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粮食跟王朝

中国历史发展,唐宋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可是明清也算的上是的各方面都发展到很高程度的两个朝代,或许某些领域,会出现一定的倒退,但是在农业和经济作物上面,还是一步步的发展。

明朝是各方面都很高的程度,清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可是伴随着满清的高压政策,把来自南美的高产作物给普及之后,哪怕对于清朝有再多的不满,也不得不认定,清朝时期,人口增长上面,远超过其他的历史朝代,从最巅峰的超过1亿人,到民国时期,四亿五千万,经这个人口基数,奠定了之后,中国人口第一大国的美誉。

封建社会,可没有什么计划生育,人们当然是想生多少,生多少,在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面,人口出现了有规律的波动,写在三国演义最开头的那句话,也成为了至理名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封建王朝,无论是再怎么的圣明,皇帝再怎么的努力,都有一个死结无法避免,那就是权贵们和地主阶级,逐步的积累土地,当土地兼并达到了极限,剩余的土地,无法养活整个国民的时候,就必然会发生民乱。

人活不下去了,可不会默然的死去,他会抗争,会揭竿而起,这就造成了王朝的动荡,或许农民起义,无法占据正朔,成为皇帝,却沉重打击了王国的力量,让这个封建王朝面临着分崩离析。

这中间,北宋的发展是一个巅峰,庞大的国土,旺盛的商业,造就了北宋的辉煌,让人口大规模的攀升,最巅峰,甚至超过了1亿以上。

以北宋的耕地面积,差不多8亿亩的耕地面积,如果全部种上粮食,按照两季或者是一季半来计算的话,总共4石左右产量,算下来,全国大概有32亿石,一个人年均10石粮食的话,极限大概能够养活3.2亿人。

人均是不均衡,有人少,有人多,不可能全部的粮食,都会使用到吃饭上面,更不可能,全部的地都种地,还需要考虑经济作物和其他。

也就是说,在一切平稳的前提下的,最多2亿人,就是北宋发展的极限的,这点,跟任何人做皇帝,任何人做宰相是没有任何的关系,这本身就是粮食跟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

传统的封建王朝,到北宋,应该是一个发展的极致,可是偏偏在清朝发生了改变,这也是后世一些人鼓吹的什么康乾盛世,说句实在的,满人的执政水平,也就那样,康乾跟传统英明君主比起来,最多算是一个中人之姿,可是偏偏,他们获得了神器。

红薯,玉米,土豆,实际上,是在明朝时期,就逐步流传进来,因为这种饮食是舶来品,传统的做法的,无法发挥出三种食物的味道,加上他们或多或沙,都有一些问题,实际上,推广并不容易。

明朝的一些有名的士大夫,曾经在明朝纷乱的小冰河气候旺盛的时候,也认识到了粮食不足的问题,开始推广红薯,可是效果不好。

红薯是可以果腹,但是吃的多了,也容易产生问题,比如说,多纤维的红薯,对于胃肠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还有这些粮食,需要更多的油才会好吃,否则,味道很不好。

清朝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时机,到了战乱平息的时候,小冰河气候也正好过去,异族统治在初期都存在着屠杀和高压,这种政策再加上战乱思平,最终,红薯,玉米和土豆的最困难的推广关,就这么的度过了,甚至当时满清也没有什么政策,推动这三种植物的大量种植,可是最终,成为了既成事实。

粮食在封建社会,直接决定了人口,有了更多的粮食,就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在不受任何节制,不断高涨的人口增长率面前,最多100年,就可以增加好几倍,这也是清朝人口激增的根本原因。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作物经过了发展,开始以小麦和稻谷为主,而作为北方一年两种辅助经济作物的,棉花在众多的经济作物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松江棉甚至在国际上面也行当的有名,日本崛起时期,也是大量的购买来自中国的棉花,这才获得了纺织业这个重要的工业。

战争的存在,或许会让日本获得不小的好处,可是真正让日本崛起的,还是各种的轻工业,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被这个史无前例的巨大的战争,拖入到了泥潭之中,日本和美国趁机崛起,占据了的这些发达国家顾不上的商业份额。

