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想象一下

想象一下。

如果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霸主,中国可以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特别是军工产业,中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硬通货,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金融财团,拥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国民教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高素质人口,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疆域和最为丰富的国土资源。

那么,世界会怎么样?

中国又该怎么样?

中国要做什么?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实现中国成为世界霸主的目标,而是如何长期维持这一地位。

……

帝国一直密切的关注着苏德战争的进程。

这注定是一场德国人的战争,即便德国采取分兵两路进攻的冒险策略,苏联红军还是无法有效的抵挡德军钢铁洪流的攻势,值得关注的是双方的主力坦克几乎完全一致,特别是在中重型的4号坦克和T34之间,双方在设计上都大量参考了中国陆军提供的MBT30坦克的技术资料。

为了彻底压倒对手的坦克,德国正在基于4号坦克研制新的坦克,并且吸取了中国陆军关于主战坦克的构想,试图在重型坦克的防护力上构造出中型坦克的作战参数和机动性能,以期望用一种主力坦克完胜对手所有型号,实际上,德国所进行的工作正是弥补中方未能提供的MBT30坦克的一些关键设计,特别是MBT30坦克所使用的V型柴油机。

处于战争劣势的苏联则得到了帝国中央军事情报部的秘密协助。获取了MBT30坦克的更多详细资料,依此对T34坦克进行新的改进。

同样。帝国也在抓紧时间进行MBT40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并加大了MBT33型坦克改进型号MBT35主战坦克的量产规模,按照现有的规划,MBT35型主战坦克将更有可能作为帝国在未来三年的主力坦克,而MBT40型坦克则至少要在1942年左右才能正式服役。

帝国中央军部确实在规划一场同纳粹德国决战的最终计划,按照这一构想和需求,帝国需要在苏德战争结束后,也就是1941年下半年保证拥有超过1.4万辆MBT35型坦克。

这个庞大的规划使得帝国正在利用中日战争。迅速扩大帝国陆军的坦克数量,而帝国空军的J-6\6B型喷射式战斗机也在加速生产,按照中央军部最好的规划,在同德国宣战之前,帝国空军将至少列装4千架J-6系列的歼击机,加上J-4\5等系列歼击机及其他作战飞机,帝国空军将在战前确保拥有超过2.5万架飞机。

帝国海军同样也有一个特殊的规划。为此,帝国正在加快步伐在巴西和西非寻求合适的海军基地,帝国同比利时已经签署了秘密的军事合作计划,在刚果建立大西洋海军基地,一旦中德宣战,帝国海军将会根据需要直接介入大西洋。对德国海军实施大规模的封锁战。

在这场爆发概率超过70%的中德战争中,帝国海军所能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帝国将主要通过欧亚大陆,从中东介入巴尔干半岛,从俄罗斯直接介入德波同盟。以这样的方式通过空地一体战大幅度的向前快速推进。

一旦战争开启,帝国中央国防军将不会像对付日本这样慢慢蚕食。帝国只会比德国更加快速的超闪电战推进。

帝国不需要通过击败德国来证明自己的军事实力,帝国只是要遏止纳粹德国的扩张,帝国也绝不允许在欧洲诞生一个可以挑战帝国疆域和实力的新德国。

只要纳粹德国妄图通过战争和征服来缔造一个可以同中华帝国相提并论的新帝国,中德战争就永远不能避免。

所以,帝国非常关注正在进行的苏德战争。

中央军情部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和部分很重要的技术援助,甚至是物资援助,作为交换,中央军情部向苏联战场派遣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官,密切的收取和纳粹德国有关的一切军事情报,为可能爆发的新战争做好万全的准备。

军情部为此特别设立军情三部,专门负责收集纳粹德国的军事情报,想尽一切可能破译德国军事电报密码。

关于纳粹德国正在进行大规模屠杀,以及正在进行疯狂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军情部都已经得到了可靠的验证,在确认了德国的核武器计划后,帝国又多了一条必须对德国发动战争的理由——绝对禁止纳粹德国和苏联拥有核武器。

