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

相较华夏历朝历代,尤以汉人最重声名,不是没有来由的。

大汉立朝后,高祖刘邦曾苦于朝中少贤士,特意颁布求贤诏,要求各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之先河。

文帝登基后,复又下诏命各地官员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所谓的贤良方正,无疑是较为主观的,官员想要举荐士人,为免自身识人不明,多半要究其声名如何。

公府在拔擢官吏时,除却评核其才能和政绩,亦常参考名士对其作出的品鉴评价,虽说当今天子刘彻有“唯才是举”的谕示,然若在两位官员政绩相差不大的情形下,多半仍是官声更好之人能获得升迁的机会。

习得文武艺,卖予帝皇家,文人入仕,武者从军,无非都为奔个好前程,朝廷选官既是注重声名,但凡有上进心的士子自然极为珍惜名誉,亦极为重视所谓的“名士品鉴”。

简而言之,有意入仕之人,多会登门拜谒名士宿老,请他们给自个写评语。

久而久之,此等作法非但在士族阶层蔚然成风,更形成自下而上的影响,使得不少王侯权贵也饶有兴致的跟着学了起来。

敢出言评鉴王侯,且具有真实说服力的名士,无疑皆是地位超然且德高望重之人,整个大汉满打满算都不会超过十位大佬。

已告老致仕的丞相袁盎和帝师卫绾,若能请动此二人评鉴,无论其评语是好是坏,至少说明受评之人不是甚么无关紧要的小角色。

太上皇刘启禅位之后,老臣们也纷纷告老致仕,多半挂了大夫的虚职,方便在宫里行走,陪老主君种花养鸟,追忆往昔岁月峥嵘,感叹今日岁月静好。

君臣谈笑间,刘启曾让“硬项丞”袁盎品鉴他的儿子们,也就是现今的诸位亲王,袁盎还真就毫不避讳的直言评述了。

旁的亲王更有优劣长短,其评鉴且是不提,单说对赵王刘彭祖的评鉴,袁盎真是半点没客气,且是半句好话没有。

“赵王其人,为人巧佞,卑下奉承,常持诡辩伤人。”

刘启闻言,非但没动怒,反倒抚掌大笑,连声赞叹袁盎识人分明且敢于直言不讳,说自家这儿子确是惯爱谄媚讨好,却又是个满肚子坏水的笑面虎。

太上皇坑儿子坑惯了,也没在意他与袁盎笑谈时,身边尚跟着诸多老臣子,使得此番毫不避讳的对谈迅速流传开去,过得不久,便连街头巷尾的妇人们都晓得了赵王刘彭祖是这么个货色,且是传扬得愈发的邪乎,各种版本的风闻轶事都有。

赵王刘彭祖的名声真是臭了大街,却也只能晒然苦笑,难不成入宫向太上皇老爹讨要说法,还是去袁盎府上大闹一通?

好在皇帝刘彻帮他出言缓颊,有意无意的对近臣言及此事,以为赵王脾性虽不宜出将入相,然“可察奸佞者多狡黠”,为君者若能知人善用,使其适材适所,反是比某些清高孤傲的宗室子要来得适任的。

皇帝陛下这话说得不甚明了,大多臣民不解其意,然真正久居上位的朝堂重臣们却是深以为然,其实也无须说得玄之又玄,就是赵王其人腹黑狡诈,惯会耍阴招,且脸皮厚愈城墙,不介意替皇帝和朝廷背黑锅,甚么脏事都肯替皇帝去做。

清高,指的或许是太常卿刘买;孤傲,指的必定是贤王刘非了。

这两货虽有大才,名望也极高,但皆是不太合群的脾性,这倒也是皇帝刘彻乐见的。

正如酷吏出身的郅都和张汤,严刑峻法虽失之宽仁,然若他们不愿为孤臣,不愿自污声名的“以暴易暴”,皇帝岂能安然保有仁德贤明的清名。

过刚易折,若满朝文武皆是刚直不阿且不知变通之人,大汉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朝中各府署,除却纠举百官的御史府,便连掌制律法的廷尉府,其属官都是要懂得变通的,否则就会成为所谓的“法匠”,制定出的律法怕是会不合时宜,不接地气。

