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七章 拖后腿的官僚体系

东华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主要还是大哥董书同要操心的事儿。

太平洋太宽,东华太远,董书恒对那里是鞭长莫及。

董书恒甚至都不知道现在东华已经正式建国的消息。

但是他当初制定南美计划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有这么一天。或者说建立东华,本就是董书恒的计划。这里可是大华夏圈的东南角。

所以针对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都做出了预案,后来这些预案陆续送到了董书同和蔡启明等人的手中。

复兴三年(1858)二月份的时候终于有商船回来了,送回了三个月前东华的情况,那时候东华军还在南部作战。

不过从战报中,董书恒觉得东华军应该可以获胜。

历史上,两万太平军的残兵还有华工组成的军队,在南美都能够算是一支强军。

更何况东华军可是继承了复兴军的衣钵。

那些华人民兵都是接受过复兴军的基础训练之后才送到南美。

中高层的军官更是全部出自复兴军军校的培养。

如果这样还不能大败秘鲁政府军的话,董书恒只能怪自己看走眼了。

既然遇见到了那里的情况,他就要做好准备。

移民与钱是东华新立之后最需要的两样。

钱的话,董书恒已经找到了买单的人。现在复兴军民间的资金非常充裕。

Wωω ⊕TTkan ⊕¢〇

这两年大家都尝到到了购买国债的甜头。董书恒准备专发一笔国债然后借给东华。

WWW•ттκan•¢O

有东华的矿产作为抵押,这笔债务非常安全。当然前提是东华得坚持下去。

移民当面,目前复兴军正在推进河道治理工程,要迁移大量的沿河百姓。

还有那个水电站预留地工程,也要迁移大量的人口。

这些人总要有好的安置,要不然董书恒自己心里都会觉得对不起他们。

东华虽然遥远,但是那里的土地适宜耕种,环境气候宜人,矿产资源丰富,其实是个好去处。

光是秘鲁的地界养活个几千万人口非常简单。

况且以后东华的地盘会越来越大的。

所以那里的移民接收容量非常大。

只是现在复兴军移民工作,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容易。

社会稳定了,人心思安,海外移民越来越困难,大家都不想跑到那么远的地方。

说到水电预留地迁移工程,董书恒最近没少收到底下的报告。

各地反映的问题都非常多。甚至有的地方闹出了人命。

都是祖坟的事情给闹的。

要做整体迁移,老百姓迁出之后能够分到更多更好的土地,大家勉强能够接受。

但是大家祖坟都在当地。

很多的地方宗族势力还很强,有些家族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一些家族甚至传了上千年之久。

这样的家族,你去让他们迁移,他们那里会愿意。

只要迁出去了,原本的宗族体系就要受到破坏。

董书恒也不想他们整体迁移。他本来就是要用这件事情削弱一些宗族势力。

家国天下,有时候家国是一体的,共荣共损。

但是有时候家和国又会走上矛盾对抗的道路。

这就要看持家之人的选择了,大部分人会将家放在国的前面。

一旦两者之间产生了利益上的根本冲突。家族势力可能就是国的掘墓人。

复兴军的水电预留地工程,空出来的地是为了未来修建水电站作为堰塞湖蓄水区。

既然确定了以后要全面发展水电,那么不如乘早准备。

省的到时候,花费重金去移民安置。

现在很多地方都被几年前的动乱给毁坏,现在就迁移安置是最划算的时候。而且现在复兴军手中也需要大量的移民。

毕竟有那么多的新地盘要占领。

谁都不想自己的祖坟被淹在水底。按照大部分人的认识,这是要影响到子孙后代的气运的。

这种事情,董书恒还真没有办法让底下的官员用科学的办法给老百姓们解释。

很多时候迷信和风俗习惯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这个问题还涉及到宗教。董书恒将宗教协会的负责人都给找来协商办法。

统一之后,董书恒将国内的几个主要的宗教成立了协会,纳入到复兴军的管理之中。

商量到最后,众人商量除了一个可笑的办法,那就是由各个宗教派人成立迁坟小组。

既然迷信,那就从迷信的角度去劝说他们。

你要是信佛,我就派和尚给你解释,帮你免费做法事。

你若是信道,那就派道士。

当然官府是要给那些和尚道士一些补贴的,但是肯定是比老百姓自己请要便宜多了。

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复兴军的官僚队伍的一些问题。

内阁将移民动员的时间定在十月初五,到了行省下的文件截止时间就变成了九月三十,到了府里就变成了九月二十五,最后到了具体负责本地迁移工作的乡镇官员手中就变成了九月二十。

为什么要层层提前,因为官员都想要政绩,都不愿意因为这个事情完成的拖延影响自己今后的发展。

复兴军多级提升的官僚体系。增加了官僚之间的竞争。

要想提升一方面要混资历,另一方面要靠政绩。

政绩怎么来,首先一点就是看上面交代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完成的及不及时?

