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七章 汉学当立

三伏将至,朝臣们正自忙着处置政务,岂料太学祭酒卫绾在长安周报的一篇撰文,彻底震撼了大汉朝野。

卫绾身为帝师,本就地位超然,加之担任太学祭酒二十载,执名士之牛耳,深受天下士人敬仰,其影响力何其之大。

在皇帝刘彻的刻意引导下,卫绾多年来皆在太学试着推行海纳百川的所谓“汉学”,而卫绾此篇撰文,正是意图彻底奠定汉学地位,名为《汉学当立》。

何为汉学?

汲百家之涵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汉室新学。

汉初数朝皆采休养生息的国策,故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无为”倒非一味消极,立意主旨乃是“无为则无不可为”,故学风和政风都颇为开明,尤是文坛风气隐有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趋势。

若非史上汉武帝出于“大一统”的需求,搞出“儒皮法骨”的独尊儒术,且后世汉人不了解其真实本意,将武帝借助儒家的手段扭曲为最终目的崇儒,使得儒家借机做大,玩命的打压诸子百家,华夏历史或许会有另一番风貌。

后世儒吹多是叫嚣“若无儒家,何来华夏文明数千年传承”,岂不可笑?

刘彻穿越后,也曾想过要改变儒生“孔子独圣”的傲慢心态,然不肯变通的腐儒太多,他没精力也没心情与腐儒们耗下去,索性大力扶持儒家中最为识趣的公羊学派,以此裂解儒家。

胡毋生为首的公羊理论派宗师大量进入太学,将公羊春秋与韩非子中的刑名之学加以糅合,求同易异,并以韩非子为根基,公羊春秋为佐辅,撰写了诸多主次分明的学理著作。

随着诸子百家的学说逐渐复起,非但儒家发生了裂变,以黄老学说为根基的大汉道家学派也渐渐发生了转变。

太史令司马谈耗去十载光阴,重新编撰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典籍,并为先秦诸子作传,且撰写了《论六家之要旨》,认为各家思想互有短长,唯道家思想最能综合各派之长,“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饶是有皇帝刘彻的支持,然想要以兼容并蓄的道学将诸子百家的精髓融汇贯通,成为整个民族的思想主干,仍是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刘彻也想保持开明学风,既不打算独尊道学,更不可能独尊儒术,禁锢臣民乃至后世子孙的思维,实在是遗祸千古。

然哲学乃是文明的底层架构,成体系且得到绝大多数族人认同的哲学思维,是民族凝聚的基础,也是文明延续所必须的承载物。

也正因如此,后世华夏虽多有批判腐儒遗毒,但也不可完全抹杀儒家对华夏传承的贡献,若勉强要类比,就好似咱们华夏老祖宗原本做了煎饼、馒头、包子和水饺,最后馒头阴差阳错的成为主食,且摆了大半个餐桌,后人不得不多吃馒头,以此繁衍了两千年。

馒头本身没什么错,摆桌的人却是错了。

现今轮到刘彻摆桌,自然要为后世子孙留下满座丰富菜色,不再没得选择。

在现今的情势下,无论是继续崇尚道学,还是改革和扶持所谓的新儒学,都不免会排挤到其余百家学说的生存空间。

汉学的概念,就此孕育而生,以为中庸,不偏不倚,可居中调和。

华夏民族,这个概念在汉代其实是不存在的,是后世华夏面对亡国灭种的大难时,为团结所有力量,不得不提出的宽泛概念。

汉人,汉民族,才是汉代的概念,是华夏百姓在经历了先秦数百年战乱后,对天下一统的渴望,以及对强汉的肯定和自豪,从而自然催生出的概念,真正延续两千多年的概念。

若非如此,后世华夏人为何多为汉族,国外有唐人街没错,但有“唐族”概念么?

没有的!

我们汉民族体内流淌着炎黄骨血和汉室传承,要自信,要自爱,要自重!

言归正传,汉民族的概念无须刘彻定义,现今的大汉强绝于世,华夏百姓皆以汉人自居,以身为汉人而自傲,民族凝聚力是毋庸置疑的。

卫绾之所以要奠定所谓的汉学根基,正式提出“汉学当立”,将汉学定为大汉国学,自是出于刘彻的授意。

汉民族,不再受限于甚么儒道之争,百家互斗,所谓的百家争鸣,必须居于汉学的大框架下,所谓的诸子百家,也只能视为汉学流派。

汉学,必须拔高到顶层架构。

汉室学说,对内可百家争鸣,对外却唯有一个声音。

内施王道,礼义廉耻,崇尚德行;

外行霸道,剑戟斧钺,慑服四夷!

士族反弹?

道家,儒家,旁的诸子百家仍不知变通,抵死不从?

不存在的!

饶是各家各派的宗师们心有疑忌,唯恐自家学派被所谓的“汉学”拆吞入腹,成为养分,但无人敢跳出了批驳卫绾。

不止是忌惮于帝师卫绾在士族的威望,也非单纯畏惧皇帝刘彻杀伐果决的铁腕,而是不敢与民意为敌,遭受万民唾骂。

或许有不怕死的士人,但在极重声名的汉代,所谓的风骨,并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傲和执拗。

有民意支撑时,诤臣敢与帝皇争辩,苦谏不听则当殿撞柱,是为死谏,则万民称颂之。

若无民意支撑,大臣惹以死要挟帝皇,则是故意往天家头上泼粪,大汉臣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传扬出去,名声是要臭大街的。

民意如川,无人敢逆。

汉人,尊崇汉学有何不妥?

