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施政理念

周和菊的脸直接就黑了,一向以智计过人自居,却犯下如此大错误,简直是不可饶恕的。

在来到灵州,也是抱着做一番功业的想法,想要去追求功业,却忽略掉了最大的问题,跟年轻时代一样,犯下了不可饶恕大笑话。

年轻时代,可以用经验不丰富,或者考虑不周来形容,可是现在呢,都到了四十多岁,还这样,这么明显的问题,没有看到么,真的坚持下去的,那就真的可能万劫不复了。

周和菊都忍不住,用力敲打自己的头,这样的问题都忘记了,还想着釜底抽薪,韩琦制止了这一封信,或许有私心,可是更大还是不甘心这些牛马白白的浪费掉,挽救了这些牛马而已。

挽救了这些牛马,相应的,等于是救了他们,还有他们身后的人,这真的不是开玩笑。

连他这么一个在枢密院做过,本来就对军马非常了解的官员,都漏掉了这巨大的问题,那些一门心思,想要把韩琦给压下来保守派大佬,他们在知道这个消息了之后,会怎么的办。

在一点点的机会的时候,就不放过任何的努力,明确抓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还不不惜一切代价的去做,这么一个隐藏的很深的问题,只要不是从事军事方面的,或者说,对于畜牧和军队有着很明确的了解的,有几个人能够想到这个。

保守派的领袖,想要抓住这个机会,来对付韩琦的话,真的耗费巨大的代价,从东西府,甚至是仁宗哪里拿来旨意,这也不是办不到的,面对着三重的压制的,韩琦还能够怎么办,他只有老老实实的交出这些牛马的。

这或许对韩琦影响很大,可是连移民都没有最终的开启,渭州牛马大会的交易,有灵州的缴获,甚至是灵州水利工程的投资打底,总之都有讲的地方,不可能一棍子打死。

可是当韩琦真的把这些牛马给送出去的时候,那就不是送出去一个罪证,那是一个烫手的山药。

韩琦根本就不用多说,如果他真的想要让变法派冲新崛起的,只要交出去就好了,那接下来来呢,2000多万的牲口要怎么办,既然是中央出面,那么是要运到东京汴梁去,不说是汴梁跟灵州之间的距离,2000多的里,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很近的路程的。

连组织几十万军队,2000多公里,都是一个很难以完成的事情,更别说几千万的牲口,就算是能够处理好这些大型牲口整合的问题,还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可是食物呢?

30000匹马,都相当于一两万人的大军,现在是400多万匹,还不是相当于的几千万的大军,一旦食物不够,最终大批的牛马被饿死的,这可是北宋的财富啊。

特别是马,牛饿死了,还能够吃肉,羊也差不多,损失可以控制,可是400多万匹,相当于4亿贯马全死了,这个责任谁来负,

这么庞大,几乎可以说震惊天下的损失,别说是掩饰,稍稍遮掩一下,都要出大麻烦的,只要造成事实,谁也掩饰不了,甚至是郭天将门,甚至当朝首辅之类的,加在一起都不够,到时候,韩琦只要看着这件事情发生,然后把这个事情捅上去,天都破了,多少人的身家性命,都会完蛋的。

中年官员想到了,那些年轻的官员,还没有想到,似乎还想说什么的,是想要说,韩琦虚张声势,想要借此机会,掩饰他的目的,絮絮叨叨的说个不停。

韩琦也没有跟他们一般见识,斜眼看着他们,那两个小年轻,似乎感觉到他们说对了,似乎得理不饶人,这时候,却听见周和菊的一声大吼。

连韩琦都没有发作,周和菊发作什么,让他们都的愣住了,他们是一个派的,怎么不帮助他们还帮韩琦,冲他们吼什么的。

周和菊再也没有多说什么,对着韩琦一拱手,然后拉着所有人都离开在此时此刻,他已经没有脸面在待在这里了,离开,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虽然对周和菊的做法,那些人有些微词,可是明显,周和菊已经不想多说了,不得不说,周和菊还是有些能力的,来到灵州10天的时间,已经把这一群人那捏住了,更别说,不懂的只是少数人,其他的人或许不会知道,几千万牲口消耗几何,可是当任何一个数目的数量级,达到千万这个层面的时候,都会非常可怕的。

保守派,灰溜溜的走了,其他的中立派,他们没有一些固有的看法,对有些事情,看的更加分明一点,韩琦都点的这么明了了,一些知道的,小声告诉了一下别人的,没错,当数量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数量本身就很可怕,牛马,都是大型动物,他们一天摄入的东西,可能比人都要多的。

