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零章 投资考察(一)

参加了新舰下水的仪式,又参观了造船厂,上海工商代表团才正式开启了这次青岛的考察之行。而华东政府首先安排他们考察的是中华银行。

其实这个安排让许多商人感觉到有些意外,因为都以为海外华人会安排他们参观其他的工厂,谁也没有想到第一站会是银行。

当然在这个时候中国商人对银行也并不陌生,因为淸廷被打开国门以来,各国为了方便在中国的商业活动,均在中国设了银行。而且由于外国银行的资金雄厚,经营规范,而且商业信用颇高,同时也不受清廷的政策的影响,因此也逐渐获得了中国人的信任,大多数中国商人都己习惯将钱存入银行里,甚致是达官贵人也都喜欢将自己的钱存在银行里,这样可以确保安全。最典型的就是庆亲王,将自己多年贪腐积攒下来的1000余万两白银分别存入多家外国银行里。

其实清廷也逐渐意识到了银行的重要性,因此在1897年,由盛宣怀主持成立第一家商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应该说在通商银行成立之初,清廷还是相应重现的,授予通商银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的特权,并且还可以代收库银,因此刚一成立时,业务就极一时之盛,在全国各大行省,均先后设立分行。

但庚子囯变期间,八国联军先后洗劫了北京、天津两个重要的分行,将数千万两库存的白银洗劫一空,使通商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等庚子国变结束之后,业务渐告不振,先后关闭了多家分行,己不复当年之盛了。因此中国的金融业依旧由外国的银行把持。

不过外国银行的实力虽然雄厚,但也存在普及程度不高的缺点,因为外国银行主要是依靠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而成立,基本都分布在设为通商口岸的城市里,而没有设为通商口岸的城市,一般都不会开设,这也就造成了相当的局限性。而且在庚子国变结束以后,外国银行在华东政府的管辖区内的业务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银行是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中重要的金融机构。更是关系到国家的金融安全与稳定,穿越者是来自金融业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当然知道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不会在金融上受制于人,成立的中华银行就是一个重要的措施,而且还发行了新货币,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

另外还充份利用行政手段,来扶植中华银行的发展,首先就所有政府投资的企业、工厂,还有个人创业的穿越者,全部都在中华银行里开户,大宗资金交易都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而在政府的带动下,一些天津、青岛的商人也都在中华银行里开户,而且很快商人们就发现了这种模式的方便,不用携带大量的货币,交易既安全又有保障,因为有银行的交易记录,想不认帐也没有用,因此现在中华银行己经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金进入。

当然银行光是吸引资金还是不行的,因为银行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贷款或投资完成,因此下一步中华银行主要定充份开展贷款业务。不过随着华东政府的经济发展,个人创业的穿越者越来越多,另外还有不少本土商人都有意投资实业,贷款业务还是有相当的保障的,同时华东政府还将投资兴建多个工厂项目,投资机会也有大把。

而在发展中华银行的同时,华东政府也不忘打压国外银行,毕竟完全靠公平市场竞争,中华银行就算是能够争得过,也必将损失重大的利益,因此直接使用行政手段是成本最低的办法,当然华东政府称为规范金融市场,首先严格审查国外银行的注册资金,税务、同时制定银行法规,统一利率,这样就禁止国外银行通过高利息吸收资金,用低利息发展贷款。

这一组连环组合拳下来,国外银行果然都业务大跌,除了少数几家大银行还能够免力支撑以外,其余的银行都纷纷关门停业,撤出华东政府的范围。结果华东政府就这样基本控制了自己的金融,现在山东10府、2州中,己在10个府都开设了分行,而天津分行早在初建时就开了。因此可以在山东各地都通过银行来进行现金的交易,这样可以极的方便了商人们,保障资金安全。

华东政府带领上海工商团参观了青岛的中华银行总部,这里是按照旧时空的银行样式装饰,宽阔整洁的大堂,大理石铺设的柜台,上面用透明玻璃分成两半,可以看到里面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而且不同的业务,在不同的区域办理,大堂里还设有供客户休息的座椅、茶水,并且还有叫号业务,来办理业务的人都是井然有序,丝毫不乱。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都是统一制服,看起来整齐如一,这一切都让众商人们看得称叹不己。

有不少商人还凑到柜台前,隔着玻璃向里张望,只见在柜台后面收银的,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女子,发髻挽起,身穿一件深蓝色的贴身制服,下身穿一条过膝的短裙,到是显得另有一番风彩。而且每人一张大长桌,并且没有抽屉,所有票据,银钱、帐本均在桌面上,点钱计钞也都是当着客户的面完成,可以做到了完全公开透明,也避免收银人员作弊。

在这个时代,由于缺少监控设备,因此银行防止工作人员作弊,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由其是在清廷,监守自盗的情况更是严重,就连户部的银库都被失盗过。而收银人员是最容易作弊的一个环节,穿越者为了防止收银人员作弊,也是花费了一番心思,全公开收银只是第一层防线;而第二层防线就是统一制服,其实收银人员毎天要更换全套的衣服,工作制服是没口袋的,因此也就不能挟带银钱;而第三层防线则是技术手,毎天扎财,收银人员下班以后,要将全天收到的银钱、票据进行分别统计,只有做到钱票一致,才能通过检查。有了这三道防线,防止收银人员作弊这一块,基本没有太大问题。而其他的环节,如统计、押运、入库、支取等等,也都设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基本可以杜绝监守自盗现像。

