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

按说北阙甲第的增扩对京中权贵是大好事,地界大了能住得宽敞些,实则压根就不是这回事。

皇帝陛下紧跟着就下达诏令,迁各诸侯王及列候入京建府,诸侯王入住皇亲苑,列候则在北阙甲第修筑府邸,无须再到“偏乡僻壤”就国,即所谓的“京居令”。

群臣皆为之哗然,盖因此道京居令与汉文帝昔年颁布的法令是完全抵触的。

大汉采郡国制,即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

列侯封县、封地称国,食邑高低不等,少者百户,多者可达万户。列侯如果不在朝中任职或得尚公主,就需去封国居住,称为“就国”或“归故国”。

刘姓诸侯王更是常年住在封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回到京师,比如每岁正朔要来朝见天子,此时便住在国邸中。

大汉立朝之初,王侯们因长安繁华,封国却因秦末战乱而民生凋敝,故多是借故滞留京中,不肯就国。

到得文帝朝,大汉各地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已渐渐复归繁荣。

汉文帝又觉着诸侯们滞留京中,占用太多的资源,又时常寻衅滋事,且其骄奢淫逸的生活滋长了京畿的奢靡之风,故采用贤臣贾谊的计策,以“各地运输物质耗费人力物力、且不方便诸侯教化自己封国百姓”为由,诏令诸侯必须返回自己的封地。

王侯们见得封国已日渐繁荣,又是天高皇帝远,倒也乐得自在,也就遵从诏令纷纷离京就国了。

至此,大汉王侯无故不再滞留长安,多是居住在其封国,甚至无诏不得私离封地。

列侯居京师由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由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诸侯王若无皇帝准允,停留在长安的时间则不允许超过二十日。

刘彻觉得汉文帝昔年的做法没错,然现今时过境迁,情形已大是不同,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的。

现下刘彻不怕王侯们占用长安的行政资源,只怕随着大汉愈发富强,他们在封国内不断做大,日后尾大不掉。

太上皇虽是颁布的推恩令,用以分割诸侯的封国,然这仍是不足以让刘彻放心。

依着史籍记载,汉初施行推恩令后,虽有效裂解了诸侯王国,却无法阻止地方豪强豢养私兵,最终导致朝廷式微时,各地割据势力纷纷崛起。

私兵,是史上大汉“以强而亡”的重要原因。

私兵制度在华夏自古就存在,周礼有云: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大汉立朝后,出现诸多世代为将,子弟为兵的军武世家,成为天子禁卫核心,即囤驻在京畿的朝廷军。

各地王侯则豢养着大批私兵,昔年的吴楚七国作乱,短短月余便可集结三十余万大军,由此可见地方豪强的私兵数量是何等庞大。

况且大汉臣民铁血尚武,朝廷没颁布私铸刀兵的禁令,梁王刘武当年尚在梁国时,就曾命人铸造了许多兵械,光是弓箭和戈矛之类就有数十万件。

长此以往,后患无穷!

虽说朝廷军现今占据着绝对的科技优势,日后若制造出枪炮也会严加管理,严谨其流入民间,但不要小瞧大汉臣民的智慧,随着冶金新工艺及高爆炸药等物件的广泛使用,民间的土枪土炮早晚是会出现的。

不要忘了,后世用“边区造”的土八路,最终靠土枪杆子出了政权。

难不成要为避免这种情况,就不向民间传播新式的冶金工业,不将火药乃至高爆炸药进行民用化发展?

这是因噎废食,非智者所为!

主要还得釜底抽薪,从根子上解决私兵存在的土壤。

朝廷若强硬下令,让各路王侯为首的地方豪强解散私兵,那必将引起极大的反弹,且难免会出现阳奉阴违的状况,那些私兵指不定就被弄出去做了山贼或水匪,就譬如昔年陇西豪强私下勾结的马贼。

得先将各路王侯召回长安建府,常居京师,到时那些私兵不散也得散。

盖因京畿之地有规矩,京居的王侯的私兵有数量限制,大抵也就将将够用于护卫,且府内储藏的兵械铠甲依爵位高低也有严格限制,私藏大量兵械者,视同图谋篡逆,乃是枭首夷族的大罪。

史上周亚夫的儿子购买了五百副盔甲,想待周亚夫百年后用作殉葬品,却导致周亚夫举族皆遭诛绝。

毕竟是天子脚下,容不得王侯有半分造次之举。

至于各路王侯入京居住后会否如文帝朝般四处寻衅滋事,扰乱帝都治安,那就更无需忧心了。

长安禁军改制后,中尉府已失去了对城卫军的实际管辖权,中尉卿余下最重要的职守,就是领着府卒们维护京畿治安。

中尉张汤这条“国之蝰蛇”可是时时刻刻死盯着,身为只对皇帝尽忠的孤臣酷吏,他可是甚么王侯权贵都敢往死里弄的。

毫不夸张的说,长安城内的世家子弟远远见得张汤,多是绕道而行,堪称“诸神辟易鬼见愁”。

要治乱世,须用重典!

