年,来日方长嘛。”

刘彻认真的看着刘启,缓缓道:“父皇多虑了,朝堂能有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社稷幸甚!”

刘启端起茶杯,抿了一小口,似乎不经意的问道:“窦氏有何异动?”

“窦浚提出让群臣觐见皇祖母,似乎有让皇祖母代为辅政的意思。”

“哦?”

刘启手中的茶杯微微一抖,眉毛不露痕迹的扬了扬,眼中的寒光一闪即逝。

刘彻若无其事的继续道:“倒是公孙昆邪坚持依旨行事,由儿臣代为监国,想来是公孙贺的缘故吧。”

刘启摇摇头,戏谑道:“皇儿何必替他掩饰?你也太小瞧朕了,难道怕朕会剪除你的羽翼。皇儿如今不过是只雏鸟,长了些许绒毛罢了。若是朕年富力强,倒还畏惧皇儿结党营私,意图篡逆。可如今的情势,哪怕是朕百年之后,皇儿的势力仍未必能与一干外戚抗衡。吕氏之祸距今不过数十载,朕实在放心不下啊!”

刘彻无奈的耸耸肩,也没有试图劝慰皇帝老爹。

慢性肺炎本就是磨人的顽疾,时刻提醒着刘启,让他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既然皇帝老爹本人都毫不避讳的言及生死,刘彻也就不需要矫情了。

刘彻沉吟片刻,已有所指道:“倒是廷尉张贯,迟疑不决,似乎想独善其身啊。”

“张贯出身低微,比不得那些世家豪门,自然小心谨慎,倒也情有可原。”

刘启不以为意,显然也不甚重视张贯的立场问题。

刘彻摇摇头,严肃道:“即便张贯位列三公,甚或投靠外戚,儿臣都可谅解。然而如今他身为廷尉,位列九卿,却唯唯诺诺,行事犹豫,实在不宜继续担当如此重任。”

刘启闻言一愣,疑惑道:“皇儿何处此言?”

“廷尉职掌天下刑狱,所判皆为重案。依汉律,可驳正天子﹑三公所判刑案。廷尉若是受诏﹐还可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礼仪﹑律令皆藏于廷尉﹐并主管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如此重任,交由一个钻营怯懦之人,有百害而无一利!”

刘彻沉声答道,政治立场不是问题,关键是廷尉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检/察/院和最高法/院,甚至还拥有立法权,交给一个软蛋管理,比交给坏蛋还糟糕。

刘启沉吟片刻,颌首认同道:“皇儿言之有理,只是这廷尉的人选?难道皇儿想启用中尉张汤,或是将郅都召回?”

“张汤就任中尉,已是破格拔擢,若是再升任九卿,不免招人非议。如今大战在即,郅都身负重任,不可轻动。”

刘彻赶忙否认,解释道:“何况张汤与郅都均为酷吏,一贯狠辣异常,只可掌刑罚,断不可掌律令!”

刘启颇为认同刘彻的看法,张汤与郅都太狠辣,出手不留余地,若是执掌律法,怕是比商鞅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非社稷之福。秦朝暴政,二世而亡的例子就活生生的摆在眼前。

刘启皱着眉头,问道:“既是如此,皇儿可有其他人选?”

刘彻点点头,缓缓道:“太子洗马,汲黯!”

“哦?”

刘启闻言,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却并未多言。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位列九卿之下,品级倒是适合。

汲黯也算出自名门,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刘彻被立为太子后,汲黯靠父亲保举,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

刘启沉吟片刻,问道:“朕对汲黯为人不甚知晓,皇儿以为如何?”

刘彻面露难色,勉强评价道:“汲黯乃是个傲慢的直臣。”

刘启不由来了兴致,笑道:“这倒有点意思,皇儿且细细道来。”

“汲黯与人相处傲慢,不讲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士人也因此不待见他。但是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教导儿臣时,喜欢直言劝谏,丝毫不顾及儿臣的脸面,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

刘启闻言,满脸戏谑道:“莫不是皇儿受不了汲黯的难缠,才将他举荐给朕的吧?忠言逆耳,身为太子,还需有些容人之量才是。”

刘彻被点破了小心思,略显尴尬道:“也不全然如此,汲黯却有大才,所谓瑕不掩瑜,足以胜任廷尉一职。”

刘启摆摆手,饶有意味道:“不成不成!袁盎那老顽固已让朕头疼不已,若再加上个年轻气盛的汲黯,朕怕会被活活气死。”

刘彻大急,赶紧给皇帝老爹戴高帽:“父皇身为天子,自然有天家的气量!”

刘启哑口无言,却是反驳不得,毕竟自己才刚刚教育儿子要有用人之量。他沉吟片刻,无奈道:“也罢!汲氏一门,历来忠心耿耿,又属豪门,想来汲黯也不惧权贵胁迫,便让他试试吧。”

刘彻闻言,长舒一口气。

史上的汲黯,在武帝朝曾列于九卿,好直谏廷诤,武帝称为“社稷之臣”,才能毋容置疑。如今能让他尽早入朝为官,熟悉政务,今后对刘彻掌权,便是一大臂助。

就在此时,掌印太监孙全来报,丞相袁盎等大臣奉旨觐见。

刘启示意刘彻先行从后殿离开,毕竟袁盎等重臣近日对刘彻监国颇多疑虑,此时相见不免有些尴尬,甚至会为日后留下一些隔阂。

刘彻自然能体会皇帝老爹的良苦用心,欣然应诺而退。

是夜,袁盎等诸位重臣滞留平虏殿,彻夜未归。

翌日早朝,暌违数日的汉帝刘启赫然露面,并将廷尉张贯去职,改由太子洗马汲黯升任。往常以直谏闻名的丞相袁盎,出人意料的没有提出任何异议,显然是和皇帝已经通气。

群臣不由暗自疑虑,猜测着袁盎等人昨日觐见陛下时,到底谈了些什么。

然而,下朝之后,袁盎等人三缄其口,对此事讳莫若深。一时间,各种传言喧嚣而上,大有山雨欲来之势。

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六百三十八章 国之重器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帐暖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五百八十五章 细君翁主第二百九十六章 暂缓圆房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庙及冠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认怂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监国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会议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十一章 父子摊牌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应对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门探望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获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六百二十六章 无忧翁主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娇妻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择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二百一十四章 挥师出塞第一百零七章 平虏沙盘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六十七章 国之羽翼 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杀人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广致仕第二十八章 烧制玻璃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节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龙城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为帝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设军校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战况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烧尸山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一百七十章 齐王献国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动仇恨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谋划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锋抵达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儿套狼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三十章 长安望雪 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儿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团入城第八百零九章 挥军北上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为匪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敌第六百四十二章 过载保护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有回报第七百六十四章 开凿运河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调控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一百六十章 慑服中原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后谈第五十三章 内院探奇第一百五十章 丰年秋收第七章 太子废立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一百七十章 齐王献国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获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钱庄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