青草本身提供的能量,也比不上植物,毕竟,植物之中蕴含的热量极高,青草有什么。

牛马这样的大型生物,他们再怎么的吃的少,也不会比一个人吃的少吧,2000多万人的伙食,还是2000多里路的路程的,一句空口白牙的收回去,哪里那么的简单。

这种情况下,要提供足够的东西,那很困难,一个不好,几千万牲口,可能全死光。

牲口,他的价值就在于他是活物,他可以生长,甚至是繁衍,活着的动物,大部分要比死去的值钱,而且动物死掉之后,就会快速的腐烂的,真的要是命令下达了,最终韩琦不会负责运送,只会在灵州清点之后,送出去,那么这个牲口要怎么的送到汴梁。

中立派没有跟着保守派一起,虽然他们不会得罪保守派,却不怎么看得惯,顺带的,询问了韩琦一些,他们不理解的东西。

没错,就是粪便,来到西北的官员之中,其中有几个专门潜心于农业,很自然的就问起来这些粪便来了。

只要稍稍对农业有一丁点的认识,都会知道,粪便对于农业的好处,不过,因为收集不易,加上的效果的问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的。

在牧场,这个明显动物比较多的地方,粪便也比较集中,这样的堆放,绝对不是无用的,而是有规格。

韩琦对于农家肥这一块,知道的也不多,如果他知道的话,就不会到了牧场之后,才会了解这一切,甚至还饶有兴趣的挖了几下粪便。

对于这些来到灵州的人员,韩琦分的非常的清楚,保守派是敌人,却没必要针对,对方选择人员很特别,有中层不得志的,这部分不但在朝廷之中是边缘,就算是在保守派之中也同样是边缘,如果韩琦对付他们,值不值得就不用说了,真的被抓住机会,韩琦也会非常麻烦。

当然了,为了防止韩琦真的下手,其中还是掺杂着一部分贵族,他们或者是后戚家族的直系成员,或者是高官的次子或者庶子,地位是够了,可是也不太重要。

这部分人,摆着看就可以了,就算是最好的那个周和菊,也是一个没有多大能力的,最多是有些小聪明,这些人韩琦从来都不看重。

可是中立派的这些,就不一样了,他们有些只是奉命过来调查,一些人虽然级别不高,其中一个枢密院郎官,只有六品,却掌握着枢密院军马司的重要职责,还有东府的一个水利方面的官员,甚至曾经参与过黄河治理。

这些人,都是能力很强,最少在他的专项之中,能力很强,这些人,是韩琦必须要拉拢的,说不定,将来就可以用的上。

韩琦是一个自负的人,也喜欢有能力部下,也喜欢提拔有能力的人。

这些问题,如果是周和菊他们提出来,恐怕韩琦都懒得解释,现在是这一部分人,他哪怕懂得不多,也只能够只是按照的赵信的说法,一一的给予解释。

赵信很清楚,肥料不过是氮磷钾,这些植物生长之中,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的,后世的化肥,相对于农家肥,含量多很多,一亩地使用化肥,一般都不超过100公斤,可是农家肥的话,最少需要五六方,这中间的差别,几十倍以上。

这个时代的化学水平,或许在定海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化肥,甚至如果不惜一切的成本,用实验室合成的话,也是可以把化肥给做出来,可是那个代价太大了。

赵信目前,几乎90%力量,是用在定海币,各种无法保证成功率的高精尖的产品,小规模的化肥根本没有用,化肥的作用,是普遍,那么注定,是没有办法进入到序列之中的。

粪便经过积累,发酵,最终形成的农家肥,是一种天然的复合肥,虽然使用量要比化肥大的多的多,可是不容易产生化肥所出现的问题的,提升的效果也比较广泛。

对于还没有接触过化肥的北宋人来说,是一个神物,可惜的,在现在,只是在初步的积蓄的阶段,西北的农田水利,已经进行到了一个段落,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接下来,就是在以后的时间之中,逐步完善,体系化这些水利工程,让他们起到更大的效果。

还有不足一个月,就是春天了,种植的季节要到了,西北这边,冬天稍稍长了一点,种植庄稼的时间,可以拖到的四五月,可是最多,也就是两三个月的时间。

对于韩琦来说,灵州和西北的根基,已经扎下了,5000万到7000万亩体量的庞大农田,需要数目更加广大的人员。

在军队之中,已经做了准备,30多万的原来灵州的牧民,会抽出10万青壮,剩下的全部投身到牧场之中,数量不足,也算是可以接受,抽出来的10万,加上后来到来的20万青壮,则作为屯田和开垦的主要力量。

这些人提供劳力是够了的,可是要种田,真的不行,必须要有30万到50万之间中原劳动力,当两者的劳动力加起来达到80万的时候,勉强一人照顾50亩的土地,可以保证这些土地不被荒着。