回到北京后,宋彪每天都会单独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听取军情部关于苏德战争和纳粹德国的最新情报统计。

这几天,军情部正在考虑一个特别的行动计划。

为了阻止纳粹德国从挪威获取重水,军情部计划联合苏联间谍组织,秘密摧毁挪威的水电站和重水提炼工厂。

挪威对苏联的反间谍工作非常严密,这意味着光指望苏联行动是很难达成目标的。

作为军情部的部长,章骏做了一系列的深入调查,最终,他的结论是军情部必须自己干。

在这天下午的汇报会上,章骏将军情部拟定的行动方案提交给了皇帝,并且对两份行动方案都做了自己的分析。

宋彪没有急于回答,让章骏将两份方案都留下来,给他一点时间权衡。

在章骏离开后,宋彪戴上他的老花镜,重新将两份方案都仔细的再研究一番,心里也拿捏不定,究竟是出手,还是单纯的只支持苏联行动。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苏联在挪威的间谍很少,而且无法获取足够数量的炸药。更找不到合适的行动机会。

苏联方面更大的一个忧虑是一旦被挪威发现,那就会激怒挪威,使得挪威也对苏宣战,苏联不能冒这个险,同样的,如果帝国行动失败,中德关系也将提前破裂。

在将军情部提交的两份行动方案都再研究一番后,宋彪还是决定否决这两个方案。可究竟要怎么做,他暂时还缺乏合适的对策。

不管怎么说,军情部已经通过特殊的渠道警告了挪威政府,并且由远东财团出资,试图收购这家北欧最大的水力发电厂及其附属的重水提炼厂。

如果遭到拒绝,帝国就只能炸掉重水提炼厂,不管是让苏联特工。还是英国特工动手,哪怕是军情部直接动手,那也将是再所不惜。

有足够的情报证明德国人暂时还没有发现更合适的化学提炼重水的工艺,但他们已经在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如果德国和帝国一样寻找到合适的方法,那更将是一个灾难。

军情部怀疑一名曾经在中央理工大学担任化学教授的德籍博士。在回国之前可能从中央理工大学获取了一些有关的资讯,目前正在进行秘密的调查,一旦确认此事,军情部会着手安排秘密的刺杀行动。

帝国绝对不可能允许纳粹德国完成核武器的研制工作,这是帝国的底线。实际上,帝国也不希望美国完成这一计划。军情部正在秘密的监视美国方面,如果有必要的话,帝国也会在美国付诸行动。

假如美国拥有核武器的事情难以阻止,宋彪至少希望在1945年之前,美国不会实现这一目标,而帝国则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帝国的核威慑拥有远超过美国的优势。

在章骏离开后不久,中央军部的总参谋长蒋方震也带着最新的关于中日战争的情报进入中央宫的办公厅,见到他走进来,宋彪将眼镜放下来,示意陪同在身边的一等内侍官蒋寿麟将茶换掉,重新泡一壶绿茶。

在距离皇帝还有六步远的地位,也就是在地毯上特别标记的凤凰图的中央,蒋方震停下脚步躬身致敬,道:“陛下,东北国防军已经攻占釜山。”

宋彪微微颔首。

他已经从中央保密局那里在第一时间就知道战报。

在赐坐之后,蒋方震坐在皇帝的御桌之前,将手中的公文包打开,从里面取出最新的军部汇总提交给皇帝,道:“陛下,关于卫立煌中将调令回国之事,是否还需要新的讨论?”

宋彪重新戴上眼镜浏览中央军部的最新军情汇总,边看边否决了蒋方震的提议,道:“可以让他回国,调至西北防务参谋局担任参谋总长一职,让他配合赵庭柱进行后续的准备工作吧!”

蒋方震微微点头,问道:“那还是要将蔡锷上将调回军部吗?”