道家和儒家底蕴再厚,信众再多,难不成还妄图独立于汉学之外?

莫非对汉室社稷有甚不满,想另起炉灶,祈盼出现个纯粹的道家皇朝或儒家皇朝?

不敢的,没人敢!

大汉立朝七十八载,愈发国富民强,尤是刘彻登基后的十余年间,大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汉室声望已然攀上了亘古未见的高点。

毫不夸张的说,即便刘彻现今说他是神,绝大多数老百姓也会深信不疑的,较为清醒的王侯权贵们或许不以为然,却也绝不敢说出口,否则那些“愚昧百姓”是会将他们活活撕碎的。

帝师撰文,主张“汉学当立”,皇帝当殿说了两个字,“大善”!

于是乎,汉学得立!

太学即刻重整规制,并举两院,是为汉学院与科学院。

汉学院辖下,重划系所,纳百家学说及不同流派,诸如道学研究所,儒学研究所,法学研究所,墨学研究所……

各学派宗师皆称院士,其座下弟子学业专精者,可为博士,博士弟子则为学士。

今后凡太学诸官撰写著作,著作名称及署名头衔皆不以百家划分,而以学派为别,以道学代道家,以儒学代儒家,以百学代百家。

以儒学为例子,儒学研究所又分六大学系,是为左氏、公羊、榖梁、邹氏、夹氏和旁博,所谓旁博者,取旁征博引之意,亦为不同与主流学派者。

汉学为主干,儒学为分支,六大学系则为细项。

经过二十载的努力,刘彻终是达成了目的,将儒家彻底裂解打散,而多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家,亦是如此,不得不顺应时局,化为养分,滋养日渐成型的汉学体系。

太史令司马谈则改任汉学院的院监,官秩同于科学院院监刘乘,负责巩固和完善汉学体系。

世人皆是看得清楚明白,帝师卫绾年事已高,近年除却偶尔到宫邸学舍教授课业,多半时候都是深居简出,在府中著书立说,鲜少露面了。

司马谈此时入太学任官,且执掌两院中的汉学院,无疑是要为日后继任太学祭酒做准备,毕竟科学院诸官向来鲜少过问太学具体事务,院监刘乘更是醉心于所谓的科研项目,又身为亲王,压根无意太学祭酒之位。

现今朝中掌文教者,一为太常府,一为太学。

太常府文教司掌天下官学,太学则为诸学之首,文教司虽可掌控大批师资,可批复大笔文教预算,包括太学的赀财拨付,然太学祭酒却是不受太常卿辖制的。

且不论现任太学祭酒卫绾乃是帝师,位同三公,即便日后继任之人不似卫绾般地位超然,至少也会位列诸卿,可直达天听,非是太常卿能擅自指派的。

司马谈未入不惑之年,却力压诸多皓首穷经的学派宗师,出任汉学院院监,可见皇帝对他的信重,亦可知他执掌汉学院后的诸般作为,必是代表着皇帝陛下的意志。

想要自家学说想要不被摒弃在汉学体系之外,想要自身及弟子门人不被士族孤立,就要懂得观风向,闻弦知意。

习得文武艺,卖予帝皇家。

在皇权时代,非主流学说是没有前途的,自命清高的孤立治学更是不切实际,先不谈甚么理想,饿着肚子追求自身认定的真理和大道,这类人肯定有,但毕竟不多。

孔子弟子三千,饶是不怎的受诸侯待见,可仍是四处求官,说好听的是想实现胸中抱负,说难听的也只是想混口饭吃。

这有甚么好讳言的,不吹不黑,衡平视之罢了。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后世华夏的公知精英和圣母表们,若非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焉能吃饱了撑得去宣扬甚么博爱和普世价值?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仓廪足方可知礼仪,各派宗师及其弟子门人也是要吃饭的,在现今的大汉,文人想吃饱肚子,最好的途径就是入仕,捧上朝廷和各地官府的铁饭碗。

不为五斗米折腰?

真若家中无米,饿上数日,半碗米饭你都要折腰的,真就是人性,谈不上甚么高尚还是丑陋,现实就是如此。

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设邑第二百九十八章 无心插柳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见习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爱无言第七百一十七章 开拓北美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临洮 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陈仓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宫观礼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门探望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三百五十四章 亲王选妃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钱庄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六百五十八章 饿狼出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设邑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七百八十七章 远徙万里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四百一十四章 组建暗卫第四百二十七章 刘乘心醉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一百七十五章 东郭农丞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六百五十章 交办太子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第六百九十七章 发展代价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内乱第一百零四章 验证炸药 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三百五十八章 刘舜请旨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六百零七章 巨头齐聚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为匪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二百零五章 调教萝莉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钱庄第二百八十一章 实地考察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四百三十六章 腊月返京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计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计第三百三十八章 换个营生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问世 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为匪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广致仕第二百九十七章 经略南越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八百零六章 储君大婚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胶片第四百八十六章 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