工商团在大堂里转了一圈之后,来到中华银行的大会议室里,由银行穿越者向他们详细介绍了中华银行的发展情况、业务范围、管理制度、运营流程、经营模式等等,并且还特意说明,中华银行马上就要在上海开设分行,因此如果上海有商人在山东或天津投资,只要在中华银行里开户,就可以直接在上海汇款到山东,而不用携带重金,远渡重洋来到青岛。

当然跨地区的银行转帐交易,是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但这和携带重金所冒的风险相比,这笔费用还是相当划算的,因为携带重金出行,不仅有另有一笔运费,而且还要雇请保镖,这笔费用绝不比跨地区交易的手续费低。因此对商人们来说,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这对商人们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不少商人也都露出了兴奋的目光,因为确其有一批商人有意在山东投资,中华银行如果在上海成立分行,将可以大大的降低投资的成本,而一些持观望态度的商人也都在纷纷考虑,重新评估在山东投资的风险和收益时,银行的因素要占到多少。

接下来还专门向商人们介绍了中华银行发行的货币样式,以及和白银及其他几种主要货币的比值。

其实华东政府自行发行货币的事情,商人们基本都知道,应该说这对商人来说又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统一的货币是经济交易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每个商人以前都曾为流通中的白银质量参差不齐而苦恼过,白银成色的辩识、折色,重新铸造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所有的商人其实都希望朝廷能够统一货币,这样做生意也就方便多了。

以前中国通商银行发行过银元、银两两种钞票,但发行量太小,难以全面普及使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对纸币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而且在庚子国变之后,通商银行的元气大伤,商人对它的信任度自然就更底了。但中华银行发行的货币是以银币为主,纸币的面额小,只是作为银币的补充,这样当然会让人觉得可靠得多,而且中华银行是有华东政府为后台,保证力自然也要强得多。

在工商团里,就有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人盛宣怀,朱葆三。而在参观完了中华银行,又了解中华银行的运作模式之后,两人也都不由得感慨万千,一方面是赞叹海外华人果然是什么样的人材都有,不仅能开工厂、办实业、经商,就连办银行也能搞得有声有色,而另一方面也羡慕中华银行的背后,有华东政府的强大支持力度,这是通商银行可望而不可求的条件。

两人都十分清楚,通商银行由刚创办时的盛况空前,到现在的免力维持,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支持。如果沒有庚子国变,北京、天津分行也就不会被洗劫一空,通商银行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一步。其实在通商银行创办之初,朝廷对银行的支持也不可谓不大,但一场庚子国变,朝廷都自身难保,那还保得住通商银行呢?

第六五零章 撤侨(二)第六零六章 东北战事再起(四)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第四零七章 北京攻略(三)第二三一章 总结(上)第二九三章 渔人行动(五)第一九六章 访问英法(七)第二五九章 土地制度(上)第三八七章 对马海战(十三)第五九五章 上海租界(七)第二九四章 开荒(二)第六七一章 大获全胜(二)第八十四章 战前准备(一)第二四六章 王家寨(八)第一四零章 上海新区(四)第二九四章 渔人行动(六)第六六四章 台湾海峡之战(五)第八十七章 安置营(三)第一六七章 新舰下水(三)第二章 穿越到清末第四六八章 武昌之行(八)第五四七章 镇南浦登陆(七)第一零七章 流言蜚语(上)第四七零章 迎击俄军(七)第二六零章 根据地(二)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纲(下)第三六零章 徳国特使(八)第一二五章 天津会议第四八一章 登陆作战(三)第十三章 接管济南(六)第一六七章 天津新区第九十章 安置营(六)第三七七章 上海(五)第二八五章 协商(下)第四二五章 停战期(六)第三十二章 年度总结(二)第四七一章 战前(三)第六七六章 大获全胜(七)第三九零章 对马海战(十六)第二四三章 王家寨(五)第五六五章 阴谋(三)第七十章 金融(一)第一九五章 巴达维亚(三)第二七六章 返回天津第五二八章 攻占哈尔滨(三)第五五二章 土地改革(七)第五九八章 济南众态(七)第一二三章 秋收行动(十二)第二九七章 胁迫(二)第五四一章 俄国服软第二三三章 访日舰队(四)第三章 制度(二)第八章 接管济南(一)第二十三章 锦州告急(二)第三八零章 对马海战(七)第一七三章 南下上海(三)第五九五章 济南众态(五)第四七五章 外交争斗(四)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第三十五章 导弹战术(下)第二四一章 教育(下)第三九七章 全面开战(六)第一一八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四)第五七九章 袁世凯来访(三)第三一六章 军队扩编计划(四)第二一九章 谈判(一)第五四七章 土地改革(二)第六九六章 求和(三)第八章 俄国求和(上)第一三一章 外调(五)第九章 接管济南(二)第九十章 安置营(六)第四七九章 统一商界(一)第一六零章 农业部的运作(一)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三六零章 大战之前(七)第二六零章 根据地(二)第一五三章 上任(七)第五五六章 土地改革(十一)第五零六章 清廷招抚(三)第一二八章 分矿计划(上)第三一六章 军队扩编计划(四)第一八零章 军事交流(二)第一六四章 年终(上)第二二零章 清廷求和(三)第四一一章 北京攻略(七)第五百章 舆论再变(三)第二十五章 责任问题第二四二章 第一家族(一)第三百章 革命者(五)第七三二章 决策(六)第三一七章 骑军(一)第六八八章 反制(二)第十一章 五年规划(二)第二一零章 战争规则(六)第二四九章 天诛(六)第五三二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三)第六四三章 日本本土作战(三)第三五九章 大战之前(六)第一五四章 回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