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考题初探

科举考试中的考题简单而言就是写文章,并且在体裁上作了限制,有的考察考生对于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有的考察考生史学方面的知识。

在贾兰这个穿越者看来,这样的考题基本都属于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要写好这样的作文,考生最起码要能背诵四书五经,因为考题中的材料都出自这些儒家经典。

从四书里出的题目叫大题,从五经里出的题叫小题。如果考生连这些材料的出处都不知道,也不会背诵这些儒家经典,根本无法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很有可能就会曲解题意。

在家塾里上了几十天的学后,贾兰已经一字不落的阅读并理解了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尚书》为孔子编定,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百篇。

《礼记》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内容庞杂,上至王室之制,下至民间之俗,无不涉及,有四十九篇,其中包括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春秋》是由鲁国史官记录大量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以及书信内容,最终由孔子修订而成,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

一个古代读书人要能考上举人、进士,在掌握四书、五经这些基本典籍之后,必须全面学习儒学、史学、文学的知识。这样看来,要想在科举中展露头角,就得在文史哲各方面有相当好的功底,成为一个文科全才。

第一类考题,其答题的文章格式采用八股文的体裁。八股文是科举考生们的必修课,称为举业。称之为八股文是从文字程式的体裁而言。

眼下,贾兰发现,塾里的学员又把八股文称作时文。时文则是相对唐宋的古文来说的。由于科考中的考题主要来自四书,然后才是五经,他们又将之称为四书文。

不过,这些称谓都只是俗称,正式名称应该叫制艺,或制义。科举考试是皇帝发布的考试,皇帝的命令称为制,皇帝命作的文艺便叫做制艺。考试的内容是要士子讲明所学的某种经书中的某项道理,讲解经书中道理的文章叫做义。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而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颐、朱熹理学家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

八股文的字数,有明文限制,违者不录,以后成为定制。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要求作者用古代圣贤的思想和口吻,不得越雷池一步,在形式上必须按照一定格式和字数填写,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

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八股文,太祖皇帝曾规定每篇限五百五十字,先皇时增为六百五十字,太上皇时又增至每篇七百字,违者不录,此后成为定制。

典型的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十部分组成。所谓八股,即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部分,必须使用排比对偶而两两相对的双股行文,共计八股内容。

破题、承题、起讲是开头部分,又称为帽子,用于说明文章题目的意义与内容,文字简练含蓄,把题义破开,即点明文章主题。

破题与承题的文字不多却很重要,因为它们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可了解文章的全貌。起讲即议论开始,作者把自己当做圣贤的代言人,通常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字开头,总括全题,笼罩全局。

起讲后用一、二句或三、四句引入本题,称之为入手。接下来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内容,其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相对成文,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都很严格。

收结不同于束股,是全文的结束部分。篇末敷演圣贤言毕,可自陈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也可以只用数句来总结全文。

八股文既然是阐释儒家经典的考试文章,那就并不是考生自己想写的东西。八股文有严格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代圣贤立言,即要用圣贤的口吻来写文章。

如果题目出自《论语》里孔子的话,那么这篇文章通篇都要像孔子对别人说话一样,反复陈述这句话的意思,如果掺杂了其他人的口气就不符合要求了。

因此,八股文这样的文章不可能会带来思想上的创新,因为创作者不可能在这样的文章里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好像演戏一样,要讲的话必须符合那个角色,这些话不过都是戏中人物的话,而不是自己的话。

第二类考题,其答题的文章格式采用试帖诗的体裁。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的乡乡试、会试都要加试五言八韵的试帖诗。

帖是指帖经,即用默写填空的办法来考查儒家经义,它和诗是两种不同的考试,将两者联系起来是因为有一种做法叫赎帖诗。当时一些有才气的举子因为无法通过默写经义的考查而被黜落,有的考官便允许他们以诗代替,相当于是一种救赎,于是这种诗被称为赎帖诗。

试帖诗确切的名字应该是试律诗,而试律诗起源于唐代。有时称省试诗,是因为唐代科举考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有时又称都堂诗,是因为礼部考试场所在尚书省总办公地的都堂。

唐代诗题不一定有出处,考官可以按自己的意图出题,考生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允许提问,称为上请。直到宋朝,才必须在经史中出题,禁止考生上请,后来又将命题的范围扩大到古人的诗句。

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命题,必有出处,或用经、史、子、集,或用前人诗句,考生做诗的时候,必须了解诗题的出处,写出的诗篇,才不致违背题意题情。

太祖皇帝时的某科会试,以颜延之诗“天临海镜”句为题,原诗的意思是“人君在上,如天之临,如海之镜”,许多人却误认为月光,只有十六人知道题目的出处,结果这十六人全部极其幸运地被录取了。

试帖诗不同于律赋,试帖诗也叫赋得体,因为题目前面常冠以“赋得”二字。例如,赋得湘灵鼓瑟得“灵”字,即是用“灵”字所属之韵作诗。限用之韵,称为官韵,官韵只限一韵。

唐代试律,一般为六韵,四韵、八韵的都很少。贾兰在学习中得知,本朝童生试用五言六韵,乡、会试用的则是五言八韵,而岁考、科考、复试、朝考也均是用五言八韵。

六韵就是十二句,八韵则是十六句。因此,试帖诗又叫五言八韵诗,也是一种形式古板、要求严格、不能随意抒发情感而只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诗题。

