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琦离开保州,到现在,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按理说,韩琦应该已经完成了述职,前往陕西了。
可是韩琦还留下来,作为一个枢密副使,负责保州平叛,去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本职工作有人兼任,却有一些必须要他处理的东西。
哪怕他的目标定下了,陕西四路总管,可是枢密院副使这个职务,还是要兼着,否则,就压制不住下面的骄兵悍将,那有哪些在陇西的转运使。
虽然人在京城,可是一些准备已经开始了,因为搬迁的关系,苗家庄的水泥生产是停下来了,但是他还是要求,把所有的水泥装船,运往西北,其中要走水路转向陆路,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苗家庄剩余的水泥,足以修建10处棱堡,这个灵活运用起来,会在西夏跟北宋的边界上面,形成一道屏障。
从农耕民族跟游牧民族的争夺开始,争斗的大方向就是限制和反限制。
游牧民族的最佳方法,就是避开重兵把守的地方,大范围迂回,攻其不备,从匈奴,到契丹,到蒙古,再到后来的满清,无不是如此。
农耕民族的做法则是,增加攻击力,限制对手的大范围迂回,大部分的前提下,建立堡垒,层层防护的铁壁战术,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哪怕农耕民族比游牧民族的生产力更加的先进,可是兴建大规模的城堡这一点,还是有些超出了的。
双方的对比不均等,你限制了这边,马是长腿的,除非你能够如同长城一样,把整个北方给守卫一遍,可是就算如此,年久失修或者是的王朝更迭,也会产生问题,明末满清几次入关,不都是在蒙古附近,绕过正面防御,迂回进来的。
棱堡不一样的,单体强大,不同于长城必须处处设防,他只要形成相对密集的网络,就可以限制敌方大规模的入侵,在有防备的前提下,棱堡的防护力,又比的长城高的多,说白了,300人的抵挡3万人,也不是痴人说梦。
如果可以,韩琦甚至想要在的西北,建设成千上万个棱堡,按照一个棱堡1000贯左右,1000个也不过是100万贯,总量看起来多,可是只要30万的军队和100万前期费用,后期只要支撑起30万的军费,西夏再想寇边的,那就必然会撞得头破血流。
可惜,没有后续跟上,他也不可能携带100万前去,不过作为枢密副使,作为朝堂高官,他还是有他的渠道,带钱是肯定,叶清臣在不多的拨款之中,给他拨款了20万,这是除了军费的正常支出之外,又让他带去。
这笔钱很不错的,其中5万贯,会用来建立10座棱堡,并且供给棱堡所有的一切开支,剩下的15万贯,全力以赴的改造长弓。
长弓很简单,韩琦也带了一些工匠回来,只要是一个合格的木匠,只要稍稍了解一下流程,就可以生产,而且价格也是极低。
在保州的苗家庄,赵信照顾工匠,给工匠都是最高的标准,可是在军方,在枢密院,在工部局,工匠们安排了任务,就要干活的,又是最简单的这种,也就是训弓的时候,增加一点技术含量的,最终评估下来,一把弓连70文的价格都不到的。
15万贯,全部换做长弓的话,可以做出来2000多万把,这也是韩琦动心的根本原因。
他也想让北宋普及长弓,可是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认可,惯性是一种可怕的东西,长弓和棱堡都拿回来,虽然棱堡还没有建设成功,长弓却是摆在面前,在几次实验之中,都起到了相当的效果,各方面都远胜的短弓,可是中枢还在犹豫,这是先例,这是新的东西,万一出了问题呢?