精耕细作是别想了,一个人照顾50亩的土地,哪怕在牛马这样的大型牲口,还有与之相配套的大量的工具,也只是保证了开垦,种植等基本的步骤,恐怕连除草,都很难做到精密,只能够大略的来完成。

可是韩琦只能够在西北,临时调动了3万多人有经验的农户,再加上各大商会支援的一些,大概20万人,这些不是过来定居,是通过商会的关系,可以过来务工,从春天过来,到冬天,农作物完成收割之后离开,他们也不依靠种植过活,西北会给出一定的工钱,总之,不会低于普通劳动力一天工钱。

这些几个渠道一起努力,这才让韩琦,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哪怕,关于移民的政策,无法得到中枢批准,在商人还有本身灵州的努力下,也可以推动60万-80万左右的劳力,未必能够把整个西北都给开辟出来,最少可以保证4000万亩。

4000多万亩水浇地,代表着什么,近亿石的粮食产出,以西北目前不足百万的人口,一年的花费只有一千万石,也就是说,可以有9000万石的结余。

在南方,或许粮食多起来,不是什么好事情,毕竟江南是目前北宋的粮仓,哪里普通的土地,也有2石以上的产量,加上历史的关系,大部分都是新开辟出来的土地,土地兼并和问题并不严重,真的到了丰产的时候,粮食还会大规模的降价。

西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为什么京杭大运河的江南部分,任务基本上,就是在不停的运送粮食,把大量的粮食,从江南运送到北方,就可以知道,有多么缺少粮食。

这个时代有一个数字,南方农田数量,已经超过了北方,而且超过了不少,可是人口上面,北方一直都是碾压这南方,除了大量军队带来的人口增长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

中原,河南陕西,这两个省份,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无数的传说和上古圣王,无不是诞生于这里,再加上汉唐这两个强大帝国的基础,以长安和洛阳为核心的这个体系,在过去千年的时间之中,一直都是整个中原王朝的核心,以此衍生出了人口稠密的北方。

在北方,粮食是不愁卖,哪怕在京兆府,在山西,粮食可比汴梁高的多。

韩琦没打算卖出高价,当粮食总量上涨的时候,9000多万石的粮食,最少可以供1800万以上人吃一年的时间,哪怕一石500文,这也是一笔足足有4500万贯的财富。

这笔钱不可能全部被灵州拿在手中,上缴国库,补充财政,还有一些后续的水利工程,可是毫无疑问,这笔钱将会成为灵州富足的基础。这也是韩琦在灵州书写的最高的篇章。

跟这些懂得农业,懂得水利的官员聊天,进行的总是那么的畅快,韩琦几乎把野心,彻底的展现在了这些官员的面前,甚至因为他高谈阔论,还增加了几个追随者。

这不是刻意的拉拢,而是志同道合之后,自然而然的吸引,君子群而不党,之前韩琦追随范仲淹,不是因为他屈尊于范仲淹之下,要完全听从他的命令。

只是范仲淹的理念,信念,还有意志刺激了他,让他愿意为之奋斗。

现在,在插手科举之后,范仲淹已经没有能力再起,这个禁区,将会成为他的教训。

在变法派离开中枢之后,韩琦以为,他要有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重新的积蓄力量,重回中枢。

插手西夏,攻占兴庆府,灭亡了西夏,本身已经让他大大减少了这个时间,可是他要用怎么样的方式重新站在北宋朝堂。

不能小看这些,哪怕实力再强,能力再大,没有一个完整的施政方法,那是不行的,根本无法越过这一步。

或许真的等十几年后,韩琦从少年的锐意,变成了中年的沉稳,会变得保守一点,可是现在,他别无选择,只能够在变法这一条路上面走下去。

不过,对于范仲淹自上而下的变法,韩琦在灵州的亲身经历之中,有了不一样的想法,自下而上也不是不可能。

在中枢,在京畿,那些保守派势力强大的地方,根本无法实现他的想法,反倒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之前,范仲淹和他们变法派遭遇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些问题,范仲淹强硬的手段,甚至最终,动了的科举。

科举是什么,那是皇帝跟文臣之间,唯一能够控制的东西,不科举,几乎无法成为宰抚一类的高官,而刚刚科举完成的进士,也只是进入官场的一个基础,是一群青年学子,这就很好的把握到了皇权跟相权之间的平衡,当范仲淹动了这个心思,用科举来培养变法的力量的时候,结局就注定要完了。

