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币

淮河在京杭大运河上面,处于中段,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淮河的干流之后,就逐步的转入到了支流,淮河干流,一直向西南方向,最终到达河南南阳的桐柏山,虽然同属于河南,可是跟汴梁,可是差十万八千里。

有运河还有一些支流,在这些支流之中,可以一直行进到应天府,然后转入到其他的河流之中。

说起来,从宿迁过来,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从淮河直接走京杭大运河,然后转入黄河,不过这一条路,实际上,在这个时代,那是不可能,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黄河,现在不全是在北宋的手中,北宋掌握的只是到河北附近,然后接下来,就属于辽国的地盘了。

这一条路,实际上是不通的,应天府也就是在跟淮河的这一条支流的联通之中,形成了前往江南的一条路,成为四京之一。

500多里的距离,以船队超过了100里每天的速度,也就是5天的时间,当然了,因为宿营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实际上,赵信抵达应天府的时间,超过了5天,达到了7天,可是到达了应天府之后,应天府到汴梁的路,就非常的简单了。

这是整个北宋水域之中,最重要的一条水域了,这是一条联通整个北宋的生命线,每年运送到汴梁和京畿的物资,都是从这里运送过去。

不过上百艘的超级大船,在这个时候,还是相当的引人注目,大船在这一条航道上面,并不是很少见,可是上百艘聚在一起,还是以这么快的速度行进,就非常少见了。

在应天府,本身,这一个船队是会遭遇阻拦的,四京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汴梁多一条屏障,防止被人随随便便的进入。

一条如此庞大的船队,不问问情况,肯定是不行的,可是当他们看到了整个船队的旗号之后,就收起了心思。

赵信前往汴梁,是按照规则,提出了申请,并且得到同意的。

或许,中间晚了半年的时间,可是对于这些枢密使来说,别说半年的时间了,就算是晚上一两年的时间,也算是比较正常的,这些枢密使的事务繁多,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能够前往汴梁,已经不错了。

在高层之中,赵信的名声不小,甚至在顶尖高层之中,赵信的身份,也是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或许,因为赵信的到来,会让一些人警惕,可是这些人注定不包括应天留守。

北宋的四京之中,最强的当然是东京汴梁,这是一个北宋的首都核心,城市的规模,远远大于其他的四京,几乎是10倍的差距,可是在汴梁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大名府。

大名府是北方的重镇,是北方抵挡辽国的重镇,一旦双方的关系紧张,北宋必然会派出一个重臣到大名府驻扎,同样的,大名府也是除了汴梁之外,驻扎禁军最多的一个城市。

相对于汴梁和大名府,其他的两京,就差了很多,在这个相差之中,河南府又在应天府之上。

河南府,也就是原来的洛阳,虽然经过了时代的变迁,现在的长安和洛阳,已经不是唐朝时候的长安和洛阳了,可是他们的历史和底蕴,让他们的重要程度依然不低,这中间的,完全没有底蕴的应天府,就差了很多。

跟大名府的留守,兼任枢密副使,河南府留守兼任京西西路的转运使,应天府却不是京东东路的转运使,就这一点,就看出来应天府在四京之中的地位。

赵信抵达应天的时候,正好时间在中午,他们预定停船时间,在3个多时辰之后,应天府,虽然是四京之一,赵信却没有想要停留,见到了大名府,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大失所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起大名府还差一个档次的应天府,当然引不起他的注意。

应天留守一门心思过来,却没想到,连赵信的面都见不到,这种感觉分外的不爽,可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办法,整个船队,甚至连应天府都没有停留,直接就出去了,他甚至连拜访的机会都没有。

赵信当然不会把心思放在这里,他关注的,是接下来的道路。

从应天府到汴梁,差不多要300里的,这虽然说是一条比较出色的水道,可是这里是隆冬,哪怕他们已经提前预见到了问题,变化依然有。

在4天之前,因为冷空气的入侵,京畿地区,下了3天的大雪,伴随着冷空气和大雪,气温急剧下降,目前,运河已经有了冻结的迹象了。

好在,这一场雪不算很大,三天的时间,也积累的不多,天放晴了之后,气温迅速的提高,在这样的气温之下,冰层并没有进一步的加厚,在汴河之上,只是浅浅的薄冰。

赵信的庞大船队,当然不会是单纯的船队本身,必须要有前导和后卫的,这个前导,主要负责打前站,为他们清理宿营地带的问题,防止有人阻挡,能够容纳100艘1200石大船的宿营地,这不是简单的找的,整个行程之中,才勉强的找到这几个。

