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清室回京(二)

就在清廷一行从河南进入直隶大名府的时候,只见在官道的正中,突然出现了数十名传教士样子的人,一个个身穿着黑色的长袍,带着连衣的毡帽,几乎完全遮住了面孔,不过为首的三四个人并没有带毡帽,露出颜色各异的发色,确实都是洋人的样子,并且还举着几个十字架,挡住了清廷车队一行的去路。

清廷车队,护送的宋庆部下官兵都停止了前进,但却谁也不敢上前。虽然这个时代和旧时空里不同,清廷并没有签定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也未出让大量国家主权利益,但对洋人的恐惧,却没有什么变化。谁都知道庚子国变是由教案引起的,现在一群洋教士挡在前面,要是发生了冲突,恐怕又要引起国际纠纷。

于是士兵飞报给宋庆,请他来处理。而宋庆也不敢去惹洋人,尽管他在山海关的时候,跟随人民军一起击败了南进的沙俄大军,但那一仗其实几乎都是人民军打的,宋庆只是跟在后面捡了点便宜,但现在这里可没有人民军。

而且迎架之后,宋庆也知道朝廷对海外华人并不怎么待见,虽然对自己领军赶来护驾多有赞之言,但对守卫山海关,击败俄军却只字不提,宋庆也是官场的老司机,那会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因此也极力的撇清自己和海外华人的关系,这个时候自然是不敢抬出海外华人来压服洋人。

但就这么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宋庆派个士兵过去询问,结果洋人根本就不理睐,而一个中国教民样子的人说师傅这是要见太后有话说,不想和你们墨迹。

宋庆无奈,只好亲自去回报慈禧,请太后定夺。慈禧听了以后,想了半天,问附近还有没有别的路可以绕行,得知还有一条小路可以绕过去之后,慈禧果断的下令后退,改走小路。

正在和教士们对峙的士兵听了,也都纷纷后转撤退。但就在这个时候,在教士中间,突然响起了一排枪声,这时清军正是背对着教士,而且谁都没有想到这伙传教士竟然敢动手,结果一下子被打死打伤了数十人。等其他的清兵醒悟过来的时候,官道左右两侧的树林中杀出了无数头裹红巾,腰扎红带的人,各执刀枪武器,杀入清军当中。

这时淸军才看清楚,杀上来的都是中国人,而且那群教士们也都纷纷脱去外袍,露出了紧身劲装的打扮,端着上好了刺刀的步枪,向清兵冲杀了过来,原来除了为首的3、4个是洋人以外,其余也全是中国人装扮的,

虽然清军已经明白过来,但无奈这时心气己被夺,阵式也被对方搅乱,而且这伙人打法骁勇,人人悍勇,不似普通的土匪,人数也有不少,达数百之众,其中还有数十人配有步枪,由其是其中有一条大汉,背插着一柄大环刀,拿着一支上着刺刀的步枪,勇猛无比,而且刺术十分纯熟,往往三两下就能刺倒一名清兵,后来刺刀拆断,他又拔出背后的大环刀,弄动如风,只杀得清兵人头滚滚,伤死无数。

双方激战了十几分钟之后,清军终于招架不住,只得纷纷向后败退。那大汉又带着几十个手执步枪的人追击清军,一连追出了数十丈,只听后面有人大叫道:“李兄弟,李兄弟,穷寇莫追,穷寇莫追啊。”

那大汉听了,这才停下了脚步,看着清军败退的方向,领头的大汉狠狠的啐了一口,道:“便易你们了,我们走。”

一行人回到战场,战事己经结束,这时其他伏击者正在清理战场,拾取清兵丢下的步枪、孑弹。几个人迎了上来,那大汉道:“景大哥,怎么样?我们有多少弟兄阵亡了?”

