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万年衣祖始于麻

在耕种之前,张天没有精确丈量过土地,虽然已有量尺,但耕地的面积太大了,远远超出了“尺”这个单位可以测量的范围。

相比之下,用脚步大致估算面积更为方便。

田垄的划分也用脚步来丈量,每人负责耕种一块土地,只是负责耕种,生产资料仍归公有,类似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模式,种出来的粮食不归个人所有,而属于集体,集体的物资再按需分配。

现在还远远不到推行私有制的时候,氏族的人口还比较少,内部的凝聚力很强,大家从小接受“原始共产主义”教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必担心有人会偷奸耍滑,消极怠工。

这五百亩地种的不全是粟,大概有十分之一是黍。

粟和黍在植物分类上不同属,但常在同一地区种植,都是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本土驯化的典型粮食作物,栽培条件和食用方式相似,习惯上也常常连称。

粟俗称谷子或小米,我国很早就形成北粟南稻的格局,但两者有不同的历史命运:前者始盛终衰,后者则步步高升。

到了近现代,粟已经不在主要粮食作物之列,但因其营养价值高,仍然是重要的杂粮。陕北的小米,曾哺育了一代革命者,“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为革命的胜利做出贡献。

粟的式微归根结底是因为产量比不过后来引进的小麦、玉米和薯类,黍的产量比粟更低,吃起来还不如粟可口,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黍也有它自身的优势,和粟相比,黍更耐旱,生长期更短,与杂草竞争能力更强,最适合用作开垦荒地的先锋作物,说白了就是贱,几乎不需要打理,自己就能活得很好。同时,它还是酿酒的好原料。

除了粟和黍,田中还间种了一些菽豆,即野生大豆,数量不多。因为有谷部落提供的种子是掺混在一起的,不易区分,所以只能混种,等成熟后再加以分门别类。

大豆的根瘤能够固定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增加土壤的肥力,古人所说的“豆有膏”,指的便是大豆根瘤的肥田作用。

粟、黍和菽豆是他们目前种植的主要谷物,或许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将如是。

“有没有可能在这一带发现野生小麦?”

张天知道小麦原产自西亚,但他贼心不死。

中原传统作物是春种秋收,冬麦的收获却在初夏,恰值青黄不接时期,有“续绝继乏”之功。如果能发现小麦,以后就可以和其他春种或夏种植物灵活配合,增加轮作复种的指数。

“不可能。小麦是越年生作物,对西亚冬雨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但在华北地区,冬春恰恰是雨雪稀缺的季节,若无人工的措施,是不适宜小麦生长的。这附近的山林我们几乎都探索过了,确实也没有发现野生小麦。”

林郁下了结论,将张天的念想彻底打消。

……

相比狩猎,捕鱼要轻松得多。

最近因为忙于耕种,为图省事,男人们常去湖西河拦河,连捕了一个月的鱼。起初直接用箩筐舀,后来改用矛插,等他们完成春耕,拦河的收益也已经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肉食需求。

众人将目光转向水镜湖。

各种鱼虾在此繁衍生息了不知多少年,种群数量多到堪称泛滥的程度,游入湖西河的鱼只占很小一部分,水镜湖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产,哪怕不种田,只靠鱼获生活,也可以安居许久,就像河畔部落一样。

水镜湖很深,拦河捕鱼这种方法在浅水中好使,在深水区就不灵了。

想捕捞湖中的水产,还得造筏编网,培养一批渔夫。

用树皮纤维、竹纤维编织渔网是行不通的,必须选用优质的麻料。如今春日融融,正是各种纤维作物茁壮生长的季节,此时不沤麻,更待何时?

林郁和女人们负责采集,她们更了解山中各种麻类作物的分布,于是张天便把割麻的任务教给她们;他则带男人们去竹林伐竹造筏。

我国的麻纺织历史悠久,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之称。

分布在这一带主要的麻类作物为大麻,此外还有少量的苎麻。

大麻和苎麻均原产自我国,被国外引进后,分别被称为“汉麻”和“中国草”,前者主要分布在华北,后者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

大麻比较特殊,它有两重身份:既是我国已知最早栽培的“纤维作物”,同时也是粮食作物,是先秦时代黄河流域的“五谷”之一。

这是因为大麻是雌雄异株的,雄麻主要利用其纤维,雌麻的籽粒则是先民们主要的食用对象,雌麻的纤维也可以利用,但质量较粗劣。

一提到大麻,张天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毒品大麻,忍不住问:“这玩意儿吃了不会上瘾吗?”