韩琦也很是无奈,奔走了多日,只是在禁军之中,抽调了4个军,一万人,组成了一个实验性的队伍,这或多或少有些鸡肋。
4个军,被韩琦全部带走,枢密院也抱着,看看情况的想法,北宋也不是古板的一成不变的,如果这个长弓队,在战争之中表现的亮眼的话,一定会扩大规模的。
稳定,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源,北宋就是这样,太庞大了,太复杂了,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众多,这种前提下,稳中求变才是最正确的,老成谋国的。
韩琦比起在座的诸公来说,多了一份锐气,在带走4个军的禁军的同时,也从工部局之类的,征兆了大量的木匠,特别是箭匠,长弓只有这么一个弱点,那就是消耗大,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后勤,那么长弓就是一个摆设了。
关于这件事情千头万绪,除了木匠之类的,还需要带走足够的箭头,这段时间,韩琦主要的时间都放在枢密院,想要从枢密院带走一批超过50万斤的铁,听起来不多,可是如果全部做成箭头,这对于工部局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当曹刿的这一封奏折加上东西,被送到枢密院的时候,韩琦跟枢密使和几个同僚闲聊。
木匠已经基本落实了,箭头也得到了差不多5万斤,跟他要求的有十倍的差距,却也是枢密院能够挤出来的最多的了,虽然北宋一年铁料消耗,超过6000万斤,可是大部分都是有主的,余量不多。
曹刿的奏折,当然不可能被司官什么的压制住,只是稍作停留,就直接送到了枢密使贾朝昌的面前,正好,他们枢密院大部分首脑都在一起,就直接送到了大堂。
贾朝昌随手的翻开,看完之后,冷笑一下,道:“这个曹刿,真当自己是枢密使了,铁料的事情也想插手,否了!”
铁料,曹刿,韩琦心中一动,他一直在为铁料想办法,可是整个枢密院的铁料,是贾朝昌负责的,贾朝昌对他不感冒,挤出来的5万斤,也是通过别的方面得到的,现在有了新的涞源,特别是曹刿和铁料两个结合起来。
赵信在苗家庄就改造冶炼,最终早出神兵利器,这是他亲历的,在保州的分别的时候,他也曾经提过,要去大名府建立铁匠作坊。
当时他还想着,如果回京述职,有机会的话推动一下,一个铁匠作坊,如果有了军方的加成的,一定会更加的顺利。
在要求铁料的时候,他也曾经想过,去大名府那里努力一下,可是神兵利器虽然不错,可是苗家庄的产量并不是很大,哪怕是到了大名府,能够有多少也不知道,他需要的可是50万斤,也就没有动心思。
现在看来,似乎他有些南辕北辙了,大名府铁料生产一定是又大又好,曹刿是一个谨慎的人他知道,如果让他上书,提出这么大的事情,那么原因只有一个,赵信的铁匠作坊打动了他,而且产量是大名府吞不下的.
大名府作为整个北宋的北方重镇,在道路这一级别之中,算是最顶级的,仅仅是大名府控制的禁军和边军数量就有几十万,这么一个北宋最重要的军州,他都吃不下的铁料,恐怕就真的是十万级别,或许……
想到曹刿,又想到赵信,韩琦忍不住叹息一声,他从来不怀疑赵信的魅力,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他所见的人,包括仁宗在内,单说个人魅力这一点,都没有赵信这么的大。
可惜了,作为亲历者,他感慨于赵信的急流勇退,那是对于北宋,对于朝堂,最为有利的方案。
事实上,之后的发展也是如此,赵信解脱出来,哪怕是对水泥和棱堡进行深入的研究,已经是对北宋最大的提升了的,按照之前赵信所说的,这个棱堡,只不过是棱堡的基本形态,未来还有更多的棱堡,依托于地形,甚至是内部的改造的。
在韩琦的军事思路之中,棱堡才是最适合北宋的,它的作用甚至也在长弓之上,长弓最多增加北宋的射程,跟辽国和西夏的主力军,也要在战斗之后,才能够展现出来,可是之前,最适合对付游牧民族的永远是堡垒。
棱堡已经是集中了古今中外,堡垒上面的精华,300人对付3万,一百倍的差别,让人想想都可怕,正因为变态到如此的程度,棱堡成为了首选,赵信如果在棱堡上面研究下去,也是北宋之福。
当时,赵信也曾经提过了铁在棱堡之中的作用,给出的图纸是阉割的图纸,外部是用钢铁作为骨架,内部则是毛竹,按照赵信的说法,用毛竹跟钢铁的性能差别不是很大,也相当的坚固,可是总是没有原版的好,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太少了。
没想到,他居然高出成效了,连曹刿也被他说动,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想到这里,韩琦忍不住说道:“能不能拿来我看看,我刚从北方回来,听说过着作坊,似乎很不错,正好我去陕西,也需要铁料,要不,从我的专项资金之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