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农业根基

无农不稳,这句话说一个国家,说一个岛也没错,虽然说,从泉州,从定海军运送,更快一点,可是他们不持久,琉球本身,就是一个适合种植的岛屿,地处热带,可以一年两熟,适当的开发,就可以让琉球,获得强大的支撑。

虽然说,现在开启农业,稍稍的早一点,却并不浪费,台北地区肥沃的土壤,加上定海军出色的种子,一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收成,只要一年的时间,台北盆地就拥有承接10万人以上的能力,那才是大开发的时候。

定海军现在的农业非常的发达的,因为合成氨的成本的关系,尿素暂时,还是没有办法生产出来,不过农家肥和良种的结合,已经让定海军的农业,走出了另外的一条路。

在实验室的温室状态下,一年之间,定海军的良种可以生长3季,而参考后世的良种选育,这个最简单的,只是知道了理论,就可以实施的农业科技,早已经在定海军开启了。

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因此推动了植物科技的发展。

在同样种植的土地之中,各种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而进化论的方法,是不断的强化优势的。

这种方法,本身就是整个粮食种植的方法,老农民在选择种子的时候,不会选最差的,而是选择最饱满,颗粒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可是,对于真正的植物科技来说,这还不够的,因为单独强化一种特性,会在其他的特性上面,有些缺憾,而且每一代的进展并不明显。

在整个中国种植的历史上面,无论是小麦,还是水稻,都有从自然界到人工种植的转化,然后缓慢的提升产量,偶尔提升的太过了的,还会出现的倒退的情况。

良种的培育,跟这种人工的留种完全不一样,产量是最关键的,可是其他的项目也都不漏下,比如说,抗病虫害,抗倒伏。

单独针对某一个单项的培养,容易让这个单项获得巨大的提升,然后,就是杂交,在杂交的过程之中,留下了保留全部,或者大部分优势的品种,然后才投入到市场之中。

目前定海军的农业科技,做不到这样的程度,可是经过几年的培养,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要知道,在没有使用化肥,合理的提供肥力的前提下,就算是农民们留下的种子,他们看起来是颗粒饱满的,可是未必就是整个种子之中潜力最好的。

农业科技种植之中,各种的肥料,都是按照比例,经过了最佳的测算添加的,产出远高于普通的农田,从中间挑选最好的,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杂交手段,让这个优势固化下来,之后就优势明显。

保守估计,就产量上面,极限的产量,最少也比之前提升30%左右,施肥之后,效果就更佳了。

目前在农科所的小田之中,麦子的产量,极限甚至达到了7.5石,放到大田,精心照顾之下,也可以达到5.5石的平均,单纯这个,已经完爆整个北宋的产量了。

这样种子,已经通过定海军的渠道,开始小规模的出售,主要是跟定海军关系亲密的,比如说,保州苗家庄的田地,全部都种植了的这种种子,属于仁宗皇庄的土地,也差不多种植了3成左右,剩下的,就是一些跟定海军关系亲密的,一直都有往来的商人。

不是不继续的扩大,而是定海军的农科所的土地有限,每年生产的种子,可能只能够供20万亩左右的土地使用。

开发台北盆地,也是一个方向,第一批的人员之中,12名农科所的专家,还有100多位熟悉种田,甚至清楚农科所培育过程,他们肩负的任务,除了把台北附近的土地,尽可能的开发出来,然后就是扩建农科所。

赵信始终认准一点,无工不富,无农不稳。

以北宋的富庶,工业,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就算是如同英国那样的工业水平,把工业产品,倾销到周围,也不可能换取更多的粮食。

虽然说,北宋的周围,产粮区很多的,可是那些地方的人却很懒,工业产品,或许可以推动他们,进行粮食生产,可是天生的习惯,在他们获得了一定的产品之后,就不开发了。

北宋到现在,已经拥有一亿的人口了,伴随着赵信的穿越,还有各种产品和科技的出现,北宋的人口一定可以较快的增长,这就是一个问题。

人口的自然增长,连21世纪,都是没有办法的,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认为是反人道主义的,可是却不得不这样。

中国的耕地面积太少了,如果不是计划生育,控制了人口的爆炸增长,中国的人口,到21世纪,再多出几亿人来,那就麻烦大了,单纯解决口粮的问题,就是一个绝对的大问题,人口增长根本等不及粮食科技的进步,到时候,一旦动荡起来,一切都完了。