所以复兴军的官员对执行力的要求很高。

但是复兴军扩张的太快,很多官员回炉培养的时间很短,就得赶紧走上工作岗位。官员队伍来源还主要是那些举人秀才、幕僚、吏员。

这些人中确实有很多人的执行力很强。

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大局观,让他们办事情可以,但是主政一方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不知道变通。

复兴军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很高。官府的各项事务基本上都有细则可查,大部分官员都是照章办事儿。

但是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大部分需要官府处理的事情都由很多复杂多变的要素组成。

比如迁坟这事情本身就很复杂,各个地方对这种事情的风俗习惯是不一样的。

如果是每个地方都完全按照条例来做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董书恒最近就对江西赣州府的一件事情大为光火。这件事情到退后连内阁都站出来道歉。

新官上任的副相左季高还专门去了一趟江西处理后续事宜。

江西的水系发达,赣州更是地处赣江的源头,境内有多条支流水系极为适合建造水电站。

而且此地多山少地,百姓贫困,一直饱受匪患之苦。匪患总是和贫困相伴而生。而这种因为自然环境造成的贫困又是最难根除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百姓异地安置。

江西行省也早就准备将山中百姓迁出。因为复兴军一支重视移民工作,能够成功说服百姓迁移也是地方官府的政绩,地方官府对迁民这件事情还是非常重视的。

上犹江位于赣州西南部,此处群山环抱,地质条件稳定,就是一处建水电的好地方。

水利部的勘察队已经到这里实地勘察过,确认了建造水坝的位置。

划定了一个需要迁移百姓的范围。

蒲家村的人大都姓蒲,他们世代居住在上犹江畔,是当地的一个大族。

这次整个蒲家村全部都要迁移出去。

官府只是说会加倍补偿他们土地。但是并不知道会迁到什么地方去。

因为只要参加了移民,官府会负责他们迁移期间的吃住。

但是所有的人都要服从统一的调配。

为了照顾那些地主,富农,原本是地主,土地较多的,迁移之后补偿的土地也较多。

无地、或者少地的百姓则会按照标准配给土地,当然这个数量也不少。

所以移民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绝对有利的。但是对地主就不是那么友好了。

因为地主虽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土地,但是他们手下没人了。

他们剥削的是人,而不是土地。

蒲氏的家主蒲鼎山是蒲家村最大的地主,在上级委派村长之前,整个蒲家村都是他说了算。

Wшw •тт kΛn •C O

镇上委派了村长之后,背地里也是他说了算。

他自然是不想迁徙的,迁走了以后,他去使唤谁去。蒲鼎山是个有文化的地主,他知道那些迁到东北的大地主都要以及雇佣人手种地,那里根本就没有佃农。因为大家都有土地。

所以他打死也不想搬走。他想发动族人来集体抵制迁移。

不过要做到这点,他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说服族人支持他。

于是他就抓住了祖坟这个事情不放。

另外,这次并不是沿江的村落都要迁移。因为官府的迁移计划是根据今后堰塞湖的范围来确定的。

蒲鼎山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可以利用起来,为什么大家都是沿江而居,有的村子要迁移,有的就不要迁移?

这些山村之间本就有矛盾,这个事情在族人中传开之后,大家自然愤愤不平。

蒲鼎山找到了镇上的官员,镇上只告诉他们这是水利勘察的人划定的区域。

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蒲氏族人信服。

他们又找到了县里,县里给出了今后水库蓄水后的地图。

整个蒲家村都将被淹没。

好了,这就又勾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蒲鼎山终于引出了一个新的矛盾点出来——蒲氏的祖坟将被淹没。

正是这件事情让蒲氏族人都团结到了蒲鼎山的身后。因为蒲鼎山告诉族人,迁移祖坟,今后蒲氏后人都会收到先祖责罚。

所以即使官府当即表示愿意对蒲氏迁坟进行补偿。蒲氏族人仍然不同迁移,他们就是不给便宜祖坟。

官府这里也很着急,毕竟上级给的时间是一个月之内就要开始对移民进行分流。

于是县里将做蒲氏工作的事情压给了镇上。

镇上的主官连蒲家村都进不了。蒲鼎山让人守着村口,不让任何人进,对外声称要保卫蒲氏祖坟,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受害者,博取周边百姓的同情。

他这是看准了官府不敢将他怎么样?