尤是掌外邦事务的大行府,在处理对外邦交时,身段和手腕皆要软硬兼备,甚至要运用些上不得台面的阴私手段,睁眼说瞎话更是必不可少的本事。

大行令张骞表面上是与人为善的老好人,实则也是腹黑得紧,有甚么样上官,往往就会有甚么样的部属,虽也算不得“上梁不正下梁歪”,然张骞近年大力拔擢的诸多属官确非传统意义上光正伟岸的“君子”。

管他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

皇帝刘彻之所以连番遣赵王刘彭祖出使外邦,也正是看重了他够奸诈,够不要脸,却又能将很多无耻之事说得冠冕堂皇,半点不损及天家颜面乃至朝廷声誉,实在是难得的大本事。

数年前,刘彭祖在西域诸国走了一遭,硬是让各国君臣想方设法改变其属民饮食架构,现今西域诸国每岁向大汉购入大量粟米和小麦,却又为大汉提供了更多的牲畜。

摆出“为你好”的架势,让你多吃米面少吃肉,你非但不心生怨怼,反是感恩戴德,这人特么得多牛掰!

有此前例,此番皇帝陛下让牛掰且无耻的赵王再度率团出使,也就不足为奇了,非但大行令张骞觉着此举大善,便连旁的朝堂重臣也觉着再无比赵王适任的人选。

刘彭祖倒也不负众望,去岁冬月末抵达大夏国都蓝市城后,仅用了两月有余,非但将接纳巴克特里亚王国为大汉藩属之事处置妥当,更让中亚及印度希腊诸国的君主皆心甘情愿的签署了诸多通商条陈。

这些通商条款,皆是随赵王出使的商贸代表团商议拟定的,千余商贸代表出自百余大商团,与诸国的通商条陈中,无疑会提出更有利于自家商团经营且颇为严苛的条款。

要求各国减免汉商应缴纳的商税只是最基本的,保障汉商人身财产安全更是毋庸置疑,不少商贸代表甚至抱着侥幸心理,要求成为某些小国的所谓“王商”,换了后世的话说,这些小国非但要向他们进行政府采购,更要准允他们借助该国王室的名头和官府扶持,对其臣民贩售货物。

说实话,商贸代表们本是顺带一提,抱持着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的心态,想着求其上者得其中,没真觉着外邦君主们会应诺下来。

要晓得,大汉现今虽大力发展工商业,重农抑商的国策有所转变,然士籍和商籍的区隔反是愈发严谨,商贾虽已能骑马乘车,可如寻常百姓和士人般身着染色服饰,然若要入仕为官,却仍须想办法脱去商籍,改册士籍,且本人及直系亲眷不得再直接涉入商贾之事。

官商分离,此乃皇帝陛下坚持的选官原则,譬如现今的大农令东郭咸阳与岭南太守孔仅,其出身的齐地东郭氏和南阳孔氏皆将本家尽数迁入长安,所有的族业皆尽数交由分支打理,本家只收取相应份例的红利,任何涉及族业经营之事都须避嫌袖手,但凡有以权谋私的嫌疑,御史大夫就要请东郭咸阳和孔仅去喝茶了。

毫不夸张的说,今上治下的大汉,对官商勾结者决狱断罪之严苛堪称世所未见,且官位愈高,刑律愈重,若公卿涉事,一旦查证确实,必不得以赀赎刑,亦不得因高爵及旧有功绩减轻刑罚,犯行极重者,枭首夷族也是逃不掉的。

没人会怀疑刘氏天家的狠辣果决,昔年太上皇刘启逼死皇长子刘荣,皇帝刘彻凌迟国舅田蚡,皇亲国戚都毫不手软,还有谁不信邪不怕死的?