这也是赵信在定海军,以工业立基,可是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农业,哪怕定海军没有农田,土地也非常稀少,却也画出了最少10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于农科所的建设,要知道,这可是定海军总面积的三十分之一。

多年的投入,种子总算是步入了正轨,也开始初步的产生了收益,以水稻,小麦和棉花为主体的种子,开始逐步的影响了整个北宋的农业,别的不说,目前小麦20万亩的种植,水稻30万亩,还有接近120万亩的棉花,都会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之中,产生效果,所有种植这些的农田,他们的产量,都会大规模的上升。

600人,如果按照北宋传统的模式,撑死了一人10亩地,这还不是精耕细作,而是类似粗放型的种植,这样的种植方法,一亩地能够产出2石已经算不错了。

可是定海军不一样的,农业科技的研究,除了种子和化肥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的农耕技术。

实际上,在定海军未来不断扩大,当大规模的招募工人,几乎肯定,工业肯定会跟农业争夺人口,这个如果尖锐起来的话,甚至会引发动荡。

毕竟,人人都向着好生活,定海军开出的工资水准,只要是来过的,可以接受劳动的,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农民们为了过好日子,甚至放弃种植,都会来定海军工作的。

足够的劳动力,这对于定海军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因此而影响到了整个粮食的生产,那就不是好事情了。

哪怕后世工业再怎么的发达,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无法忽视的,那就是粮食的总量。

没有足够的粮食,再多的钱,再多的黄金,又有什么作用,工业如果没有了基本的粮食作为支撑,那就成为无根之木。

当然了,跟工业相比,农业的总量不高,只要够养活人口,并且略有盈余的前提下,就够了,再多的粮食,只能带来贬值,而不会有别的。

为了加强劳动效率,赵信主导农科院和钢铁厂结合,进行了新式农具的开发。

以赵信的见识,本来最适合开发的,是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可惜,在蒸汽机没有大规模的突破的前提下,就算是制作出来的蒸汽机,也只是具有实验的功效,而没有实际运用的功效,就算是勉强弄出来,成本也太高。

没办法做出来拖拉机,也未必不行,对现有农具进行改造,比如说,用更加坚硬,锋利的工具,可以减少耕地的时候,牲口的消耗,可以在同样的时间,耕种更多的土地。

同样的,参考后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办法,制作出更加庞大的犁,比如说,可以供八头,甚至是十头牛共同操作的犁,这对于分成小块土地的江南,或许没有太多的效果,可是对于大片地块的,这是没问题的。

台北盆地,在清理掉了土著之后,是一片旷野,在砍掉树木,清理了杂草之后,就是天然的土地。

类似的农耕器械非常的多,定海军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力学等基础理论的研究,物理学和化学的深入,一些小巧的,可以节约劳动力的工具。

这些工具,推行需要时间,甚至完全推动,可能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这还是在定海军大幅度的让利,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可是在定海军本身,却不存在这个问题。

之前定海军的小岛,也就是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就算是全部的变成良田,也不过是45万亩,听起来很高,可是对于定海军来说,根本不够用。

按照巅峰时代,定海军1000万人口来计算,单纯每年的消耗,就高达3000万石,也就是说,可能一亩地要上百石,才支撑的起消耗。

实际上,土地可能上百石么,除非是种植红薯这样的,一亩地产量8000斤,甚至1万斤的这种,普通的粮食,最高产的,也不过是玉米,在小麦勉强的达到千斤的时候,玉米的产量早已经突破了1000公斤,极限甚至可以达到1300公斤以上。

更别说,如果种粮食了,就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这是一个相互争夺的数据。

现在,开发台北盆地,虽然说,台北盆地的,跟定海军差不多大小,也就是300多平方公里,可是抛开未来的定居点和城市,划分出来2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没有问题的,这也就意味着30万亩。

一个30万亩的农田,在通过了定海军的科技种植,种植了一些高产的作物,哪怕平均达到5石,也就是150万石的产量,一年两熟,保守也是250万石,这就可以养活最少80万人,这才是大开发的根基。

当一个岛屿,可以满足的粮食自给的时候,才可以大规模的移民,琉球跟定海军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琉球深入到海洋之中,距离大陆最近的距离也在一百多公里。

在海洋之中,二三十公里跟一两百公里,这是完全两个概念的东西,一个是近海,轮渡和简单的船就可以通过,一个是远洋,只有真正的海船才可以,看似多出了6倍的距离,可是实际消耗却最少是十几二十倍。

