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惯例和制度

皇帝要进行人事调整,这一点在京官中不算秘密。

有能力的都在设法奔走,想在此番变动中分得一杯羹,毕竟堂上官的位置就那么几个,可难得有一次大规模的变动。

截止正月二十五,六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共有有八名堂官(正三品以上)主动致仕。

其中职位高者有四,分别是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左都御史。

这么多的重要缺口,在位的尚书侍郎们都想争一争,哪怕希望渺茫也愿意去努力。

正常来说,高级官员的任命会走廷推程序,为此内阁已完全做好准备,拿出了初步的讨论方案。

当然,他们给出的建议方案,已经征求了各部院的意见,算是过了一次非正式的廷推,这里也体现出了“奔走”的意义。

这次缺员除各部院堂官,还有地方三司之长官,后者其实也属高级官员之列,以往也会争得头破血流。

除了这件事,当下还有件要紧的要准备,那便是学子们翘首以盼的春闱。

春闱,或者说会试,被称为抡才大典,便绝不是简单组织人考试就行。

前期的准备工作,从去年腊月就在进行,比如准备考场铨选入场官员,里面就细分为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

除此之外,还得选拔京畿及临近数省之生员(即秀才)七百八人,负责具体的誊抄工作。

当然,会试最重要的主考和副主考,到现在都还没有最终确定。

礼部早在正月十一,就为此事就上了题本,只不过被朱景洪留中了,用大白话讲就是已读不回。

此刻摆在朱景洪面前的,是礼部再次上呈的题本,内容还是关于选定主考副主考,对此内阁票拟内容是“请旨”。

这是朱景洪登基后第一次科考,其意义自是非同寻常,所以主副考官由皇帝选定,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按照惯例,主考官由内阁大臣担任,副考官则从翰林院及科部官员选拔,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人。

收起题本,朱景洪递给一旁的余海,吩咐道:“继续留中!”

虽然诧异,但余海仍是应道:“是!”

转眼又是几天过去,时间来到了二月初一,这一天是举行大朝会的日子。

大朝会是在奉天门外举行,也就是所谓的御门听政,相关议事内容早已由礼部拟好。

有关春闱的题本两次被留中,礼部这次干脆把主副考官人选列为议事内容之一,他们也确实是被逼得没办法了。

二月初九会试开始,眼下还只剩八天,考官人选都还没定下,确实是很离谱的事。

晨正初刻(早上八点),朱景洪于奉天门外升座,接受朝臣参拜后朝会开始。

可没等既定议事开始,朱景洪便命余海宣旨。

未经内阁提奏,直接下达旨意,这便是所谓的中旨。

平日皇帝的口谕、敕命,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中旨”,只不过涉及事小所以影响不大,官员们也不会有啥意见。

可眼下余海宣读的旨意,是关于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左都御史的人选,乃是一等一的朝廷大事,这就让现场官员们不太舒服了。

制书前面说了一大堆,最终落在了郑显林、何顾谨、王培安三人身上,有缺的四位高官他们就占了三个。

“钦此!”

余海念完了旨意,随即退后了两步,而下方官员已有骚动声。

明明已经在走廷推程序,可皇帝一次性任命三位高官,这确实让大多数官员很不满。

可即使不满,这些官员们也没人出来反对,因为谁都知道那很可能是找死。

从世祖以来,皇权一步步的集中,这真不是说说而已,何况眼下还是朱景洪这样的皇帝。

或许送死有些严重了,但皇帝对把犯官送往南洋去开荒这种事,就显得非常有兴趣而且很迫切。

在御史和鸿胪寺官员弹压下,现场骚动很快被压了下去,迅速恢复了秩序井然之态。

“臣等领旨,叩谢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被任命的三人,此刻出班来到了御道上,向着丹陛上的皇帝行了大礼。

直接被皇帝下旨提拔,虽然会被同僚们诟病,但这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三位爱卿平身!”

“谢陛下!”

