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 浴血豪强间(下)

于禁发出指令。就在弓弩手们急忙向两旁闪去的时候,在队伍后方等待多时的刀兵们,兴奋的发出一阵嚎叫,眼中泛着嗜血的光芒,向着前方的敌军扑去!

这一击,是最后一击。

伴随着刀手们的快速冲锋,本来就因为惨重的伤亡,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的淳于氏家兵,彻底的崩溃了。只要有了一个人带头,还能动弹的百多名家兵,纷纷将手中的武器随便一扔,掉头就跑!

在这些完全丧失了斗志的人群中,刚才还满怀着建功立业心思的淳于导,赫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本来淳于导以为,战争不过是一群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兵对兵,将对将的“噼里啪啦”打上一气的大型械斗。但是,眼前的这血淋淋的一幕,教育了淳于导“小盆友”,战争并非像他之前想象的那样简单。他想象中的那种画面,不叫做战斗,而应该叫做殴斗。

年纪不过十七岁的淳于导,何时见到过,如此恐怖而又标准的军阵突击?

淳于导往日引以自豪的勇武,在如林般刺来的枪阵中,毫无用武之地。就算爆发出全身的“战炁”,淳于导在战场上能够做到的,也只是削断了敌人的两支长枪。他虽然在敌军碾压式的滚动突刺下全身而退,代价却是,负责保护淳于导的几名老兵,无一幸免于难!

面对阵型严整的军阵,除非是具有“千人破”一级的武力,否则根本无法影响战局的演化。而就算是身为“千人破”的强者,在对付配合默契的军阵时,也是极为吃力的。如果与“千人破”强者对抗的军阵中,有一、两名武力差上一筹的“百人斩”武士,就算是“千人破”,也很难奈何得了对方的军阵!

袁术军中是有“千人破”的。不过那些军中的强者,此刻却是众星环绕般的守候在袁术身边。而担任整只大军前锋的淳于氏家兵中,最强的那名“百人斩”武士,已经被七八只长枪的攒刺,扎的全身都是血窟窿了。

天平军在追。

淳于导不得不逃。

——逃啊!

——逃到半里地之外的中军那里,就安全了吧?

半里地外的中军处,袁术骑在高头大马上,对前军发生的战斗,粗粗的看在眼中。

那些黄巾军着实狡猾,利用大路拐角处的一个小村落,遮蔽了己方的视线。当前军靠近小村落,这些黄巾军便突然杀出,用极快的速度,击垮了前军的抵抗。

在目力上佳的袁术眼中,敌军的突击行动,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不带半点停滞。整个突击的过程中,队形的转换堪称完美。如果不是这些敌人头上绑着的黄巾,袁术真的要以为,这是北军的哪个营头,故意埋伏在这里进行战斗。

伴随着己方前锋的迅速溃退,这些突击敌军的阵型,终于有了一些散乱。坐在马上,远远望去,只见一片黄色的洪流,正汹涌的向着中军军阵冲来。而己方的败兵,则成为敌军冲击的第一波助力!

“列阵!”

“拔刀!不许败兵入阵!”

袁术安坐在马上,极为镇定的发出命令,指挥中军的士卒。一旁的张勋、纪灵、桥蕤等人,也大声的呵斥着。由于前锋与中军间隔一百多步的距离,袁术认为自己下的命令,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实行。

在袁术看来,只要中军的阵型一列好以己方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已经足以稳定战线了。而战线被稳固之后,便可以驱动后方的豪族私兵从两翼对敌人进行包抄,从而歼灭敌人。但是,现实的局势,给了他重重的当头一棒,只让袁术有着头晕目眩的感觉!

袁术亲自指挥的中军,严格的说起来,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虽然组成中军的私兵们,手中的武器还算过得去,披甲的人员也足有三成上下,比起一般的郡国兵来,也只是稍微差上那么一点点。

但是,这些装备不差的私兵们,来源实在是太复杂了!

淳于氏,黄氏,廖氏,第五氏……来自六、七个豪强大族的私兵,在指挥上极为麻烦。如果换上一个精通兵法的指挥官,必定要先花些力气,将军中各支队伍的上下关系理清楚,免得到了战场上调度不灵,贻误战机。

偏偏袁术事先仗着己方人多势众,认为天平军没有可能主动出击。既然如此,袁术认为,在围攻天平军大营时,直接让各家豪强带着自己的兵轮流上阵就可以了,没必要去理会豪族间的那些糊糊事。

于是,为了减少各个豪族首领的怨言,不想多惹麻烦,袁术仓促的召集了这些豪族之后,居然也没有对他们做出一个简单的编组。这样一来,各支私兵队伍,依然是各自为政,根本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豪强大族之间,还因为某些邻里间的鸡毛蒜皮,暗藏着种种潜在的矛盾,就更不可能指望他们相互配合了……

由于袁术所代表的汝南袁氏极为强势,这些地方豪强之间的糊糊事,不会被拿到台面上来说,引不起什么大的反应。但是,在这一刻,当气势凶猛的敌军,以势不可挡的架势,洪流般涌向联军的中军,上面所提到的豪强间的矛盾,突然间就汹涌的爆发出来了!

在狼狈逃窜的淳于氏败军冲击下,首当其冲的,正是淳于氏的后续私兵。面对这些同样属于淳于家中的战士,哪怕明知道现在将败兵放进来,将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带队的淳于氏武士,依然不敢做出拒绝的举动。

要知道,在刚才的战斗中,失去了马匹的家中少主淳于导,正是败兵中醒目的一员!

