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先帝在位时实施的是减免赋税的举措,国库一直不宽裕,仅仅只维持朝廷最低库存额度。经过几年的皇室争斗,国库经过了战争的浩劫,加上新帝登基的盛事,国库变得更加紧张,几度陷入“饥荒”。
燕岌北初登基,为稳定民心,不敢贸然加大赋税,只能在中原部分地区征收部分商税,国库渐趋平稳。天音夫人争取来的楼兰古城的地下财宝让国库一下子变得充裕起来,但是紧跟着爆发了岭南瘟疫,朝廷只好紧急拨款,先稳定岭南民心,防止灾情扩大。
勤政殿书房里,燕岌北显得有些烦恼,看着站在面前的户部尚书问到:“朝廷的赈灾银出发没,岭南道府衙的存粮发放有消息传回吗?”
“回陛下,朝廷第一批应急赈灾银已于昨日由户部张毅大人和兵部李焕侍郎及护卫官兵押送前往岭南,因为此前中原通往岭南的官道已经修缮完毕,所以最快一个月的时间官银即可押送到当地。岭南道的发粮通告也已下达,预计三日后就可达到岭南道府衙。请陛下放心。”
“嗯,如此甚好。”燕岌北点点头继续说到,“国库现在库存多少?”
“回陛下,除去从国库拿出的七箱楼兰金银兑换成的二十五箱赈灾银,及京城须留的最低库存额度。国库里还剩原本国库的一百箱金砖和五百箱银元宝,及楼兰的西域宝石三箱,西域宝石折合银元宝约一百箱。另外就是粮食百石。”
“岭南赈灾预计要多少?”
“回陛下,除掉岭南道府衙发放的粮食,岭南还需要的粮食和衣物等赈灾急用物,折合五十两的银元宝计算,至少还需要五百箱,而这么多还不是全部的,如果灾情得不到控制,后续的银两是没有底线的,国库要在有一千箱的存额下才是保险的。而卑职多言的以上并不包括瘟疫结束后岭南的重建及对岭南百姓的后续安抚。”
“也就是说现在的库存是远远不够的,是吧,”燕岌北皱了下眉说到,“第二批赈灾银何时会出发,需要多少?”
“回陛下,由于岭南的灾情来势汹汹,第一批赈灾银就够应急,第二批需要尽快出发。户部近期已在整理官银,预计拨款一百五十箱官银到岭南府衙。以防岭南道粮食购买不全,户部另外决定自行用一百箱官银在市场征集购买粮食和衣物押送过去。押送的官银五日后就会启程,购买粮食和衣物还要看收购的情况,最快五日,最慢不会超过十日。”
“如此之多,恐怕粮食价格会疯涨,”燕岌北说完,将身边的近侍叫过来吩咐道,“你迅速前去将右丞相和左丞相都叫来。”然后再转过头对户部尚书说到,“另外,你下去后尽快让下面的人拟发稳价公文,控制全国粮食价格,谁要是敢趁灾情大肆涨价,逮捕归案。”
“是,陛下。”
“另外,如你所说,第二批官银也只能是对第一批的补充,是远远不够的,第三批赈灾银也得赶快筹集才行。”燕岌北想,一般来说,三批赈灾官银到了之后疫区的
粮食和物质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前后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这四个月之内一定要找出瘟疫的病源以及治愈处方,不然后续的赈灾是没有止尽的。如此,四个月内控制了灾情,那就是后期的疫区重建和安抚工作,到时候银两又是一个问题。岭南虽然贫瘠,可是复员广阔,物产丰富,不能就此废掉。后期重建是异常重要的,而且岭南临近商业繁华的江浙地区,岭南不处理好,灾民涌入江浙引起动乱就出大事了。
燕岌北正想着,近侍进来禀报说,右丞相和左丞相已到,燕岌北赶紧宣他们进来。说起来左丞相莫大人算是燕岌北的岳父,也就是皇亲国戚,所以莫左相在朝廷向来趾高气昂,党羽很多。而右相是实打实的从科举出身,一路做官高升上来,燕岌北登基时他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才智高深,为人谦虚,所以非常得燕岌北的喜爱,自然而然的亲近他的下层官员也非常多。
对于朝廷内堂的党羽之争,燕岌北深明于心,他明白党羽之争每个朝代都必有的。党羽之争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官独大,燕岌北很聪明的利用了这一点。左相莫振东是他的老丈人,是莫颐的父亲大人,他虽然不太喜欢他的趾高气昂,可是总要给几分尊敬,总不能严惩。而右相元益虽然为人谦虚又有才智,最不该的正是他太过完美,这样的人必须要有另一个人牵制着才不会功高盖主,才不会骄傲自大。
燕岌北的两方平衡之策也非常成功,左相莫振东是个看不得别人比他好的人,心胸较为狭隘,右相元益正是他最看不得的人,所以莫振东总是处处压制元益,处处为难元益,处处给他难堪。而元益也因为有了莫振东这个人所以处处提防,他深谙官场之道,深谙伴君如伴虎,不管皇上多看重他,莫振东毕竟是皇上的岳父。以前的王妃莫颐早就失踪了,莫振东根本就是只有虚名而已了。他曾多次向皇上进言广纳妃子,并说服其他大人一起上书,可惜都被燕岌北打回,可想莫振东的幺女莫颐在皇上的信中地位甚高,莫振东也正是仗着这一点沾沾自喜,毫无危机之感。