林郁笑道:“大麻中确实含有致幻成瘾的毒性成分,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毒品大麻、中间型大麻和工业大麻三种。其中工业大麻就是汉麻,不具备毒品利用价值。”

林郁教女人们辨别汉麻的雌雄,雄麻割其茎,雌麻割其籽。

其实前些日子林郁已经割回来一些,在她的试验田里尝试种植。

今年因为是开荒的第一年,种植规模不算大,种的几乎全是粮食作物。

以后会逐年扩大种植规模,两人早已规划好,到时候不仅要种植粮食作物,还要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其中大豆和汉麻是首选。

苎麻在这一带分布不广,这里的气候也不适合大规模种植,但它的纤维质量比汉麻好,可织成比较高级的织物,因此林郁也割了一些回来试种。

女人们低下头收割着野生的汉麻。

在此之前,汉麻还无人问津,女人们多次从它们身旁路过,只当是杂草,任其野蛮生长。

现在,无人问津的汉麻长势迅猛,正好疯狂收割。

一个上午的时间,已经收获颇丰,用藤条打成捆,两个人抬一捆。

下山后,林郁让女人们把打成捆的汉麻放进丰收渠里。丰收渠的建造除了便于灌溉,还可以用于水运,既方便又省力。

女人们知道割这些草是为了纺线,但还不知道具体的操作。

肯定不是直接用来纺线,一根都就已经足够粗了,用好几根纺出来的线得有多粗?

巫师大人却说,用这些草纺出来的线细软蓬松,甚至可以用来编织衣服呢!

她们实在很难把其貌不扬的汉麻和细软蓬松的线联系在一起,这反而更激发了她们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看巫师大人化腐朽为神奇。

回到营地,中午休息一会儿,下午继续劳作。

在林郁的指示下,女人们除去汉麻多余的叶子,用棍子不断敲打,使其内部的木质纤维碎裂,以缩短沤麻的时间。

麻需要沤烂后才能用以纺织,如果麻不沤的话,上面干枯的皮会粘在纤维上,根本撕不掉,而且纺出来的麻线韧性不够,很容易断掉。女人们敲打着汉麻,忽闻远处踏歌声,抬头一看,男人们正运送竹子归来,走的也是渠道。成捆的竹子浮在水面,男人们则在岸边像纤夫一样拖拽其前行,嘴里也喊着语意不明的号子——自然是张天教的。

“回来得正好!”女人们笑了起来,“正打算挖池子呢,说是要沤麻!你们行吗?可还有力气?”

这话问的……男人们立刻捶胸挥臂,展示肌肉,就算已经筋疲力竭,挤也挤出力气来!

虎头撸起袖子,露出粗壮的上肢,言简意赅地说:“怎么挖?挖多大?”

这段时间尽在挖土了,先是挖沟渠,后来挖田垄,现在又要挖沤麻池。

男人们抄起各自的石耜、骨耜,熟练地掘地,不多时便挖出几个简单的沤麻池,取丰收渠的水将之充满。

女人们笑盈盈地赞美男人的威武雄壮,然后将一捆捆去掉了叶子扎成团的汉麻拎过来,在底部绑上大石头,扔进了沤麻池中。

石头拽着一捆捆汉麻没入水中。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男人们这时才想起询问缘由。

“让汉麻泡在水里,直到泡软泡烂,这叫沤麻!”

女人们将林郁的话原封不动地说给男人们听。

“要泡多久?”

“半个月!”

枭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妈,然后又告诉了禾、蛇莓、松子等一众妹妹,再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

月相变化一个周期为一个月,有三十天,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沤麻不难,族人们嘻嘻哈哈地就干完了。

接下来要做的是等待,等微生物分解掉纤维之间的粘合物,让麻纤维全部散落出来,之后捞出晒干,就可以用纺轮纺成线了。

男人们扎好了竹筏,渔猎需要分工。

年龄较大的男人很乐意弃猎从渔,如阿巴、苗、狼牙等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地追猎,越发吃不消,不如泛舟湖心,安度晚年的同时还能为氏族做点贡献。

枭、虎舌、紫貂等水性好、善于游泳的年轻男人则是渔夫中的生力军。

麻还沤着呢,渔网只枭有一张,还是从河畔部落顺来的。

在枭和狼牙的指导下,其他人都用剩下的竹子做了钓竿。

时隔多日,终于又可以钓鱼,而且这次是将在开阔的湖面垂钓,光是想想,苗就兴奋得睡不着觉!