原来这大汉正是李壮勇,和他说话的人正是景廷宾,还有赵三多等人。景廷宾道:“还好,我刚才看了一下,阵亡的弟兄并不多,大概也就10来个人,这一场打得可真漂亮,多亏了夏大哥的好主意。”

李壮勇也点了点头,对景廷宾身边的一人道:“是啊,这一次真是多亏了夏大哥,只是可惜没能杀了慈禧那个老妖婆。”

那夏大哥是一个年龄约45岁左右的男子,中上身材,生得豹头方面,浓眉环眼,颔下连鬓长髯,颇有几分豪爽侠气之风。道:“那里,那里,全仗各位出力,在下这点绵薄之力,不足一论,虽然这次沒能杀了慈禧这个老妖婆,但也足以吓破了她的胆了。不过此地不可久留,还是尽快离开为好。”

原来此人名叫夏思痛,又名寿华,字卓春,湖南省桃江县武潭镇寨子村人,自幼承家传王阳明良知学说,20岁入益阳龙洲书院,24岁入岳麓书院,受业于名儒王闿运,又拜武举黄凤歧习武,少年任侠,文武双全,既是学富五车的文士,又是行走江湖的侠客,并常以挽救国家为己任,并且和当时湖南的名士谭嗣同、谭延闿等人都有来往。

甲午战争后,夏思痛愤恨清政府腐败无能,于是开始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0年自立会志士唐才常、秦力山在汉口起事,夏思痛策动同乡、钦差团练使胡祖荫起义响应,结果唐才常、秦力山兵败被杀,夏思痛东渡日本,一面避难,一面寻求救国之路,在日本期间,夏思痛结交了不少革命党人,与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均有交往,而思想也逐渐倾向于革命救国。

庚子国变期间,夏思痛对清廷卖国求和的倒行逆施行为极为愤慨,愤然从日本归国,经山西、河南潜入西安,图谋刺杀慈禧,无奈慈禧的防范甚严,谋刺无从下手。清廷从西安启程回京,夏思痛沿清廷归程先行,继续寻找行刺的机会,同时也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

在河北大名府,夏思痛偶然与景廷宾、赵三多、李壮勇等人结交,提出刺杀慈禧的计划,也得到了景廷宾等人的全力支持,由其是李壮勇,一心想为过去义和团的弟兄报仇,而报仇的对像除了洋人之外,还有清廷,当初李壮勇从人民军逃离,一方面是穿越者和各国讲和,另一方面也是穿越者也接受了清廷的招安,因此夏思痛提出刺杀慈禧,当然是正中李壮勇的下怀。

现在景廷宾、赵三多等人的起义己发展到近1.5万余人,占据了广宗、巨鹿、平乡三县,不过参加这次起义的各股力量多为加盟性质,因此现在这三县实际上形成了三个山头,各自为政。不过景廷宾和赵三多相处较好,互相之间尚能协作配合。

这次刺杀慈禧,景廷宾、赵三多决定联手进行,计划在顺德府的境内动手。由于景廷宾、赵三多手下的人数众多,有他们的协助,不仅成功的机率要大得多,而且可选择的动手方式也要多了许多。

夏思痛本是足智多谋的人,因此俱体的计划都由他来制定,首先选择一块密林的地段,这样好伏击清军,同时夏思痛还想出一个妙招,就是由李壮勇的火枪队冒充传教士,在官道上拦住清军的道路,要求面见慈禧,如果慈禧真的露了面,就立刻向慈禧开枪射击,打死慈禧。

众人听了,也都认为夏思痛的这个计策很好,由于传教士的衣服十分宽大,不仅可以藏下步枪,再戴上毡帽,可以遮住面孔,让人看不出来。

现在景廷宾、赵三多合兵同计有8千余人,李壮勇从中精挑细选,选出了700余名身强力壮,练过几年把式的弟兄,加上他的火枪队,共计有800余人,而且李壮勇还设法抓来了几名真的传教士,让他们露出自己的真面目,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去,这样就显得更为真实。

结果还真的把清军给唬住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上来驱赶,只是众人也没有想到慈禧比他们想像中的还要怂,不仅仅是不敢惹洋人,竟然还打算逃跑,改走小路绕过去,因此只好发动攻击,到是把清军杀得大败,虽然没能够刺杀慈禧成功,但也算是大大出了一口气。