宋彪慎重的想了片刻,将军情汇总先搁置下来,同蒋方震答道:“我认为这个时间段还是比较合适的,在朝鲜战场视察之时,我同蔡锷就这个问题商量过,他原则上并不拒绝回到中央军部任职,而他提议的继任人选同我们考虑的是一样的,此时调任陈武担任东北国防军总司令官正是时候。后面的仗,说起来不难打了,其实我以为将可能变得更为残酷和血腥,这是我们公认的事情,这个时候换陈豹子上去,正是最合适的,蔡锷留给他的也不是什么烂摊子,陈豹子和刘赓云更是几十年的老搭档。”

蒋方震赞同道:“皇上所虑甚远,原来早早就盘算好,想让陈武担任总司令官一职。”

宋彪并不否认,道:“只要陈武不轻敌,打日本还是他在行,山地作战,特别是日本这种大规模的山地作战,陈武是行家。他在中央军部说自己是山地作战的第二,那恐怕是没有人敢说第一。”

蒋方震继续赞同道:“皇上圣明。”

宋彪则道:“我知道你担心蔡锷心里不舒服,毕竟最难啃的时候都熬过去了,最后收宫却让给别人,我倒觉得蔡锷没有这种想法,他这个人。咱们还是很了解的,不是这么小气的人。”

蒋方震道:“蔡锷肯定不是这么小气的人。只是他身为陆军上将,又刚立了大功,调回国内却要担任中央军区的司令,即便蔡锷不说什么,别人恐怕也会有非议。”

宋彪嗯了一声,道:“让他担任战略部队司令部总长,兼任中央军区司令。”

蒋方震点头同意。

宋彪感叹一声,道:“其实还是中央军区的司令位置重要啊。抵卫京师,责任重于泰山。”

蒋方震倒是没有回答什么。

在中央军区司令这个位置,宋皇帝在过去数十年间基本只用了五个人,赵庭柱、张孝淮、张亚虎、韩春麟、蒋作宾,赵庭柱更是三次换任。

宋彪此次抽调蔡锷回国,主要还是给陈武让位置,也是希望陈武在各方面条件都已经具备的前提下。狠狠的给他打一场狠仗,打一场漂亮仗。

蔡锷回国担任中央军区司令毕竟是暂时的安排,战争结束之后,如果傅作义有机会戴罪立功,还是可以担任此一职务,假若傅作义不行。其他可以兼任这一职务的人也还有很多。

黄百韬、薛岳都是比较好的人选。

宋彪并不担心,战争阶段和战后和平阶段,中央军区司令的重量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的可选择面就很多了,不像现在就只能是在最为可靠的几位资深上将中挑选一位。防止出现万一。

为了应对中日战争,以及可能爆发的中德战争。中央军区的精锐部队大致都派遣出去了,现在新调入中央军区的部队并不是绝对可靠,出现兵变和军事政变的可能性虽然还是很低,但至少不像以前那么绝对可靠,所以还是需要蔡锷、张孝淮这种资深陆军上将坐镇。

军队就是这样。

很多时候,资历和声望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它决定一个将领说话是否管用。

在下午处理了军部的一些工作后,到了下午4点左右,宋皇帝就暂时停止办公,前往慈政园喝下午茶,通常是一碟花生、杏仁、坚果和数片饼干,或者是一碗杏仁黑芝麻糊,配一杯祁门红茶。

这个时间段一般是分配给中央内阁,但通常不能谈太重要的事情,会安排中央经济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之类的组织负责人过来,或者是国会派人前来汇报一些工作。

经济委员会那边,陈其美因为身体不适在去年退休,临时替换的副相是廖仲恺,廖仲恺也是不错的人选,此前一直在江浙担任省长,在财政部做过两年的副财政大臣,这几年一直在中央国家经济委员会担任副委员长。

按照顾维钧的想法,他是想推选财政大臣刘大钧担任副相一职,但刘大钧的政治资历不足,党内不是很支持,廖仲恺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早期一直是民主党,并且是以民主党人选担任浙江省长,孙逸仙死后,因为和宋教仁不和才转入光复党,这个人的名声很好,能力也是不错的。

顾维钧推选刘大钧没有过关,只好再推杨兆麟,杨兆麟拒绝这一任命,没有办法之下,顾维钧才选择廖仲恺,也希望廖仲恺能够在下一届的内阁政府中同民主党有比较好的沟通,利于执政。

