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

筑城之时,除国都外,城池的中央多为府衙所在,武威城却是不然。

刘彻在匠师规划武威城时,特意命其在城池居中的位置留了大片空地,作为中心广场。武威的四面城墙各开三门,四条大道从各处正门通往中心广场,轴线对称。

中心广场由青石铺就,通天碑居中矗立,碑体正面朝西,正是河西走廊所在的方向。

大汉的建筑向来朴实厚重,便连宫殿都采用暗色调,鲜少出现鎏金穹顶和雕梁画栋,只求简约大气。故而刘彻也没为这通天碑设计甚么浮雕或花纹,除却必要的金属避雷内构,碑身尽数由大块的黑色花岗岩堆砌而成。

碑面题词没甚么“永垂不朽”,就是将汉帝刘启撰写的两个大字放大,铭刻在上,是为“武威”。

依着刘彻的意思,日后大汉若再开疆拓土,新城中皆会立起同样的通天碑,故以城名铭刻碑面即可,那是为该城牺牲的将士们特有的荣耀,后人缅怀时也能以此牢记先辈的功绩。

通天碑背后则铭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皆是在河西走廊乃至匈奴右部王庭战死的大汉将士,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武威城的落成,换来了大汉西陲的稳固安定。

羽林,虎贲,细柳,中垒,胡骑,乃至参与守城战的边军步卒,合计一万八千七百六十四人。

太子刘彻命匠师们用同等数量的花岗岩堆砌出这座九丈高的通天碑,施工期间克服了不少工程难题。

大汉的工程技术远不如后世,且武威城的土质稍有些松,虽是尽量深挖,灌注黏浆土夯实地基,但还是不能如后世华夏的英雄纪念碑那般建成巨大的长方形碑体,而是从下而上逐渐缩小,以此减少下层碑体和地基的承重。

足足花了年余,这通天碑才彻底落成,战死将士姓名更是直到今年六月末方才尽数铭刻完成。

七月十五,中元节。

虎贲和羽林的三万将士及参与过守城战的万余边军默然矗立,将偌大的中心广场站满,刚移防到武威不久的十万边军沿周边的宽阔街道向外排开。

大汉并未往武威城大举迁移百姓,大多数奴隶又被押去修筑周边关墙,故而城中之人大多皆为屯驻的将士,仅有少量平民,他们亦是自觉的默默行出民宅,站在街道上,望着城中心那座足有城墙三倍高的通天碑。

正午时分,骄阳攀至天穹中央,高悬通天碑之上。

战鼓缓缓擂响,声若惊雷。

“批铁甲兮,挎长刀。与子征战兮,路漫长。”

“同敌忾兮,共死生。与子征战兮,心不怠。”

“踏塞外兮,逐胡儿。与子征战兮,歌无畏!”

虎贲和羽林卫齐声高歌,这本是后世的东汉将士马踏燕然驱匈奴时的军歌,刘彻自不介意将之写出,提早百余年作为大汉军歌使用。

词句和曲调虽是简单,但气势磅礴,朗朗上口,旁的军民起先有些愣怔,待得听过两边,便能随着高歌。

雄壮的军歌在武威城的上空回荡,直冲九霄!

战鼓渐止,歌声止歇,城中军民皆是望向那碑座高坛。

通天碑前,太子刘彻携两位小皇子奉太牢三牲,置于祭案之上。

刘彻不喜那些跳大神似的礼乐古舞,此番祭礼皆是免去,连祭文都未曾准备,只是冲通天碑深深三揖,祭以三樽美酒。

“汝等为国捐躯,是为大汉忠魂,为教后人铭记,故立此碑!”

“逝者已矣,生者尤存,朝廷必将好生抚恤尔等亲眷。抚汝等父母,使其安享天年;养汝等儿女,使其茁壮成长!”

“汝等可安心归去,来世再入华夏,再为汉人!”

刘彻躬身再拜,久久不起。

将士们亦是随之行拜,武威城内静寂无声。

刘彻没说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没有借机鼓舞军心,更没有故作哀戚的痛哭流涕,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是真正说到将士们心里,亦是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最在意之事。

刘彻缓缓起身,退到一旁,以便身后的诸多将官得以亲自上前祭拜。

这一日,城中军民皆是轮番行至通天碑前,默默行拜。

太子刘彻领着两位小皇子手执战戟,立于碑前,为逝者侍立守碑,直至日薄西山,军民尽数祭拜过,方才离去。

翌日清晨,刘彻率军出城,回返长安。

若干年后,大汉史官记录此事时,多认为武帝刘彻此番前往武威立碑行祭之举实在雷声大雨点小,并无太大意义。

他们却不知,刘彻本就没想靠此事牟取甚么军心民心,他只想让自己能少些愧疚,是他将诸多尚未及冠的羽林卫和虎贲卫过早推上战场,于心不安啊!

想想后世非洲那些战乱之地的娃娃兵,刘彻虽不是甚么圣母表,但还是觉得自己先前的作法确实有些不妥。

即便可以重来,他还是会如此做,却也还是会心怀愧疚。

虽是事出无奈,但若因此而处之泰然,就实在太过冷血了!

前往武威时,刘彻等人足足花了十余日,但回程却是快了不少,七月廿二便抵挡长安城,巧好赶上末伏,休朝期的最后一日。

翌日早朝,朝臣们看到阔别多日的太子刘彻高居御座之上,皆是松了口气。

自太子六月初十离京后,到七月初二的初伏休朝,皇帝重新临朝理政,虽只有短短二十余日,却真是要了群臣的老命。

近年来,汉帝刘启已习惯睡到自然醒,且因顽疾缠身,精神大不如前,突然要在天色未亮便登殿临朝,那气性可不是一般的大。

听朝臣奏事时打盹就罢了,竟还鼾声如雷。

更过分的就是被自个的鼾声惊醒后,还瞪着那对鹰隼般的阴戾眸子吓唬人,满脸清梦被扰的不悦,这特么像话么?

皇帝你若真不想上早朝,称病休朝就是了,何必强撑着,还让大家伙陪你受罪?

朝臣们盼星星盼月亮,终是盼回了太子殿下,简直像见到了再生父母,几欲痛哭流涕。

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准府司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八百零九章 挥军北上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二百四十七章 贵妇入伙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宫赴宴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烧尸山第五百七十四章 劳工权益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五百七十四章 劳工权益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第四百八十六章 扬帆远航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陈仓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三百八十一章 击溃前军第五十三章 内院探奇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闯禁区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盘算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布局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六百六十章 贵女求人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三百九十四章 长辈震怒第一百一十七章 刘彻领军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七百一十章 小遗席间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六百二十章 冲撞太子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三十七章 遗孤内院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第十七章 御赐盛宴 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阴船厂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换血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六百一十二章 闹出大事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第一百七十四章 铸币乱源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调控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腊第三百零七章 项王藏宝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准备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十三章 骑兵利器 第八百一十章 天罗地网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宝第四十二章 路在脚下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五百六十一章 驰道路轨第一百六十章 慑服中原第二百五十九章 图谋西南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三百六十五章 离京出狩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三百八十章 城头失守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为质第九十四章 齐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