镇上无奈只能启动强制迁移的程序。

最后终究闹成了械斗,村民和镇上组织的民兵都有损伤。甚至连县里的守备营最后都出动了。

这件事情往重了说可以算是一场民变。最后闹出的动静不小。

要是在以往,这样的事情不算什么。满清治下,各地的叛乱多如牛毛。

但是现在已经是复兴三年了,早已经是九州安定的局面。

哪怕是一场小的民变都足以上到报纸的头条。

董书恒通过这件事情也意识到了地方宗族势力的顽固。

蒲氏完全将上面委派的村长给架空。村中的民兵也被蒲氏掌控。

当然了,这件事情也不完全是蒲氏的问题,地方官府见到谈不成就动用强制手段也不对。

办事的方式简单粗暴。

他们要是耐下心来也不是找不到突破口。

蒲氏有几个子弟在外地任职,这就是突破口,完全可以找这几个人去谈。

或者先是做好分化瓦解,从那些贫穷的族人做起工作。

村中的大多数人还是那些无地的农民。在宗族的道德绑架和对土地的渴望之间,他们是左右摇摆的。

这个时候只要能够做好他们的工作,揭穿蒲鼎山用来道德绑架那套说辞的真实面目,还是能够将这些人给争取过来的。

没有了普通族人的支持,蒲鼎山就失去了爪牙,成不了气候。

这件事情给董书恒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复兴军对地方宗族的削弱并不彻底。

现在随着地方上的稳定,这些宗族势力有重新崛起的势头。

另外,目前复兴军建立的官僚体系以旧文人为主。

这些人的骨子里面还是权力本位。

他们的认识深处还是那种代天牧民的一套。

所以他们在工作中会对权力过于依赖,甚至是滥用权力。

董书恒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会越加的严重。

这样一个思想和制度脱节的官僚体系,很可能会将他开创的大好局面给葬送掉。

董书恒不是没有想过在地方上推行评议会制度,用以监督地方官府,同时作为连接官府和百姓之间的桥梁。

但是,他又担心评议会成为地方宗族势力间接掌控的地方官府的手段。

现在复兴军的异地任职以及官员的垂直委任制度,能够将地方上的事权给集中到官府的手中,以此来压制住地方宗族势力。

满清时期,地方宗族通过县衙的胥吏掌控地方的权力,使得宗族权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虽然是没有汉唐时的门阀强悍,但是这些宗族势力覆盖面广,几乎控制了整个国家的基础。

他们最大的危害就是掌控了社会资源,造成了社会的固化,让贫苦的农家子弟没有了出头之日。

一个社会最怕的就是阶层固化。这就像是一个人的血管被阻塞了一样,如果不及时的疏通,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疾病。

不能用地方的宗族势力,那么用什么让官府和地方建立沟通呢?

这个问题让董书恒很困扰。

他带着这个问题去问魏源。

魏源反问道:“你光是担心宗族势力,只是你有没有想过普通的百姓为什么不直接跟官府沟通呢?”

董书恒这才发现自己是钻牛角尖了。

长期以来,老百姓不愿意主动跟官府打交道。

是因为历朝历代,官府都是高高在上的。

他们是皇帝派下来管理百姓的。从来有哪个官府说自己是来为百姓服务的。

对于官府做的事情,普通百姓大都是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除非涉及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对他们影响极大的那种,他们才会站出来。

他们依赖地方士绅,地方士绅也一直都是以百姓的代言人自居。

仿佛,他们所说的话就是百姓的心声。普通百姓也习惯了这样的状况。因为他们都是依附于这些士绅生活。

百姓们并不是没有情绪,只是他们更多的时候的选择隐忍。

这是一群非常善于隐忍的族群。

不过他们爆发的也非常厉害。从来没有那个民族历史上爆发过那么多的农民起义。

而且还是规模巨大的那种。

“书恒,不要着急,等到用我们的教科书教育的这一代人起来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成为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不过他们却不需要找别人代言,他们都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那个时候也不用在担心宗族的操控,因为大家都学会了自己思考。我们设置了那么多的课程,不就是教会学生要学会自己思考吗?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国家才会充满活力。”