宋彪对于这方面的事情是不干涉的,就他个人而言,廖仲恺担任副相也不是什么太坏的事情,他其实比较看好陈瑾,陈瑾现在已经是第一财政副大臣,兼任中央经济委员会的办公厅主任。

到了慈政园后,宋彪先休息了一段时间,等了二十分钟左右,在蒋寿麟的安排下,廖仲恺才同陈瑾一起进入慈政园拜见皇帝。

此时的天气也算是有些炎热,宋彪在水榭走廊里喝下午茶避暑,廖仲恺和陈瑾就沿着走廊一路前行,上前拜见,因为有陈瑾这个女婿在场,宋彪就没有按照常例给他们赐坐。

这还是廖仲恺第一次在这种情况下拜见皇帝,心中并非皇帝钟意之选,他也真的不奢望有赐坐的待遇了,毕恭毕敬的先将中央经济委员会重新规划的七五计划案提交上来。

这一份和顾维钧代表中央内阁提交的那一份是不一样的,顾维钧的那一份是总案。而中央经济委员会的这一份是分案,专门规划经济领域方面的工作。规划的更为细致一些,也涉及了更多和金融、财政有关的工作。

宋彪此阶段比较关心的问题还是中央储备局的黄金储备问题,帝国和英法不同,帝国的国内工业产能巨大,矿产资源丰富,所以在战争状态下很少需要对外采购。

甚至在帝国军工业大肆扩张的前提下,帝国还对苏德出口军事装备,换取苏德的黄金储备。

随着帝国黄金产业的扩大。特别是在乌兹别克等中亚地区的黄金产量的扩张,帝国每年的黄金产量约占世界的1/3,而帝国每年增加的黄金储备则世界黄金产量的1/2。

帝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贸顺差国,加上对亚洲的控制和领导权,注定帝国吸收黄金储备的能力要远强于英美。

宋彪翻看这份七五财政和经济规划,首先的第一个目标还是要确保帝国经济在七五计划中继续保持每年5.5%以上的经济总量增幅,黄金储备在七五计划结束后要达到7750吨的规模。

随着帝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长达十年之久。帝国已经越加要求建立全球性的金融领导权,帝国要拥有更多世界级的银行巨头,支撑帝国金融产业的发展,而要支撑着这一点,最为重要的就是维持中圆的强势地位及维持帝国黄金储备的强大。

虽然在这几年间,帝国一直都在利用战争局势的紧张不断沽售白银储备。但在未来十年中,帝国仍然将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储备国。

在帝国的支持下,西班牙和墨西哥、智利等美洲经济比重较大的国家在大萧条期间都陆续结束了银本位,世界白银价格急剧下滑,在1936年。世界白银价格仅等同黄金的1/42,创下了世界白银低价的新纪录。而在这一时期,帝国中央储备局也乘机继续刷新了帝国白银储备的新纪录。

帝国的白银储备一贯是高价卖,低价吸,对帝国最为有利的局面就是将白银价格稳定在黄金的1/30,如果是这样的价格,帝国白银储备总值就基本和黄金储备相当。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越穷的政府越穷,越富的政府越富。

帝国绝对不愧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中央政府,现在的世界局势非常不稳定,苏德都是卖黄金储备换取战争资源,根本无力再谈政府投资,而帝国政府财力雄厚,信用程度高,一边在尽可能不影响中央财政开支的前提下在国内外出售债券筹集军费,一边利用战争局势沽售过去十几年间低价吸纳的白银储备。

现在的白银兑价又回升到了1/22的高价阶段,按照这个价格,帝国只要将中央白银储备的1/4沽售出去,就足以保证帝国有充足的军费打完中日战争。

当然,白银储备这个东西现在确实也不重要了,关键还是看黄金储备,在这样的大时代里,中国的金融业能否称霸全权,看的就是中国的黄金储备总量。

中圆目前是世界范围的三大国际通用货币,随着亚盟的建立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圆的高储备率,中圆实际上已经甩开英镑和美元很大一截,当之无愧是世界上第一大的国际通用货币。