在王侯权贵们彻底老实服软,学会安安生生过日子前,刘彻不打算将张汤这酷吏调离中尉之职,恶人还需恶人磨,权贵们老实了,寻常百姓才能过得安稳。

故长安百姓虽也畏惧张汤,但实则对他还是挺仰赖的,谁是好官坏官,百姓们心里皆是有杆秤。

现下京居的诸侯也颇是识趣,很守规矩的,尤是刘彻昔年建了皇亲苑,让诸位亲王迁入居住,无诏不得回返封国,京中权贵就更是老实了。

刘彻已登基为帝,世家权贵们晓得皇帝连刘氏诸王都要牢牢捏在手里,何况他们这些外姓旁人?

不老实的,多是早已被枭首夷族,屠得鸡犬不留。

近年皇帝陛下虽鲜少再痛下狠手,却也是因没再有人不长眼,权贵们丝毫不怀疑陛下的狠戾果决仍如往昔般。

心慈手软?

不存在的!

京居令已然颁下,现今留给各地王侯的唯有两个选择。

一者,聚众造反;二者,老老实实收拾行囊,今岁入京朝贺,就无需再回返封国了。

早在颁布京居令之前,长安西市就已被推平重建,显是皇帝陛下非是仓促间才起心动念的,只怕连塬南邑的增设都存着此等考量。

长安九市位于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与北阙甲第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数年前,因泬西邑施行减免商税的政令,而长安城内的西市作坊则提高商税,故西市内的作坊已有不少迁往泬西邑。

随着塬南邑的大举兴建,长安西市余下的作坊也再次出现大规模的搬迁,余下的部分小手工业也都迁到商税较低的东市。

此乃刘彻在规划时就有意为之的,汉长安城本就占地不广,宫室建筑又占了大半,北阙甲第的权贵宅邸也为亭台楼阁众多的园林式建筑群,索性就将西市拆掉好了。

长安城作为大汉帝都,日后可作为政治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各式作坊还是尽量往外迁移的好。

将长安打造成花园城市,为后世子孙保留下大片的园林建筑群,乃是刘彻的真实心愿,也可彰显大汉帝都的气派,为大汉各郡县树立典范。

经济建设要抓,环境保护也要搞好,现下大汉处于世界之巅,有足够的资源和时间来发展工业,维持科技的领先优势,无需搞“先破坏后治理”那套发展模式。

环保不搞好,要被后世子孙戳着脊梁骨骂的!

当然,拆除长安西市的主因还是要让数以百计的列候们兴建宅邸,诸侯王们倒是好办,皇亲苑经过多年兴建,空置着的新宅足够作为他们的新王府。

刘彻昔年划出那么大块的地界,可不就为今时今日做着准备么?

列候们的新宅邸怕是尚要建个一年半载,在建成之前,也就委屈他们先在公府国邸落脚,反正过往入京朝贺时也是住在那儿,无非此番住得稍久些罢了。

况且众多新侯府的兴建进度颇快,刘彻没打算耗费巨赀为他们造甚么豪宅,况且他也不希望所有侯府都是同等样式的布局和建筑物,建筑美学向来最忌讳同制化。

将围墙建好,再依形制修筑部分屋舍,能让列候们可入住即可,其余的亭台楼阁,林苑水榭,就待他们入住后自个花钱修筑。

刘彻已算厚道了,没让他们入住毛坯房,还附送了数间“精装修”的屋舍,这数百座宅院搞下来,可也花了十余万金。

好在刘彻大方得紧,没让大农府动用国库公帑,而是让少府出赀,算是他这皇帝自掏腰包。

若能使大汉社稷稳固,这笔巨赀也算没白花,肉痛不已的大汉皇帝自我安慰道。

少府卿陈煌倒也没觉着为难,虽说筹措出这笔赀财确是使得少府愈发钱紧,然日后也是有好处的。

长安作为帝都,坊市的商税征收与其他城邑不同,乃是以“市租”的名头,由少府收取,而非上缴国库。

各地王侯迁入长安居住,突是多了这么些家赀巨亿的豪富,可想见日后长安坊市会何等兴盛繁茂。

虽说西市已拆掉了,然东市三坊必是要留着,否则长安城内的军民吃穿日用如何保障?

日后这三处坊市必定更是寸土寸金的宝地,开个铺面好生经营着,还怕不能挣得钵满盆满?

商户能挣到更多赀财,少府自也能收到更多商税,现下花去的十余万金,或许很快就能回本,陈煌对此是心里有数的。

第七十章 老汉家中 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三百零四章 雍凉乳业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酱血案第五百七十八章 赌赛开局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二百零二章 筹建边城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三百二十六章 雇佣战舰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三百零六章 商贾世家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第五百六十二章 筑路实践第五百四十章 凤翔珠宝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团 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缠绵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二百四十六章 内鬼现身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八百二十八章 长安会谈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四百一十一章 刘乘飞天第四百一十一章 刘乘飞天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广致仕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陈仓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二百四十六章 内鬼现身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军改制第三百零八章 速难平原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二百五十三章 惊闻身毒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军溃逃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节将近第一百三十一章 谋划丝路 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庙及冠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报第六百五十八章 饿狼出城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获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八十五章 疯狂认购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缠绵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老者第三百四十九章 刘舜务工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择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七十四章 工业血液 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三百零七章 项王藏宝第二百四十六章 内鬼现身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六百九十六章 欧亚烽烟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赌赛第六百三十八章 国之重器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十一章 父子摊牌第七百三十一章 汉帝之谋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军镇第一百六十四章 筑路立法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四百四十一章 火车轮船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军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