正因如此,册录商籍的商贸代表们虽皆家赀丰厚,然在大汉的政治地位并不高,高官显贵们为了避嫌,也不太敢明着与他们过从甚密,故在他们的固有思维中,那些外邦君主应也不太情愿与商贾打交道的,也是不乐见官商勾结的,更遑论让他们借助该国王室的名望经商,成为所谓的“王商”。

在大汉,真能称之为“皇商”且无须忧心担上“官商勾结”罪名的,除却少府,就唯有刘氏诸王执掌,诸多世家大族皆入了份子的皇室实业了,二者从中享有的巨大优势,便连田氏商团都难以望其项背。

公平么?

貌似真是有些不太公平,然少府和皇室实业向来秉持“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往往只主掌前期投入颇巨的大产业,譬如筑城铺路,冶铸造船,这些买卖若交由旁的商家,他们也是承接不了的,顶多参与投标分包,抱着少府和皇室实业的大粗腿,形成与之相关的附属产业乃至产业链。

少府和皇室实业鲜少吃独食,懂得与旁的商家分润获利,且往往会提供各种赀财乃至工艺扶持,故鲜少有商家真觉得“不公平”,说实话,没有少府和皇室实业提早耗费巨资“掘井”,他们本是没水喝的。

喝水却骂掘井人,汉商们倒不至这般不厚道,不知好歹。

汉商们虽不指望能取代少府和皇室实业成为大汉“皇商”,然现今大汉国力强绝于世,对中亚及印度希腊诸国更堪称予取予求,借助朝廷的威慑力,使自身成为外邦“王商”,无疑是大汉诸多商团极为渴求的,瞧着少府和皇室实业,就晓得此类名头有多么重要。

抱持此等心态,不少商贸代表们都是试着在通商条陈中提出此事来,成则大喜,不成也就算了。

然而,赵王殿下的“经世之才”远超他们的想象,齐聚蓝市城的外邦君主竟是尽数签署了所有的通商条陈,盖因赵王额外附加了一条,但凡得为外邦王商的汉商,在该国所获收益皆须向其王族缴纳两成至五成不等的红利。

商贸代表们闻讯,端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发愁之人可不是舍不得与外邦王族分润收益,恰恰相反,这些人皆是原先太过谨慎,没在通商条陈中要求成为外邦王商之人,现下真是悔不当初,亏大了!

两成至五成的红利虽是不少,但经商利润不是这般简单计算的。

这些商贸代表经商多年,又多曾入长安学区内的营工商学进修,深知依仗大汉现今远超外邦的工商业,汉商一旦获得外邦的官府扶持,完全能靠所谓的低价倾销手法,用物美价廉的汉货将该国的本土货品打趴在地,使其本土产业完全没落乃至步入消亡。

待得汉商掌握该住国各式民生命脉,再提高汉货售价,那该国属民不买也得买。

要晓得,这些蛮夷之邦可不似大汉般,在大农府设有平准司,时刻调控市面供需,适时出手衡平物价,更没有打击囤货居奇和投机倒把的严刑峻法。

对于汉商而言,蛮夷之邦的空气都带着自由的香甜。

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议定第一百零四章 验证炸药 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达布山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后谈第六十四章 诛心之言 第七十一章 所谓伊人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计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设兵团第三百五十三章 议定发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荡少年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六百五十二章 战时征募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后主谋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腊第六百零五章 权贵人脉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内附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七百一十七章 开拓北美第四百零八章 半岛烽烟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宫观礼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一百六十四章 筑路立法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九十章 火烧密林 第五百八十一章 赢家为谁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一百五十一章 挣钱差事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三百四十八章 乌孙灭国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师整军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渐涌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帐暖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还汉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荡少年第六百二十章 冲撞太子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见习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一百三十六章 丧钟敲响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敌都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报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扩张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四百二十七章 刘乘心醉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龙城第七十一章 所谓伊人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出差结束,坐高铁回家,估计晚上才能更新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六百五十二章 战时征募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二百四十九章 为人媒妁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一百三十一章 谋划丝路 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龙城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一百九十八章 贵女登门第二百八十五章 议及大婚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难为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刚战车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