其中,最近的一个只有70里的距离,为了迁就这个宿营,赵信的船队,甚至才开了六七个小时,就停下来了,驻扎下来。

过了应天府之后,因为这一条航道,是北宋最为重要的航道,类似应天府这样的港口,也很多,到时不用选择,直接找到城市周围进行宿营就好了。

定海军的旗号,还有东府的同意,这都是较为正常得,再加上定海侯的身份,在每个地方,都可以得到礼遇。

如果说,在淮河的流域,还有淮河的支流上面,赵信的动作,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伴随着过了应天府之后,这里已经是整个北宋的精华区域,从这里算下来,已经可以被称之为京畿了。

在任何封建社会,京畿都是最重要的地方,不说京兆,就算是,京城周边普通的县,都是比一般县要高配,最少高出一品或者是半品。

这些人比较的精明,或许不可能如同应天府留守那样,可以知道赵信的根脚在哪里,可是他们也知道,赵信这么一个定海军的,代表着什么,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只要有稍稍倾向,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笔难以想象的资本。

这几年之中,定海军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已经占据了整个北宋商业的各个领域,哪怕为了获得一些便宜的物资,他们也想要获得更多的份额,这对于他们当地的发展非常的关键。

虽然说,这些官员,还没有意识到,商业的发达,对他们的好处,可是直觉告诉他们,不能放过这个机会,难得定海军的老大来到了他们附近,哪怕是按照普通的官员之间的迎来送往,他们都应该发出邀请。

有时候,有一个聪明任就够了,官场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这样摆在明面上的事情,更是无法瞒住别人,有一个人邀请,就有另外一个人邀请,然后,整个京畿,只要是在港口和河道周围的,几乎都发出了邀请。

接二连三的邀请传来,可是连应天留守,赵信都没有去理会,其他人,当然也是如此了,一些知县,知府,知州之类,根本就入不了赵信的眼。

赵信当然是一一的拒绝,任何人都不会去理会,作为一个节度使,他有这个底气。

不过赵信没有这个功夫管这到这些,直接上路,甚至没有在每一个地方停留,就算是在城市的港口附近进行宿营,也没有选择按照官面的身份,而是用普通的商业的身份,在港口购买了足够补给之后,这才离开。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有些过于严格了,类似官员们在运河之上的行进,是有固定的标准的,虽然那些官员,他们携带的人员和物资,没有定海军这么多,可是平均每一个官员,都会挤占一些公共资源。

赵信却一个都没有占据,这也是他必须要表现出来的态度,他是穿越者,还拥有了卡牌系统,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他掌握着一张可怕的王牌,甚至现在,定海军才刚刚发展的时候,就拥有了超过百万的劳力,还有大量的资金。

这些是赵信最大的底蕴,毫不客气的说,在大名府的时候,赵信已经成为无可争议北宋首富,整个北宋财富广大,人口众多,甚至一些盐商,一掷千金都面不改色的,可是这些人,他们的全部的资金,从固定产到浮动产,这些加在一起,都没有赵信的钱多。

工业化所展现出来的力量,那是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工业完成了比较廉价的生产,然后就是占据市场的过程。

北宋的富庶,是遍布在每一个角落的,一个城门官,就比同时代,甚至是之后一两百年,欧洲的国王过得好,这一点都不夸张。

看起来城门官,非常的不起眼,在普通的禁军士兵眼里,这恐怕是他们最佳的将来了。

城门官听起来简单,可是他已经算是官了,以北宋庞大官僚体系,他不能算是高的,是最底层之中的最底层,可是再怎么说,也有了官身,如果放在汴梁这种地方,八九品的,还是可以承受。

可是这些八九品的官,进入到了官职体系,也就享受到了北宋养士的好处,再加上北宋庞大产出,让一些有钱的官员,可以过的非常好,哪怕是八九品的小官,也比这个时代,甚至是之后几百年的那些王国的过往更高。

庞大的人口,带来了庞大的市场,定海军就依托着这些潜移默化的资金,慢慢的聚沙成塔,一些覆盖面比较广的产品,在普通人哪里,收获了不菲的资金,这些资金结合到一起,就成了可怕总数。

除了各种的商品的销售,定海币的流通,才是真正影响到整个北宋的金融市场。

最开始的时候,赵信小心,不让定海币向外流通,可是伴随着大名府的商业,还有定海军的商业,再加上定海钱庄的遍布各地,这个流通的过程,已经不单单是定海军了。

定海军100万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定海军的绝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非常珍惜的,绝对是买方市场,人人都需要的。