这个利好使得中国银行产业在国际运营中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远东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中信国际银行、江南银行、南洋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富通银行、中国联合银行、中国农业信贷银行、亚洲国际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巨头级的银行。

特别是远东银行,它作为远东财团的中枢控股银行,旗下在全球拥有像东方汇理、中国通商、南洋银行、美洲银行、墨西哥国民银行、汇丰银行、巴黎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瑞士商业银行等四十多家国际或区域性银行的控股权。

这些银行相互合作,实际就将中圆进一步的推向了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

中圆作为世界货币的通行和在海外的大量储备,也对中国经济和中央债务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推力作用。像荷兰、巴西、墨西哥、瑞典这些国家的黄金储备是严重不足以保证国家货币发行的,它就只能大量持有中圆作为外汇储备。而这些中圆作为M2之外的货币就必然要流向中国购买中国国债,或者是作为国家信贷投资流入亚盟市场。

越有钱的国家就越好发展,特别是像中国这种控制着世界金融霸权的国家。

中央政府可以大量销售国债,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教育和科研,维持中央财政的稳定,而货币量的额外充盈也使得中国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信贷支持,有利于企业的扩张和发展。

简单的说。现在中圆的国际地位要比二战时期的美元硬很多,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亚盟的存在,整个亚盟就是中圆天然的根基,而亚盟控制着中东的石油产出,这一点也是硬性的迫使世界石油贸易必须以中圆进行结算。

宋彪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仔细的看完了中央经济委员会提交的这份“中央经济和财政七五规划”,根据他此前对顾维钧一些提议,这份规划已经做了比较大的改动。重新将电气化铁路的地位提高,仍然将继续给予较多的财政支出保障铁路建设和电力装机容量的发展。

因为教育开支明确占据帝国中央财政的1/4,这是一个固定的比例,绝对不可能改变,如此一来,随着新的铁路和电力基建的规划扩大。中央财政的总开支在七五期间就要继续增加,这个增幅比原先预计的要增加了5%-7%左右,也就是大约每年多支出35亿中圆。

考虑军费开支也占了中央财政的1/4,这就等于是迫使中央政府每年还是要继续保持70亿中圆的国债总额。

宋彪将这份规划案合起来,搁置在一边。这个时候才给廖仲恺和陈瑾赐坐,等他们坐下来。宋彪就和陈瑾问道:“以中央财政的状况,这个国债额度应该是能接受的吧?”

陈瑾点头,道:“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后续军费开支依然要扩大的话,中央财政就会真的吃紧。”

宋彪唔了一声,道:“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以后再说吧!”

陈瑾则道:“提前预防或者是比较好的选择,在黄金储备不能动的情况下,适当继续加快沽售一部分中央信托资产,保留一百亿中圆左右的储备资金随时可供调用,那样或许更为稳健一些。”

宋彪大致考虑一番,同陈瑾吩咐道:“你可以直接负责此事。”

陈瑾的生活环境比较特殊,消息来源也比较多,其实在内阁中,他是少数知道帝国可能会与苏德开战的大臣,廖仲恺在这个方面可能还就真的不是很清楚。

宋彪此时才同廖仲恺问道:“你对这份七五规划有何感想?”

廖仲恺深思片刻,答道:“陛下,臣以为此次规划相比前两次更为宽松,量的硬性规定减少,而中央政府对帝国经济的正面干预也大幅减少,唯一保留的就是基础设施在铁路领域的投资还保持原有的力度。”

宋彪听得出廖仲恺的意思,现在国内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帝国中央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的正面干预,特别是减少商业性的国家基建投入。

按照廖仲恺和顾维钧的本意,帝国在铁路领域的投入是应该减少的,让市场自由发展,也等于是通过公路的商业建设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进步。