除了他和大河部落的族人,其他人都不会钓鱼。

于是苗摆出前辈的架势——他的年龄确实也当得起前辈——很热情地教新手们钓鱼。

接下来的半个月,众人按部就班地生活、劳作。

粟本身也是生命力极顽强的作物,在出苗之前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照料。

出苗后,就要经常除草、壅苗了,遇到艳阳天,还要适当浇一些水。

众人终于喘上一口气,度过几天相对清闲的时光。

张天手里还握着一项大工程,考虑到大家都很疲惫了,便没有立刻实施。

日子一天天过去,沤麻池里的臭气也与日俱增。

浓烈的恶臭简直比陈年茅坑更加令人作呕,人们不禁回想起被粪肥支配的恐惧。

经过半个月的分解,原本清澈的沤麻池早已污浊不堪。

麻沤好了,可以开捞了。

女人们毫不矫情,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跳进堪比粪坑的沤麻池里打捞汉麻。

麻从沤池中捞出来剥皮晾晒,池子里的臭水则倒进附近的荒地里,等微生物将水里的残渣降解干净,就不会臭了。

干完这些活,女人们身上都沾染上浓烈的臭气,洗都洗不掉,好几天后才慢慢散去。

之前男人们掏粪坑的时候,女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现在完全颠倒过来。那几天枭终于践行了他的誓言,连女人的手指头都没碰,光是闻见女人身上的味,就已完全丧失繁衍的欲望。

剥皮晒干的汉麻纤维果真如巫师所说,细软蓬松,就像天空中的云朵一样!

之后进入女人们熟悉的领域。

林郁嘱咐说:“纺线的时候要仔细些,这些线太细了,容易断掉。”

她们使用陶制的纺轮,将一绺绺汉麻纤维纺成线。

第一次纺汉麻,绝大多数人纺到一尺左右就断了。

薄荷、鸢尾、青蛇等少数几个人能够一口气纺数尺而不断,算是很有天赋了。

越纺越得心应手,纺出的线也越来越长,细线源源不断地产出。

林郁再次把她的简易织机捣鼓出来,上次纺出的布和纸壳一样硬,这次有了优质的麻线,终于可以真正的麻布了!

史前一万年的麻布!

林郁兴奋到两眼冒光!

穿经引纬,唧唧复唧唧,林郁用简单而原始的织机和不熟练的手指,将纤细的线一点一点纺成布。

终于,人类史上的第一张麻布新鲜出炉!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那张仅手帕大小的麻布上。

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薄的料子,比兽皮薄得多!

女人们摸着柔软的布料,心被成就感填满,指尖上被麻线勒出的血痕,也因这一刻感受到的柔软触感,似乎不那么疼了。

第123章 兽群来袭第255章 融合与情报第52章 刀耕火种第240章 食有肉,居有竹第214章 新王当立!第305章 起始之地第256章 向往的生活第73章 我在东北玩泥巴第194章 第三个神术第32章 美食家第196章 天灾与人祸第129章 巫师出马第196章 天灾与人祸第275章 日空中最亮的星第42章 巫师第170章 石匠第39章 药材第272章 连字成句第193章 祭祀与知识与陶第294章 共识第30章 共同的祖先第257章 规划与建设第168章 俘虏第220章 黄石与坑洞与竹第64章 谷物第190章 测试与预言与笛第266章 河西集会第294章 共识第267章 福禄寿第261章 海岸之行与驯牛高手第248章 鹿奔豕突第175章 自由第299章 专业团队第8章 更高的生产力第207章 神秘洞穴与岩堡部落第126章 猎杀第85章 上架感言第193章 祭祀与知识与陶第261章 海岸之行与驯牛高手第273章 文化的交流与输出第302章 黑石第67章 客去第95章 五色石第71章 幼崽第255章 融合与情报第304章 故地重游第12章 石烹第191章 出场费结一下第247章 盛夏的蝉鸣和远行第286章 变故第191章 出场费结一下第17章 足迹第221章 兽群大军与狼孩第146章 画第147章 白石与青石第106章 抵达第106章 抵达第303章 回归第275章 日空中最亮的星第196章 天灾与人祸第261章 海岸之行与驯牛高手第112章 热闹是他们的第288章 神话的起源第16章 奖励与荣誉第100章 遍地开花第27章 忙碌的早晨第100章 遍地开花第36章 隐秘的交流第291章 仇恨第266章 河西集会第285章 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第183章 女娲的后代第297章 流星来的那一夜第253章 忽然增长的信仰值第219章 王的审视第213章 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第16章 奖励与荣誉第163章 上山第116章 访客第213章 既分高下也决生死第119章 最后一课第126章 猎杀第274章 基建兴邦第7章 天空的指引第6章 死亡与星辰第269章 冒险者第103章 狂喜第264章 星星部落第103章 狂喜第117章 雪盐第116章 访客第237章 给他们一点原始震撼第241章 以竹为尺第298章 循着天空的指引第16章 奖励与荣誉第244章 种田初体验第55章 唧唧复唧唧第241章 以竹为尺第81章 大发明家第42章 巫师