而且清军扔下了不少步枪、子弹,自然都成了景廷宾、赵三多等人的战利品,可以大大提升起义军的战斗力。不过夏思痛毕竟是头脑冷静,虽然说打了一个胜仗,但这些毕竟是清廷的地方,自己这一支军队是孤军深入,因此决不可久留,于是力劝景廷宾等人赶紧撤退。

这时景廷宾等人对夏思痛十分敬服,也知道此地确实不可久留,因此也决定马上撤退回广宗县去。于是李壮勇立刻下令集合队伍,并且收容同伴的尸体,迅速从战场撤走。而夏思痛对李壮勇的指挥、组织能力也颇为称赞,虽然这一次行动是由夏思痛策划,但却是完全由李壮勇负责俱体的执行,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也和李壮勇的执行能力分不开。

而且夏思痛在起义军是呆了一段时间,就已经发现各支起义军良莠不齐,但李壮勇的部下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是最为精锐的,就是和清军比起来也不呈多让,而景廷宾、赵三多虽然能力不强,但豪爽义气,因此这一支起义军到是颇有一些发展潜力,如果能够和其他革命党协力合作,到是大有可为。

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战(三)第一一六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二)第六十七章 德国使团(七)第五十六章 上海新区(九)第六五一章 撤侨(三)第一三七章 渤海海战(六)第一零三章 新根据地(六)第三十四章 换装(上)第六零九章 满洲里战役(二)第七一一章 腰带计划(下)第五二七章 攻占哈尔滨(二)第二七零章 根据地(十二)第二十三章 锦州告急(二)第四零八章 旅顺攻略(五)第五五四章 接受谈判(六)第一零二章 天津租界(九)第四五二章 新闻发布(一)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六四八章 日本本土作战(八)第四零九章 北京攻略(五)第七二一章 归国(一)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战(六)第一二六章 反击(下)第七二七章 决策(一)第三十九章 火力第二一六章 外交之争(中)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击(二)第九十四章 青州之乱(七)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一六三章 庆贺大会第八十一章 陆军编制(五)第二零一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七)第六七五章 大获全胜(六)第一六四章 庆贺大会(二)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一九一章 访问英法(二)第三九二章 新闻发布会(六)第七一七章 上海谈判(四)第五九一章 上海租界(三)第一五五章 访徳使团(中)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七十三章 义和团(下)第五七五章 力排众议第二十三章 作战计划第五五四章 土地改革(九)第五三零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一)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抚(五)第二一五章 爪哇之战(五)第二七九章 五人会议(三)第二一五章 外交之争(上)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击(二)第四七六章 山海关之战(五)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六一三章 朝见风波(五)第二八四章 会谈(下第三六九章 军队整编(下)第五三三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四)第一四二章 北仓之战第二四四章 天诛(一)第四八六章 登陆作战(七)第三九二章 新闻发布会(六)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纲(下)第三十七章 谈判(上)第一一五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一)第五五八章 美国(一)第七零四章 求和(十一)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二)第五九九章 济南众态(八)第二一二章 青岛攻略第二二七章 清廷求和(十)第四七七章 外交争斗(六)第二章 制度(一)第三零五章 南线,北线(三)第二十五章 责任问题第二三零章 后续影响(五)第五七零章 预备会议(五)第八十四章 战前准备(一)第一一五章 秋收行动(四)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二五一章 八国联军分裂第六七五章 大获全胜(六)第一九零章 访问英法(一)第二二一章 清廷求和(四)第六一零章 朝见风波(二)第二九八章 革命者(三)第一四六章 北仓之战(五)第六七三章 大获全胜(四)第三四四章 财政工作报告(一)第二三六章 访日舰队(七)第二四二章 第二次长崎事件(五)第二一八章 清廷求和(一)第六十一章 大沽口会议(二)第五十一章 占领大沽口(二)第四四二章 辽阳之战(四)第六十九章 睡不着的人(三)第三五九章 徳国特使(七)第四九九章 各方态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