在有足够的支撑的前提下,定海币的发行就非常的顺利的,一些东西,只能够用定海币来购买,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了之后,定海军,海州,还有大名府,这么多的使用之后,定海币也开始大规模流行。

实际上,定海币出现之后,民众的接受度非常的高,一方面,它几乎可以说是永不磨损的,在这个时代的各种物质之中,很少有能够在他的上面留下痕迹的。

硬度6.2以上不锈钢,天然的,除了刚玉,金刚石这样天然的宝石,比他的硬度更高之外,其他的,都比他低的多。

平民百姓,日常接触到的东西,根本就硬度比他小的多。

如果不易磨损是一个好处之外,卖相就是另外一个好处,画面清晰,那种高手匠人精心雕琢出来的图案,惟妙惟肖,单纯这个,就不可复制,还有本身的质量,只要找到防伪的东西,用这个还方便很多。

定海币的精雕细琢,不说上面的图案,就说周围呈现出整齐的锯齿,都是一个巨大的防伪点,锯齿是为了防止有人切削下部分的质量,然后造假,虽然说,不锈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远比白银和黄金更高,不容易被磨下来,可是赵信是从后世而来,硬币旁边锯齿,就是一个习惯。

这一个也算是无心插柳,这一点就隔绝了绝大部分人,就算没有图画,单纯这些锯齿,耗费的工费,一枚硬币,可能就超过本身的价值了,更别说上面美轮美奂的图案。

这些只要见过一次,就不会忘记,那些锯齿,浮起来,感觉有非常好手感的图案,这些就是定海币最大的防伪,只要稍稍解释一下,让普通民众们明白,几乎是一目了然的,这就从侧面刺激了定海币的流通范围。

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径火炮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第五十九章 内讧第二百二十章 副产品和比例第四百四十一章 任意雄关第六十三章 风的契机第五百零五章 残酷诱饵第六百五十章 长城,长城第二百四十八章 销售途径第一百三十三章 全庄蒸馒头第八百八十九章 定海钱庄第六百二十七章 海洋捕捞第四百零八章 药材热潮第四百一十四章 开垦水田第五百零八章 点睛一战第一百五十七章 韦家的选择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态度第七百三十九章 分享快乐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七百九十七章 庆历20年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选新屋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全和火车时代第三十五章 侥幸心理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胁第四十一章 浓硫酸第七十七章 苗家庄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广第三百零六章 硬度体系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夺天工第八百六十九章 铁路和公路第二百四十八章 销售途径第五百八十四章 发电机和灯泡第一百九十五章 棱堡卡牌第九十二章 中国式前缀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来的路第七百一十五章 风起广南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脸袭来第八百五十三章 饲料产业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战之前第二百四十七章 驱使民众第三百六十四章第二百八十五章 多点的平衡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迁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四百八十三章 铁路预算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么可能第七百三十章 奖励和面对第三百五十六章 元昊和肃州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温度计第六百三十三章 长江口渔场第四百四十一章 任意雄关第六百二十三章 三家官司第五百二十五章 航海测量第四百三十七章 长弓的源头第六百五十二章 进攻辽东第八百五十八章 飞剪定型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御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运和新铁路第五百零七章 势如破竹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六百一十一章 跨越热武器第一百九十七章 户籍审查第八百六十八章 祸福相依第二十七章 离开南乐第三百五十八章 无人区第八百五十八章 养殖场第一百三十五章 被子保暖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黄米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三百六十九章 韩琦的压力第五百一十章 朝会提议第二百四十八章 胜利的错觉第三百四十章 辽宋灵州合约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开始第五百七十二章 卷土从来第七百二十一章 后续影响第六百六十章 时机已到第四百五十二章 造船技术第五百九十四章 温度和三态第七十八章 戏文的故事第四百八十七章 特别的邀请第二百八十一章 钢铁成本第一百六十七章 出格的待遇第四百九十四章 桥梁搭建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脸袭来第八百零八章 仁宗出行第八百五十八章 养殖场第四十二章 知识的力量第四百七十五章 樊楼新楼第三十六章 盘点收获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坏测试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谈议和第六百三十九章 试探和布局第三百八十三章 钱能通神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制造第三百二十二章 韩琦的后手地四百五十章 迈向海洋第七百八十九章 沈阳车站第三百九十章 商人的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