这中间,作为岛国的日本,如果没有整个中国的各种矿产物资作为后盾,根本无法赚到这么多钱,没有足够的原材料,规模化的生产,根本就没办法达成。

对于定海军而言,现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就在原材料上面。

在北宋,虽然说棉花已经出现,可是那是西域棉,也就是俗称的草棉,真正在后世大兴于世的棉花,实际上是印度棉。

被称之为草棉的西域棉,他们纤维并不长,因为植株相对比较矮小的关系,他们非但质量不高,产量也不高,也有人纺纱织布,却不是主流,这个时代,还是以麻为主,棉花还没有成为的经济作物,或许零星有使用的,却不是很多。

赵信已经注意到了这个东西,在大名府的时候,就通过商人,寻找棉花的踪迹,也找到了一些零星的棉花产地,多集中在南部地区。

实际上,在南方,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中东,印度跟中国的联系还算紧密,棉花就通过这里,零星的进入到中国,还没有绽放光芒,可是在一些地域,也成为特产之一。

工业化的纺织业,规模才是关键,效率再高,原材料只够生产几百上千匹,你效率在高也没有什么作用,要支撑工业化棉布的原材料,起码也是在万吨这个规模的。

以北宋的这个人口,万吨棉花,可能就能够制作出1500万匹的布,这个连整个北宋的市场都占据不满,布匹的需求是一个刚需,1500万匹,可能10个人分一匹布。

可是就算是10万吨棉花,也需要庞大的种植面积,一般而言,后世的棉花产量,可能只是三四百斤,这还不是皮棉,纺织业需要的是处理过的皮棉,普通的棉花,经过处理之后,才是皮棉,要几倍才转化一。

10万吨的皮棉,以最初的产量来说,可能要几百万亩的土地种植棉花才可能。

农作物这些东西,需要时间来发展,就算是到了21世纪,良种的推广也不是一两年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有试点,推广,从上到下的支持,能够在5年之中做到这一切,已经不容易了。

在背诵,就更难,怕是现在,赵信开始推动发展,要想获得足够的原料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短则十年,多则二三十年的,这需要不断的努力才可以做到的。

棉花在化工发展到某种程度之前,是纺织业的根基,没有棉花,哪怕赵信懂得很多先进的织布机和纺纱机,也不可能兴建的大规模的棉纺织工业。

至于中国传统的丝织,就算是到了21世纪,成规模体系的丝织机器,也无法大规模的使用。

蚕丝有众多的优点,可是跟棉纤维相比,强度上面,首先就不行,除非是把蚕丝固定成很多的程度,这样又发挥不出来丝绸的丝滑的优点。

当然了,进入到了数控机织的阶段,机器在丝绸的编制上面,还有很多的优势,可是这对于赵信来说,太遥远了。

材料上面,因为卡牌系统的强大,哪怕是在北宋这样的环境之下,也可以达到21世纪,或者是20世纪中叶的程度,可是微电子行业,这中间的累积,可不是短时间可以提供的。

北宋现在,连电力都没有达到,就算是进入到了电力时代,距离微电子和半导体,还有一个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了,如果不惜一切代价,还是可以的,甚至不选择电子管和晶体管,直接的走半导体,这样来的更快。

制约半导体最大的问题,就是良品率,这一点,在卡牌系统的复制面前,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良品率,就可以推动半导体的逐步扩张,半导体的昂贵,是因为良品率和巨大的投入上面的,当这个被廉价的复制取代的时候,只要是最初级的制造出来,然后逐步的加强精度,就可以快速的提升。

可是那也是要基本的理论和第一个半导体制作出来才可以,赵信现在,除非是借助着卡牌系统的抽奖,幸运的抽到半导体之外,依靠北宋目前的科技,制造出来的可能性基本为零,甚至从现在开始向着这个方向,进行准备,也不是一两百年能够产生多少作用。

以现在定海军来说,当炼铁厂奠定了基础的前提下,只要平稳发展,走海军这一条路,然后普及热武器,几乎可以吊打包括北宋在内的整个世界了,这些更先进的东西,或许在有生之年,会留下一些相关的知识,或者干脆只是假想一样的设想,可是这些必然会在未来,让中国节约几百年的时间。

当然了,如果真的要选择,北宋还是有一个数量庞大的项目,那就是麻,麻是在棉纺织成为主流之前,中国主流的纤维作物,麻衣也以低廉的价格,成为了平民的穿着。

关于麻,在麻被棉花取代了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小众的东西,依托着返璞归真,也流行过一段麻布,可是只是一个潮流,很快,就被其他更加新潮的东西所取代了。

