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作战计划(四)

秦铮叹了一口气,道:“这个数字还真不算是夸张,在旧时空里,日本为了打赢日俄战争,总共支出了18.6亿日元,折合成英磅,大约是1.91亿英磅,因此我们制定了1亿英磅的战争预算,是非常合理的。”

王云鹏把手一摊,道:“不管合不合理,但这笔钱从那里来呢?就算是多发行货币也不可能发行8亿银元的货币啊,那只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涨。”

徐济超道:“现在日本每年的财政收入有多少?他们怎么出得起这一笔巨款呢?”

秦铮道:“现在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数据我没有,但在甲午战争发生时,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8000日元左右,而考虑到日本的国力正处于上升期,因此现在算番了一番,也就是1.6亿日元应该差不多,折合成英磅,也就是1650万英磅。”

徐济超道:“日本的财政情先比我们也好不到那里去啊,那么日本用于战争的18.6亿日元是从那里来的呢?”

秦铮道“主要是借债筹集,为了打赢日俄战争,日本发行内债共筹到6.8亿日元,而发行的外债更是达到了9.27亿日元。”

徐济超默算了一下,道:“借债的总额超过了16亿日元,好家伙,原来日俄战争是靠借的钱打的啊,那么我们也只能靠借债才能筹到打仗的资金了。”

秦铮也苦笑了一声,道:“除了这个办法之外,我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了。”

夏博海道:“有办法就行,但关建是谁会借钱给我们?老秦,日本是向谁借的钱。”

秦铮道:“主要是英国,另外德国、美国也都借了钱给日本,其实说借钱并不准确,因为日本的绝大部份外债是以发行战争债券的形式筹集的,真正从银行借的钱只是很少一部份。而我们要筹集战争的资金,发行战争债券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不过风险也大,而且基本也只能找这几个国家。”

徐济超沉呤了一下,道:“德国目前和我们的关系良好,而且还需要我们提供军事技术,因此在德国发行债券问题基本不大,而在爪哇问题上,我们和英国算是闹出不小的矛盾,我认为除非是日本在战争初期进行得并不利,否则英国不会让我们发行债券的,而现在的关建是美国,如果能够在美、德两国发行债券,而在国内筹集一部份,要凑齐8亿银元,应该是足够了。”

王云鹏道:“我还有一个问题,就算我们能够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到了战争的资金,但这笔钱归根到底是要还的,而且还要含利息,1亿英磅,就算是5%的利息,1年也有500万英磅,大约是4200万银元,是我们目前财政收入的一半,而我们要归还这笔钱,主要还是靠战争的赔款。”

肖建军点了点头,道:“是啊,肯定是用战争的赔款来还债,当然我们索要的战争赔款,肯定要远比还债的多。”

王云鹏道:“但在旧时空里,日本虽然打嬴了日俄战争,但却并没有要到一分钱的赔款,当然我并不否认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后的收益十分巨大,但在战争赔款这一项上,确实是亏大了,因此也不排除我们最终也面临这样的局面,如果是这样,怎么办?”

肖建军道:“这问题不应由我们军人来回答,军人的职责是在战场上取胜,但要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大的利益,是政治家的任务,军人能做的就是全力配合政治家的谈判,不是吗。”

这时夏博海道:“这个问题下一步再讨论吧,我们今天也讨论不出一个结果来的。总之军队只管打好仗,打胜仗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就政府来负责,军委的这个战争计划,大家怎么看?还有没有问题。”

秦铮道:“我认为是大体可行的,但有些细节还需要再考虑,并且进一步的完善,由其是在预案方面,做得越多越好,当然任何计划都不是一次性就能成功,都需要反复修改多次,因此我认为这个计划可以拿到行政会议上去讨论,有些要求也可以确定下来,毕竟我们剩下的准备时间也不多了。”

王云鹏道:“只要是能够解决筹集资金的问题,我也认为是可行的。”

徐济超也道:“我也是这样认为。”

夏博海道:“那么就这决定了,老肖,给你两天时间,把计划再整理一下,然后在行政会议上讨论,老秦也来参加吧。”

二天以后,华东政府招开行政会议,对军委作出的战争计划进行讨论。总体来看各委员对这个计划并没有太多的异议,只是在某些细节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意见,而且在行政会议中,还确定了不少的计划中的要求。

首先确定的是海军提出的造舰计划,同意马上启动建造战列舰的项目,毕竟这次不用财政拔款,是海军自己出钱,而在国内建造的两艘青州级防护巡洋舰己经下水,行政部也同意再造两艘,毕竞少了两艘战列舰,为财政省了不少钱,再建两艘防护巡洋舰的钱还是有的。

而陆军提出调用汽车牵引火炮的计划,也得到了众委员们的支持,毕竟华东政府己经成功的运行了两年的时间,众委员们对于华东政府的利弊都看得十分清楚,尽管目前看来,华东政府确实是在蒸蒸日上,一派兴旺发达的景像,但三个结构性的矛盾是基本无解的,一是发展的资金短缺,因为工业化是一个巨大的吞金兽,只有大投入才有大收益,以前的投入主要是有华东政府从北京收获的9000余万白银支撑,但到这时己剩下不足3000万,最多只能支持明年一年就难以保持大规模的投入;二是地域太小,人口不足,山东省只有15万平方公里,3000余万人口,无论是地域还是人口,都不足以受载华东政府的远大目标;三是资源不足,虽然山东在中国也算得资源大省,但也难以供应华东政府的工业化发展需求,而且目前华东政府还需要出口一部份资源,外取发展资金。因此如果死守在山东一省,那么华东政府的发展空间其实是十分有限的。