这个想法不错,但在宋皇帝表态之后,两人还是匆忙做了一次90度的大转弯。

宋彪有宋彪的想法,他的想法也确实有道理。

帝国人口太多,真要任由汽车工业发展下去,国家所要承受的压力会非常之大。

宋彪对此也不想和廖仲恺解释太多,至少现在还不是很好的契机,他只是叮嘱道:“你们有点纠枉过正,我认为汽车工业需要的是控制性发展,而不是限制性发展,要有可控制性,既要给市场足够的发展空间,也要侧重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国内不允许无限制的扩大,但不代表国外市场就是不可扩大的,要鼓励汽车产业的出口政策。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在规划制定之前,可以召开更多的研讨会。咨询更多的意见。其次,关于铁路产业的问题,不一定都必须拿出国家大规模投资的政策,中央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刺激和干预是正确的思路,但在宏观调控上,通过税收和其他扶持政策,我们仍然可以有效的保证铁路事业的进步。”

廖仲恺不敢辩驳,只能点头。

陈瑾则道:“陛下。关于铁路产业的事情,我以为此事有两点需要谨慎对待,其一,如果过多依赖市场和企业的投资兴建,很难有效保证铁路运营的低价;其二,铁路投资属于高投资和长收益的类型,投资规模过大。一般的企业难以承受,而从长期来看,长期收益也并不是很高。所以,如果帝国想要推进铁路事业的发展,除了要有更高的补贴外,对于施工成本高居不下。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线路,还是应该由政府直接投资。”

宋彪并不否认陈瑾所说的这两点问题,他点头同意,道:“你说的有道理,铁路和汽车的问题。你们还是要多加论证,不要急于将七五计划定下来。时间还是有的。不要急,中央政府宁可将这个事情拖延的慢一点,慎重一点,也不急。”

廖仲恺和陈瑾都连声认同。

宋彪和廖仲恺还是不太熟悉,也没有太多要说的事情,就让廖仲恺先回去,他将陈瑾留下来,想听听陈瑾关于汽车工业的见解。

等廖仲恺走后,陈瑾继续留在这里陪同皇帝。

陈瑾谨慎的思考了片刻,这才同宋彪回复道:“汽车产业之事,我以为要综合利弊来看,凡事有利有弊,此事也最为明显,一方面是汽车产业能够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确实会对政府的基础建设,对城市的交通造成极大的压力,只是现阶段还看不出来,但随着产业的长期发展,未来肯定还是会看出来。就现阶段而言,我以为皇上所考虑的控制性发展中,首先还是应该着力于发展,而非控制,只是这种控制需要立足长远逐步调控。”

宋彪没有急于答话,也慎重的思索了一段时间,问陈瑾道:“你的意思是现阶段还没有明显压力,所以不需要急于强调控制?”

陈瑾嗯道:“是的,现在还看不出明显弊端,但在上海,因为汽车保有量比较大,目前已经有一定的交通压力,我看了上海方面提交的地方七五规划,大约有四十多条街道需要扩大和翻新,其中涉及多条主干道,原因也都和轿车有关系。这个方面的开销会很高,我已经提醒上海方面,既然要扩大和翻新,就要有前瞻性,要一次性的扩建到位,不要重复施工,更不要等十年再来扩大。”

宋彪赞同道:“你这个想法是对。”

陈瑾则道:“除了上海,现在其他城市还没有这种问题,包括北京和天津,震旦那边因为地铁修建的比较快,似乎也没有这种压力。此外,汽车工业中,轿车的数量所占据的比例虽然大,但还不足以代表整个汽车工业,比如说农用车、客车、卡车、工程车辆,这些都是汽车工业的一部分,我们在可控制性的发展观中,是否应该有针对性的更多的发展和扶持哪一部分,这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讨论。”

宋彪想了想,道:“你在这方面的考虑还是很全面的,这样吧,关于汽车工业和铁路工业在七五计划,以及更为长期的时间段内应该如何发展,你专门重新成立一个工作组进行调研,争取在10月份之前拿出一个比较稳定和全面的意见稿。”

陈瑾点着头道:“臣谨遵圣谕。”

虽然宋彪是明确了态度让陈瑾去调研,但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要表达,就和陈瑾对于这两个问题继续做了一番。

宋彪的希望是更多的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支持城际铁路和城市轻轨的发展,但对中央政府而言,支持汽车工业显然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如何寻找这种平衡是很困难的工作。