明知道要淘汰的东西,赵信并没有想要涉足这个领域,因为他所记忆的,工业革命的那些棉纺织机器,那些都是以棉纺织为主的,依托着这个思路,开发出麻纺织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等于是浪费时间啊。

从一个技术,从出现到完善,以赵信对于麻纺织一知半解的了解,可能需要三五七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之中,赵信已经找到了大量的棉花种子,并且初步的推广了。

棉花跟麻之间的差别,那可是天上地上,历史已经用毋庸争辩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三五年的利润,却要逆历史的大势,这不是螳臂当车么,赵信就是研究历史的,当然不会这么的脑残的选择。

实际上,现在赵信可以进行的,就有一个庞大的项目,在日用品行业之中,日化产业在后世,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无论是以洗涤为主题肥皂累产业,还是以塑料等石化产物为基础的石化产业,都是日用品的重要支柱。

原来,赵信还相当积极的涉足到日化产业,在苗家庄,挣到第一桶金的两个项目,一个馒头,使用的是纯碱,一个肥皂,是皂化反应的产物,在三酸两碱已经完成的前提下,化工产业,只要稍稍的深入研究,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收获。

比如,在肥皂的基础上面,开发出洗发精,洗手液,各种的洗涤产品,比如说,在从三酸两碱的基础上,完善其他的化工产品,在比说,尝试着裂解石油,初步的开发石油化工。

这本身是自然而然攀升的科技线,却因为钢铁厂的事故之下,被暂缓了,三酸两碱,全部都是腐蚀性,在化工转换之中,会有非常多的化学反应,绝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光,热,剧烈反应和气体挥发。

这中间的危险性,甚至比钢铁厂的危险性更高,一些腐蚀性的气体,或者有毒气体,因为误操作的关系,一旦发生了爆炸,产生的危险,足以抹去一个城市。

在只有丁海军这么一个根基的前提下,赵信也不敢轻举妄动的,除了原有的肥皂产业之外,就停下了化工发展的步伐,原来产业也开始萎缩,形成一个实验室性质的小型工厂,在这些工厂之中累积经验,至于大规模的扩张,要等到占据更加庞大的岛屿之后在进行。

第一百五十章 农户养殖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开始第六百零八章 铜可以么?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国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二百九十九章 赵允让的反应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开招工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长烧结第七百八十八章 装甲列车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八百一十四章 欧亚基本盘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玛雅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质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驻卡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八百二十九章 劳务派遣局第二百八十七章 港口选择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四百四十三章 将军野望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讨论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四百九十四章 桥梁搭建第五百九十六章 聚合反应第一百一十章 幕后黑手第一百九十八章 间谍出现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验第八百五十六章 饲料厂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岛群岛第五百六十四章 前期准备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开启第四百四十四章 练兵之法第八百零八章 直达铁路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贸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随的人第三百零二章 马拉火车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险第二百七十一章 庆历四年春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业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决定第四百四十八章 拨款和事故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对决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五百六十八章 战前等待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七百八十二章 可怕布局第八百七十一章 和平演变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么可能第二百六十五章 划时代武器第四百七十四章 汇报和抵达第一百一十九章 守城战术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泥预制件第二百三十一章 散弹和独弹第四百四十三章 将军野望第六百七十六章 击退辽军第八十六章 最适合北宋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辽矛盾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铁作坊第四百八十三章 铁路预算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肃州第三百四十章 辽宋灵州合约第七百九十四章 细分研究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服玛雅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器也可以么?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进和保守第一百八十章 棱堡的可怕第八百五十四章 迈向远洋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和国运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国第三百二十章 建设费用第二百一十七章 价格和利润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三百零六章 战争将起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奖第八百零三章 真相求知欲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险第五百四十五章 刀的比拼第二百六十四章 满朝皆敌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强攻第四十八章 速度对力量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决定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颈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径火炮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梦第二百九十七章 海上力量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压力第三百八十三章 钱能通神第二百九十七章 海上力量第三百四十二章 军制和缺钱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胁第五百二十章 制造战舰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八百三十七章 靠近“大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