这三人起身后,便各自返回了班列中,尤其郑何二人心花怒放,而王培安则一脸坦然。

“开始议事!”朱景洪纷纷道。

然后议事程序开始,首先是礼部一位郎中出班,进陈有关拟定主副考官之事。

“春闱乃国家至重之事,主副考官当慎之又慎……”

听到这话,礼部众官皆感无语,您若真是非常之重视,又岂会连续两次留中奏本他们又何必被逼得到大朝会时来说。

“依照惯例,主考官需四人,今日既然礼部问起,那朕就直接定下了!”

“内阁首辅赵、次辅,吏部尚书,左都御史!”

“诸卿以为如何?”

以为如何?众臣当然觉得荒唐,因为这大大的坏了规矩。

这一方世界的惯例,历年科考四名主考官,都是三位内阁大臣和礼部尚书,若阁臣有缺则补户部尚书、刑部尚书。

至于吏部尚书,因其权重终大明一朝,基本没担任过几次主考官,而左都御史则是闻所未闻。

同时这里还牵扯到另一个惯例,即副考官必须二甲及以上进士,主考官必须有翰林院庶吉士履历。

郑显林当年虽是二甲,但排名比较靠后所以未入翰林院,至于王培安则是举人入仕,就更加不符合惯例了。

现场沉默着,朱景洪盯着下方乌泱泱的人,等待着有人跳出来谏言,他也知道自己这次确实玩儿得大。

新皇继位任人唯亲,这个大家能够理解,可如果要打破官场成例,那大家伙儿就不太情愿了,尤其是那些享受惯例红利的人。

可是,朱景洪毕竟不是寻常帝王,有人挑战他也完全无惧。

当然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亲自冲锋,毕竟这次人事调整后,六部之中便有他的“嫡系”,冲锋陷阵的事就该这些人干了。

等了一会儿,就当朱景洪以为,事情可以轻松办成时,一道洪亮的声音在现场响起。

“臣兵科给事中方承俊启奏!”

朱景洪笑了,而后动了动手指,余海方喊道:“准御前进奏!”

于是,这位曾经的二甲第四名,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现任兵科给事中方承俊,手持笏板出班来到了丹陛之下。

跪拜之后,方承俊道:“启奏陛下,依朝廷制度,春闱主考官,当以内阁大学士,及礼部、户部、刑部、工部堂官依次用之,且主考官必有翰林院庶吉士经历……”

“今陛下任郑显林、王培安为主考,臣深以为不妥,如此安排引起朝臣妄议事小,然不遵制度而损朝廷威仪则事大!”

“伏望陛下三思,慎重处之,以安天下!”

面对这番进言,朱景洪正在思索之时,又有三人出来附议,这可不是太好的风向。

好在这两年,朱景洪自从做了太子,朱咸铭就在给他铺路,京官之中也少不了他的拥趸。

这时又有一人出班,得到允许后出言驳斥道:“陛下为天下万民万物之主,口含天宪言出法随,尔等沽名钓誉而失臣之本分,巧言令色而不敬君父,实乃大奸似忠!”

“陛下,臣以为……当严惩此獠,方可维朝廷体统,护君父之威仪!”

以往大朝会都是谈的小事,朱景洪还未真切感受到,自己实力强到了何种地步,而眼下他感受到了丰收。

“臣附议……”

“臣附议……”

朱景洪端坐御座之上,神色间一片泰然,眼下他终于可以轻松些了。

正在此时,又有一道声音响起:“陛下,臣都察院王培安启奏!”

严格来说,王培安还未被正式任命,所以还算是副都御使,但既然圣旨已经下了,他又不好再自称副都御使。

所以,此刻他才这般自称,多少有些不伦不类。

“准!”朱景洪亲自开口。

“启奏陛下,臣有疑问,想请教方给事中!”

“可!”朱景洪又道。

随后,王培安转向方承俊,这让后者深感压力山大,谁都知道王培安的厉害。

“方给事中,你方才所言之春闱主考官任免,乃是朝廷制度……我想问你,到底是制度还是惯例?”

方承俊正要开口回话,然后又闭了嘴一个字都说不出,只因这确实只是朝廷惯例,而非他所言之制度。

随后,王培安又看向现任礼部尚书罗广德,此人跟首辅赵玉山是一路人。

“罗大人,您是礼部尚书,可否向陛下陈奏,方给事中所言……到底是惯例还是制度?”