燕岌北看着莫振东和元益互相不顺眼的走进勤政殿书房,会然一笑,但并不显眼。莫振东和元益进门行过礼后,站在燕岌北面前,两人不约而同的用眼角瞟了一眼站在一边脸色有些沉重的户部尚书。两人心里都隐隐明白,今天燕岌北找他们来必定是岭南瘟疫的事,而看户部尚书的神情,就逃不过赈灾银的事了。
果然,燕岌北先是将两人看了一眼之后,开门见山的说到:“想必两位爱卿都已听说岭南瘟疫的事了,不瞒爱卿,现在国库并不宽裕,岭南先是,随后又是瘟疫,涉及范围太广,国库的官银吃紧的很,不知道两位爱卿有何看法和对策。”
听见燕岌北这样说,两人神色各异。莫振东虽然想到燕岌北找他来必定是岭南的事,可是他对此事根本就还没有想到什么对策,只能静观其变,看看元益怎么说。
元益听燕岌北这样说,先度量了燕岌北的话里的真假,略微计算了下,国库里确实不会有太多的库存,而岭南的灾情又是不能等的,这种时候燕岌北最需要的肯定是银子,所有人都知道,燕岌北自己也说明了。但归根结底燕岌北最担心的应该是民心,所以以往朝代多用的向其他地方征税或强制征粮来供应岭南肯定是不行的。让岭南等等肯定也是
不行的,岭南的事刻不容缓,不然就会大乱。
于是说到:“皇上,微臣认为,这种时候最重要的是稳定民心,要给百姓希望,切不可强压,否则事态扩大,不可收拾。”
“好,你说说,如何稳定民心,如何给百姓希望?”燕岌北很欣慰,元益果然说到他的心坎里了。
元益用余光看看站在身旁不明所以的莫振东,觉得这是个机会,要让莫振东急急。莫振东能做到今天的位置也是有他的厉害之处的,只不过对于整治灾民,防治瘟疫这些事他就不在行了。
“皇上,微臣的看法略显粗陋,微臣看莫大人若有所悟,不如先听莫大人如何说。”
燕岌北看看元益,再看看一脸惊惶无措的莫振东,暗想元益这个老狐狸,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们两个好,不过既然元益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还能说什么,只能顺着说下去。于是,对着莫振东好言说到:“既然如此,莫爱卿,你不妨说说你心中所想。”
莫振东狠狠的看一眼元益,该死的老贼,这不是明摆了让他难堪吗,心里气急了可是又不能在燕岌北面前发作,只好故作镇定的说到:“是……微臣……认为……认为……岭南的事不能急,得慢慢来。首先得先控制病情蔓延,让岭南都督出兵设关卡,强制封锁是必须的。然后……然后……然后得快点找出病源,要派一些大夫去疫区亲自察看。微臣所要说的就这些,如有不当之处,还请皇上见谅。”
燕岌北只是微微点点头,并不去追究莫振东的话,他的话虽然没什么错,可也无非是些大家都知晓的大的方向,他要听的莫振东没说出来。而莫振东本来就是元益推出来的靶子,最主要的还是看元益怎么说。
“莫爱卿所言极是,那元爱卿的看法呢?说说你之前说稳定民心和给出希望的说法。”
“是,皇上。”皇上给了他面子,他当然也要让皇上满意,不然就太不知好歹了。“百姓们离不开的是温饱。在战争时期,人们最希望的就是战争结束,生活安定;在和平时期,人们最希望的就是儿孙成群,丰产增收;而在天灾人祸的时候,人们最希望的就是活下去,远离灾祸就可。所以这时候最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知道朝廷在救他们远离灾祸。”
元益继续说到:“就如莫大人所说,”元益这时候适当性的给莫振东一个台阶,抬高他,让大家都心里舒服些,“派大夫去察看疫情是必须的,但是瘟疫强势,大夫们大多肯定是不愿意前往的,就算他们愿意前往,他们的家人也会阻拦,而强迫只会引来更大的反抗,适得其反。所以先要全国张贴皇榜,用高额的诊金来吸引大夫,并承诺朝廷无条件照顾这些大夫的家人,如果去的大夫有不幸的,朝廷愿意栽培他的子女一生生活无忧。”
“嗯,”燕岌北激赏的点点头,“这样一来,大夫们无后顾之忧了,一定会来报名的。而疫区的百姓也不会觉得被抛弃了,他们确实可以看到朝廷的付出。”
“是的,皇上所言极是。”
“然后呢,大夫的事解决了,还有呢?”
“其次也是至关重要的,防止病情扩大。派兵控制是可以的,可是这样一来,怕有民众反抗,当死就在身边的时候,皇上怎能要求他们坐以待毙,忠心等待。”
“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