要想推动铁路建设的大进步,必然还是要以国营投入为主体,假如要以私营铁路公司为主体,国家要如何按政策给予补贴和扶持,这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设想和试验,包括补贴的额度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宋彪和陈瑾在这两个问题上讨论了很长时间,总体来说,两个人的想法还是比较一致的,既希望推进经济的发展,也希望尽可能地减少对城建和基建的压力。

靠投资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对帝国而言已经是一种比较落后的方式,得不偿失,帝国需要刺激资本涌向科研,而不是基础设施,这里面需要权衡的事情确实是太多了。

一个帝国的发展,有着很多的可能性,任何一种政策,任何一个方向都会对帝国存在着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影响。

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汽车大国,曾经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军工业强国,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航空大国,但是不同的政策,特别是对金融权的强烈追求,使得英国最终丧失了这一切的优势。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政策,可以让一个帝国无可争议的在各个方面都保持最强,而对帝国来说,无论如何都要保持工业强国的领先优势才是帝国最重要的目标,首先要确保帝国在工业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其次是帝国的金融地位,最后才是帝国可持续性的发展空间。

宋彪对此的认识是非常清晰的。

шωш ★тт kān ★¢ ○

第93章 辽阳会战(二)第261章 伟大的斯大林第223章 自由价更高第147章 满人又怂了第31章 心血来潮第253章 蜀山剑侠传第96章 辽阳会战(五)第293章 济州海战(一)第347章 宣战之前(上)第86章 进攻,右翼之右第321章 机械之王第42章 黑沟台会战(一)第201章 王永江第342章 太优秀也是错第140章 日本就是个悲剧第108章 奉天新军示威事件(二)第199章 蛇济光,虎济光第125章 光复事业第321章 机械之王第66章 再回牛家堡第252章 201S第131章 因为独裁,所以臭味相投第204章 北四省第235章 伊势事件第296章 精英云集第213章 国家地位是打出来的!第56章 再交战,“钢军”第五师团第125章 光复事业第124章 汉阳铁厂第188章 渡江吧,决战第290章 时代已经变了第92章 辽阳会战(一)第111章 名门闺秀第168章 光复革命之炮轰山海关第58章 蒋家窑战役(二)第39章 满洲步兵团(下)第185章 帝国总理的觉悟第333章 摩萨台第296章 精英云集第325章 亚盟第2章 杀啊,中国人第109章 奉天新军示威事件(三)第45章 军事就是欺骗第53章 捞足了就跑第208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42章 奉票风波第165章 和谈第77章 再战日军之决心第95章 辽阳会战(四)第209章 汉武第250章 大萧条第116章 汪兆铭第277章 中不偏,庸不易第262章 赫尔曼.戈林第351章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第109章 奉天新军示威事件(三)第290章 时代已经变了第62章 再相遇,青木宣纯第103章 手里有兵,谁怕谁第58章 蒋家窑战役(二)第145章 神奇的橡胶第147章 满人又怂了第231章 访问美国第182章 日韩第256章 1958第51章 勇夺沈旦堡(一)第269章 两代人的不懈努力第103章 手里有兵,谁怕谁第267章 日本需要的尊重第312章 想象一下第240章 中法之痛第177章 统一,再统一,宋教仁第151章 慈禧死了,军座新婚第211章 最忌讳的那场大屠杀第255章 国标麻将第144章 抚顺的刺痛第234章 201工程第253章 蜀山剑侠传第352章 核武第345章 卡萨布兰卡第191章 钓鱼岛属于中国第235章 伊势事件第242章 尖端人才第132章 旁观者第240章 中法之痛第95章 辽阳会战(四)第22章 千言万语说不尽第59章 圣乔治勋章第235章 伊势事件第188章 渡江吧,决战第66章 再回牛家堡第14章 吉人自有天相第332章 古列斯坦王宫第274章 中圆第300章 视察东北(一)第265章 先下手为强第24章 花田少佐的礼物第154章 兔子、王八和独裁者第44章 预备队中的预备队第328章 有钱才是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