这次日俄战争,是解决这三个结构性矛盾的最好时机,只要打嬴了这一战,获得东北的土地,地域、资源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从日俄获得战争赔款,可以解决发展资金,因此自然是要全力以赴,调动一切可以用的资源,全力的打好这一战,只要是用得上的东西,自然是都可以用上,别说是陆军只要求用30-40辆车,就是全部都要用上,也是在所不惜的。

而陆军要求建造装甲列车炮也得到了通过,并且立刻确定立项。

最后确定的就是发行战争债券,筹集战争资金,毕竟这是现在最可行的办法,而且众人都是从旧时空里来的,对这种借钱投资,赚了钱再还的经营模式也都并不排斥。而经过行政会议的讨论之后,决定目前主要是在国外发行债券,而在国内暂时按兵不动,毕竟国内对债券的接受度较低,因为债券主要是靠有人认购,如果没有人认购,也就达不到融资的目地,要么是停止发售,要么降价发售,这也就是发行债券需要面临的风险,现在华东政府还不敢冒这个险,而且华东政府成立的时间并不长,现在就在国内发行债券,难免会招来一些诽议,因此等华东政府参战前夕,或者是参战以后,再在国内发行债券也不迟。

在国外发行债券应分批次进行,毕竟华东政府不会马上参战,这样可以减少风险和利息的支出,而且事不迟疑,应该马上和德、美两国,也包括英国接洽,协商,争取能在1904年之前发行2-3000万英磅的债券,这样华东政府就有足够的备战资金。

于是行政会议结束以后,外事委和商业委立刻和德国领事馆会谈,要在德国再定购一艘战列舰,当然和前几艘军舰一样,在山东也同样建造一艘,材料设备从德国购买,同时德国还要提供技术支持,但提出了一个额外要求,既这艘军舰的交付日期必须在1905年5月以前,否则要求巨额赔偿。

原来在1883年进行的中法战争中,清廷在马尾海战中惨败,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当时清廷在德国建造的定远号、镇远号两艘军舰本应于1884年交付,如果这两艘军舰能够如期归国,必然可以给法国海军形成巨大的威胁,但当时德国以中立为由,而延缓交舰的时间,直到1885年中法议和后,才将这两艘军舰交付清廷。

而在这一次战争中,一但华东政府参战,德国很可能也会同样以中立为由,扣下在德国建造的军舰,因此必须赶在开战以前,将军舰接收,至少要离开德国。而华东政府参战的时间节点是1905年5月28曰进行的对马海战,华东政府才将军舰的交付日期定在1905年5月以前。

华东政府和德国的军舰订制己经合作过了多次,互相之间十分熟悉,就连合同样本也都不用作太大的改动,因此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以120万英磅的价格成交。

第九十二章 天津战役(五)第二百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六)第六四七章 日本本土作战(七)第一三七章 上海新区(一)第二四七章 王家寨(九)第二七五章 战争开始(四)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第三三三章 海归(四)第一二七章 电报第三六八章 余波未平(五)第一五四章 访徳使团(上)第二十四章 锦州告急(三)第五十六章 上海新区(九)第六四八章 日本本土作战(八)第四一九章 辽河之战(五)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五八四章 张作霖归附(三)第三二三章 骑军(七)第一五九章 天津见闻(四)第三二一章 海参崴(四)第三九四章 全面开战(三)第一二零章 晚餐(上)第四七零章 迎击俄军(七)第九十章 安置营(六)第二八八章 年终会议(四)第八十五章 战前准备(二)第一三五章 渤海海战(四)第一九九章 英国干涉(一)第十七章 接管济南(十)第四九四章 袭取海参崴(三)第十二章 接管济南(五)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击(二)第三五四章 大战之前(一)第二五四章 工作组(二)第一八七章 护侨行动(九)第一四六章 北仓之战(五)第三八二章 对马海战(八)第二三七章 作战计划(五)第四三二章 战争再启(三)第二三八章 作战计划(六)第一零二章 拦截(上)第一二七章 电报第一二九章 德国舰队第一一六章 秋收行动(五)第四五一章 辽阳之战(十三)第三三九章 工业成就(五)第七十章 工作开展第一四七章 上任(一)第三九四章 谈判(二)第五六七章 阴谋(五)第四一五章 辽河之战(一)第二六八章 根据地(十)第二七零章 阴岛第十四章 接管济南(七)第四九七章 袭取海参崴(六)第六七一章 大获全胜(二)第三二九章 李鸿章来访(六)第五零二章 调查(上)第六零六章 东北战事再起(四)第二三六章 作战计划(四)第四十七章 登陆作战(上)第四三一章 进攻北京(十)第一章 收关行动(一)第二一九章 青岛战役(三)第三六九章 军队整编(下)第一四一章 震动(下)第四九八章 舆论再变(一)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二三一章 各方反应(五)第四九六章 发展大计(上)第六五六章 远东远征军(三)第三四九章 上海警戒(二)第一二六章 天津会议(下)第六十三章 德国使团(三)第三十五章 陆军盘点第一三五章 渤海海战(四)第六一三章 满洲里战役(六)第四五四章 新闻发布(三)第六一五章 满洲里战役(八)第二九九章 革命者(四)第一三二章 渤海海战第三七六章 对马海战(三)第五十九章 歼灭(四)第一一九章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五)第六零八章 满洲里战役(一)第十三章 怪异的军舰第二四五章 王家寨(七)第三四零章 李鸿章之死(一)第十四章 权力下放与权益保障(一)第四九五章 舆论风向第一五五章 访徳使团(中)第五二零章 叛逃事件(上)第三五八章 徳国特使(六)第四三二章 进攻北京(十一)第三九八章 全面开战(七)第六四六章 日本本土作战(六)第一九九章 英国干涉(一)第二零九章 奇袭库伦(三)第四章 收关行动(四)第一一二章 接管天津(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