果然,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的魏源,还是从教育的角度给他阐述了这个问题。

“老师,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都走进工作岗位了,不知道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董书恒说道。

淮海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进入了各行各业。

其中有很多都是进了官府任职。

随着书院的学生进入官府越来越多。

董书恒希望他们能够为复兴军的官僚系统带来一些改变。

他一直在关注着这个方面,也让专人在帮他调查。

这些书院出来的学生并不一定比那些原本秀才举人的能力更强。

但是他们却更有思想。

他们在书院的时候接触的东西都非常的广泛。

魏源本身就是学贯中外的大家。他深知学的越广,眼界越开阔,思想也更加开放。

这样的人才能够脱离狭隘,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

ps:再次五千加的大章送上,求月票!

第六〇六章 问对(下)第六五六章 抢滩登陆第四九八章 河湾定居点第四一五章 提前到来的决战第四五七章 内战升级(限免求票!)第三二一章 打草谷第七三九章 分而击之第七十五章 夜行上海滩第四二一章 以打促和(月底求月票!)第四八〇章 肉搏第四二八章 火烧“空城计”(求票)第一七二章 抗美援日?(新月求票!)第八十章 魏左会(加更求订阅求月票)第六九五章 坦普尔的部署第六二五章 南圻之乱第二四〇章 席卷而过第四七五章 备战的普鲁士第四八五章 堵截第十九章 没意思的战斗第四〇五章 夷播海(五千大章求票!)第一四二章 对战胜保第八二三章 激战塔朱拉第六一七章 错综复杂的形式第五二三章 农场秋收忙第五〇七章 普鲁士联合舰队第六八九章 圣国的未来(求月票!)第五九三章 扶桑大都护府第一二六章 难过的年第五〇八章 秀肌肉(求月票!)第四一五章 提前到来的决战第一一一章 隐忍的咸丰第四十九章 打呆仗,结硬寨第四十八章 大张旗鼓地进攻第八〇六章 杨齐会面第七四二章 悲催的嘤军第一七八章 太平军的新动向第七四九章 抄后路第一三七章 胁迫清廷第二四八章 咸丰的困境第三七六章 环球访问第三五一章 供销超市第三六四章 阿穆哈拜商第三八二章 收服河中地区第七一六章 拉达克第五二六章 扩充先遣队第七五二章 威尔逊小溪之战(下)第七八七章 变化第五四四章 城下激战第三二一章 打草谷第五六〇章 血战新乡河第四三四章 马尼拉海战上第八二三章 激战塔朱拉第六二三章 第二场海战第六一四章 炮轰萨尔瓦多第四五二章 乱象丛生的巴黎和会第三九九章 交接第三七九章 回礼人头一颗第四一二章 李渐甫入缅第六二一章 七条军令第二一〇章 江宁破第八二一章 东华帝国的远景第七三二章 论战第四七七章 英国人的全面反制第五一三章 丹麦人的五道防线第五七八章 董书恒的书房第六三一章 第二个“三年计划”第三十七章 飞蛾扑火第一四五章 收容流民第六二一章 七条军令第八一六章 天生的战士第七二七章 剑指纽西兰第二一〇章 江宁破第二八六章 远东的冬天今日一更勿等第六七〇章 军屯第三五一章 供销超市第六四六章 新郑第一七八章 太平军的新动向第四〇三章 沪上证券交易所第二五一章 穿越的高考第六九五章 坦普尔的部署第八二二章 东非骤变第五一三章 丹麦人的五道防线第二八一章 十八路诸侯讨董(被围殴啦!投票支持董某)第三八二章 收服河中地区第四九六章 老家伙们的想法第二〇六章 谋江宁第八〇〇章 杨洋的计划第七八三章 桑给巴尔第四六五章 镇海级驱逐舰第五五九章 拉蒙塔尼亚联军第五九二章 齐彬现身第七二〇章 八度海峡之战第六八一章 温多拉小镇第八一八章 渡河!渡河!第二四五章 林李入朝(三更求票)第六六一章 惨烈第四五一章 抢人头竞赛第七八九章 不一样的地方第七四二章 悲催的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