韩琦不会走范仲淹的老路,却会在范仲淹的基础上面,吸收一些有益的东西,找出来自己的亮点,进行改良,让变法进行的更好。

在了灵州,韩琦用实际经验,证明了变法的好处,集中资金,对于一些地方进行改变,用整体的力量,改变整个格局,这就是灵州的变化之一,似乎,这个可以应用到其他的方面。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大型水利工程,庞大的投入,也就是在灵州,有了灵州和议的基础了之后,这才能够开启。

在此之前,别说是2000万,3000万贯的工程,恐怕在北宋,开启一个300万的工程,都需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努力。

黄河工程提过多少次了,黄河是什么地方,那是中原的母亲河,也是包括汴梁在内的重要城市的主要水源,在北宋定都汴梁之后,单纯汴梁被淹的水灾都有十多次,算上之前周朝,那就更多了。

可就算这么重要的一个水利治理的问题,不说把黄河彻底的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可是通过对于主干和支流,进行简单的疏浚,已达到延缓灾害的程度,这样都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那是没钱,哪怕一个官员,一个宰抚,胸中有锦绣的文章,可是没钱也是枉然。

只有真正的站在那个位置,才知道这么一个老大帝国的不容易,以前年轻的时候,甚至为了上台的,他跟范仲淹,很是敌视吕夷简,把他作为贪官,作为逆臣,可是真正当范仲淹掌控朝政的时候,才发现,能够把持朝政几十年,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北宋还能够平稳向前,吕夷简的能力真的不差,有些事情,换做别人,还真的处理不了。

有灵州作为基础,特别是有赵信的支持,要调动这些资金,或许对规模的如同西北水利工程这样的开发,很难,可是一些零星的,自下而上的,从最底层开始的改革,就不难了。

韩琦主动把目光放下来,从底层开始,还是能够看到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再加上不再依靠底层的那些吏目,不是利用行政命令,直接用资金作为引导,如同灵州这样,由一些商人们来引导,这就避免了范仲淹所遭遇的问题,保守派不听从,绕过他们就可以了。

在这一次谈论之中,韩琦也把它说出来了,很自然的,就吸引了一些人,两个人直接投了过来,还有一些人,对于他的这个有了好感,让他感觉到很兴奋,从这个入手,从下而上,用真正发生的改变,用事实说明。

或许还无法动摇那些保守派,可是底层的民众,将不会被他们蒙蔽,谁都希望日子过好,明明可以更好,还是摆在面前的例子,为什么不参与呢?

这是韩琦的野望和理念,虽然只是一个雏形,却不断的生根发芽,成为了他的施政纲领,只不过,他没想到,他的方法,只是拾人牙慧,当来自未来更好的方法出现了之后,他的这个方法也最终作古,没有发挥作用。

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战之前第三百一十五章 寻找港口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目标第三百二十九章 灵州地位第二百三十八章 无用的试探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计?第四百八十三章 铁路预算第五百五十五章 一府四区第四十四章 开门见山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前等待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国第八百六十章 前进基地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后的办法第三百二十章 浮动的人心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泥预制件第八百二十五章 无息贷款第七百五十五章 盘点收获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跃获奖第一百五十四章 无奈的刺客第三百七十二章 商品风暴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种革新第二百三十六章 后悔和愤怒第五百一十七章 验证项目第七百九十五章 系统减重第三百八十二章 开幕前夕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军出动第四十八章 速度对力量第三百零六章 战争将起第二百六十八章 满载而归第六百零三章 变种的武器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九十二章 中国式前缀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国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三百三十章 完胜第四百一十八章 韩琦野心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动和庆功第二十四章 文庙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树缺憾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肃州第五百零五章 残酷诱饵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礼第八百一十二章 运输链条第三百二十三章 思维误区第三百一十五章 长弓压制第七百八十七章 沈阳宫殿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二百二十六章 经济和挣钱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润惊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价第三百零四章 两条铁路第八百五十一章 东南亚之战第八百四十八章 无线电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梦第六百六十章 时机已到第六百六十章 时机已到第六百零一章 审计报告第六百二十九章 渔船下水第三百二十三章 材料之秘第一百九十八章 间谍出现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来的路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晶坊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厂第一百三十五章 被子保暖第三十章 真定王家第二百三十二章 败的莫名第八十四章 长弓和北宋第一百一十八章 禁军实力第三百四十九章 争议和同意第三百一十二章 离开之前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烦恼第二百六十八章 满载而归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御和奏折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态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时代第二百二十六章 纸甲第四百二十六章 清洁和积肥第二百九十章 韩琦亲至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第四百三十二章 枢密院中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说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二百二十五章 骑兵来袭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刿亲临第五百零一章 最长的桥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的起么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驾亲征第七百八十五章 发现问题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回归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对决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梦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观礼第八百二十一章 一月二级第二百二十六章 经济和挣钱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