至于袁术……

这种时候,谁还理得了这厮?

百多名败兵,惊慌失措的一头撞在淳于氏家兵的队伍中,将整个队伍,冲击得支离破碎。在后方紧紧追赶而来的天平军刀手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手中的武器快速的挥舞,将一个个背对着己方的败兵随心所欲的砍杀。

倒下的败兵,成功的勾起了其余家兵的恐惧。这些被布置在中军的家兵,本来就不属于淳于氏家族中的精锐,大部分人都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新丁。现在,看着那些平时在家族中,武力还在自己之上的战士们,就这样毫无还手之力的被一一杀死,中军士卒对敌人的印象,一下子由“一群土鸡瓦狗”,突然间变成了“凶神恶煞”!

于是,不等天平军的后队赶上来,进行新一轮的攻势,淳于氏的中军部分,已经开始溃逃。这样的战果,不但让袁术等人惊得是目瞪口呆,就连在后面观战的张狂等人,也是难以置信。

——这样就垮了?

张狂的心中,涌出难以言语的兴奋。

这个狗屁袁术,当真是个常败将军呢!

——就这样垮了?

袁术的心中,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不!我袁术,可是要压倒袁绍那厮,将来第一个成为“三公”的大汉能臣啊!

淳于氏数百人的溃退,成为了一根导火索。列阵在后方一些地地方,向来与淳于氏不和的黄氏,见到淳于氏的败兵向己方阵型冲击过来,毫不客气的刀枪并举,将四、五个倒霉的家伙,砍翻在地。这种趁机报私仇的行动,立刻激发了淳于氏家兵的怒火:

——某等干不过贼军,难道还干不过你们这些平时在某等面前,都不敢做声的孱头吗?

于是,更加让张狂笑翻,袁术吐血的一幕出现了:

这些明明已经开始溃逃的淳于氏家兵,居然兴趣高涨\勇猛的冲击起,排列在道路一旁的黄氏私兵军阵!

“主公,这里不安全,您快先撤下去吧!”

张勋的话语,打破了袁术的思绪。袁术一看己方的情形,长叹一声,知道已经无力回天,也不多说,拨转马头就走。对于身份贵重的汝南袁氏嫡子来说,失陷在乱军之中的危险,可是不能随便去冒的。

在后退的一路上,袁术对身为对手的张狂,倒是没产生太大的仇恨。关键是袁术就算将张狂时刻记挂在心,他也没地方去找这个蛾贼渠帅算账。可是一想到淳于氏在此战中的糟糕表现,袁术的怨念,就如同三月里的野草,在疯狂的生长蔓延着。

——淳于导!给我好好记着!

——还有淳于琼!

ps:淳于琼和淳于导之间的关系,纯属作者杜撰,切勿当真。

第16节 争权论朝堂(二)第51节 匈奴伤心身第76节 王允揽大权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44节 汉宫现连环(二)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54节 回天因无意(五)第60节 王庭选良马第20节 苦肉收军心第27节 攻城休怨累(上)第52节 但须招曹操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19节 美人犹奉侍(上)第2节 赫赫猛将威!第62节 征程鞍未解(中)第5节 天子坐明堂(中)第2节 名族遭毒手第10节 冀土奇袭谐(二)第72节 董卓终不存第6节 豪杰忿怒顾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68节 孰料伏对伏第71节 管亥展勇武第50节 功臣孰为首?第3节 兖州名士劫(上)第47节 自当顺人意(一)第11节 何进求臂助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59节 汉家有好甲第16节 元城故吏说第34节 仙师滚滚雷第46节 何得识天机(六)第44节 巨鹿危机至第1节 冥冥我是谁?第38节 此是平生志第12节 浴血豪强间(上)第82节 锐士悄悄至第20节 敌讯水上败(四)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56节 阉党鸣挽歌(下)第38节 此是平生志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40节 骤雨现奇袭!第13节 三英战吕布(二)第70节 陈宫献小计第9节 两军窥匈奴(三)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61节 雒阳兵祸起第27节 朝堂拟新帝(上)第34节 飞将非无敌(中)第93节 独品惊共骇(上)第53节 回天因无意(四)第9节 长社火起否?(上)第66节 中原乱风波第42节 元龙湖海士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57节 真定藏麒子第61节 子龙搏激流(下)第66节 太行根基盛(三)第36节 人杰当称王?第7节 大事多磨砺第16节 一城独临危第28节 攻城休怨累(下)第47节 歌“明月几时”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53节 流亡亦强力第5节 公路何足道(上)第33节 郭太托大事(上)第22节 复仇起草莽(四)第68节 孰料伏对伏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64节 无忌思好逑(下)第58节 赵氏有佳丽第54节 故王留胡族第6节 王芬谋大事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第45节 陷地终有计(一)第3节 游侠探可疑(上)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4节 天子坐明堂(上)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47节 歌“明月几时”第16节 一城独临危第60节 枭雄大事成(二)第56节 一教留传人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12节 张杨谍影缠第29节 颜良意且犹(上)第44节 巨鹿危机至第34节 郭嘉说局势(下)第14节 强军初露头第52节 白波现故人第16节 文丑亦凶猛(下)第68节 孰料伏对伏第4节 天子坐明堂(上)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32节 天师登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