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琴和赵志刚是共患难过来的。如果没有赵志刚,她很难走到今天。
她从亮白食品公司走出来后,因为急于求成,马上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并且大规模试产,结果导致公司的流动资金很快就用完了,连工资都发不出去。幸好赵志刚拿来了一张二十万的存折,才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赵志刚劝她解散公司,裁减人员,等试产成功了再大规模投产。但她不同意这样做,因为这些人是跟她一起从亮白食品走出来的,冲着这份情,她也不能抛弃他们。于是她只好硬撑着。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偶然的机会,黄亚琴到乡下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却意外地吃到了当地人用手工制作的米糕。它外表呈天然的米黄色,质感却非常厚实,吃起来既有嚼劲,又不生硬。比起前夫那个食品厂所生产的米糕,有过之而无不及。
黄亚琴如获至宝,顿时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你们是怎么制作的?有什么秘方吗?能不能教给我?”她一连串问了好多个问题。
“也没什么秘方啦!”一老汉对她说,“就是把米蒸熟后,放在石臼里反复捶打,就成这样了!”
“反复捶打?”她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反复捶打?”
“这……”老汉语塞了,“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就是这个法子。你要问我为什么,我还真答不上来。”
“那是不是越用力捶,米糕就越有嚼劲?”
“没错,就是这样!”
黄亚琴也想不透其中的原理,回去后就去问赵志刚。不料赵志刚听后却大受启发,说:“我们或许有办法了!”
“什么办法?”黄亚琴急切地问。
“你有没有想过,蒸熟的米饭为什么要反复捶打才好吃?”
黄亚琴摇了摇头。
“反复捶打,其实就是增加米糕的密度。密度越大,米糕就越有嚼劲,也就越好吃。”赵志刚说,“如果我们把机器改造一下,入口大,出口小,使劲把它挤压出来,再反复做几次,那密度不就提高了吗?”
他这样一解释黄亚琴就听懂了,心里兴奋极了。她连家都顾不上回,立即就叫来厂里的技术工连夜绘制草图,忙到天亮时终于把图纸绘制出来了。
机器改好后,再配上一台超大功率的发动机,不曾想一试就成功了!
“好吃吗?”
“好吃!确实好吃!”
不论是厂里的职工,还是参与试吃的过路人,个个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这让她充满疲惫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口感是解决了,但是色泽始终比不上用了添加剂的产品那般白晢透亮。尽管她采用的是价格比较贵的本地新米,而前夫的亮白食品用的却是价格便宜的隔年大米,可因为添加剂的关系,她的产品在色泽上反而还不如亮白食品,相比之下甚至有天壤之别。
因此,当她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上时,立即引来顾客的一片质疑。
“你们的米糕可一点也不好看哦!”顾客这样品头论足。
“你们的产品一定是用陈年旧米生产的吧?”
“瞧人家亮白食品多亮多白呀!”
面对不知内情的顾客,黄亚琴真不知道该如何辩驳才好。既不能说实话揭亮白食品的底,又不甘心自己的产品被埋汰,那她该说什么呢?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包装袋上印上“绿色健康食品”几个字,然后任由顾客自己去做选择了。
但顾客会做出什么选择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当时周围的市场已经被亮白食品率先占领了,几个月过去,黄亚琴的新公司还是找不着半点出路。公司经营惨淡,每天都在赔钱,虽然黄亚琴用房屋作为抵押贷了一百多万投进去,可没多久也赔光了。公司眼看就快支持不下去了。
“琴姐,要在彬哥的地盘上分一杯羹,这恐怕比登天还难!咱们必须另外找个突破口,就看你敢不敢博一博!”赵志刚这样问她。
“我敢!”黄亚琴拍拍胸脯说,“怎么博?”
“咱们搞一个促销活动,让顾客直接把食品带回家试吃,要是觉得好吃再付钱给我们,不好吃就不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