罗广德此刻只想骂人,他堂堂的礼部尚书,在大朝会上跟人撕逼,本就是非常掉逼格的事。

也只有在开小会的时候,他们这些侍郎尚书才会发言撕逼,而且都是为大事要事争执,比如铨选高官而进行的廷推。

王培安的问题很简单,可答案实在太遭人恨,罗广德自然是不想回答,即便他本人是该维护“体统”的礼部尚书。

但此刻,既然是都御史御前发问,罗广德也不得不出班回话。

“回奏陛下,据臣所知,方给事中所言……只是惯例,而非制度!”

不这么回答,那就是欺君,他罗广德就得完蛋。

即便他不做这个官都不行,只因他的屁股也不干净,就怕皇帝反攻倒算就完了。

要么做吏部尚书,要么全家去南洋开荒,怎么选也已是不言而喻。

当然,此刻罗广德已把王培安恨上,但这天下恨王培安的人很多,倒也着实不多他这一个。

王培安对此不知道,当然他知道了也无所谓,此刻他已把目光扫向了方承俊。

“方给事中,你以欺君之言进奏该当何罪?且以维护朝廷体统胁迫君父,又该何罪?”

有些事不上称没四两重,可如今被王培安上纲上线,那还真就是不可饶恕的大罪。

方承俊冷汗直冒,在进奏前他就预防着有人驳斥,前期开口骂他沽名钓誉,他都已经想好如何回驳。

可王培安的这一手,确实让他无言以驳,哪怕此刻他已绞尽脑汁,却还是不知该如何回话。

他现在很紧张,现场还有两个人在忧心,那就是刑部剩下的两位堂官(侍郎)。

可没等他回话,新升任的户部尚书何顾谨,这位三十年的老刑名,已经不顾官体下场开口。

“臣何顾谨进奏!”

朱景洪道:“讲!”

“陛下,此人犯欺君、逼君之罪,臣以为当下狱论罪,以儆效尤!”

“否则若世人皆学他,诽谤君父祸乱朝纲,则我大明国将不国矣!”

“臣附议……”

“臣附议……”

何顾谨做了几十年官,自然也有门生故旧,在京这两年没少提拔自己人,此刻自然会跟他一起冲锋。

“方卿,你可有话说?”

收拾一个小小给事中简单,但杀人诛心无疑效果更好,所以朱景洪方才有此一问。

当然,这也算给方承俊一次机会,除非他真的想被砍头,然后全家去南洋开荒种地。

“回奏陛下,臣一时失言,以致欺君,实乃万无可赦,伏望陛下严惩!”

“臣等不察,一时冲动,冒犯君父,请陛下治罪!”

前一句是方承俊所言,换一句则是附议的他几名官员所言,他们这算是提前认错了,多少能够得一些体面。

这样做皇帝才有意思嘛……看着下方跪着的几人,朱景洪心中已经笑了。

让他们主动认错,比直接定罪效果更好,可以直接警示在场官员。

这个时候,朱景洪不介意展示一丁点仁慈,也算是打一棒给个甜枣,张弛有度才能更好统摄群臣。

只听他说道:“欺君犯上,本为死罪……”

只这一句,就让方承俊几人紧张得差点儿晕过去,此刻他们对刚才的行为万分后悔。

刚才有人说皇帝口含天宪,言出法随……这话官员们都知道,现在却刻到了方承俊几人心头。

停顿一下之后,朱景接着说道:“新朝伊始,朕以宽仁治国,抄家灭族就不必了!”

“南洋行都司设立,官员缺口还大的很,你们几人且去历练一番,磨磨性子自然就知道分寸了!”