试帖诗都是五言的,首尾各两句可以不用对偶,其余各联必须对偶,限定以某字为韵。试帖诗的结构和作法,大致和八股文相同。例如十六句的五言八韵试帖诗,其首联名破题,次联名承题,三联如起股,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结联如束股。

首联和次联,必须将题目字眼全部点出,如果题字太多,不能全部点出,则将紧要字眼点明,务使题义了然。三联领起,四、五、六、七联或实作正面,或阐发题意,或用开合,或从题外推开,或在本题映切。结联或勒住本题,或放开一步,本题未点之字,也可在此联补点。全章之法,由浅入深,由虚及实,有纵有擒,有宾有主,相题立局,不可凌乱。

试帖诗结联往往用颂扬语。颂扬语必须抬写,或单抬、或双抬,都有明确规定。颂扬必须从本题出发,不可与题目毫无关系。同时,作为一首律诗,它也象其他律诗一样讲求对仗、用典,不得失粘、出韵等等,在这些方面,它和八股文又有所不同。

试帖诗多应制之作,必须庄重典雅,切忌纤佻浮艳。美人、红粉、风流、狐鬼、骷髅、破败、斩杀、死亡等不庄不吉的字样,更是使用不得。条例之严,避忌之多,是其他诗歌所没有的。

这样的诗篇也和八股文一样,形式呆板,内容空洞,缺乏生气,没有作者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果然不过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敲门砖罢了。

不过,八股式创作博采策、论、诗、赋诸文体之特点,脱化而来,别为一格,又不失其为一种文体。再从考试制度来说,因八股文有严格的程式和内容标准,也更有利于评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

第三类考题的答题体裁,是论、策、判、诏、诰、表等应用文体。策论即是以对策为主、兼有论述的文章,要求士子关注国计民生的导向。

科举的最后一场是殿试,而殿试一律试策,而且往往是皇帝亲试。皇帝出题“问策”,考生作答“对策”,皇帝再决定名次等第。因此,策论直接关系到科举的成败和仕途的命运。

策论范文囊括了对策的主要题材,是应试者的必读参考材料。应试策论毕竟是命题作文,论点在策问和论题中都已规定,应试者一般只能揣摩主考的心理,很难真正阐发自己的见解和观。

眼下,贾兰只能参与到考试的规则中来,认真学习策论范文,但毕竟童生试并不考策论,暂时不需下太大的功夫。

第十八章:漠南第二十一章:辞别第九十二章:王子腾生日第四章:大殷朝第八十七章:平儿的虾须镯第七十六章:贾道士第五十五章:寻死的丫鬟第六十二章:海棠诗社第三十五章:前十名第七十四章:真不是抠第十八章:漠南第八章:还是姑娘第四十五章:烂俗小说第十四章:考题初探第七十七章:藏人第七十一章:热心肠的大奶奶第九十章:似水流年第十三章:除夕家宴第四十三章:史大姑娘又来了第一章:附身贾兰第一章:附身贾兰第二十三章:天香楼第三十五章:前十名第六十七章:郡主的秘密第七十六章:贾道士第六十三章:习射第八十四章:坠儿求收留第七十四章:真不是抠第四十章:李叔之死第八十八章:对质第四十三章:史大姑娘又来了第四十四章:士农工商第三章:林姑娘第七十二章:摊上事了?第二章:宝姑娘第六十八章:倒霉公子第九十章:似水流年第六章:凤辣子第三十三章:择居第二十七章:备考第五十三章:清虚观说亲第七章:发月钱第九十二章:王子腾生日第八十一章:熙凤怀二胎第八十九章:真相无人知晓第六十二章:海棠诗社第七十七章:藏人第一章:附身贾兰第二章:宝姑娘第二十一章:辞别第四十六章:史家夫人的叮嘱第四十一章:逃学忆北征第八十四章:坠儿求收留第六十六章:黑衣刺客第二十八章:报名第八十章:配个丫鬟第十二章:读书没有捷径第四十六章:史家夫人的叮嘱第三十六章:府试第九十二章:王子腾生日第八十七章:平儿的虾须镯第三十七章:院试第二十章:老千岁第七十九章:王府世孙第十七章:舅舅的书房第三十四章:县试第十四章:考题初探第四十七章:夷学第二十五章:惹恼宝玉第二十三章:天香楼第八十八章:对质第五十一章:备戏第七十七章:藏人第十一章:师友第三十八章:进学第八十一章:熙凤怀二胎第五十九章:轮到贾兰了第二十六章:元妃第八章:还是姑娘第二十二章:新园子第四十五章:烂俗小说第二十五章:惹恼宝玉第三十九章:英雄救美?第一章:附身贾兰第四十一章:逃学忆北征第十七章:舅舅的书房第七十四章:真不是抠第八十三章:群芳聚第八十八章:对质第十二章:读书没有捷径第六十二章:海棠诗社第三十八章:进学第三章:林姑娘第四章:大殷朝第四十二章:护官符之变第九十一章:制科遥无期第七章:发月钱第四十三章:史大姑娘又来了第十二章:读书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