也就是说,如果琉球无法自产粮食的话,就算定海军费尽力气来开发,琉球的发展也只是一般,当大部分的粮食都需要外来供给的前提下,以这个定海军的运输水平,注定没办法供给更多的人。

定海军现在,还没有能力做科技密集型的工厂,那完全是跟现在不是一个科技线上的,比如说,在琉球,如果重现定海军的工业实力,那么需要200万人以上,如果再扩大,300万,500万人都打不住。

600人,哪怕是在众多的农业机械的帮助下,也不可能完全把整个台北盆地都给开发出来,更别说更加广阔的琉球。

琉球多山,整个岛屿大部分都是山地为主,也诞生高山族这样特有的种族,可是耕地面积却也不少,按照后世的记载,大概有8000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耕地占据了四分之一左右,算下来,也有1200万亩,这个全部开发出来,真的就不少了。

第一批上岛的农民,只是一个先头部队,他们会适应琉球的环境,并尽可能多的开发出土地,在工具,还有高山族的努力的帮助下,应该可以完成100到150平方公里的土地的开发,这样算下来,就是15到20万亩土地。

这些已经够了,按照平均每亩产量5.5石来计算,只要4个月的时间,当第一批的粮食完成耕种收割,超过110万石的粮食,足以支撑20万到30万的人员,到时候,才是大规模移民的开始。

前期的准备已经开始了,当这些农民抵达之后,每隔一个月,都会有同样数量,甚至更多的农民上岛,一旦的农业的规模扩大,足以承担大规模的移民的时候,才是对琉球开发的真正时刻,那个时间,不远了。

除了的这些农业人员和农业机械,其他的东西就不多了,整个船队的运输量业快要达到极限了,又增加了一些日常补给,这一个船队就再一次的开行了,定海军的扩张,也是从这里开启的。

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一百六十二章 辽国药材第三百三十三章 战场勘察第三百七十三章 诉求和扩大第三百零四章 悬旨匾后第五百四十四章 商品选择第三百五十九章 上贼船 交易到位第五百八十三章 电的实验第七百九十章 轮船和飞机第四十九章 断后第八百一十章 不同角度第八百五十五章 船舶研究所第一百三十章 赚钱工具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陆海参崴第二百二十八章 持久战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临折津府第二百二十八章 无奈、安营第一百三十七章 禁军张俊第二百九十二章 热武器的野望第四百四十八章 拨款和事故第八百零七章 展现肌肉第三百九十三章 离开渭州第八百五十章 暗中出手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三百七十二章 商品风暴第三十九章 危机临近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一百七十九章 丧心病狂的组合第五十八章 无法承受第二百二十七章 罢工和动荡第八百零四章 装甲巡洋舰第七百七十一章 视察寝宫第二百二十三章 叛军袭来第五百一十章 朝会提议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灾第二百九十四章 赖皮韩相第三百一十五章 元昊诈降第七百九十一章 天空之梦第六十章 历史长河第六百四十二章 铁路争夺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涩的馒头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御和奏折第六十章 历史长河第一百九十三章 二级战争卡牌第七百二十三章 暴露了!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三百四十三章 廷议惊雷第一百一十四章 知己知彼第二百二十七章 罢工和动荡第二百零六章 高层的麻烦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沈阳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业指标第七章 神奇的具现第七百七十八章 蒸汽车头第二百二十八章 无奈、安营第六百一十五章 运河规划第三百七十六章 破坏测试第二百六十二章 实验部队第三百一十九章 险恶局势第八百四十九章 深入探索第五百六十一章 未雨绸缪第七百六十八章 街道工厂第一百五十八章 森严的等级第一百三十章 赚钱工具第三百二十六章 占据灵州第五百七十四章 火药肆虐第五百八十六章 效率和扫盲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进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三百二十二章 通风报信第八百五十八章 养殖场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峥嵘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销售第二百八十三章 人的力量第五百八十四章 发电机和灯泡第二百四十八章 胜利的错觉第七百五十五章 盘点收获第七百二十六章 灭辽之战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三百二十二章 通风报信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测和支持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脸袭来第八百八十章 亳州事发第七百四十七章 攻击棱堡第二百三十六章 后悔和愤怒第一百七十八章 军事怪物第八百零四章 开国大典第七百零二章 对战辽国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机会地四百五十章 迈向海洋第四百九十八章 统筹第三百五十八章 无人区第一百七十二章 西班牙方阵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二百九十一章 志不在此第十六章 北宋县城第七百六十七章 电灯和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