被免了死罪,但方承俊却高兴不起来,但此时他不敢有半点儿犹豫,当即便磕头向朱景洪谢恩。

跟他一起附议的几人,此刻同样是欲哭无泪,只说了三个字就把他们弄到万里之遥的海外。

好在去了是做官,而非跟那些犯官一样开荒,且家人族人还可安然,想到这些他们几人又安心了些。

朝会继续进行,接下来议的事就简单了,大概只继续了半小时就结束了。

朱景洪返回了干清宫,要用上午时间看完所有题奏,不能为此耽误他下午的休息。

内阁办公是在文渊阁,当天下午余海来到了此处。

“上谕,着内阁会同六部九卿堂官,明日上午晨正初刻,于崇政殿廷推各部院堂官及地方三司长官,钦此!”

文渊阁中堂内,三位内阁大学士叩头,接受了皇帝的旨意。

众人期盼已久的廷推,如今总算是有着落了。

“臣等领旨!”

随后三位阁臣叩头,余海亲自上前扶起来了赵玉山。

正当余海要走时,却听赵玉山问道:“余公公,有件事得请您转奏陛下,关于春闱之副主考官还未定下,这……”

主考官是四人,今日大朝会已定下,但还有十六位副主考官,一直空着也不是个事。

“哦……此事阁老不必担心,主上说明日廷推后一并议定!”余海笑着答到。

赵玉山也跟着笑了,随后对郑志清二人道:“陛下圣明,倒是我等老朽,杞人忧天了!”

第48章 帮忙452.第452章 别白费功夫了355.第355章 正月里第一盆凉水第582章 襄王嫡长子197.第197章 一品诰命第672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第762章 行在之内第561章 妙玉:我何不反客为主415.第415章 贾芸的手段第493章 流言起第545章 届时你我,再不分离220.第220章 妯娌们1441.第441章 朱景洪论英雄第32章 当好人346.第346章 你这是作死第170章 老十三,你藏得挺深啊!260.第260章 万国衣冠拜冕旒480.第480章 军心在我第86章 密林中第712章 朱慕桢出击第608章 夫妻感情的“裂痕”第711章 元春心很累第654章 皇家丑事58.第58章 正确的时候第154章 不做乖宝宝第620章 王府的女人们第603章 世子妃何在第100章 林如海的难处309.第309章 腊八节第25章 宝钗之言289.第289章 西楚霸王之勇第28章 给你主持公道第179章 岂不是轻而易举第544章 女为悦己者容309.第309章 腊八节216.第216章 李文钊来访第550章 内斗第485章 这个小畜生第809章 朱慕桢:本是同根生第590章 到汉城去过年10.第10章 逆子第719章 我只要决胜坡229.第229章 拿人手短404.第404章 难兄难弟第578章 中秋之宴第724章 永远无法攻克伊犁第159章 都怪十三爷468.第468章 交易第33章 银子开路342.第342章 秦家事2第164章 鸣冤358.第358章 我来得不是时候第665章 林家风波第748章 变局已至第634章 吕宋求援478.第478章 宝钗:要么不做要么做绝266.第266章 圣君在位358.第358章 我来得不是时候424.第424章 命妇朝王妃329.第329章 皇后也不管第645章 局势突转第714章 十三走了第782章 忠君且谋私第816章 为什么不向朕陈奏!280.第280章 宝钗力主103.第103章 出发444.第444章 妙玉385.第385章 乔迁第779章 圣明烛照,乃是妄想!第551章 接风第94章 提携481.第481章 围杀422.第422章 旨到薛府第115章 仗义疏财不好做361.第361章 爹,您未免太小气!第18章 逢冤396.第396章 父母之爱子407.第407章 言谈妥当薛宝钗第143章 钗黛夜谈464.第464章 鞍前马后457.第457章 女孩的心思第6章 你要去秦淮河?第627章 上阵父子兵第127章 显摆452.第452章 别白费功夫了第580章 知否知否第718章 朱景洪:我做如下部署调整第530章 天家第577章 一无所有朱景洪306.第306章 死缠烂打式进言第641章 赐画题诗第767章 王夫人的天分第62章 睿王府第745章 拙劣的老六第656章 公主出嫁第536章 兄弟206.第206章 薛姑娘的面子第707章 湘云,我可助你得偿所愿!第784章 再见妙玉403.第403章 为兄弟两肋插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